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4 毫秒
1.
[目的]解决黄淮砂姜黑土区优质强筋小麦品种多乱杂、抗逆减灾能力弱及强筋小麦品质达标率低、种植不规范等问题。[方法]选用优质高产小麦品种开展试验,筛选出适宜黄淮砂姜黑土区种植的优质、抗逆性强、高产稳产的小麦品种。[结果]山农22号和菏麦18产量较高且综合性状好,而周麦26、菏麦17、鲁原502、周麦18、济麦20虽增产效果不明显,但综合性状也较好。[结论]山农22号、菏麦18等8个小麦品种适宜在黄淮砂姜黑土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2.
邯麦系列小麦品种推广应用情况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2011年邯郸市农科院连续育成邯麦系列小麦新品种11个,均通过省级以上审定,其中,国审小麦品种7个。综合分析认为本院的小麦育种工作进展较快,主要表现为育成的品种数量多,类型丰富,适应范围广,推广面积大,获奖层次高。邯麦系列品种的推广和应用为河北省和国家黄淮麦区小麦育种和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辩证认识,合理利用小麦品种赵虹王西成田云峰范和君(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郑州450002)李铁庄周新宝(河南省种子管理总站)苗玉芳(河南省农业厅)由于气候反常等因素的影响,黄淮麦区小麦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减产,且品种间表现较大差异,不少人由此对品种...  相似文献   

4.
谈2007年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的利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黄淮麦区是我国的主产麦区,其地位十分重要,但该区也是多种自然灾害和生物灾害的多发区,灾害对小麦生产影响较大,通过对气候变化和各种灾害发生区域及危害程度的分析,对2007年小麦品种合理利用提出意见和建议,以期为小麦生产和新品种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邳州市砂僵黑土区引进示范的11个强筋小麦品种进行的生育期、茎蘖动态、抗性、产量、品质等指标试验,筛选出适宜在黄淮砂姜黑土麦区种植的优质高产品种。  相似文献   

6.
<正>日前,笔者从河南省科技厅了解到,由河南省农科院培育、不久前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弱筋高产型国审小麦新品种"郑麦004",现已成为河南省及黄淮麦区的主导弱筋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7.
新麦26号是新乡市农科院使用阶梯杂交方法选育的强筋小麦新品种,2010年12月通过国家品种审定,适宜黄淮冬麦区南片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是2012年、2013年农业部确定的黄淮麦区强筋小麦主推品种。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主成分排序和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对黄淮冬麦区、北部冬麦区、北部春麦区及西北春麦区的41个高产小麦品种的株型的生态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北方麦区现代高产小麦品种的株型与各自的生态条件相适应;按小麦株型结构,把北方麦区小麦品种划分为平原型和高原型,讨论了不同类型的育种改良方向。  相似文献   

9.
【目的】揭示我国主要麦区小麦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方法】选用分布于小麦各染色体臂上的42对SSR引物,对我国10个麦区81个小麦地方品种的遗传变异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共检测到316个等位变异,单个引物扩增的等位变异为1~17个,平均为7.5个。参试小麦地方品种的多态信息含量PIC值为0~0.90,平均为0.63。平均等位变异数A基因组D基因组B基因组,平均PIC值各基因组间差异不大。遗传多样性最丰富的麦区是黄淮冬麦区和西南冬麦区。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来自同一生态区的全部材料没有完全聚在一起,但冬麦区和春麦区材料间差异较明显。【结论】我国小麦地方品种具有较高的遗传变异,不同麦区间遗传多样性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0.
1983—1993年黄淮麦区小麦品种鉴定及利用技术改进研究薛喜梅,范和君,赵虹,闫新甫,王西成(河南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郑州450002)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是育种与推广的纽带,它既是鉴定育种成果并将其转化为生产力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也是品种审定、良种...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从黄淮麦区小麦资源中筛选高温抗锈性品种。[方法]对产自黄淮麦区的165份小麦品种进行苗期高温抗条锈性鉴定,并对苗期呈现抗性的品种进行大田抗性鉴定。[结果]筛选出13个苗期高温抗条锈性品种,明确了各自高温诱导的表达阶段。对这13个品种接种混合条锈菌生理小种进行大田抗性鉴定,结果表明被测品种全部抗病,且抗病性呈现非小种专化性。[结论]我国黄淮麦区的小麦品种中存在着丰富的高温抗条锈种质资源,合理利用这些资源将有助于培育持久抗条锈性品种。  相似文献   

12.
黄淮南部麦区小麦品种主要性状的演变及选择标准分析赵全花李建钊罗志民(漯河农业科学研究所,漯河462000)确定合理的育种目标和选育模式是培育适于大面积应用的突破性品种的关键。本文根据小麦良种区域试验漯河点1955~1995年的试验结果与生产上应用品种...  相似文献   

