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4 毫秒
1.
以不同高产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种植密度对玉米抗倒伏性、产量影响以及品种间差异。结果表明:玉米茎秆穿刺强度随密度增大显著减弱.即高密度下植株抗倒伏能力显著减弱,而品种间穿刺强度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登海3719在低、中密度下各节间茎秆穿刺强度均显著大于其他两品种.抗倒伏性最强:各品种产量受种植密度影响显著。金海5号产量随密度增加而提高.而登海3719和郑单958产量均在中密度下达到最高.高密度下显著下降.金海5号产量在各密度下均高于其他两品种.  相似文献   

2.
凌莉  裴文东 《玉米科学》2024,32(2):106-113
以早熟品种陕单650和晚熟品种陕单609为材料,设置4个种植密度研究其对玉米茎秆倒伏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陕单609和陕单650分别在90 180株/hm2和105 000株/hm2密度下子粒产量达到最高值15 110.0 kg/hm2和18 056.7 kg/hm2。与陕单609相比,陕单650在密植条件下茎节短而粗,抗倒伏能力强。随着密度的增加,玉米茎秆穿刺强度逐渐降低,同一节位下茎秆穿刺强度表现为陕单650大于陕单609,不同节位的穿刺强度均表现为第3节>第4节>第5节。相关分析显示,子粒产量与茎秆强度、节间粗、节间干重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倒伏率与茎秆强度、单位茎长干重、节间粗、节间干重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节间长、株高、穗位高、穗位系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早熟品种陕单650密植后茎秆节间短而粗,单位茎长干重较大,抗倒伏能力强,有较多的有效穗数和穗粒数,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3.
超高产玉米品种穗部性状整齐度与产量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对2个超高产玉米品种先玉335和郑单958在5个密度种植条件下的穗部性状整齐度与产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穗部各性状整齐度与产量均呈正相关,并且行粒数整齐度、穗粒数整齐度、穗位高整齐度均在7.5万株/hm2和9.0万株/hm2两个密度条件下最高;先玉335产量在9.0万株/hm2条件下最高,7.5万株/hm2时次之;郑单958产量在7.5万株/hm2密度下最为突出;两个品种的穗位高整齐度和行粒数整齐度均与产量的关系最为密切。行粒数整齐度和穗位高整齐度作为选择高产品种和采取适宜栽培措施的一项指标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种植密度对3个紧凑型玉米品种抗倒伏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以郑单958、先玉335、浚单20为材料,研究不同密度下3个紧凑型玉米品种抗倒伏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密度增加,3个玉米品种的倒伏率逐渐升高,平均倒伏率浚单20先玉335郑单958。随着密度增加,玉米株高、穗位高、穗高系数均逐渐升高,玉米倒伏率与穗位高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株高和穗高系数相关性不显著。玉米茎秆穿刺强度随着节位的上升呈下降趋势,随着密度增加,茎秆穿刺强度逐渐降低,不同密度下每一节的穿刺强度均为先玉335郑单958浚单20,不同节间的穿刺强度表现为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第六节。随着密度增加,玉米穗行数、穗粒数和百粒重均呈降低趋势,行粒数在不同品种间表现不同,郑单958和先玉335均呈下降趋势,浚单20则先升后降。随着密度增加,郑单958、先玉335的产量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7.5万株/hm2时达最高值,分别为13 141.5、14 324.2 kg/hm~2,浚单20呈下降趋势。因此,与郑单958和浚单20相比,先玉335在冀西北地区种植抗倒伏且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5.
化学调控对玉米抗倒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9,自引:5,他引:24  
以高秆大穗型品种中单808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种植密度下化学调控对玉米植株抗倒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60 000株/hm2的密度下不发生倒伏;超过75 000株/hm2发生倒伏,倒伏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化学调控显著提高了玉米的抗倒伏能力,与对照相比,化学调控处理降低了拔节期至抽雄期玉米的株高,增加了地上部第3节间的粗度,显著增强了茎秆的抗拉弯强度和穿刺强度,降低了倒伏率。在密度为75 000 株/hm2以上时,化学调控处理显著增加了玉米的产量。  相似文献   

