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本试验以经过一定加工工艺处理后的调理牦牛肉为试验原料,将调理牦牛肉在4℃和-4℃两种条件下进行贮藏,测定调理牦牛肉pH值、蒸煮损失、肉色、质构等品质特性,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4℃贮藏条件下,随着贮藏时间的增加,调理牦牛肉的pH值、蒸煮损失、亮度值L^*值呈增大的趋势;红度值a^*、硬度呈减小的趋势。在-4℃贮藏条件下,随着贮藏时间的增加,调理牦牛肉的pH值、亮度值L^*、黄度值b^*、咀嚼性呈增大的趋势;红度值a^*、硬度、弹性呈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日粮能量水平对当雄牦牛肉品质的影响,试验将9头体况良好、年龄和体重相近[3周岁左右、体重(112.09±2.31)kg]的当雄牦牛公牛随机分为3个处理组[低能量(LE)组、中能量(ME)组和高能量(HE)组],分别饲喂综合净能为5.16,5.71,6.26 MJ/kg的试验日粮,以组为单位进行舍饲,预试期12 d,正试期78 d,正试期结束后,将所有试验牛屠宰,取背最长肌样品,测定各组肌肉的理化性质(pH值,肉色的L*值、a*值和b*值及失水率、蒸煮损失、剪切力)和营养成分(水分、脂肪和蛋白质含量及氨基酸、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各处理组肌肉pH值,肉色的L*值、a*值和b*值及失水率、蒸煮损失均差异不显著(P>0.05);ME和HE组的肌肉剪切力显著低于LE组(P<0.05),ME和HE组的肌肉剪切力差异不显著(P>0.05)。各处理组肌肉中水分和蛋白质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LE组、ME组和HE组肌肉中脂肪含量随...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究贵州关岭黄牛不同部位肌肉的营养成分和氨基酸含量差异,试验选取20头24~28月龄贵州关岭黄牛为试验对象,屠宰后采集眼肌肉、上脑、牛腩、脊肋排、里脊、臀肉测定pH值、滴水损失率、剪切力、肉色[亮度(L*)值、红色(a*)值、黄色(b*)值]及水分、脂肪、蛋白质含量和氨基酸组成。结果表明:关岭黄牛肉样pH值均小于7,呈酸性;滴水损失率大小表现为臀肉>上脑>眼肌肉>牛腩>里脊>脊肋排;臀肉剪切力显著高于其他部位(P<0.05),上脑剪切力最低;牛腩的L*值、a*值和b*值最优;眼肌肉、上脑、臀肉中水分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牛腩、脊肋排和里脊(P<0.05);臀肉中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部位(P<0.05),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其他部位(P<0.05);脊肋排中蛋白质含量相对较低、脂肪含量相对较高;各部位共检出16种氨基酸,其中必需氨基酸7种;谷氨酸含量最高,赖氨酸、天冬氨酸、精氨...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研究阉割对早胜黄牛公牛肉质的影响,[方法]试验选择健康无病、发育正常、养殖环境一致的12月龄早胜黄牛公牛和阉牛(6月龄早期阉割处理)各3头,短期育肥3个月,屠宰后取背最长肌,对蒸煮损失、滴水损失、剪切力、pH值、肉色(L*、a*和b*)、系水力、粗蛋白、粗脂肪、水分、粗灰分及氨基酸组成和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试验结果表明:阉割公牛背最长肌的pH、红度(a*)、黄度(b*)、系水力、粗脂肪、Glu、Leu含量显著高于公牛(P<0.05);而背最长肌蒸煮损失、滴水损失、剪切力、亮度(L*)、粗蛋白、水分显著低于公牛(P<0.05),在公牛和阉牛的氨基酸组成及含量中,多数氨基酸含量不存在显著差异,但阉牛氨基酸含量略高于公牛氨基酸含量。[结论]阉割处理可以显著提高12月龄早胜黄牛的嫩度和系水力,改善牛肉的色泽,增加牛肉干物质和氨基酸含量,说明阉割有助于提高早胜黄牛育肥公牛的肉品质。  相似文献   

5.
