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桑介壳虫(又称桑白蚧)是为害桑树枝干的主要害虫之一,以针状口器插入皮层吸食汁液.严重时主干上盖满介壳,层层重叠,不见树皮,被害株生长受阻,树势衰弱,影响桑芽萌发,直至整株枯死.该虫一年发生3代,各代若虫盛孵期分别为5月上旬、7月上旬、9月上旬,以成虫在枝干上越冬.对该虫的防治,若虫期虽有不少农药喷杀均可取得较好的防效,但若虫期经过时间短,往往错过防治适期,成虫期经过时间长,且成虫体表有较厚的介壳覆盖,此时一般农药喷杀,均难以奏效,目前生产  相似文献   

2.
<正> 桑白蚧是吮吸桑树及多种林果枝干汁液的害虫,对寄主的正常发育影响很大。近年来随着桑园栽植密度的增加,桑园郁闭多湿的环境,有利于桑白蚧的孳生蔓延,在局部地区已为害成灾。但由于该虫身被蜡质介壳,繁殖力又强,一般药剂对于老龄若虫和雌  相似文献   

3.
桑介壳虫在我区1年发生3代,以受精雌虫越冬。5月上中旬、7月中下旬、9月上中旬为3代若虫的盛孵期。2月中下旬天气转暖,桑树树液开始流动,越冬雌虫即以口针刺吸取食为害。从早春开始到晚秋,桑介壳虫的成虫、若虫群栖寄生在枝干上吸食汁液,严重时整株盖满介壳,层层叠叠,不见树皮,抑制桑芽萌发,妨碍桑枝发育,有的  相似文献   

4.
桑白蚧又名桑盾蚧、黄点介壳虫。为害多种果树和林木,以成虫及若虫寄生树枝,以口针刺入皮层吸食汁液。据调查,在西安市灞桥区猕猴桃园,受害轻的果园有虫株率在20%-30%,受害重的有虫株率达70%-80%。受害轻的树植株长势减弱,发芽率降低,受害重的整株枯死。1发生规律在陕西一年发生2代,以受精雌成虫寄生在树枝上越冬。早春树液流动后开始取食,虫体迅速膨大,介壳逐渐鼓起。越冬雌成虫于4月中旬开始产卵,4月底第1代若虫孵化。初孵若虫比较活跃,在树枝上快速爬行,经过几小时后开始固定下来,不再移动。雌若虫第1…  相似文献   

5.
何春华  杨明华 《蚕业科学》1989,15(2):107-109
<正> 桑白蚧(学名:PseudaulacapsispenlagonaTargioni)在湖州市是危害桑树枝干的主要害虫之一。成虫、若虫群栖寄生在桑枝、干上吸食汁液,使被害的桑树生长受到影响,以至干枯死亡。 为探寻有效的防治措施,采用不同配比的常用碱性皂液对不同发育阶段的桑白蚧进行了防治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 桑白蚧Pseudoaulacspis Pentagona Targioni是桑树上常年为害的主要害虫,如果防治不及时,常引起枯枝、枯拳或整株死亡。桑白蚧雌成虫因其背上有蜡质介壳,在防治时非常辣手,一般采用清刷树干,涂抹柴油、机油、桐油等。这些方法的不足之处是:一、在使用时间不当时,对桑树的发芽和生长有不良影响;二、清刷不易彻底;三、费时费工,一个工只能防治0.8—1亩,亩平至少开支2元。  相似文献   

7.
桑白蚧Pseudaulacaspis PentagonaTargioni别名桑盾蚧,又叫桑介壳虫、黄点介壳虫、树虱等,是我省桑树的主要害虫之一。成虫、若虫成群寄生在枝、干上,以针状口器刺入皮内吸食汁液,严重时整株盖满介壳,层层重叠,不见树皮,被害枝发育受阻,影响桑叶产质量,甚至造成植株死亡。此虫繁殖力强,来势猛,蔓延快。虫口密度大时,分泌物还易引起桑膏药病的互生。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冬天气温偏高 ,加上南方雨量多 ,湿度大 ,很多病虫种类无明显越冬休眠期 ,年发生世代增多 ,发生历期缩短 ,一些次要病虫变为重要病虫 ,同时诱发新的病虫。桑白蚧就是目前我国南方落叶果树中为害日益严重的害虫之一。桑白蚧又名桑盾蚧、桃介壳虫等。一般一年发生 2代 ,第 1代若虫 5月中下旬出现 ,7月第 1代成虫出现。第 2代若虫 8月出现 ,9~ 10月出现第 2代成虫。而现在桑白蚧在南方一年发生 3~ 5代。在福建 ,4~ 5月第 1代 ,6月第 2代 ,7~ 8月第 3代 ,9月第 4代。若冬天气温偏高 ,还可能发生第 5代。防治方法 :以若虫分散转移期药…  相似文献   