6.
以迪卡 159为供试材料,设置 6.0×104(D1)、 7.0×104(D2)、 8.0×104(D3)和 9.0×104株/hm2(D4) 4个密度水平,在 8展叶期喷施化控剂玉多十(HK)和清水为对照(CK)2个处理,研究不同种植密度与化学调控技术对植株茎秆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的增大,迪卡 159的株高、穗位高显著增高,茎秆节间长变长,茎粗变小,扁率增大,茎秆强度变弱。HK处理后,株高、穗位高显著降低, 4~5节位节间长大幅度减少,茎粗增加,扁率降低,茎秆强度增强,茎秆横折强度与穿刺强度在 3个时期均随种植密度的上升呈现整体下降趋势,并于乳熟期达到最大值。HK处理后,茎秆的横折强度与穿刺强度增强,其中, 4~5节位提升幅度最大。HK处理增加了灌浆期与乳熟期第 3节位的木质素与纤维素含量, D1、 D2、 D4密度下效果显著。倒伏率随种植密度的升高呈上升趋势; HK处理可以显著降低倒伏率, 4个密度下分别比对照降低了26.15%、 47.72%、 35.17%和33.82%。  相似文献   

7.
以中晚熟品种郑单958和晚熟品种丹玉405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在3种不同种植形式和3种不同密度条件下,对玉米品种与密度、品种与种植形式互作的关系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郑单958在二比空种植形式60 000株/hm2下产量最大,为11 726.71 kg/hm2;丹玉405在二比空种植形式49 500株/hm2下产量最大,为11 092.03 kg/hm2。郑单958和丹玉405在各自产量最高时,百粒重、穗行数和行粒数均最大,两个品种在二比空种植形式下功能叶的叶面积指数和净光合速率较高。  相似文献   

8.
半干旱区玉米密度对产量及商品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在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区开展半干旱区玉米密度对产量及商品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半干旱区耐密型玉米品种郑单958、先玉335适宜播种密度在65000~75000株/hm2,稀植大穗型玉米品种吉单257、吉单137适宜播种密度在60000~65000株/hm2;郑单958、先玉335、吉单257、吉单137百粒重与密度呈负相关;4个品种的容重与密度关系呈二次抛物线,郑单958在50000株/hm2、先玉335、吉单257在57500株/hm2、吉单137在50000株/hm2时容重最高,商品等级最好;4个品种随播种密度增加,穗位叶叶绿素SPAD值降低。  相似文献   

9.
密度与肥料运筹对迟播小麦产量和茎秆抗倒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给迟播小麦抗逆高产栽培提供参考,以扬麦23为材料,通过三因素裂区试验,设置2个密度水平(210×104和270×104株·hm-2)、3个施氮水平(180、225和270 kg·hm-2)和2个氮肥运筹比例(基肥∶壮蘖肥∶拔节肥∶孕穗肥分别为4∶2∶1∶3和6∶0∶2∶2),研究了密度、氮肥用量及运筹比例对小麦产量、茎秆形态特性、化学成分以及抗倒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密度(270×104株·hm-2)处理的平均产量高于低密度(210×104株·hm-2)处理,平均增产2.7%;低密度条件下,随施氮量的增加,产量上升,而高密度条件下则先增后降。增加播种密度会增加茎秆基部节间长度和株高,降低茎秆基部节间单位长度干重以及木质素含量,从而影响小麦的抗倒性能。减少氮肥施用量、基肥施用量和控制拔节期施肥比例均能够有效降低株高及茎秆基部节间长度,增加茎秆基部节间充实度,增强木质素合成关键酶活性,提高基部第二节间木质素的含量,从而提升小麦抗倒能力。因此迟播小麦采用270×104株·hm-2密度、225 kg·hm-2施氮量、4∶2∶1∶3氮运筹比例有利于控制倒伏,同时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10.
不同冠层结构下夏玉米产量形成的源库关系   总被引:16,自引:7,他引:9  
试验对低、中、高3个种植密度下夏播玉米CF008、郑单958和金海5号产量形成的源库关系进行了研究,明确不同株穗型品种在较高的种植密度下限制产量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3个夏玉米品种均在低中密度下冠层透光率较高,源库性能较优。在低中密度下LAI发展动态合理,叶片Pn较高,并且在中密度下群体粒数、群体粒重和子粒品质较高。早衰型品种CF008成熟期粒叶比随密度增加而增加,高密度下源不足是限制产量的主要因素。保绿性较好的品种金海5号粒叶比随密度增加而降低,高密度下库容不足是限制产量的主要因素。郑单958中密度下成熟期LAI、粒叶比和子粒产量均较高,源库关系协调,但在低密度和高密度下均表现为库容不足。  相似文献   

