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本文应用动物模型DFREML估计安哥拉山羊剪毛性状(剪毛量、剪毛后体重、毛丛长度)的遗传力,为今后的遗传改良提供依据。通过单性状混合模型y=Xb Z1a Z2p e,对这些性状进行遗传力分析,模型中考虑的固定效应包括年龄、性别、出生类型、哺育类型和剪毛季节。结果表明:安哥拉山羊的剪毛量、剪毛后体重和毛丛长度的遗传力估计值分别为0.07、0.11和0.03。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军垦型)品系间的毛品质特点,以超细毛品系、A品系、B品系、毛用多胎品系和肉用多胎品系为试验对象,测定毛纤维的主要理化性能,分析各品系羊的毛纤维特点,并作相关分析。结果表明,A品系羊毛自然长度最长;超细毛品系羊毛纤维直径显著低于其它品系(P<0.05),其羊毛卷曲度显著高于其它品系(P<0.05);B品系污毛量最高,肉用多胎品系污毛量显著低于其它品系(P<0.05)。毛用多胎品系净毛率最高,但各品系间净毛率差异不显著(P>0.05)。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羊毛细度与卷曲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细度与污毛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卷曲度与污毛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卷曲度与自然长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污毛量与自然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自然长度与净毛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说明各品系羊的毛品质特点与培育目标一致,其中,超细毛品系羊毛综合品质优良。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非遗传因素对科尔沁细毛羊主要数量性状的影响,试验采用最大似然法(MTDFREML)调查分析了影响科尔沁细毛羊的场别、母羊年龄、性别、出生年份等因素。结果表明:性别、出生年份对所有性状有极显著影响(P0.01);母羊年龄对初生重、断奶重有极显著影响(P0.01),对断奶毛长度、断奶毛细度的影响显著(P0.05);群别对断奶毛长度、断奶毛细度、成年毛细度的影响不显著(P0.05),对其余性状有极显著影响(P0.01);出生年份、鉴定年份与其他因素的二级互作效应均对产毛性状有极显著影响(P0.01),母羊年龄与群别、性别的互作效应分别对断奶毛长度、断奶毛细度影响不显著(P0.05);年龄与群别的互作效应对成年毛细度的影响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旨在比较不同数据结构和单性状动物模型对高山美利奴羊(14月龄)重要数量性状遗传参数估计的影响,筛选出估计体重、产毛量、净毛率、净毛量、羊毛纤维直径、羊毛纤维直径变异系数和羊毛长度7个重要经济性状遗传参数的最适模型,准确估计遗传力并为下一步遗传评定奠定基础。使用R语言数据整理相关函数将涉及20 720只14月龄高山美利奴羊数据按系谱完整度和数据量分为数据集1和数据集2。采用R语言ANOVA分析检验鉴定年份、出生类型(单胎或双胎)、群别、性别4个非遗传因素在两个数据集中的显著性,将极显著效应(P0.01)放入动物模型中作为固定效应。将两个数据集和两个单性状动物模型组合得到4个模型,其中模型1、模型2分别使用数据集1、数据集2,随机效应为个体加性遗传效应、残差效应;模型3、模型4分别使用数据集1、数据集2,随机效应为个体加性遗传效应、个体永久环境效应和残差效应。用ASReml4软件实现方差组分估计。通过AIC准则、BIC准则评价各模型,用LRT检验比较各模型。最后,针对各性状选出最适模型进行遗传力估计。结果显示:①非遗传效应显著性检验得到鉴定年份和群别对数据集1和数据集2中所有性状均极显著(P0.01),出生类型对体重和数据集1中产毛量极显著(P0.01),性别仅对体重反应极显著(P0.01)。②各模型估计的体重遗传力为0.1614~0.2392;产毛量遗传力为0.1958~0.3254;净毛率遗传力为0.4395~0.5539;净毛量遗传力为0.2003~0.2393;羊毛纤维直径遗传力为0.4024~0.5897;羊毛纤维直径变异系数遗传力为0.3174~0.6077;毛长遗传力为0.2960~0.3669。③似然比检验结果表明,模型1和模型3对所有性状差异均不显著(P0.05);模型1和模型4对体重和毛长差异极显著(P0.01);模型2和模型3对净毛量差异极显著(P0.01),对其他性状差异不显著(P0.05);模型2和模型4对所有性状差异不显著(P0.05)。最终得到对净毛量最适模型为模型1,体重、产毛量、净毛率、羊毛纤维直径、羊毛纤维直径变异系数、毛长的最适模型为模型2。所有性状受个体永久环境影响均不显著(P0.05)。基于最适模型估计高山美利奴羊(14月龄)体重、产毛量、净毛率、净毛量、羊毛纤维直径、羊毛纤维直径变异系数、毛长遗传力分别为0.2392、0.3254、0.4394、0.2893、0.4222、0.3175、0.3670。  相似文献   

5.