9.
1 猕猴桃主要害虫发生规律1 1 桑白蚧。河南省伏牛山南麓西峡县猕猴桃产区发生较严重。成虫和若虫寄生枝干 ,以口针刺入皮层内吸食汁液。一年发生 2代 ,以受精雌成虫在枝条上越冬 ,翌年 5月产卵于母壳下 ,6月孵出第 1代若虫 ,初孵若虫爬行在 2~ 3年生枝上固定下来 ,开始分泌灰白色蜡质介壳 ,第 2代卵产于 8月中下旬 ,9~ 10月出现第 2代成虫。1 2 草履蚧。西峡县部分猕猴桃园发生较重。以若虫刺吸枝叶汁液为害 ,使树势衰弱。一年发生 1代 ,以卵在土中越冬。 3月上中旬孵化若虫出土 ,1龄若虫不活跃 ,常在隐蔽处群居 ,3龄以后 ,气候温暖时…  相似文献   

10.
桑白蚧是全国性成灾害虫,在铜梁县普查,全县平均蚧株率39.6%,枝干虫口密度7.4头/5cm。经测定被害重的蚧株单株产叶量下降31.9—47.6%,用其虫株叶养蚕,蚕儿生命率降低13.1—37.9%,单张蚕种产茧量下降13.7%。在四川桑白蚧一年发生3代,各代一龄若虫期发生于4、6、8月下旬或5、7、9月上旬。该虫生殖方式为两性生殖,无孤雌生殖现象。组建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实验种群生命表,以25℃的内禀增长能力和种群趋势指数量大(rm=0.04571,I=15.3);自然种群生命表揭示第二代若虫受气侯影响大,越冬代雌虫受天敌影响大,一年3代虫口数量增长13.26倍。雌虫扩散距离在100cm以内,雄虫扩散距离在10cm以内。冬季重剪的剪伐形式以第2代一龄若虫上新梢数量最多。栽植形式与为害的关系:田边桑>密植小桑园>大行桑>地边桑,不同地势与为害的关系:沟边桑>平坝桑>坡地桑;温度在28℃以下。温湿系数在3以上的虫口密度大于温度在28℃以上,温湿系数在2.8以下。发现天敌30种,其中四川新记录6种,新种1个,特别是桑白蚧盗蚊(新种)、桑白蚧扑虱蚜小峰为四川的优势天敌,寄生率和捕食效率最高。新开发的防治方法有:粘土浓泥浆涂干防治雌成虫,漂白粉(1%有效氯)液防治一龄若虫,柴油石灰乳剂防治各代成虫,均有显著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1.
1 桑介壳虫(Pseudaulacspis pentagona Tar-gioni)又称桑白蚧,属同翅目、眉蚧科。是桑树重要的枝干部害虫,在广东,主要为害留枝桑田块的桑树树干,全年大树尾桑(留枝桑)为害较多,此虫主要以成虫,若虫吸食树干上的汁液,造成树干干枯死  相似文献   

12.
杨召林 《北方蚕业》2001,22(1):31-31
桑白蚧,别名桑盾蚧,又叫桑介壳虫、黄点介壳虫、树虱,属同翅目、盾蚧科。   近年来,桑白蚧在我镇部分桑园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并造成了一定的危害。经调查,一般发生轻的田块有虫株数在3%~5%左右,发生严重的田块有虫株数高达20%以上,对该虫的防治如缺乏足够的重视,势必给桑树的生长发育带来一定的影响。抓好该病春季防治,尤为重要。   1 危害特点:   该虫一年发生5~6代,以成虫、若虫成群寄生于桑树的枝干上,以针刺口器插入皮内吸食汁液,危害桑树。严重时整株盖满介壳,层层重叠,不见树皮,有时分泌出大量的白色粉状蜡质物,被害枝干发育受阻,树势生长受抑,以致整株逐渐枯死。   2 发生规律  相似文献   

13.
桑白蚧的防治时期以一龄若虫期最佳。用1%有效氯漂白粉液防治一龄若虫,不仅有90%以上的防治效果,而且又是桑树树体消毒的防微措施;选用40%乐果乳剂1000倍液或洗衣粉10~30倍液防治一龄若虫,不仅防效好,而且蚕作安全。成蚧期(含冬季)用柴油石灰乳剂(柴油:石灰:水=1:1:10)或胆水原液防治,其防治效果明显,校正死亡率97.15%以上;用粘土浓泥浆涂干防治雌成虫,无论休眠期或活动期(除产卵期外),防治效果显著;亦可结合冬管树干刷白用的20%石灰浆中,加入1%硫磺粉,有一定防蚧作用;采用漂白粉、洗衣粉、粘土浓泥浆涂干等防蚧措施,能有效地保护桑白蚧优势天敌桑白蚧盗瘿蚊,从而提高捕食效率。  相似文献   

