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优良品种选育试验结果谈西藏冬青稞育种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对2003年自治区农科所冬青稞优良品种选育试验品种及对照品种产量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西藏冬青稞良种选育试验品种产量水平的变化趋势及特征特性,提出今后冬青稞育种目标是产量和质量并重,主攻早熟、抗倒、越冬性能强的品种。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西藏冬青稞生长发育及产量对增温和CO2浓度升高的实际响应,以西藏冬青稞主栽品种‘冬青18’为试验材料,设置开放式气室(OTC)内无增温且无增施CO2为对照(CK)、增温(T)和增温+增施CO2(T+CO2)3个处理,经连续2个生长季全生育期增温控制试验,观察记录冬青稞生育时期、旗叶叶绿素含量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表明:1)T和T+CO2处理使‘冬青18’全生育期显著缩短,缩短12~20 d,主要集中于播种-出苗期和抽穗-成熟期。2)灌浆期旗叶叶绿素含量总体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各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3)T处理降低‘冬青18’产量,同时增加CO2有弥补产量的效果,主要是因为T处理的主穗粒数、穗粒重及千粒重均降低,增温同时增加CO2使千粒重和穗粒数有所增加。因此,全球气候变暖对于冬青稞生长整体表现为穗粒数、粒重和千粒重均降低等减产效应,而增加CO2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减产趋势,未来该地区冬青稞生产栽培可通过调整播期及筛选耐高温品种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以箭筈豌豆品种"甘孜333"为试验材料,在林芝和山南两个不同生态区域进行机播、撒播、套种、混播,用4种不同播种方法对冬青稞复种箭筈豌豆"甘孜333"鲜草产量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山南,林芝在复种饲草具有一定的产量优势.从播种方式来看,油菜和豌豆混播的产量最高,在林芝和山南均有相同的结果.由于目前机播技术尚...  相似文献   

4.
为发掘西藏冬青稞种质的优异遗传资源,对67份冬青稞种质资源的形态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西藏冬青稞种质的形态性状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具有矮秆、穗数多、穗粒重高和千粒重偏低等特点;②相关分析表明西藏青稞各农艺性状间存在复杂的相关性,如单株粒重与单株有效穗数、每穗小穗数与穗长、穗粒数与穗长、单株粒重与穗粒数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单株粒重与单株有效穗数呈极显著的正偏相关;③主成分分析将西藏冬青稞种质8个农艺性状分为5个主成分,其累积贡献率为87.4759%,每穗小穗数、穗粒数的贡献率最高,达到32.7022%;④供试材料在遗传距离5.21水平上可聚为4大类,分为半矮秆短穗多粒型、矮秆长穗少粒型、高秆多穗粒重穗、半矮秆多穗粒重型等4种类型。  相似文献   

5.
为了筛选适宜四川省推广种植的冬青稞新品种(系),于2014-2015年度结合国家冬青稞新品种(系)预试在四川省成都市进行了冬青稞新品种(系)的产量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参试各品种(系)间产量性状差异达到5%显著水平,以迪青3号产量最高,达380.1kg/667m~2,居第一位。结合各品种(系)的主要性状、幼苗习性及抗逆性等,认为冬青11号、云稞1号和迪青3号的表现较好,适宜在四川推广种植。NQK07(洋大麦)、NQK08(长芒裸大麦)、NQK09(米大麦)、NQK10(勾芒米大麦)和NQK11(玖格)这5个品种(系)的产量产量较低,不宜在四川省推广种植,建议淘汰。  相似文献   

6.
2001-2009年中国北部冬小麦生育期和产量变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研究中国北部冬麦区水地组小麦品种农艺性状适应气候变暖的变化规律,为小麦品种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方法。【方法】利用2001—2009年国家冬小麦区域试验北部冬麦区水地组对照品种的农艺性状和该地区相关气象资料,研究对照品种农艺性状变化规律,并进行农艺性状和气象要素的相关分析。【结果】对照品种出苗日期和成熟日期逐渐推迟;生育期逐渐缩短,且与年平均温度和生育期≥0℃积温呈负相关;生殖生长阶段随着相应期间≥0℃积温的增加而延长;随着气候变暖,千粒重和每公顷产量呈增加趋势。农艺性状相关分析表明,千粒重与每公顷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生殖生长阶段与每公顷产量呈较强正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株高和千粒重2 性状决定了产量变异的95.7%。【结论】气候变暖对北部冬麦区冬小麦生长发育有较强的影响,选育生育期较短,但生殖生长阶段较长,千粒重大的高产品种是北部冬麦区未来适应气候变暖的品种改良方向。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回顾了西藏冬青稞育种的历程,育种研究的是基本成果以及品种性状演替过程,总结了冬青稞育种的成就和基本经验,以及近两年来育种工作进展情况,提出青稞育种必须根据实际正确制定育种目标,合理选用亲本材料,改进育种方法等。为西藏冬青稞生产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未来的多元化市场经济对西藏冬青稞育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此,谈一些本人粗浅的看法与同行专家探讨。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比较测定了9个大麦品种的生育期、植株性状(主要包括叶色、分蘖强弱、株型、熟相和抗倒伏性)和经济性状(主要包括产量、株高、穗长、总粒数、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等),结果表明:试验中参试品种生育期基本相近,集中为170~180d,F0635与F0797两个品种的综合性状均优于对照品种,产量分别居第1位和第2位,分别较对照增产26.1%和17.4%,并且与对照达到了极显著差异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培育出高油、高产、适合北方栽培的优良紫苏品种奠定基础。[方法]以紫苏品种白苏、灰苏、紫苏为试材,以选育紫苏为对照,测定不同品种的出油率、产量、千粒重、生育期和发芽率。[结果]各紫苏品种的性状稳定,籽粒颜色均匀一致。不同紫苏品种的生育期表现为紫苏>选育紫苏>灰苏>白苏,发芽率表现为白苏=灰苏>选育紫苏>紫苏,种子的千粒重表现为灰苏>白苏>选育紫苏>紫苏,紫苏籽的平均产量表现为选育紫苏>白苏>紫苏>灰苏,紫苏籽的出油率表现为选育紫苏>紫苏>白苏>灰苏。[结论]选育紫苏的产量和出油率均高于其他紫苏品种。  相似文献   

