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茯苓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以段木、树桩、残料、袋料、锯末、松针为栽培材料,以段木为栽培材料考虑露天栽培、温室栽培、灯台树与茯苓套种3种栽培环境,分别对茯苓的栽培材料和栽培环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单产量:树桩栽培>段木栽培>袋料栽培>残料栽培>锯末栽培(栽培材料),温室>露天>树荫下(栽培环境);生物学效率:段木栽培>树桩栽培>袋料栽培>锯末栽培>残料栽培(栽培材料),温室>露天>树荫下(栽培环境)。  相似文献   

2.
以草莓品种红颜为试材,在日光温室中进行土壤栽培、半基质栽培和高架栽培3种方式的促成栽培,比较不同栽培模式对草莓生长发育以及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半基质栽培和高架栽培的缓苗速度明显比土壤栽培快。在物候期方面,半基质栽培草莓的初果期和盛果期均为最早,土壤栽培最晚。草莓植株长势由强到弱依次为高架栽培、半基质栽培、土壤栽培。土壤栽培、半基质栽培和高架栽培春节前每667 m~2产量分别为461.40、587.20、506.80 kg,总产量分别为1 873.96、1 873.43、1 919.42 kg。土壤栽培的草莓果实糖酸比、16种氨基酸总量、VC含量均最高,高架栽培最低。土壤栽培、半基质栽培和高架栽培每667 m~2总收入分别为51 321.20、55 084.60、53 592.40元,纯利润分别为12 276.95、18 149.42、13 523.73元,投入产出比分别为1∶1.31、1∶1.49、1∶1.34。综上所述,在日光温室促成栽培草莓时,采用半基质栽培模式早期产量高,经济效益最好;高架栽培模式总产量最高;土壤栽培模式品质最好。  相似文献   

3.
以番茄品种"富勒"为试材,设置4种不同的栽培模式,测定了不同栽培模式下番茄的生长指标、产量、品质指标,研究了设施黄沙栽培条件下不同栽培模式对番茄生长、产量、品质以及番茄根际温度的影响,以期为沙漠地区沙质土壤栽培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无纺布种植袋栽培模式根部温度变化幅度最大,土壤平作栽培最小;黄沙垄作栽培模式下番茄根最长,土壤栽培最短;番茄株高、茎粗在土壤栽培下较黄沙栽培模式下大;667 m2产量、单果质量和株产量不同栽培模式下土壤平作最高,其次是黄沙垄作栽培、黄沙平作栽培、无纺布基质袋栽培;番茄果实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维生素C、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表现为无纺布基质袋栽培模式最高,土壤栽培模式最低.  相似文献   

4.
大球盖菇栽培模式比较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大球盖菇层架式栽培、畦式栽培、地坑式栽培3种栽培模式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地坑式栽培明显优于层架式栽培和畦式栽培。地坑式生料栽培的生物学效率达59.2%、出菇产量14.8 kg/m2、净收入111.5元/m2、投入产出比1∶4.0,其生物学效率分别比层架式生料栽培和畦式生料栽培高出12.2%和26.1%,净收入分别比层架式栽培生料和畦式生料栽培提高了12.4%和26.4%;地坑式熟料栽培的生物学效率达185.5%、产量17.8 kg/m2、净收入119.3元/m2、投入产出比1∶3.0,其生物学效率分别比层架式熟料栽培和畦式熟料栽培高出11.3%和18.7%,净收入分别比层架式熟料栽培和畦式熟料栽培提高了8.1%和15.2%。  相似文献   

