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筛选出防治黄栌Cotinus coggygria枯萎病的高效低毒杀菌剂,选择4种不同生物杀菌剂分别进行盆栽苗防治与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菌剂和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菌剂对黄栌枯萎病有一定的防效,并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植株的生长。盆栽苗中,枯草芽孢杆菌菌剂500倍稀释液防效最好,达到了77.85%;田间防效中,枯草芽孢杆菌菌剂和哈茨木霉菌剂500倍稀释液防效最好,分别为59.15%,55.00%。选择生物杀菌剂防治黄栌枯萎病时,优先选择枯草芽孢杆菌菌剂。  相似文献   

2.
采用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进行了花椒黑胫病的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1 000亿活芽孢/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20%、10%药液防治花椒黑胫病Ⅰ-Ⅱ级病株效果十分显著,平均治愈率达83.85%。从经济考虑,在生产中可以应用10%药液防治花椒黑胫病。  相似文献   

3.
拮抗细菌诱导油茶植株抗炭疽病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F14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Y13,PX发酵液及其去菌液诱导油茶植株对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的抗性。结果表明,3株拮抗菌及其去菌液诱导处理油茶叶片,都能诱导其产生对炭疽病的系统抗性;以枯草芽孢杆菌Y13及其去菌液的诱导效果最大,分别达到70.7%和68.4%。不同浓度拮抗菌诱导效果有显著差异。在一定范围内,诱导效果随菌浓度增加而增强,当菌浓度达108cfu/mL时,诱抗效果最大。Y13发酵液处理3 d就已产生诱导效果,5 d诱导效果最强,可持续20 d以上。  相似文献   

4.
以芳樟195#一年生扦插苗为研究对象,通过二次正交回旋组合设计试验研究了接种固氮菌、巨大芽孢杆菌、胶冻样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对芳樟地径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微生物菌剂对芳樟地径生长影响极显著(P=0.001),芳樟的苗高增长最大的是处理12(固氮菌=40亿只/盆、巨大芽孢杆菌=60亿只/盆、胶冻样芽孢杆菌=40亿只/盆、枯草芽孢杆菌=40亿只/盆),其地径增长量为4.80 mm,比对照组高出95.92%。微生物菌剂对芳樟的地径促生效果显著,且在不同生长期,不同的微生物菌肥组合对芳樟的地径生长有不同的促生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可降解、高吸水竹纤维的环境毒性,为其安全利用提供试验依据。以SPF级NIH小白鼠作为实验动物,采用不同高吸水竹纤维浓度灌胃处理,研究高吸水竹纤维对小白鼠的毒性。结果表明:毒性试验期间无小鼠死亡,所有试验组的小鼠都未出现震颤、抽搐、流涎、腹泻、嗜睡或昏迷等现象,小鼠的食欲也正常,未见腹泻和厌食等现象。试验组所有小鼠所有脏器均无明显异常,高吸水性竹纤维灌胃处理达到5 000mg/kg·bw,小鼠无死亡并能正常增重。根据毒性分级,高吸水性竹纤维属实际无毒物质。  相似文献   

6.
为筛选对杧果重要病害有良好防效的生防菌,选用前期得到的7种生防菌和市售11种生防菌剂对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链格孢属Alternaria、镰孢属Fusarium的27个病菌菌株进行室内抑菌研究,并引入热图对抑菌效果进行可视化展示。结果表明:对刺盘孢属病菌,生防菌剂枯草芽孢杆菌S3的抑制效果最好,平均抑菌率达36. 77%,其次是生防菌剂巨大芽孢杆菌S6和枯草芽孢杆菌FCK;对链格孢属病菌,生防菌6a-3抑菌效果最好,平均抑菌率达28. 63%,其次是生防菌剂枯草芽孢杆菌S3和生防菌枯草芽孢杆菌FCK;对镰孢属病菌,生防菌剂枯草芽孢杆菌S3的抑制效果最好,平均抑菌率达50. 95%,其次是枯草芽孢杆菌FCK。  相似文献   

7.
紫茎泽兰(Ageratina adenophora)在我国广泛分布。为探究其资源利用新方法,本实验对紫茎泽兰根、茎、叶粉末作为培养基的添加物,通过检测微生物在培养基内繁殖数量和速度的变化,探索紫茎泽兰粉末是否能够促进培养基内枯草芽孢杆菌的繁殖。结果表明,紫茎泽兰根、茎、叶干粉对培养基内枯草芽孢杆菌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干粉能够更有效地提升枯草芽孢杆菌在LB液体培养基内的繁殖速度。  相似文献   