甘肃高山细毛羊数量性状遗传相关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甘肃高山细毛羊数量性状的遗传参数,研究应用2006—2007年甘肃皇城绵羊繁育技术推广站采集的甘肃高山细毛羊6个核心群育种资料,对初生重,出生等级,断奶毛长,断奶重,1.5岁毛长、细度、产毛量及体重的遗传力以半同胞组内相关法进行估测,对遗传相关以公羊的方差组分和协方差组分进行估测,并对计算出的相关系数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以上性状对产毛性状的影响存在很大差异,通径分析进一步揭示污毛量、净毛率及与其互作的性状(断奶重、剪毛后体重、毛丛长度、束强)是影响产毛量最主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在对山西自然生态条件下影响考力代、夏洛莱及其杂种绵羊的生长、繁殖、剪毛性状的主要系统环境效应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生长性状和产毛性状进行相关分析。通过分析表明,随年龄增大,体尺性状、毛丛长度、剪毛量、剪毛后体重均呈增长趋势(毛丛长度、剪毛量达到一定年龄呈下降趋势);性别对体尺性状、毛丛长度、剪毛量、剪毛后体重均有影响;不同群体,体尺性状、毛丛长度、羔羊初生重均不同;品种因其生产方向不同,各性状也不相同;羔羊出生年份、出生类型对羔羊初生重也有影响。体长、体高和胸围之间有较高的正相关;毛丛长度与体高、胸围、管围,胸围和管围之间均 具有较高正相关;体长与管围呈负相关;剪毛量和剪毛后体重呈较 高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试验旨在研究阿克苏地区引进羊驼的毛绒品质现状。采用相关方法标准对新疆阿克苏地区塔格拉克牧场引进的158只羊驼进行平均纤维直径、毛丛自然长度、净毛率、单纤维强力、原毛油脂含量及卷曲指标的测定,统计分析性别、年龄、被毛颜色对测定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阿克苏地区引进羊驼毛平均纤维直径23.36μm,毛丛自然长度106.14mm,净毛率80.90%,断裂强力8.04cN,断裂伸长百分比40.11%,原毛油脂含量2.08%,卷曲6.70个/2.5cm。不同性别的羊驼毛丛自然长度、净毛率、原毛油脂含量差异显著(P0.05);不同年龄的羊驼纤维直径、毛丛自然长度、断裂强力及原毛油脂含量差异显著(P0.05);不同被毛颜色的羊驼毛丛自然长度、纤维直径、原毛油脂含量及卷曲差异显著(P0.05)。综上可知,阿克苏地区引进的羊驼在纤维直径、毛丛自然长度方面较优良,且性别、年龄、被毛颜色对羊驼毛纤维遗传性状存在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非遗传因素对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型)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试验对拜城种羊场1992-2010年共19年周岁母羊鉴定记录进行统计分析,利用最小二乘方差分析法研究出生年份、群别及出生月份3个非遗传因素对周岁母羊鉴定记录的6个主观鉴定性状(头毛评分、毛密度评分、毛弯曲评分、毛细度评分、体型外貌评分、品种等级评分)和4个客观测定性状(毛长度、鉴定时体重、剪毛后体重、剪毛量)共10个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出生年份和群别对10个性状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出生月份对除毛密度评分、毛细度评分、品种等级评分外的其他7个性状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从毛细度、毛长度和剪毛量3个最主要的性状来看,2008年毛细度评分最高,显著高于2006、2007和2010年(P0.05);1996年毛长度最长,显著高于1994、2002、2004、2006、2007、2008和2010年(P0.05),与1995、2003和2009年差异不显著(P0.05);1995年剪毛量最多,显著高于1994和2009年(P0.05),与1992年差异不显著(P0.05);除此之外,其他年份的毛细度评分、毛长度和剪毛量均极显著低于最高值(P0.01)。