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重茬对大豆冠层结构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深入探讨重茬导致大豆减产的因素及解决重茬带来的生产障碍对策,采用"大田切片法"研究了大豆不同茬口类型(正茬、一年重茬和两年重茬)的冠层结构和产量变化.结果表明:重茬大豆冠层不同层次叶面积均低于正茬大豆,并且分枝数、荚数和荚重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变化幅度随重茬年限增加而加剧.正茬大豆冠层叶片上、中、下层结构分布合理,重茬一年冠层叶片分布上层较多而中、下层较少,重茬两年叶面积在不同层次均有降低.重茬一年和两年分别较正茬大豆减产13.6%和38.6%.群体质量显著降低是重茬大豆减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大豆重迎茬障碍研究进展Ⅲ.克服重迎茬障碍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重迎茬障碍机制研究结果可以看出 ,大豆重迎茬障碍是多种复杂原因综合所致。防治对策应以下列三个方向为目标 ,即防治土传根部病虫害 ,改善土壤环境 ,促进大豆生长发育。1 掌握病虫害防治技术重点加强对土传根部病虫害的防治 ,主要防治技术有 :应用抗病品种 ,用药肥复合型种子包衣剂处理 ,可有效地防治根部病虫害 ,对根腐病防效达 60 %~80 % ,孢囊线虫 60 %左右 ,根潜蝇 80 %~ 98%。种衣剂还可兼防大豆蓟马、二条叶甲、蚜虫。播种同时也可施入 3%甲拌磷颗粒剂 ,3%呋喃丹颗粒剂等杀虫剂 ,控制根潜蝇、地老虎、蛴螬等发生。在大豆生长后…  相似文献   

3.
重茬大豆生长发育障碍机制初探   总被引:47,自引:10,他引:47  
本文从土壤养分、微生物种群数量等方面探讨了重茬大豆生长发育障碍机制,结果表明:重茬大豆生长发育障碍并非来自土壤养分的单一过度消耗。重茬大豆根际土壤放线菌数量及优势种群与正茬没有明显区别,细菌数量比玉米茬大豆多13.9%,比谷茬多14.1%,优势种群与玉米茬大豆、谷茬大豆相同。重茬大豆根际土壤真菌数量明显多于正茬,而且花期以前,重茬大豆与正茬大豆根际土壤真菌的优势种群不同,重茬大豆以镰刀菌(Fusarium)占优势,谷茬、玉米茬大豆则以青霉(Penicillum)、木霉(Trichoderma)占优势。镰刀菌对大豆根系生长发育有害,这是重茬大豆生长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在黑龙江省海伦市黑土区坡耕地条件下,采用秋整地时增施有机肥、种肥中增施磷钾肥和种子包衣技术,选用抗耐重茬大豆品种和喷施叶面肥等措施组合成2套综合技术,探讨可控制该地重茬大豆病虫害和降低减产幅度的有效手段.结果表明:与重茬对照相比,2套技术均可明显提高大豆株高、根瘤鲜重、根瘤数量、地上干鲜重和地下干鲜重,降低大豆根腐病和籽粒病虫害.所以2套综合措施可促进重茬大豆生长,增强抗病能力,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5.
对砂壤土上重茬大豆生长发育情况及调控措施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砂壤土上重茬大豆生长发育各项指标受连作影响均不同程度低于对照,重茬大豆成熟期的株高、植株干重和产量与正茬大豆相比分别降低了1.86%、56.54%和20.99%.2种调控措施均减轻了连作障碍,微肥处理重茬大豆成熟期时植株干重和产量分别比普通重茬大豆增加了...  相似文献   

6.
重茬不仅造成大豆减产,还会影响大豆品质。综述近年来我国研究者对于重茬大豆的一些调控技术研究,并在土壤环境、栽培耕作方式、品种和种子处理、防治病虫害、田间管理等方面分别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对有关研究需进一步关注的问题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采用田间进行了重茬大豆施肥技术组合筛选,NPK不同组合可明显促进重茬大豆生长发育,主要表现在增加大豆株高、提高大豆地上和地下生长,增加干物质积累;NPK配合可促进大豆根瘤数量和重量的增加,N3P4K5 叶面肥在大豆分枝期(V5)、开花期(R2)和鼓粒期(R6)三个时期都明显增加大豆优质根瘤比率;NPK配合可增加大豆叶面积指数、生物产量和光合势,其中N3P4K5和N3P4K5 叶面肥对大豆生长发育促进作用最为明显,N3P4K5 叶面肥产量最高,较对照增产22.7%,增加了大豆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各处理对大豆百粒重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8.
东北黑土区重迎茬对大豆病虫害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重迎茬导致大豆病虫害发生明显加重,为了探讨黑土区生产田重迎茬对大豆病虫害发生的影响,选择有代表性的丘陵区(岗地)、平原区(平地)和低湿区(洼地)所有处理均一致的正茬、重茬和迎茬大豆田进行主要病虫害种类和发生程度进行系统调查.结果表明:同地势的不同茬口大豆病虫害发生程度存在差异.其中重茬和迎茬根腐病、灰斑病和大豆食心虫发生程度较正茬严重,重茬又重于迎茬,重迎茬根腐病和食心虫在洼地发生较平地和岗地严重,平地灰斑病发生重于岗地和洼地,土壤中胞囊数量岗地重茬最多.  相似文献   

