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中国科学院邀请,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法籍客座植物育种科学家阿劳迪尤(M·A·Arraudeau)博士,于1989年10月3日至10日访问了中国科学院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等地,并考察了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水稻新品系示范种植现场,以及在桃源生态农业试验站试种的、由国际水稻所赠送的35个旱稻品种(品系)的生态适应性情况。现将阿劳迪尤博士执笔的考察报告(原文“TRIP REPORT CHINA,HUNAN PROVINCEOCTOBER3—10,1989”),摘译发表第二部分“Vist to Changsha and Tao Yuan(Hunan Province)”,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正>许多农业家庭和低收入的水稻消费者认为洪水是可怕的灾害。水稻育种专家认为FR13A这个品种能够经受住一个多星期的洪水侵袭。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植物育种家David Mackill博士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看到了相关的前景,即将FR13A的抗涝性引入在亚洲洪水易发区种植的高产水稻品种中。  相似文献   

3.
《福建农业科技》2009,(3):96-96
通常认为,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洪水是可怕的灾害。水稻育种专家认为FR13A这个品种能够经受住一个多星期的洪水侵袭。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植物育种家David Mackill博士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看到了相关的前景,即将FR13A的抗涝性引入在亚洲洪水易发区种植的高产水稻品种。  相似文献   

4.
<正>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中心是一个以水稻育种、栽培为主要研究内容的科研机构,是国家水稻改良中心辐射育种研究室的主要组成部分。目前拥有研究人员20人,其中研究员7人,副研究员8人;博士5人,硕士8人。研究中心拥有温室、网室、实验农场等基础设施,及水稻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水稻种质资源库、稻米品质分析和组培实验室,具  相似文献   

5.
通过基因工程方式培育农作物新品种是目前作物育种的发展方向,它在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品质、提高抗性等方面具有巨大潜力.我国水稻育种的第三次突破将主要采取以植物基因工程为主的生物技术育种策略.本文结合作者从事水稻育种的研究工作,简要综述基因工程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概况及研究进展,分析了基因工程在水稻育种中存在的问题,讨论应用基因工程技术进行水稻育种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6.
现为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育种专家、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的曹立勇博士,1966年8月出生于杭州市萧山区。他长期从事水稻遗传育种研究,育成的杂交水稻国稻1号、国稻3号、国稻6号等15个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6000多万亩,增创社会效益60亿多元,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认为,组织培养技术可望比常规育种缩短水稻育种的时间并降低成本。组织培养包括胚培养、原生质体培养、体细胞培养和花药或花粉培养。1979年,IRRI植物病理系、植物生理系和植物育种系协作,开始组织培养研究。于1980年1月建立水稻组织培养实验室。主要研究花药培养、花粉培养和种子基部细胞培养。  相似文献   

8.
世界著名水稻育种家、国际水稻所水稻系主任库什(khush)博士于1999年8月30日下午在天津市农科院为我市从事水稻专业的科技人员做了一场学术报告,介绍了当前国际水稻生产及高产、抗病育种现状.  相似文献   

9.
<正>马殿荣,男,1974年6月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所长助理,"农业部东北水稻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北方超级粳稻育种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国家水稻区域技术创新中心"和"辽宁省北方粳稻育种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辽宁省教育厅学术创新团队成员。兼任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东北南部粳稻育种专家岗位团队成员。主要从事北方粳稻种质资源创新利用、超高产育种理论与技术和高产栽培生理生态研究。  相似文献   

10.
概述了我国第一代杂交水稻育种的艰难探索历程及其主要研究成果,对第一代杂交水稻育种的技术特点进行了评述。袁隆平先生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即正式揭开了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实际性技术探索的研究序幕并建立了杂交水稻育种学科、在全球范围大力推广应用杂交水稻育种成果并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了普通栽培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学科框架并指明了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在染色体组多倍化水平上寻找新的技术突破口是稻属植物遗传改良的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一个由乌干达农业部支持的联合研究机构正在研发一种马铃薯新品种。该品种被认为将更有营养且能抗象鼻虫,并可以在整个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种植。这是在内罗毕国际马铃薯中心工作的育种专家罗伯特·穆卡萨博士透露的,罗伯特·穆卡萨博士主要从事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植物的育种研究。  相似文献   

12.
友好往来     
<正> 应河南省农科院邀请,美国普渡大学教授、植物遗传育种专家H·w·欧姆博士于1391年5月1-3日,来我省访问、讲学。左下:欧姆博士省农科院的领导和小麦专家陪同下,参观小麦育种试验田。下图:欧姆博士在向我省育种工作者讲授遗传育种理论.  相似文献   

13.
①主要农作物的遗传改良优先支持抗病虫害、抗逆、优质高产主要农作物新品种、林木新品种的培育,尤其强调超级优质水稻、优质小麦、特种玉米,以及杂交水稻等主要农作物的遗传改良,本项研究强调生物高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以培育出目标品种为目的,并最终实现商业化操作。涉及的技术包括:植物转基因技术;细胞工程和染色体工程技术;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尤其是分子标记聚合育种;核辐射突变和空间育种技术;等离子体突变育种和转基困技术。  相似文献   

14.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在水稻稻瘟病抗性改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是现代植物育种的手段之一。本文介绍了水稻稻瘟病及其抗性机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水稻稻瘟病抗性改良育种中的优越性和近年来取得的进展。  相似文献   

15.
水稻花药培养已成功地用于水稻育种,许多研究都证明水稻花培育种与传统的杂交育种相比,具有年限短、选择效果高的优点。但是,水稻花药培养成败的关键之一是不同种类的激素。以往的研究表明,植物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对水稻花药培养至关重  相似文献   

16.
早在六十年代,C.M.Qonald 说过植物育种主要是经验的(Plant breedingapproaches as being largely empirical)(Advances in Agvonomy Vol.15.1963)。1976年,R.Riley,在国际水稻研究会议(The 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Conference)上作了“植物育种方法的最近进展”(Recent Advances in PlantBreeding mechod)的报告。他认为“植物育种是一种技术,不是一种科学;它不产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首席科学家、国际水稻研究所驻中国代表科学家和全球水稻分子育种协作网协调科学家。专业特长:植物分子遗传学(基因定位、数量性状遗传作图、植物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功能等位基因发掘和复杂农艺性状的功能基因组研究)及其在水稻育种、遗传和进化中的应用。国际动植物基因组年会植物分子  相似文献   

18.
玉米DNA导入水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将玉米DNA直接导入水稻的种胚内,经过培育,子代的遗传性状发生了明显的变异。选育出具有株高降低、生育期缩短、穗长粒多、结实率高、米质变优等特点的水稻新品系。表明植物分子育种方法可使受体植物的遗传性状发生变异,是一种简便快速的育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水稻花药培养力的遗传控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花药培养技术与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及转基因技术等相结合,已成为水稻育种的一个重要技术手段。水稻花药培养力是数量性状,基因型是众多影响水稻花药培养力因素中的一个关键因子。首先介绍了植物组织可培养力的评价指标,重点综述了水稻花药培养力的基因型效应与遗传控制,以期为通过遗传操纵改良水稻的花药培养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陈圣柱  陈丹 《农村经济与科技》2007,18(9):113-114,117
我国水稻高产和超高产育种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矮化育种、杂交稻育种和超高产(超级稻)育种。水稻超高产(超级稻)育种被认为是水稻育种史上的第三次革命。本文回顾、分析了国内外水稻高产和超高产育种现状,对株型育种的主要理论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动态理想株型的观点和水稻动态理想株型的塑造途径,对水稻超高产动态育种理想株型育种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