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从DNA水平上分析香菇不同菌株的遗传差异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王镭  谭琦 《食用菌学报》1997,4(4):21-24
本文选取了10个中国香菇野生种和2个栽培种.采用RAPD技术进行遗传差异测定.16个随机引物共扩增出118条DNA带,在此基础上分析并构建了遗传相关聚类图.结果表明,我国的香菇野生资源存在着较大的遗传差异,10个野生种菌株之间的遗传相似性在50%~80 %之间.  相似文献   

2.
对北京地区24个杏鲍菇栽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RAPD分析,选取了40条RAPD随机引物对供试的24个杏鲍菇菌株的基因纽DNA进行PCR扩增,最终成功筛选出9条RAPD引物,共扩增出142条稳定、清晰的DNA条带;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相似系数为0.850的水平时,可将24个供试菌株分为5大类;主坐标分析结果与聚类分析基本一致;RAPD分子标记技术成功的表明了北京地区杏鲍菇菌株的遗传多样性,为杏鲍菇的遗传育种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以收集引进的40个野生香菇菌株作为试验材料,通过酯酶同工酶技术和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其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酯酶同工酶酶谱显示野生香菇菌株不同迁移率的酶带多达15条,聚类分析表明,当遗传相似系数约达71%时,将40个野生香菇菌株分为七大类群;通过ISSR分子标记共扩增出75条清晰的DNA多态片段,大小介于0.2~4.0kb;聚类分析表明,在遗传相似系数约达63%时,将40个野生香菇菌株分为七大类群。该研究为野生香菇种质资源驯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应用RAPD方法鉴别香菇菌株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作者采用单个、10-碱基的随机引物(Operon公司产品)PCR扩增香菇的多态性DNA。测试的7个引物均能扩增15个香菇菌株的DNA,扩增位点为12~19个,DNA片段大小为0.34kp~2.52kp。除菌株ATCC 28759和ATCC 28760所有引物扩增的DNA指纹图谱均相同外,其余13个菌株都有其独特的DNA谱带。结果表明,RAPD方法可用于鉴别香菇菌株间的差异,在食用菌遗传育种研究中具有广泛的用途。  相似文献   

5.
木耳属四个野生菌株的RAPD图谱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应用RAPD技术对木耳属四个野生菌株进行了DNA指纹图谱分析,综合10个随机引物的RAPD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的四化上野生菌株与毛木耳(Auricularia polytricha)归为一类,四个野生菌株间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不是同一菌株,本研究揭示了木耳属四个野生菌株的类源关系及DNA同质性,为进一步界定其系统分类地位提供了较为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用RAPD技术对香菇非对称杂交后代遗传性状的分析   总被引:18,自引:7,他引:11  
利用RAPD技术,对香菇非对称杂交的亲本与后代之间的遗传相关性进行了分析,20个随机引物共扩增出47条DNA片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构建了遗传相关聚类图,结果表明,非对称杂交的后代,其遗传距离与单核受体较近,遗传相似性在85%左右,而与双核供体遗传距离较远,遗传相似性在61%左右。  相似文献   

7.
采用单孢杂交育种技术,以香菇(Lentinula edodes)栽培品种"大山18"和云南野生香菇"11-1"为亲本,选育香菇优良新品种。通过单孢分离和配对杂交,共获得84个杂交菌株。用ISSR分子标记对杂交菌株与亲本条带进行鉴定,有45个菌株包含了两亲本的所有遗传条带,最终证明了这45个菌株是真正的杂合子。本研究表明了利用ISSR标记可以有效地对早期菌丝体阶段的香菇杂交菌株的真实性进行鉴定。  相似文献   

8.
遗传距离测定在金针菇杂交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运用RAPD技术从分子水平上探讨了9个金针菇菌株的遗传距离测定及其在杂交育种中的应用。根据RAPD分析结果所估算的遗传距离将供试菌株分为3大类,按照亲本的遗传距离对各杂交组合的杂种优势进行了预测。实际结果表明,不同杂交组合的产量与预测结果基本一致,类内杂交组合大部分为低产组合,遗传距离较大的类间杂交组合杂种优势较强。因此,在分子水平上所估测的遗传距离不但能准确地反映亲本菌株间的遗传差异,并可以作为食用菌杂交育种中亲本选择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遗传参数.  相似文献   