13.
不同小麦品种源库状况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源库相互作用的原理出发,提出了一种判小麦品种源库状况的方法,并以此考察了20个不同来源和特性的小麦基因型的源库状况。描述小麦基因型源库状况的源库指数X的定义域为[-1,+1]。黄淮麦区推广品种的X值一般在-0.3~+0.3之间,说阳其源库关系基本协调。X值与千粒重有较密切的直线关系,从品种的千粒重大小可大致了解其源库状况。黄淮麦区源库协调的小麦品种千粒重应为38~40g。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2019—2023年国审小麦品种的全生育期、株高、品质以及单产的变化趋势,分析了其在各麦区的分布情况以及与单产的关系。结果表明,(1)各麦区小麦的全生育期在2023年较前几年均有所缩短,5年间各麦区的全生育期分布趋势几乎一致,全生育期由短到长排序为东北、西北春麦区、长江上游麦区、长江中下游麦区、黄淮南片麦区、黄淮北片麦区、黄淮冬麦旱播组和北部冬麦区。(2)各麦区小麦株高年份间变化幅度较小,各麦区间差异较为明显。麦区间株高由高到低排序为东北、西北春麦区、长江上游麦区、长江中下游麦区、北部冬麦区、黄淮南片麦区和黄淮北片麦区、黄淮冬麦旱播组,在相同麦区,株高越高,单产越低。(3)国审小麦优质品种的数量逐年增加,数量分别为6、17、27、39和48个,中强筋小麦品种逐年增加,强筋和弱筋小麦品种有减少趋势,5年间审定弱筋小麦12个,中强筋麦89个,强筋麦37个。  相似文献   

15.
陕229小麦新品种选育及其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陕229是以当地推广种小偃6号、高产品种陕7853及澳大利亚春小麦品种TB902为材料,通过阶梯式复交,经异地加代选育而成.该品种高产稳产,品质好,适应性广,耐寒耐旱,兼抗条锈、雪霉、根腐等多种病害.1992~1993年经黄淮麦区国家小麦区试,平均产量6561kg/hm2,比对照冀麦30增产8.4%;陕西省小麦区试平均产量6288kg/hm2,比对照小偃6号增产16.7%.均居参试品种之首位.  相似文献   

16.
黄淮麦区新选小麦品种(系)及农家种HMW-GS等位变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分析黄淮麦区111个最新选育小麦品种(系)及39个农家种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的组成和等位变异,为黄淮麦区优质小麦品种的选育和品质改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SDS-PAGE方法,比较黄淮麦区新育成小麦品种(系)和农家种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的遗传组成,并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在新选育的小麦品种(系)中,Glu-1位点有10个等位变异,19个不同的亚基组合,其中3个主要的亚基组合分别为(1、7+9、2+12),(1、7+9、5+10)和(null、7+9、2+12),其出现的频率分别为20.7%,10.8%和9.9%,平均品质评分为6.9分;在小麦农家种中,Glu-1位点有7个等位变异,5个不同的亚基组合,出现频率最高的亚基组合是(null、7+8、2+12),占90.0%,平均品质评分为6分。此外在农家种"半截芒"的Glu-B1位点发现了新的亚基7**+8**。【结论】通过50余年的品种选育,黄淮麦区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在Glu-A1位点的1亚基比例有了很大提高;在Glu-D1位点,亚基类型得到了丰富,而且出现了26.1%的5+10亚基。但该麦区含有优质亚基2*、13+16、17+18基因型的材料比较贫乏。  相似文献   

17.
《农业科技通讯》2007,(7):74-76
百农矮抗58是河南科技学院小麦中心茹振钢教授育成的划时代小麦新品种,获国家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双第一。2005年通过国家审定,其审定编号为国审麦2005008;品种权号为CNA20030342.2。该品种已在黄淮南部麦区迅速推广。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氮素对不同小麦品种产量结构、群体质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筛选黄淮麦区氮高效小麦品种,以黄淮麦区42个小麦品种为供试材料,设置正常施氮和不施氮2种氮素水平,分析不同处理下小麦产量结构、叶面积、株高、穗长、茎蘖动态、干物质积累、旗叶SPAD值、氮素积累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2个氮素水平下,42个小麦品种产量结...  相似文献   

19.
利用非线性映射对黄淮冬麦区,北部冬麦区、北部春麦区及西北春麦区,80年代大面积推广的41个小麦品种株高构成指数的地理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些主要推广品种绝大多数为中产或中高产类型,麦区间小麦品种株高构成指数未见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0.
“连麦1号”(原“连9825”)系江苏省连云港市黄淮农作物育种研究所于2000年由“淮麦18”经系统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该品种表现产量高、抗性强、品质好等特点,属优质面条、馒头小麦品种。适宜在江苏省淮北麦区中上等肥力条件下种植。2001年参加江苏省区试和生产试验,2004年8月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定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