10.
应用AMMI模型对水稻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AMMI模型对贵州省2009年粳稻区域试验参试水稻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AMMI模型在分析基因型与环造互作时优于多元回归和相关分析,AMMI模型中的极显著和显著分别解释了产量、生育期、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性状的93.6%、82.1%、92.6%、88.3%、92.0%的互作平方和。AMMI模型品种稳定性参数Di可量化分析主要性状在不同环境下的稳定性。对交互作用达显著和极显著的5个性状稳定性Di值的分析表明,基因型和环境的变化对产量、生育期、千粒重影响较大,对穗粒数和结实率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最近审定并在生产上得到应用的4个小花生品种、8个大花生品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筛选适于鲁西区域土质黏土、土壤肥力较好的种植条件下花生蒜后直播的花生品种.[方法]2013 ~2014年在聊城市农科院科技示范园开展以花育20为对照的小花生品种比较试验、以丰花1号为对照的大花生品种比较试验,对花生品种的生育性状、抗逆性、产量性状、产量进行综合比较和分析.[结果]4个小花生品种生育期均长于对照,抗逆性(旱、涝、倒伏)、单株结果数、单株生产力、产量均好于对照或与对照相当,其他产量性状、抗逆性与对照有一定的差异.8个大花生品种生育期均长于或同于对照,抗逆性(旱、倒伏)、百果重、百仁重均好于对照或与对照相当,其他抗逆性、产量性状、产量水平与对照有一定差异.[结论]小花生品种花育26、花育27和大花生品种花育25、花育28很适于鲁西区域土质黏土、肥力较好的种植条件下花生蒜后直播种植.  相似文献   