14.
<正> 早春桑园害虫的发生,比较一致,在这个时期,防除效果亦高。还有,同时可防除数种害虫,从而,可以节约人工和药剂费用。现将防除的方法简述如下: 1、桑象虫、桑介壳虫的同时防除早春桑树发芽期,桑象虫的成虫即从树皮下的巢室出来活动。还有,体内充满成熟卵的桑介壳虫,这时亦到了产卵直前状态。(临界产卵期)看准这个时期,选择附表中适合杀灭这两种害虫的药剂,对桑树整株进行药剂喷洒。 2、菱纹叶蝉、桑木虱、桑毛虫、桑尺蠖的同时防除。驱除的对象是:萎纹叶蝉刚孵化的若虫、桑木虱的越冬成虫,桑毛虫和桑尺蠖的  相似文献   

15.
桑白蚧同翅目,盾蚧科,又称桑盾蚧、桃白蚧,是桃、梨、梅等核果类果树的重要害虫。近年来,该虫在泉州市洛江区罗溪镇的兜丽果林园,马甲镇的梅岭等地种植的低需冷性水蜜桃、台湾甜脆桃、美国红桃品种上普遍发生,且呈上升趋势,对我区的桃果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已成为当前重点防治的害虫之一。1发生特点桑白蚧在我区一年发生4~5代,以受精雌成虫在桃树枝干上越冬。翌年2月下旬越冬成虫开始取食危害,虫体迅速膨大并产卵,卵产于雌介壳下,每头雌虫可产卵数百粒。4月上旬产卵结束。第1代若虫于3月下旬始见,初孵若蚧先在壳下停留数小时,后逐渐爬出分…  相似文献   

16.
桑白蚧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桑白蚧别名桑盾蚧,又叫桑介壳虫、黄点介壳虫、树虱,属同翅目,盾蚧科.桑白蚧是桑树的重要害虫,特别在东部沿海地区危害严重,常寄生在桑树基干上部、枝条下部、拳周围,以针状口器插入皮内吸食汁液,严重时整株盖满介壳,层层叠叠,密密连在一起,不见树皮.桑白蚧繁殖力强,蔓延快,大密度为害时其分泌物易引起桑膏药病.也为害茶、桃、李、苹果等多种经济林木,我国和世界各国将其列为检疫对象.笔者近3年来针对盐城地区桑园桑白蚧发生和传播情况,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观察,初步掌握其生物学特性,并对桑白蚧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7.
桑白蚧在四川一年发生3代,各代经过两月左右。1~3代一龄若虫期分别是4、6、8月下旬或5、7、9月上旬,这段时间无介壳保护。药剂防治效果最佳。卵色与性别的关系是:橙色卵为雌,白色卵为雄,中间色卵如黄色卵、水红色卵等绝大多数为雄。未交尾的雌成虫有脱蚧现象,且不产卵,寿命延长。始脱蚧者,交尾后虫体能重新缩入蚧壳内,但推迟产卵期,减少产卵量。当雌虫脱蚧1/2时,分泌白色腊质覆盖虫体,直至全部脱蚧。人工除雄虫与雌成虫交配,可见针状交尾器在蚧壳四周试探,交尾时,头昂、竖翅、呈坐式,持续4分钟左右。雌、雄混养,其成虫发生期比较一致,没有脱蚧现象,能繁殖后代,故桑白蚧为两性生殖,对此,可设想在成虫羽化期,即5、7、9月底左右喷药防治雄成虫,对抑制后代繁衍有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 桑介壳虫是桑树的枝干害虫,它以针状口器插入皮内吸食汁液,影响桑树正常发育,妨碍桑芽萌发。近年来,由于桑园密植,通风透光差,郁闭多湿,有利于桑介壳虫的孽生。目前,已成为桑园的重要害虫之一。为了探索桑介壳虫的防治适期及筛选有效药剂,我们自80年冬开始观察桑介壳虫的生长发育规律,并进行防治适期及不同药剂防治效果的试验,现将试验结果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9.
<正> 桑白蚧是为害桑树枝干的害虫,近年来发生量大,分布面广,为害严重,是当前桑树保护上急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我们自八○年起开展了桑白蚧的防治研究。对它的生长发育规律,各虫态的形态特征、年生活史及其天敌昆虫等进行了系统的、仔细的观察;并对防治适期及各虫态的防治药物进行了多次试验和筛选。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一、桑白蚧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三年来的观察,摸清了桑白蚧在我省一年发生三代,桑白蚧是副变态昆虫,雌虫无蛹期,雄虫有蛹期,雌虫的发育经过  相似文献   

20.
报道了高效灭蚧灵的研制过程、主要成分、杀虫原理、技术指标以及大田防治效果、对蚕桑的影响试验。本药剂含脂肪皂、表面活性剂、石油烃等,为浅棕色稠状膏体,pH:8.5—9.5,有效物≥72%,以触杀作用为主。防治桑白蚧的效果明显优于皂油合剂、洗衣粉、高效液体皂等已推广的农药,成本较低。桑园使用对蚕作安全,使用方法正确对桑树无药害。使用浓度:幼虫期喷药40—80倍(溶液),成虫期喷药夏秋季15—30倍,冬季和早春期5—10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