11.
阴雨寡照条件下密度对夏玉米叶面积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玉米品种郑单958和金海5号,设不同种植密度,研究阴雨寡照条件下种植密度对夏玉米叶面积、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整个生育期,郑单958和金海5号群体叶面积指数(LAI)均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大,但LAI增长率和单株叶面积逐渐减小,表明随着密度提高,LAI增加是单株叶面积减少和群体数量增加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密度增加,两个品种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均呈下降趋势。郑单958和金海5号在52 500株/hm2的密度下产量最高,分别为7 358.3 kg/hm2和7 016.7 kg/hm2。  相似文献   

12.
化控技术对玉米植株抗倒伏性状、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18  
以不同抗倒伏性的2个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化控技术对玉米植株抗倒伏性状、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化学调节剂能降低植株高度、穗位下部节间长度、穗高系数,节间直径、茎粗系数、干重、干物质百分比、单位茎长干物重、粗纤维含量、气生根和总根数显著增加。茎秆抗倒伏性状与农艺性状密切相关,化控处理降低了空秆率和秃尖长,提高了行粒数和穗粒重,最终提高了产量。化控处理对非抗倒伏品种郑单958的产量增加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选择不同株高夏玉米品种登海661(DH661,矮秆品种)和登海605(DH605,高秆品种),设置两个种植密度(52 500株/hm~2和75 000株/hm~2),比较研究因自然降雨引起拔节期淹水对玉米植株形态和物质生产的影响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拔节期淹水后,两个类型品种子粒产量均显著降低,穗粒数明显降低,千粒重降幅较小。淹水后不同株高夏玉米各个节间干物量显著降低,玉米株高、穗位高降低,各节间长及茎粗均变小,其中,第3节间及穗位节间降幅最大,高秆品种高密度条件下更为显著。相关分析表明,淹水处理后株高、穗位高、平均节间长与产量显著负相关,粒叶比、冠根比与产量相关不显著。表明夏玉米子粒产量降低主要是淹水胁迫降低了植株茎秆中物质积累量(特别是第3节间和穗位节间),明显抑制了穗分化而导致穗粒数减少所致。  相似文献   

14.
群体密度对夏玉米穗下茎秆性状及抗倒伏力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设置5个密度处理,2015~2016年研究种植密度对川中丘区夏玉米穗下茎节性状和抗倒伏力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群体密度增加,穗下由基部向上第2~5节节长增长;第3、5节7.50万株/hm~2密度处理较4.50万株/hm~2分别增加了19.04%、13.93%(2015)和22.84%和26.76%(2016);第6~8节变化不显著,穗下各节节粗变细。节干重、单位茎长干物质重、穿刺强度和压碎强度均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茎秆倒伏率与茎秆节间直径、茎秆干重、单位茎长干物质重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种植密度、节间长度呈显著正相关;与第3~5节和第8节(穗下第1节)穿刺强度和压碎强度均呈极显著负相关,茎秆压碎强度和外皮穿刺强度相关系数为r=0.96**。  相似文献   