试验研究了“平凉红牛”群体中西杂牛(西门塔尔×秦川牛)背最长肌、米龙肉样的品质指标(系水力、蒸煮损失、嫩度、pH值)及常规营养成分(干物质、蛋白质、脂肪),结果表明:西杂牛胴体不同部位肉样品质均有较大差异且各指标变化趋势相似,背最长肌的系水力、蒸煮损失、嫩度(剪切力)和营养成分指标均优于米龙,符合背最长肌作为高档肉切块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选择相同营养模式下低月龄组(28~30月龄)12头、高月龄组(32~34月龄)8头新疆褐牛阉牛进行屠宰,分别对胴体性状、营养成分、部分食用品质指标进行测定和比较分析,旨在探索新疆褐牛阉牛生产高档牛肉的适宜月龄。结果表明,高月龄组大理石花纹、胴体等级、脂肪、肉色均优于低月龄组,低月龄组脂肪色泽、水分、蛋白质、蒸煮损失、剪切力值优于高月龄组,且脂肪、肉色L*值差异显著(P<0.05),其余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上脑、里脊、外脊作为高档牛肉,除肉色、pH外,脂肪、蛋白质、水分、蒸煮损失、剪切力值指标均优于其他部位,表现出了极好的营养价值和食用品质。28~34月龄阶段的新疆褐牛阉牛可以生产高档牛肉,其肉品都可作为牛排和涮牛肉的原材料。  相似文献   

7.
新疆褐牛公牛与阉牛产肉性能和肉品质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新疆褐牛生产高档牛肉提供数据依据。[方法]选择同等营养条件下、体重相近、生长发育正常的10~12月龄新疆褐牛21头(公牛6头、阉牛15头)作为试验对象,进行新疆褐牛公牛与阉牛产肉性能和肉品质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新疆褐牛公牛组与阉牛组增重效果显著差异(P0.05)、屠宰率差异不显著(P0.05);公牛组胴体后腿长、胴体后腿宽极显著高于阉牛组(P0.01),公牛组眼肌面积显著高于阉牛组(P0.05),其余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阉牛组的肉色比公牛组的肉色鲜亮,差异显著(P0.05),阉牛组牛肉脂肪颜色白色与公牛组脂肪颜色稍黄,差异不显著(P0.05),大理石花纹阉牛组显著优于公牛组(P0.05),阉牛组牛肉蒸煮损失、剪切力、pH值显著小于公牛组(P0.05),阉牛组牛肉的水分高于公牛组(P0.05)。[结论]新疆褐牛阉牛体脂肪沉积好,肉色泽鲜亮、蒸煮损失少、剪切力小、水分含量高且大理石花纹丰富,适合高档牛肉生产。  相似文献   

8.
试验研究了“平凉红牛”商品群体和秦川牛进行背最长肌、米龙肉样的常规肉品质性状(系水力、蒸煮损失、剪切力和pH值肉质指标)和营养成分(干物质、蛋白质、脂肪肉质指标)指标分析。结果表明,秦川牛胴体不同部位肉样品质均有较大差异且变化趋势相似,背最长肌的系水力、蒸煮损失、剪切力、干物质含量、脂肪含量均优于米龙,符合背最长肌作为高档肉切块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甘南去势牦牛和公牦牛肉用品质和营养品质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去势牦牛和公牦牛在不同年龄的食用品质进行分析,并为其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依据。[方法]以甘南去势牦牛(含4岁、5岁)为试验组,普通公牦牛(含4岁、5岁)为对照组,宰后均选取背最长肌为实试验材料,对其肉用品质和营养品质进行测定。[结果]同年龄的去势牦牛肉的pH0值、剪切力、熟肉率与公牦牛之间无明显差异;L*值、a*值、失水率高于公牦牛,b*值低于公牦牛;水分、蛋白质低于公牦牛,脂肪含量高于公牦牛,氨基酸的总量低于公牦牛肉。不同年龄的去势牦牛肉及公牦牛肉,4岁牦牛肉与5岁牦牛肉的pH0值并无较大差异;其L*值、a*值、b*值、剪切力及失水率均低于5岁牦牛肉,熟肉率高于5岁牦牛肉;水分、灰分、脂肪含量均低于5岁牦牛,蛋白含量高于5岁牦牛,4岁与5岁牦牛肉的氨基酸总量差异也不明显。