5.
水芹[Oenanthe javanica(Blume)DC.]的栽培模式和栽培方式在《水生蔬菜答农民问》之40,41及42[1?3]中进行了介绍。水芹不仅栽培模式丰富,栽培方式多样,而且栽培技术也极具地区特色。其中,基本的栽培方式为无性繁殖种苗露地水田土壤越冬青芹栽培,在此基础上演化出其他栽培方式,如有性繁殖种苗栽培、设施栽培、越夏栽培、湿润栽培(旱地栽培)、浮水栽培、软化栽培、人工培植基质栽培及水培等。这里主要介绍无性繁殖种苗露地水田土壤越冬青芹栽培基础内容及常见的重栽(深栽)软化栽培。同时,为了促进有性繁殖技术在水芹生产中的应用,对有性种子育苗和有性种子留种方面的试验研究结果亦予以较为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6.
导读:目前杭州市瓠瓜栽培有春季设施早熟立架栽培、高山反季节栽培、冬春季设施爬地早熟栽培、秋延后设施栽培4种类型。根据不同栽培模式,可供选择品种有浙蒲6号、越蒲1号、改良杭州长瓜、浙蒲8号等,以浙蒲6号栽培范围最广、栽培面积最大。  相似文献   

7.
试验分别设自然栽培季节和反季节脱袋"长城形"畦式栽培、脱袋覆土栽培、熟料压块栽培和熟料床式栽培各4种栽培模式,用生物统计的方法从中选择出自然栽培季节最佳的栽培模式为熟料床栽模式;在反季节栽培中则以"长城形"畦式栽培模式的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8.
华北地区菜用甜瓜栽培形式有暖棚越冬栽培、冷棚早熟栽培、露地栽培和秋延后栽培等,早春保护地栽培经济效益较好,栽培面积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应根据栽培模式选择合适的品种,可供选择品种有:八棱脆、红瓤酥、过路白、白皮棱子酥瓜、一串铃梢瓜等。  相似文献   

9.
赵根  邱芬  陈丽萍  韩明丽  郑鹏华 《蔬菜》2017,(11):69-73
介绍了目前草莓在生产上运用比较广泛的无土栽培模式,如基质栽培模式的高架槽式栽培、基质袋式栽培、立柱式栽培及盆栽方式,水培模式的管道化栽培方式,气雾栽培模式的人字形、拱棚式、立柱式栽培方式;强调了栽培基质与营养液的配制直接影响草莓的营养供给,并总结了栽培基质与营养液的适用配方与调控技术。  相似文献   

10.
香菇生料栽培与熟料、半熟料栽培相比,具有生产工艺简单、操作方便、节省能源、原料丰富、生产成本低、效益高等优点,是当前很有发展前途的一种生产方式。 1 栽培季节与栽培场所 香菇生料栽培成功的关键是早春播种,适时早播及低温养菌。生料栽培香菇是最容易污染的开放式栽培,极易引起霉菌污染而造成栽培失败。  相似文献   

11.
草菇工厂化栽培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人工气候箱模拟草菇工厂化生产条件,采用筐栽、袋栽横置、袋栽竖置3种栽培方式,以4株草菇菌株为材料探讨草菇工厂化栽培模式。结果表明,筐栽模式下,原基形成时间和生产周期比袋栽显著降低。袋栽横置时,草菇的生物学效率最高,是草菇工厂化生产的推荐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12.
姬松茸栽培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通过研究姬松茸栽培过程中制种料、栽培料、料厚度、指种量、播种方式、栽培料的处理方式及不同C/N等工艺参数与菇产量的相关性,确立了较好的栽培工艺。以稻草料为制种料,以改进的草菇科为栽培料,料厚13.5kg/m~2,播种量6%,面播,田栽处理的产量较高。但大面积推广宜采用床栽,栽培料加入864茵液堆制,菇产量扶对照提高54.38%。栽培料适宜的C/N为29∶1。  相似文献   