15.
化控条件下密度对夏玉米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品种、密度、化控剂三因素试验表明,密度是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化控条件下,不同类型玉米品种产量随密度的增加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郑单958适宜密度75 000~82 500株/hm2,先玉335为67 500~75 000株/hm2,化控剂的使用并不能改变品种的适宜密度;化控条件下穗长、穗粗、行粒数与密度呈负相关,秃尖长与密度呈正相关;先玉335穗行数、千粒重随密度增加而减少,郑单958穗行数、千粒重随密度增加先增后减;化控条件下,随密度的增加穗位高增高、植株重心高度先增后降;先玉335株高降低,郑单958株高先增后降。化控剂可有效降低穗位高、植株重心、株高,降低穗位高进而降低植株重心高度增强抗倒能力是密植稳产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6.
豫西地区株行距配置对夏玉米产量及灌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设置两个种植密度(82500、97500株/hm2)、5个行距配置(60+60、70+50、80+40、90+30、100+20 cm)和4种不同留苗的株距配置(单株、单双、双株、三株)方式,研究高密度条件下株行距配置对玉米产量及灌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密度条件下均以80+40行距、双株留苗处理产量最高,密度增加,增产效果更好。宽窄行配置增加了穗行数和穗粗,减小秃尖长,双株留苗增加玉米穗粒数和千粒重;80+40行距配置、双株留苗处理改变了玉米后期的灌浆特性,增加渐增期持续时间和累积子粒量,增大了平均灌浆速率。因此,在豫西地区高密度种植条件下,采用80+40的种植行距,通过双株留苗扩大株距,有利于玉米高密度群体植株的生长和最终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耐密性玉米冠层结构对密度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华美1号和郑单958为材料,以1.5万株为梯度,共设置12个密度处理,种植密度自1.5万株/hm~2增至18万株/hm~2,研究探讨高产高效春玉米的冠层结构特征和光合特性。结果表明,华美1号在12.0万株/hm~2时产量达到最高,为15 912.8 kg/hm~2;郑单958在6.0万株/hm~2时产量最高,为13 685.9 kg/hm~2。在适当高的种植密度内(华美1号为9.0万~13.5万株/hm~2,郑单958为6.0万~9.0万株/hm~2),华美1号吐丝期最大LAI达4.19~5.30,群体穗位层透光率达17.57%~23.79%;郑单958吐丝期最大LAI达4.71~6.54,群体穗位层透光率达17.77%~23.66%。冠层内透光率、叶夹角、茎粗、叶片厚度、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相对含量均随密度增加而不同程度下降。华美1号穗位层及穗位层以上LAI占全株叶面积比例高,叶片小而厚,穗位层透光率好,各项冠层指标不同程度优于郑单958。  相似文献   

18.
郑单958的穴播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比较了郑单958不同穴播密度条件下的生长特性、群体结构、光合指标以及产量变化。结果表明:增加穴播密度抑制了植株个体发育,使株高降低、茎粗变小、单株叶面积减少,群体结构变差,气孔导度、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等指标也有所降低。在穴播密度增幅小于30%的范围内,这种负面作用效果基本不显著;当穴播密度达到12万株/hm2时,穴播群体的生长指标、群体结构及光合指标显著降低。郑单958的单位面积产量随密度增加先增后减,当穴播密度为10万株/hm2时,鲜物质产量最高,为69.61 t/hm2。  相似文献   

19.
两种密度条件下玉米穗上节间距QTL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高密度胁迫下穗上节间距的遗传机制,以豫82×沈137的重组近交系(RIL)群体为材料,构建一张包含有1 114个位点的SNP标记的遗传连锁图谱,图谱总长度为1 821.79 cM,标记平均间距为1.64 cM。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在60 000株/hm~2密度下共检测到11个、120 000株/hm~2密度下检测到12个穗上节间距的QTL,位于第6染色体上的QTLq For ILL6-2/qForILG6在两种密度下同时被检测到,表明该QTL均能稳定表达;位于第9染色体上的qThiILL9/qForILL9-1在60 000株/hm~2的密度下同时被检测到,解释穗上节间距遗传变异的8.67%和10.61%,在120 000株/hm~2密度下未被检测到,表明此QTL在低密度下特异表达调控穗上节间距3、4。在高密度下检测到qSixILG6和qSixILG10分别解释穗上节间距6遗传变异的16.97%和13.66%,说明该QTL在高密度环境下特异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