[结论]去势牦牛肉具有色泽鲜红,嫩度高,易于咀嚼的特点,加工性能较好、出品率高。与5岁牦牛相比,4岁年龄的牦牛肉色泽、嫩度、多汁性较好,持水性较高,具有较好的营养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去势牦牛和公牦牛在不同年龄的食用品质进行分析,并为其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依据。[方法]以甘南去势牦牛(含4岁、5岁)为试验组,普通公牦牛(含4岁、5岁)为对照组,宰后均选取背最长肌为实试验材料,对其肉用品质和营养品质进行测定。[结果]同年龄的去势牦牛肉的pH值、剪切力、熟肉率与公牦牛之间无明显差异;L*值、a*值、失水率高于公牦牛,b*值低于公牦牛;水分、蛋白质低于公牦牛,脂肪含量高于公牦牛,氨基酸的总量低于公牦牛肉。不同年龄的去势牦牛肉及公牦牛肉,4岁牦牛肉与5岁牦牛肉的pH值并无较大差异;其L*值、a*值、b*值、剪切力及失水率均低于5岁牦牛肉,熟肉率高于5岁牦牛肉;水分、灰分、脂肪含量均低于5岁牦牛,蛋白含量高于5岁牦牛,4岁与5岁牦牛肉的氨基酸总量差异也不明显。[结论]去势牦牛肉具有色泽鲜红,嫩度高,易于咀嚼的特点,加工性能较好、出品率高。与5岁牦牛相比,4岁年龄的牦牛肉色泽、嫩度、多汁性较好,持水性较高,具有较好的营养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不同厌氧处理方式对鲜麦秸品质、活体外瘤胃发酵及甲烷产量的影响,试验分为5个处理组,分别为全株微贮组、秸秆黄贮组、秸秆微贮组、秸秆氨化组和秸秆碱化组。其中全株微贮组、秸秆微贮组秸秆经铡切处理后分别喷洒5×104cfu/g混菌悬浮液,秸秆黄贮组喷洒相同质量的无菌水;秸秆氨化组按照干物质5%喷洒尿素溶液,秸秆碱化组按秸秆干物质4%喷洒生石灰熟化澄清液。结果表明:秸秆微贮组、全株微贮组感官性能优于其他处理组;与秸秆黄贮组相比,全株微贮组、秸秆微贮组、秸秆氨化组及秸秆碱化组粗蛋白质含量分别提高219.21%(P<0.05)、16.75%(P>0.05)、112.81%(P<0.05)、13.79%(P>0.05);全株微贮组的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约是其他处理组的1/2(P<0.05);与秸秆黄贮组相比,秸秆微贮组、秸秆氨化组、秸秆碱化组中性洗涤纤维显著降低8.24%、13.01%、9.09%,酸性洗涤纤维显著降低17.67%、17.68%及15.61%;产气量:全株微贮组>秸秆氨化组>其他处理组;秸秆黄贮组比全株微贮组、秸秆氨化组体外消化率降低了56.39%、24.03%;与秸秆微贮组相比,全株微贮组体外发酵液NH3-N、TVFA、乙酸、丙酸、丁酸、戊酸、异丁酸及异戊酸含量分别提高41.29%、20.99%、10.48%、41.99%、14.61%、166.67%、43.75%及64.71%(P<0.05)。由此可知,秸秆氨化处理和全株小麦经微生物处理均可提高其感官性能,提升产气量、挥发酸及消化率,全株小麦经微生物处理性能优于各秸秆处理组。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猪肉品质性状间的相关关系,试验选取86头杜长大猪的背最长肌进行部分肉质性状测定。结果表明:大理石纹与肉色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肌内脂肪有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拿破率与失水率有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与pH24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研究发现测定的猪肉品质的指标间相互存在着重要联系,为更好地提升猪肉的品质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  相似文献   

13.