12.
西北春谷早熟区谷子品种十五年变化趋势及主要性状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通过对过去15年西北春谷早熟区区试谷子品种的产量及农艺性状进行综合分析,明晰了该区15年来谷子育种进展,并提出今后的发展方向,为该区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基于2001—2015年国家区域试验西北春谷早熟区的数据,对参试品种及通过鉴定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产量性状进行比较与分析,同时对通过鉴定的18个品种进行了抗逆性分析。【结果】2001—2015年西北春播早熟区共有85个新品系参加国家区试,12个常规品种和6个杂交种达到新品种鉴定标准通过鉴定,新育成品种比对照增产10%以上的品种有3个,其中,常规品种1个为大同32,杂交种2个分别为张杂谷1号和张杂谷15号。参试品种和通过鉴定品种的产量平均数在年度间表现了较大差异,但总体趋势表现为产量潜力水平的提高。参试品种穗长和千粒重年度间差异不显著,穗长基本稳定在23—27 cm,千粒重稳定在3—3.4 g,但参试品种的株高、单穗重、穗粒重年度间差异大,株高、单穗重、单穗粒重随年份有增加的趋势。通过鉴定的18个品种有13个生育期长于对照,5个短于对照,同时伴随着株高的增加,单穗重和穗粒重的提升,说明新育成品种生育期的延长和单株产量性状的提升。多元回归分析表明,生育期、株高、单穗重、穗粒重和出谷率决定了产量81.43%的变异,产量与穗粒重和单穗重呈显著正相关,穗粒重与株高、单穗重呈显著正相关。对通过鉴定品种的抗逆性分析表明,这15年该区主要病害有红叶病和白发病,不同年份间不同品种都有一定发生,通过鉴定品种的抗倒性、抗旱性呈现下降趋势。【结论】2001—2015年春谷早熟区选育的品种产量有增加的趋势。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为单穗重和穗粒重,其次为株高、生育期,育种中应注意提高品种的综合性和各性状之间的协调性。生育期延长、株高增加、抗倒性降低等因素直接影响到早熟区品种产量的突破,同时也不利于谷子机械化生产的发展。早熟区品种选育应以中矮秆、抗倒性强、结实率高、品质优、适合机械化收获为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2014年和2015年全区冬青稞区域试验拉萨点试验在区农科所进行试验,结果表明;2003-2004209该品种在2011年至2013年品比试验中产量分别为451.6公斤、425公斤、440公斤,连续三年产量都居第一,在2011、2012连续两年的全区区域试验中产量居第一,产量表现较高而且较为稳产,综合性状优,是一个比较有希望的品种,建议2003-2004209和98-990267两个品种大面积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14.
为了给黄淮冬麦区北片小麦育种提供参考,对2011—2020年黄淮北片水地组区试289个品种的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变化趋势进行研究,并进行相关性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近10年黄淮北片水地区试品种产量较高,整体呈上升趋势;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化总趋势是有效穗数、千粒重、容重以及株高增加,穗粒数减少,生育期缩短,最大分蘖数变化不明显。产量与千粒重等7个主要农艺性状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表现为千粒重容重生育期株高最大分蘖数穗粒数有效穗数;产量构成三要素两两之间负相关。千粒重等5个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直接效应均为正向,直接贡献率依次为千粒重有效穗数穗粒数容重生育期。因此,为适应黄淮北片气候条件和栽培管理的变化,宜选育生育期适当缩短、灌浆时间长且速率快、结实性好、茎秆弹性好、有效穗数650万/hm~2以上、穗粒数35粒左右、千粒重45 g以上、株高75~82 cm的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15.
高粱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高粱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联程度,为赤峰地区高粱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采用赤峰地区近几年选育的14个高粱杂交种的试验结果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株高、穗长、茎粗、单穗粒重、千粒重和生育期与产量的关联性。结果表明,6个因素与产量的关联系数依次为穗长生育期株高单穗粒重茎粗千粒重;高粱新品种选育应重点选择长穗型及生育期长的品种,兼顾其他性状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为探明高梁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联程度,为赤峰地区高粱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采用赤峰地区近几年选育的14个高梁杂交种的试验结果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株高、穗长、茎粗、单穗粒重、千粒重和生育期与产量的关联性.结果表明,6个因素与产量的关联系数依次为穗长>生育期>株高>单穗粒重>茎粗>千粒重;高粱新品种选育应重点选择长穗型及生育期长的品种,兼顾其他性状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分析新疆冬小麦地方品种与选育品种遗传多样性差异.[方法]以新疆冬小麦117份地方品种和39份选育品种为试验材料进行13个农艺性状和2个品质性状的比较分析.[结果]地方品种在旗叶长、旗叶宽、株高、分蘖数、有效分蘖数、穗粒重、千粒重和蛋白质等8个性状的变异系数高于选育品种,而穗长、小穗着生密度、每穗小穗数、小穗粒数、穗粒数、穗粒重和千粒重等8个性状的变异系数均略低于选育品种,且地方品种的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都高于选育品种;15个性状间简单相关分析中,地方品种有24对性状相关极显著,选育品种仅有6对性状相关极显著.[结论]新疆地方冬小麦品种遗传多样性丰富,对于冬小麦育种改良具有参考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白朗县白雪试验站春油菜品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参试材料川油13号生育期、分枝性状等其它性状上综合,均优于对照,是试验最优品种(系)。年河主要农区,适合选育生育期为110~130天的甘蓝型春油菜品种。建议油菜育种,能够提供生育期较为早熟的甘蓝型品种,提供给生产上使用。  相似文献   

19.
硅对冬青稞生长及冷胁迫后光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硅对冬青稞生长及冷胁迫后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以2种当地主栽青稞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水培试验测定了不同浓度硅处理下(0mmol/L、0.2mmol/L和1.0mmol/L)冬青稞植株的含水量、根冠比、低温胁迫下青稞的细胞膜相对透性、恢复常温后青稞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结果表明:硅处理可显著增加冬青稞的根冠比,增加青稞叶片硅的含量,降低细胞膜在冷胁迫时的损伤;但对常温时的青稞叶片叶绿素含量及光合速率影响不大,而在低温胁迫后,硅处理青稞叶绿素含量及光合速率均显著高于无硅处理的青稞。同时,青稞对硅的吸收利用在品种之间存在差异,果洛在低浓度时(0.2mmol/L)即大量累积,而喜马拉雅19在高浓度时(1.0mmol/L)累积更显著。  相似文献   

20.
以2019年河南省爆裂玉米区域试验品系为材料,对河南省爆裂玉米品系的丰产稳产性、植株田间性状、穗部性状及品质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爆裂玉米的丰产性均显著高于对照品种沈爆3号,稳产性中的Shukla变异系数均小于10%,稳产性好;生育期较长,在河南气候条件下,高产潜力大;茎秆抗倒折性状好,变异程度较大。穗部性状中的千粒重、穗粒重均较高,变异程度较大。河南爆裂玉米品种的外观品质均较好,但粒度较小,是需要改良的性状;爆玉米花加工品质均优于对照,营养品质优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