8.
林龄、采伐方式对大叶相思萌芽更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海南省琼海县进行了不同林龄、不同采伐方式对大叶相思萌芽更新影响的研究,同时比较了保留不同萌条数量的萌芽林生长表现,结果表明:(1)林龄对伐桩萌芽率没有显著影响,但对伐桩存活率及萌条的径、高生长影响显著或极显著。林龄越大,萌芽更新效果越差;(2)皆伐和隔行采伐对大叶相思伐桩的萌芽率、萌条数量和存活率均无显著影响,但对萌条的径、高生长影响极显著。试验证明对大叶相思林分施以隔行采伐通过萌芽更新建立复层林分是可行的;(3)保留不同数量萌条对萌芽林早期(1.5年生)的径、高生长有极显著影响,但对后期(4.5年生)的生长影响不显著。每棵植株伐桩保留4根萌条的萌芽林生物产量最高,更新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
蓝莓根腐病生防细菌的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利用生物防治技术控制蓝莓根腐病的发生与流行,采用平板对峙法测定从蓝莓根围土壤中分离的纯化菌株对蓝莓根腐病原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n oxysporun的抑菌活性。筛选出10株有拮抗作用的细菌;B6,B7,B9菌株对尖孢镰刀菌的抑制率依次为83.89%,82.44%,79.39%;选择抑菌率较高的B6,B7,B10菌株在温室内盆栽蓝莓幼苗上测定其抑菌作用,B6菌株抑菌效果最好,发病率仅为13.3%;结合形态特征和16S r DNA序列分析进行拮抗细菌的鉴定,10株拮抗细菌均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B2、B10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myloliquefaciens,B3为解淀粉芽孢杆菌亚种B.amyloliquefaciens subsp.,B4为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B5、B6为暹罗芽孢杆菌B.siamensis,B7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velezensis,B8为特基拉芽孢杆菌B.tequilensis,B9为枯草芽孢杆菌亚种B.subtilis subsp.。  相似文献   

10.
杨树烂皮病菌颉颃菌株的初步筛选与分子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杨树烂皮病菌的平板对峙试验结果表明,6种颉颃真菌中木霉的抑菌率最高为51%,而颉颃细菌4个菌株的抑菌率均在60%左右,说明颉颃细菌的抑菌效果明显高于颉颃真菌;对B137等4株颉颃细菌的分子鉴定认为,1株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2株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还有1株为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解淀粉芽孢杆菌和苏云金杆菌对杨树烂皮病菌有较好的颉颃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不同微生物菌剂及不同组合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通过二次正交回旋组合设计试验研究了接种固氮菌、巨大芽孢杆菌、胶冻样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及不同组合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微生物菌剂处理的土壤有机质、pH值、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均达到极显著差异(P=0.0001~0.0055)。土壤有机质、pH值、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平均值分别是22.96 g/kg、5.47、18.96 mg/kg、15.68 mg/kg和41.74 mg/kg,分别高出对照组3.39%、10.76%、25.56%、63.50%和13.18%。表明不同微生物菌剂及不同组合对土壤理化性质产生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2.
以芳樟195#1年生扦插苗为试验材料,通过二次正交回归旋转设计试验研究接种固氮菌、巨大芽孢杆菌、胶冻样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对芳樟生理生化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微生物菌剂对芳樟栽植的成活率和抗逆性影响极显著(P=0.001)。微生物菌剂处理后的芳樟的栽植成活率比对照组高出12.69个百分点,在积水、高温高湿逆境条件下,经微生物菌剂处理的苗木造林成活率降低了0~2.3个百分点,未经微生物菌剂处理的苗木造林成活率降低了5个百分点。用4种微生物菌剂处理可提高芳樟栽植的成活率和抗逆性。  相似文献   

13.
试验采用抑菌圈法检测内生枯草芽孢杆菌CN181对青枯病菌的抑制作用,并用尾叶桉实生苗蘸根法,探索枯草芽孢杆菌CN181的生物防治效果及促进生长作用,同时以生防菌株荧光假单胞杆菌WCS417r作为有效对照,结果表明:CN181对桉树青枯病菌的抑制作用强于WCS417r;在生防试验中,CN181对桉树青枯病菌生物防治效果为66%,WCS417r的防治效果为26%,与对照相比CN181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在促生试验中,CN181对桉苗的生根和鲜重有抑制作用,对苗高生长没有影响,而WCS417r对苗高和鲜重有抑制作用,但对生根无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马尾松不同类型林地土壤微生物区系及其季节变化,对三峡库区云阳县马尾松近熟龄天然林、中龄天然林和人工林林地土壤可培养细菌、芽孢杆菌(Bacillus spp.)和真菌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林地土壤微生物优势种群种类和数量因不同森林类型林地和季节有所差异。中龄天然林的细菌数量显著高于近熟龄天然林和人工林,其四季变化也最大,而近熟龄天然林和人工林则相对平缓。林地土壤细菌优势种群主要是芽孢杆菌(Bacillus spp.)和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p.),尤以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居多,在四季中冬季细菌的优势种群数量所占比例最高(近熟龄天然林>人工林>中龄天然林),优势种群近熟龄天然林为芽孢杆菌,占39.74%;人工林为假单胞菌,占37.26%;中龄天然林为蜡状芽孢杆菌,占24.91%。三种林地类型土壤的芽孢杆菌在不同季节都以蜡状芽孢杆菌(占20% - 49%)和芽孢杆菌科(Bacillaceae)一种(种名未定)为优势种群。三种林地类型土壤真菌优势种群在秋季所占比例最高,且人工林>近熟龄天然林>中龄天然林;优势种群数量及所占比例人工林为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33.08%,近熟龄天然林为核盘菌, 31.7%,中龄天然林为瓦克青霉(Penicillium waksmanii), 25.15%。  相似文献   