旨在进一步阐明GnIH和VIP基因在绵羊季节性发情和繁殖调控中的作用。本研究选取短光照(模拟繁殖季节)和长光照(模拟休情期)下成年苏尼特母羊各3只及卵泡期和黄体期的小尾寒羊母羊各3只,同时选取短光照第21天和长光照第3、15、21、42、49天共6个不同光照时间点的成年苏尼特母羊各3只,屠宰后采集其性腺轴组织(下丘脑、垂体、松果体、卵巢、输卵管、子宫体),利用qPCR技术分析GnIH和VIP基因mRNA表达规律。结果表明,GnIH和VIP基因在2个绵羊品种上述各组织中均表达,且在下丘脑中的表达量较高;苏尼特羊下丘脑中2个基因在长光照条件下的表达量均极显著高于短光照条件(P<0.01);在小尾寒羊下丘脑组织中,黄体期VIP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卵泡期(P<0.05),黄体期GnIH基因的表达量稍高于卵泡期,但差异不显著(P>0.05)。由短光照转至长光照时,苏尼特羊下丘脑中GnIH和VIP基因表达上升,至长光照第3天时,2个基因表达均达到峰值,之后呈下降趋势。本研究揭示了GnIH和VIP基因在季节性发情和常年发情成年绵羊性腺轴各组织中的定量表达特征,不同光照条件和不同繁殖时期绵羊下丘脑中这2个基因的表达变化进一步提示了GnIH和VIP基因参与绵羊季节性发情调控和发情时期转换;在短光照转至长光照过程中,GnIH和VIP基因主要在长光照前3 d发挥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比较添加不同浓度丁酸钠对地方家禽彭县黄鸡生产性能、屠宰性能和肠道菌群的影响,选取健康且体重相近的100日龄彭县黄鸡(公鸡)共288羽,随机分成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8羽。其中:S0为对照组,S1、S2、S3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025%、0.05%和0.1%的丁酸钠。结果:日粮中添加0.05%的丁酸钠能显著提高彭县黄鸡105~152日龄阶段的增重、日增重和活重(P<0.05);当添加量在0.05%和0.1%水平时,能显著降低料重比(P<0.05)。日粮中添加0.05%的丁酸钠能显著提高腹脂重(P<0.05),显著降低腺胃重和腺胃率(P<0.05)。此外,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丁酸钠对彭县黄鸡的肠道双歧杆菌、乳酸菌和沙门菌数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添加0.05%的丁酸钠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肠道双歧杆菌数量,降低沙门菌的数量。综合考虑,彭县黄鸡后期日粮中丁酸钠的适宜添加剂量为0.05%。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粗饲料对生茸前期梅花鹿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瘤胃挥发性脂肪酸生成的影响。选取2锯龄、体况良好的成年梅花鹿公鹿16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2个重复,每个重复4只。2组梅花鹿饲喂相同的精饲料,所饲喂粗饲料分别为玉米秸青贮(Ⅰ组)和玉米秸黄贮(Ⅱ组)。饲养期为45 d。结果表明:1)玉米秸青贮和玉米秸黄贮作为粗饲料对生茸前期梅花鹿末重、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均无显著影响(P>0.05)。2)除Ⅱ组血清葡萄糖含量显著低于Ⅰ组(P<0.05)外,其余各项血清生化指标2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3)2组在瘤胃液中各项挥发性脂肪酸与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以及乙丙比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生茸前期梅花鹿以玉米秸黄贮和玉米秸青贮作为粗饲料在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瘤胃发酵类型方面并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旨在用小鼠模型探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筛选到的西门塔尔牛大理石花纹评分性状正相关基因S100钙结合蛋白A10( S100A10 )对小鼠前体脂肪细胞成脂分化的影响。