9.
香菇菌株遗传多样性ISSR、RAPD和SRAP综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ISSR、RAPD和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收集到的26株供试香菇(Lentinula edodes)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将分析数据合并构建UPGMA亲缘关系树状图,综合分析结果表明,26株供试香菇菌株间的遗传相似系数范围为0.49~0.97,在相似系数0.61时可分为3个类群,具有相似遗传背景或来源于野生资源的菌株优先聚类在同一亚群,由5株野生菌株组成的第三类群与21株主栽菌株相似系数仅为0.50,存在非常明显的遗传差异.该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更好地解释供试香菇菌株间的亲缘关系;加强野生香菇种质资源的评价和鉴定研究,将有利于我国现有主栽香菇的品种改良和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香菇新品种.  相似文献   

10.
以20个辽宁省主栽香菇菌株为试材,采用ISSR分子标记方法,研究了20个菌株的遗传差异性,并采用NTSYS-PCR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从3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9个ISSR备用引物,并用这9个引物对供试香菇菌株基因组DNA进行了ISSR-PCR扩增,共扩增出72条清晰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占83.3%。通过聚类分析发现,异化系数在0.36为阈值时,20个菌株聚为4个组群。  相似文献   

11.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菇类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报道了应用RFLPs和RAPD技术分析香菇类缘关系,鉴别品系及分析木耳杂交后人攻原体质体融合子的结果,发现供试的32个香菇菌株的总DNA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存在多态性;木耳杂交后代、融合子及其亲株间DNA PCR扩增产物谱带型出现差别,这充分说明RFLPs和RAPD技术在分析遗传变异、鉴别品系、鉴定杂种和融合子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主要香菇栽培菌种交配型基因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从我国使用的19个主要香菇栽培菌种中制备了25种原生质体单核体,以此为材料,以交配型基因为标记,在交配反应和RAPD两个水平上对这19个菌株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遗传相似性分析。25种原生质体单核体两两配以地共300个组合,其中不亲和性反应为110对,占配对总数的36.7%。根据交配反应结果,25个单核体可分为三大类群、7个交配型组。这些结果从交配型角度证明,这19个菌株具有十分狭窄的以交配型基因为标记的遗传背景。RAPD反应和聚类分析中,这三大类群、7个交配型组基本上都能聚为一类,从而在分子水平上验证了交配型折结果,也为交配型基因在菌种鉴定中的作用 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RAPD和酯酶同工酶技术在香菇杂交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利用RAPD和酯酶同工酶技术研究了6个香菇品种间的遗传差异和亲缘关系。通过聚类分析发现,类间组合杂种优势强,类内组合杂种优势弱,因此,杂交亲本应选择不同类的菌析不同类的菌。通过单孢杂交和出菇试验发现,杂交子代酶谱出现“互补型酶带”和“杂种新酶带”,杂交后代杂种优势强,容易选出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14.
利用RAPD技术评估金针菇种质资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本文利用20个10核苷酸的随机引物对来源不同而具有代表性的16个金针菇菌株进行了RAPD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所测试的20个随机引物中有6个引物的扩增产物DNA片断表现出明显的多态性,对所有供测试的金针菇菌株总共扩增出84条具重复性的DNA片断;同时也显示供试的16个金针菇菌株两两间的遗传相似性变化较大(相似系数从0.0592到0.8000)。另外,采用系统聚类法中的类平均法,对供试的16个菌株两两间的相似系数进行聚类,可将它们分为四大类,各大类的类间和类内菌株的遗传变异程度较大,其中以Ⅳ类内各菌株间的最高(平均相似系数为0.4353),Ⅰ类和Ⅱ类间各菌株间的最低(平均相似系数为0.6812)。但是,从整个被测试的16个金针菇菌株来看,它们之间的遗传变异并不丰富(总平均相似系数为0.5292)。同时,将RAPD技术应用于不同菌株间遗传差异的研究,具有反应迅速、不受外界环境条件影响、能从DNA分子水平上揭示菌株间的遗传差异等优点。因此,RAPD分析技术是一种快速准确评估食用菌种质资源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香菇菌种不同组织分离物的DNA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香菇具无性繁殖特征,香菇生产者常通过无性的菌丝分离或子实体分离进行生产用菌种的繁殖及提纯复壮。本研究运用RAPD技术研究证明,同一香菇品种的不同组织分离物虽为无性繁殖后代,但因受培养基质、生态条件、栽培技术的影响,产生了一定程度的DNA水平上的遗传变异。  相似文献   

16.
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9个黄伞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RAPD技术是准确评估黄伞遗传多样性的有效方法.50条RAPD引物中筛选出8条多态性引物,共检测出226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43条,多态率为63%.菌株之间遗传相似系数(GS)变幅范围为0.6181~0.9306,平均GS值为0.746,表明黄伞遗传变异较丰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相似系数0.763处可将9个黄伞菌株划分为4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