除2号群外,不同群别各有优势。1、2月份出生的羊较3、4月份好。由此可见,出生年份、群别和出生月份非遗传因素对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型)的主要经济性状存在显著影响,因此,在遗传参数估计和遗传评定时应该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从而为获得更为全面、准确的育种值及制定育种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测定中国美利奴羊超细型羊毛理化性能,并与主要经济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运用灰色理论评估不同品系羊毛品质。研究结果表明,超细型羊羊毛纤维直径极显著低于其它品系(P<0.01);弯曲数显著提高(P<0.05);纤维直径与其它各性状间均不相关(P>0.05);毛丛长度增加,净毛量随之增加(P<0.05);弯曲数增加,抗压缩弹性增强(P<0.01);净毛光泽度、白度、黄度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超细型羊毛综合品质优良,在本品种内品质较高。  相似文献   

10.
试验旨在研究阿克苏地区引进羊驼的毛绒品质现状。采用相关方法标准对新疆阿克苏地区塔格拉克牧场引进的158只羊驼进行平均纤维直径、毛丛自然长度、净毛率、单纤维强力、原毛油脂含量及卷曲指标的测定,统计分析性别、年龄、被毛颜色对测定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阿克苏地区引进羊驼毛平均纤维直径23.36 μm,毛丛自然长度106.14 mm,净毛率80.90%,断裂强力8.04 cN,断裂伸长百分比40.11%,原毛油脂含量2.08%,卷曲6.70个/2.5 cm。不同性别的羊驼毛丛自然长度、净毛率、原毛油脂含量差异显著(P<0.05);不同年龄的羊驼纤维直径、毛丛自然长度、断裂强力及原毛油脂含量差异显著(P<0.05);不同被毛颜色的羊驼毛丛自然长度、纤维直径、原毛油脂含量及卷曲差异显著(P<0.05)。综上可知,阿克苏地区引进的羊驼在纤维直径、毛丛自然长度方面较优良,且性别、年龄、被毛颜色对羊驼毛纤维遗传性状存在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长毛兔产毛量受到季节因素的显著影响,导致一年中各养毛期产毛量迥异,因而单次剪毛量×5的方法并不能简单地应用于长毛兔年产毛量的估计。该研究经过两年连续测定两批试验兔各5次养毛期剪毛量,结果表明:公母长毛兔1—3月份剪毛,单次剪毛量较高,4—7月份剪毛,产毛量逐渐下降,8—9月份剪毛,产毛最少,而后逐月较快回升,12月恢复到1月份剪毛量,全年各月份剪毛产量呈偏V字型,体重变化与产毛量相似;1—3月份和12月份剪毛产毛量(×5)与实际年产毛量的换算系数在1以下,4—7月份剪毛换算系数为1左右,而8月份和9月份剪毛换算系数远高于1,全年1—12月份换算系数呈偏钟罩型。研究揭示了长毛兔全年5次养毛期剪毛量的变化规律,获得了不同月份剪毛量估测年产毛量与实际年产毛量的换算系数,结果可为长毛兔生产和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由101只兰布里公羊获取皮肤活样来确定毛囊、毛被和身体特征之间的相关联系。所有毛囊的特征是由两个测定员分别测定的。净毛重与污毛重、毛丛长度、体侧毛样测定的净毛量、挤压机械读数、毛测弦长、毛囊深度及毛囊弯曲率显著相关(P<0.01)。两位测量员间仅有的差异是对毛囊弧的测定(P<0.05)。出生日期对毛囊弧长和毛囊深度均有显著影响(P<0.01)。在试验开始时公羊的年龄、体重包括毛囊弦长所推导出的复合回归方程可以预报净毛产量。预报的和实际的净的重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71。  相似文献   

13.