13.
任波 《蔬菜》2018,(6):20-24
综述了栽培季节、栽培方式、遮阳网、LED灯、合理施肥等不同栽培措施对番茄风味品质影响的研究现状,其中栽培方式主要包括土壤栽培、水培和气雾栽培;肥料包括氮、磷、钾肥,微量元素肥,有机肥等。分析了不同栽培措施对番茄果实风味品质主要指标的影响,并讨论了未来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4.
利用水稻冬闲田对白菜薹进行免耕和翻耕栽培比较试验,设计了免耕留蔸15 cm、免耕留蔸35 cm和机械翻耕(CK)3个处理,比较了白菜薹的生产成本、移栽成活率、前期产量和总产量。试验结果表明,2种栽培方式下白菜薹总产量无显著差异;免耕栽培的生产成本高于机械翻耕栽培;综合来看,在面积较小或地形限制等不方便采用机械翻耕的条件下,可利用水稻冬闲田进行白菜薹免耕栽培。  相似文献   

15.
通过5种不同栽培方式对灵芝活性成分影响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多糖含量最高的为椰糠栽培,最低为太白山栽培,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椰糠、尖峰岭、野生、果园、太白山;蛋白含量最高的为椰糠栽培,最低的为果园栽培,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椰糠、尖峰岭、野生、太白山、果园;三萜含量最高的为椰糠栽培,最低的为果园栽培,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椰糠、太白山、野生、尖峰岭、果园。由于不同栽培方式的灵芝活性成分的含量差异极显著,这为选择获得较高的某一活性成分的栽培方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创新生姜栽培技术模式,以传统遮光栽培和裸地栽培为对照,研究弥雾栽培对姜田小气候及生姜生长、产量和叶片水气交换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弥雾栽培可通过增加空气湿度,降低植株冠层气温及叶温,增大叶片气孔导度,显著增强叶片的光合速率及蒸腾速率,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弥雾栽培生姜植株地上部生长量虽不及传统遮光栽培,但根茎生长量较大,产量可达2 688.68 kg·(667 m2-1,较裸地栽培增产31.30%。  相似文献   

17.
研究设计了植物工厂人工环境控制栽培室。该栽培生产车间内部布置3组4层栽培架,每层栽培架装有人工补光灯组和分段式栽培槽。整个内部系统采用PLC控制原理对设施内的各种环境因子,包括温度、相对湿度、光照、CO2浓度、营养液循环等进行自动控制和调节,使植物生长完全处于人工可控的状态下,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在精确可控环境下,植物生长周期缩短,植物生长外观及品质整齐一致,同时可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优质果树苗是果树早果、丰产、优质和高效的物质基础。通过在贵州省优质果茶良种繁殖场进行的果树育苗试验,探索出一套适应黔北地区优质温州蜜橘苗的培育技术。按育苗程序,从苗圃地的选择与整地、砧木及嫁接苗的培育上,详尽地介绍优质温州蜜橘苗的培育技术。采用此套技术,培育砧苗出苗率高,嫁接成活率高,根系发达,生长旺盛,耐寒耐瘠性强,结果早,丰产优质,定植后不需整形,达到了培育优质壮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谭伟 《食用菌学报》1995,2(1):36-42
比较了短裙竹荪三种室内栽培方法的栽培周期、子实体性状、产量、生物学效率及商品率.三种栽培方法各自具有以下特点:(1)床栽法栽培周期校长(6个月),平均鲜菇产量居中(2.18kg/m~2),生物学效率居中(16.55%),商品干菇产量最高(0.11kg/m~2),商品率居中(37.82%),用种量少(6瓶/m~2).(2)盆栽法栽培周期较长(6个月),平均鲜菇产量最低(0.38kg/m~2),生物学效率最低(2.56%),商品干菇产量最低(0.02kg/m~2).商品率最高(39.02%),用种量少(6瓶/m~2).(3)压块法栽培周期较短(5个月),出菇较集中,平均鲜菇产量最高(2.57kg/m~2),生物学效率最高(25.98%),商品干菇产量居中(0.08kg/m~2),商品率最低(28.77%).用种量大(75瓶/m~2).笔者认为压块法是短裙竹荪室内栽培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