15.
以芳樟195#1年生扦插苗为研究对象,通过二次正交回旋组合设计试验研究接种固氮菌、巨大芽孢杆菌、胶冻样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对芳樟生理生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生物菌剂提高了芳樟的SOD、POD、CAT、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更加有效地消除了自由基、降低了MDA、保护了细胞膜的活性。在微生物菌剂的作用下,增强植株体内的保护酶活性,提高芳樟对外界不良环境的适应性,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  相似文献   

16.
以竹园采集土样分离出的根际微生物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16s rDNA分子生物学手段和常规生理生化分析方法,对笋用竹正常生长植株及病害植株进行分析研究。有病竹植株的根际微生物可培养菌落数目比正常竹植株的多。特征分析表明:在分离纯化出的45株细菌中,其中的8株细菌初步鉴定为:菌株5-1-4为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菌株5-1-10为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4-1-17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菌株3-1-8为洋葱博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cepacia,菌株2-1-9为粘金黄菌Chryseobacterium gleum,菌株4-1-14为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菌株4-1-16为普通变形菌Proteus vulgaris,菌株4-1-6为产气肠杆菌Enterobacter aerogenes。  相似文献   

17.
对地处我国西北干旱地区新疆、甘肃、宁夏三省(区)内的11个自然保护区--哈纳斯、小叶白蜡、天山云杉、野核桃、塔里木、东大山 山、六盘山、崆洞山、兴隆山、莲花山等自然保护区采集的260个森林土壤样品,进行了生态因子调查:分析了土壤PH、含水量、水解N、有效、速效K、全N、有机质;研究了芽孢杆菌、苏云金芽孢杆菌数量和种类生态分布。共分离苏云金芽孢杆菌42株,其出土率和分离率分别为11.53%和2.18  相似文献   

18.
在海南省琼海县进行了不同林龄、不同采伐方式对大叶相思萌芽更新影响的研究,同时比较了保留不同萌条数量的萌芽林生长表现。结果表明:(1)林龄对伐桩萌芽率没有显著影响,但对伐桩存活率及萌条的径、高生长影响显著或极显著。林龄越大,萌芽更新效果越差;(2)皆伐和隔行采伐对大叶相思伐桩的萌芽率、萌条数量和存活率均无显著影响,但对萌条的径、高生长影响极显著。试验证明对大叶相思林分施以隔行采伐通过萌芽更新建立复层  相似文献   

19.
在葡萄生产中,有许多病害严重影响葡萄的收益。该试验应用3种生物药剂作预防处理后,红地球葡萄真菌病害的防治效果分别为宁南霉素70.58%、95.46%、100%防治效果差异性极显著,枯草芽孢杆菌70.58%、95.46%、95.79%;寡雄腐霉76.64%,93.27%,95.12%2种生物药剂防治效果差异显著;而对照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为了扩大竹醋液的应用范围,解决竹炭产业副产物过剩难题,采用抑菌圈法测定竹醋液对5种细菌(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猪沙门氏菌Salmonellacholeraesuis、志贺氏菌Shigellacastellani、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的杀菌活性,采用TCID50法测定竹醋液对4种病毒(肝炎病毒Hepatitis viruses、胃肠炎病毒Gastroenteritis virus、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myelitis virus、柯萨奇病毒Coxsachie virus)的杀灭活性,采用微量点滴法和直接涂片镜检法测定竹醋液对4种卫生害虫(家蝇Musca domestica、结肠小袋纤毛虫Balantidium coli malmsten、短膜壳绦虫Hymenolepiasis nana、蛲虫Enterobius vermicularis)的毒杀效果。结果表明,有机酸浓度1.44%~7.2%竹醋液对5种细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细菌的杀灭率均可达到50%以上;有机酸浓度2.4%~7.2%竹醋液具有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