不同饲养方式对羊毛丛匀度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自然放牧和均衡舍饲两种饲养方式下细毛单体侧部毛丛匀度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显示,全年自然放牧的甘肃高山细毛羊体侧部毛丛匀度较差,各部位细度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尖部最粗,与中部和根部差异极显著(P<0.01),中部与根部差异显著(P<0.05);全年均衡舍饲的毛肉兼用细毛羊体侧部毛丛匀度较好,各部位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得出,羊毛生长期营养供给的均衡性是影响毛丛匀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试验旨在研究褪黑激素(Melatonin,MT)对长毛兔夏季产毛的影响。选择1.5岁左右的皖系长毛兔60只,其中公兔40只,母兔20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皮下埋植0、25、40、55 mg的褪黑激素,经过70 d的养毛期后测定各组产毛量及粗毛和细毛的长度变化差异,分析褪黑激素对长毛兔产毛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公兔40 mg埋植组产毛量显著高于埋植前产毛量(P<0.05),55 mg埋植组产毛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产毛量(P<0.05);母兔对照组试验后剪毛量显著低于试验前剪毛量(331.0 g vs 284.8 g,P<0.05),而3个褪黑激素埋植组试验后产毛量下降幅度并不显著(P>0.05)。皮下埋植40 mg或55 mg褪黑激素能够增加皖系长毛兔公兔或母兔的粗毛长度,但对细毛长度和兔毛细度均无显著影响(P>0.05)。说明长毛兔皮下埋植40 mg和55 mg褪黑激素能够提高公兔夏季产毛量且抑制母兔夏季产毛量的降低,同时增加公、母兔粗毛长度。研究结果可为褪黑激素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并为揭示其对促进长毛兔夏季兔毛生长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补饲硫对安哥拉山羊F2代杂种羊产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硫酸钠,胱氨酸支安哥拉山羊F2代杂种羊进行补饲。结果表明:二种硫源对F2代杂种养单位皮肤面积的剪毛量,总剪毛量,毛丛长度,无髓毛的伸直长度,强度,伸度及含硫量均有显著或极显著提高(P〈0.05或P〈0.01),对羊毛纤维中无髓毛的比例也有一定的提高;对羊只体重,羊毛细度影响不大(P〉0.05)。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旨在研究苏博美利奴羊选育过程中杂交不同世代对产毛性状的影响。选择新疆3个核心群场2.5岁母羊为试验羊,按育种进程分为基础群、级进一代、级进二代、横交一代、横交二代、横交三代、横交四代,共计7个世代组,以基础群为对照组,分别测定细度、剪毛量、净毛率、净毛量、毛长度和剪毛后体重等6个产毛性状,分析各性状遗传参数与选择进展变化曲线。结果表明:羊毛细度、毛长度随杂交世代增加呈缓慢下降趋势,细度与毛长度存在较高的遗传相关(r_A=0.388),选择细度会导致毛长度变短;各世代净毛量、剪毛后体重整体平稳,基本维持了杂交前水平。经过7个世代的选择,细度由基础群的21.18μm达到17.20μm超细毛标准,遗传进展明显;毛长由9.90 cm降至9.13 cm;净毛量由3.12 kg降至3.05 kg。结果显示,级进杂交不同世代对产毛性状有影响,选择细度会降低毛长度和净毛量。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通过对甘肃高山细毛羊穿上罩衣来控制环境因素.提高绵羊生产性能和羊毛品质,结果表明,控制环境因素后,羊毛净毛率提高30.57%,个体净毛量提高22.68%,毛丛污染深度降低71.83%,油汗长度提高47.06%,毛条制成率提高20.39%,同时提高了羊毛长度。因此,控制环境因素,对提高绵羊个体产毛量和羊毛品质是一项很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补饲水平对高寒牧区甘肃高山细毛羊生产性能的影响,本研究选择12月龄甘肃高山细毛后备母羊48只,随机分为补饲Ⅰ组(颗粒饲料)、Ⅱ组[玉米(Zea mays)和苜蓿(Medicago sativa)干草]、Ⅲ组[玉米、苜蓿干草和燕麦(Avena sativa)干草]和对照组(不补饲),进行冬春季"放牧"+"补饲"试验,比较了后备母羊体重,剪毛量,毛纤维长度、细度、白度、强度和伸度等物理指标。