9.
1997年-1999年大豆重茬条件下,通过农业措施对大豆根腐病发生情况及大豆生育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农业措施不仅能减轻重茬大豆根腐病的发生,并且使大豆株高、根长增加明显、干物积累增加,能够为大豆稳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袁明 《大豆科技》2013,(2):9-12
针对黑龙江省讷河市的农业生态特点和土质气候条件,进行了抗大豆重茬品种比较试验,通过本项研究,从中筛选出7个适宜该地区栽培的抗大豆重茬品种,增产幅度达4.06%~19.82%,对促进重茬地块种植大豆仍然持续增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包衣种子在重茬大豆田中的应用效果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大豆孢囊线虫病、根腐病、根潜蝇等三种病虫害的危害,造成土壤中养分缺乏和肥力下降,这是重茬大豆减产的主要原因。针对以上原因,我们连续三年在重茬大豆地块进行包衣大豆种子应用的试验、示范。结果包衣种子比不包衣种子保苗率提高9.6%,大豆孢囊线虫病指数少5.2%,相对防效较其它药剂处理提高10.2%;根潜蝇危害株率减少39.7%;地下害虫危害株率减少7.2%,平均增主10.5%,经方差分析,差异均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2.
大豆根病生物防治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大豆根病包括由病原真菌(Fusariumspp,RhizoctoniaSolani,Pythiumsp)侵染为害的大豆根腐病和病原线虫(Heteroderaglycines)寄生为害的大豆胞囊线虫病。该病是东北大豆产区发生普遍为害严重的病害,近年来...  相似文献   

13.
重茬大豆减产与土壤环境变化   总被引:39,自引:6,他引:39  
计钟程  许文艺 《大豆科学》1995,14(4):321-329
以三江平原主要土壤为试验材料进行田间、小区、盆栽试验和室内分析并补以农场调查。结果,与小麦、玉米相比,重茬大豆地土壤水分减少相当降水20-40mm;钾、磷、钼等有效养分偏低;固氮菌数减少而真菌和放线菌数增多;要系及根际土壤PH增高;土壤有机质减少;线虫危害严重。,导致重茬大豆减少产的绝不只是线虫一种,尚有土壤环境因素,而水分不足是主要原因,据此提出在垦区以增加土壤水分为中心的综合技术措施来缓解重大  相似文献   

14.
连作重茬可引起土传病菌、病原菌、地下害虫加重。在生产中可通过转种其它作物、换土、苦甜茬、土壤消毒等行之有效的办法,使保护地生产经久不衰。  相似文献   

15.
连作重茬可引起土传病菌、病原菌、地下害虫加重。在生产中可通过转种其它作物、换土、苦甜茬、土壤消毒等行之有效的办法,使保护地生产经久不衰。  相似文献   

16.
1995-1997年在大豆重茬条件下,进行了垄体垄沟带状深松技术对大豆根腐病及大豆生育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带状垄体垄沟深松技术能减轻大豆根腐病的发生,并且使大豆株高、茎粗、根数明显增加,干物质积累量增加。  相似文献   

17.
大豆连作障碍机制研究初报   总被引:56,自引:6,他引:56  
于广武  鲁振明 《大豆科学》1993,12(3):237-243
大豆连作减产早已为生产实践所证实。本文在对连作大豆减产规律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大豆—土壤两个生态系统出发,对减产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导致大豆连作障碍产生的原因是由土壤营养元素亏缺,物理、化学及生物活性改变,病虫害加剧等原因综合作用于大豆,使大豆生育受阻,产量下降。  相似文献   

18.
分根法研究连作条件下大豆根系的生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盆栽条例上利用分室法研究大豆根系等分后处于不同介质条件下根系的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表明,在重茬灭菌土中根系发育良好,重茬土中根系的发育因另一室中的介质不同而表现不同。  相似文献   

19.
轮作是控制大范围土传病害的自然屏障。试验(1989-1991)结果表明,冬大麦和冬小麦混作能降低由眼斑病菌(pseuaocercosporellaherpotrichoicles)、镰刀菌(Fusariumspp.)、小麦全蚀病菌(Gaeumannmycesgraminis)和丝核菌(Rhioctoniacerealis)引起的茎腐病。前茬为谷类混作的,后茬大麦和小麦健茎数目增加。前作为混作时,大麦拔节期和成熟期Fusariumspp.的发病率显著降低(降低幅度大于50%);在大麦成熟期,G.grarminis的发病率从44%(前作大麦)降低到9%(前作混作)。小麦全蚀病的发病率没有因为前作的不同而明显不同。前作为大麦的混作小麦。眼斑病的发病率增加,且病原菌间发生互作,表明竞争的差异。大麦和小麦连续2年混作,控制病害的效果提高。这种情况下,小麦病害降低的程度与小麦单作施杀菌剂效果相似。利用选择性培养基测定小麦下胚轴和根组织的病原频率表明:G.grarminis在小麦组织中的频率从14%(前作大麦)和7%(前作小麦)降低到1%(前作混作),Fusarium.spp的频率一般不受前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垦区大豆具有很强的商品优势,在市场经济中占居有利地位。发展垦区大豆生产的首要途径是迅速提高单产。“七五”期间,垦区依靠技术进步使大豆亩产突破了100公斤。当前迫切需要取得新的突破。发展垦区大豆生产的第二个途径是适当扩种大豆。所谓适当就是要寻找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最佳结合点,在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兼顾的前提下,努力减少重迎茬所造成的危害,争取最好的经济效益。取得两个规律最佳结合点的关键,是要根据重茬与迎茬、及其在不同条件下减产程度的差异,选择适当比利、适宜条件,最大限度地将大豆安排在只是迎茬、避免重茬范围内。对重迎茬大豆注意壮根、壮苗栽培,有针对性、有重点地采取农艺、水分、营养、品种、生物和药剂等防治措施。同时要注意建立良性种植结构,既要发挥大豆在效益农业中的作用,又要保持较强的应变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