结果表明,试验Ⅰ组、Ⅱ组和Ⅲ组试验羊平均日增重分别比对照组高148.29%、133.09%、96.76%;剪毛量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自然长度和伸直长度对照组均极显著低于Ⅰ、Ⅱ、Ⅲ组(P0.01),且自然长度Ⅰ组极显著高于Ⅱ组和Ⅲ组(P0.01),伸直长度Ⅲ组极显著低于Ⅰ组和Ⅱ组(P0.01),Ⅱ组显著高于Ⅰ组(P0.05);细度(直径)Ⅰ组最大,Ⅰ组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显著高于Ⅱ组(P0.05);白度Ⅰ组最高,Ⅰ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各组之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强度和伸度补饲组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强度Ⅰ组极显著高于Ⅱ组(P0.01),伸度Ⅰ组显著高于Ⅱ组(P0.05)。由此可见,补饲对体重、羊毛品质都有显著正向影响,高寒牧区冬春季节牧草营养缺乏,为了满足羊只营养需要,使甘肃高山细毛羊后备母羊能在1.5岁进行配种繁殖,在冷季放牧的基础上补饲1号料为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旨在了解不同地区、不同部位羊驼毛品质的差异,为羊驼选育及羊驼毛生产提供参考数据。采集新疆野生动物园、新疆阿勒泰、新疆阿克苏、山西、天津地区羊驼颌、颈、肩、侧、股、背、腹部位共636份毛样,进行平均纤维直径、毛丛长度、净毛率、单纤维强力、有髓毛含量、无髓毛含量等性状的测定,分析不同地区及不同部位毛品质性状的差异,并进行最小二乘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区羊驼毛平均纤维直径、白度、亮度、原毛油脂含量、净毛率、毛丛自然长度、单纤维强力、断裂伸长百分比、有髓毛含量、无髓毛含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不同取样部位羊驼毛纤维直径、原毛油脂含量、毛丛自然长度、单纤维强力、含杂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无髓毛含量和有髓毛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以羊驼毛细度越细毛品质越优为准,结合单纤维强力、毛丛自然长度等性状,羊驼不同部位的毛纤维质量从高到低依次为:背、侧、股、肩、颈、颌及腹部。在育种中可将提高无髓毛含量作为新疆羊驼毛细度的选育目标,将提高净毛率和单纤维强力作为山西、天津羊驼毛育种方向,同时可考虑提高羊驼颈、颌、腹部的无髓毛含量,以提高羊驼整体毛品质水平。  相似文献   

20.
为探索非遗传因素对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型)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试验对拜城种羊场1992-2010年共19年周岁母羊鉴定记录进行统计分析,利用最小二乘方差分析法研究出生年份、群别及出生月份3个非遗传因素对周岁母羊鉴定记录的6个主观鉴定性状(头毛评分、毛密度评分、毛弯曲评分、毛细度评分、体型外貌评分、品种等级评分)和4个客观测定性状(毛长度、鉴定时体重、剪毛后体重、剪毛量)共10个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出生年份和群别对10个性状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出生月份对除毛密度评分、毛细度评分、品种等级评分外的其他7个性状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从毛细度、毛长度和剪毛量3个最主要的性状来看,2008年毛细度评分最高,显著高于2006、2007和2010年(P<0.05);1996年毛长度最长,显著高于1994、2002、2004、2006、2007、2008和2010年(P<0.05),与1995、2003和2009年差异不显著(P>0.05);1995年剪毛量最多,显著高于1994和2009年(P<0.05),与1992年差异不显著(P>0.05);除此之外,其他年份的毛细度评分、毛长度和剪毛量均极显著低于最高值(P<0.01)。除2号群外,不同群别各有优势。1、2月份出生的羊较3、4月份好。由此可见,出生年份、群别和出生月份非遗传因素对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型)的主要经济性状存在显著影响,因此,在遗传参数估计和遗传评定时应该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从而为获得更为全面、准确的育种值及制定育种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