本研究以来源于C57BL/6品系小鼠腹股沟两侧白色脂肪组织的前体脂肪细胞为材料,体外进行白色/棕色成脂分化。通过siRNA干扰 S100a10 基因表达,通过油红O染色检测前体脂肪细胞分化效果,通过荧光定量PCR(qRT-PCR)、蛋白免疫印迹和细胞免疫荧光检测基因和蛋白表达变化。结果显示,敲低 S100a10 后,通过油红O染色发现脂滴明显变少;通过qRT-PCR检测白色成脂分化标志基因 Pparg 、 C/ebpa 、 Fabp4 、 Glut4 、 Adiponectin 、 Leptin 表达量显著下降( P <0.01);棕色成脂分化基因 Ucp1、Pgc1a、Fabp4、Elovl3、Cox7a 表达量显著下降( P <0.01)。敲低 S100a10 后,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检测发现,FABP4和PPARG在白色成脂分化中表达量显著下降( P <0.01),通过细胞免疫荧光检测发现FABP4在白色成脂分化中表达量下降;敲低 S100a10 后通过蛋白免疫印迹和细胞免疫荧光检测发现,UCP1和FABP4在棕色成脂分化中表达量显著下降( P <0.01)。综上表明,敲低 S100a10 基因后抑制小鼠前体脂肪细胞的白色/棕色成脂分化,本研究将为探究 S100A10 基因对于肉牛肌内脂肪沉积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钙、磷缺乏对1~21日龄肉仔鸡生长性能、佝偻病发病特征及胫骨组织结构的影响。试验选用504只1日龄爱拔益加肉公雏,采用2×2两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设2个钙水平(1.00%和0.35%)与2个非植酸磷水平(0.45%和0.23%),分为4个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1.00%钙+0.45%非植酸磷)、磷缺乏组(1.00%钙+0.23%非植酸磷)、钙缺乏组(0.35%钙+0.45%非植酸磷)和钙磷同时缺乏组(0.35%钙+0.23%非植酸磷),每组7个重复,每个重复18只鸡。试验期为21 d。结果表明:钙与磷的交互作用对1~21日龄肉仔鸡各个阶段的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料重比,7、14和21日龄胫骨长度,7日龄胫骨生长板增生区和肥大区长度以及14日龄胫骨生长板肥大区长度均具有显著影响(P<0.05)。在正常钙水平时,低磷显著降低了1~21日龄肉仔鸡各个阶段的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P<0.05),显著增加了料重比(P<0.05),显著提高了7和14日龄胫骨生长板肥大区长度(P<0.05);在低钙水平时,低磷显著提高了15~21日龄和1~21日龄平均日增重以及7日龄胫骨生长板肥大区长度(P<0.05),显著降低了7日龄胫骨生长板增生区长度(P<0.05)。此外,与磷缺乏组相比,钙缺乏组和钙磷同时缺乏组1~21日龄肉仔鸡各个阶段的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以及7日龄胫骨生长板增生区长度显著提高(P<0.05),7和14日龄胫骨生长板肥大区长度显著降低(P<0.05)。由此可见,肉仔鸡生长性能和胫骨结构对磷缺乏最为敏感,其次为钙缺乏,钙磷同时缺乏的影响较弱;三者佝偻病的典型特征分别为磷缺乏组的胫骨生长板肥大区长度增长,钙缺乏组和钙磷同时缺乏组的胫骨生长板增生区长度均增长,但钙磷同时缺乏组早期胫骨生长板增生区长度小于钙缺乏组。  相似文献   

18.
为建立灵敏、快速的犬细小病毒(CPV)检测方法,本研究针对CPVVP2基因保守序列设计一对能扩增574bp片段的特异性引物,对纳米PCR的退火温度、引物浓度等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并对其特异性和灵敏度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所建立的纳米PCR特异性和灵敏性良好,最低核酸检出量为2拷贝·μL^-1,其敏感性比常规PCR高1000倍。分别采用纳米PCR和常规PCR,对广西、北京、吉林送检的75份疑似CPV的临床样品进行检测,CPV阳性率分别为89.3%(67/75)和70.7%(53/75),表明该方法具有更高的敏感性,适用于CPV低含量临床样品的检测。本方法的建立为CPV感染的早期快速、灵敏、准确的诊断提供了新方法,为CPV的防控奠定基础,具有重大的临床应用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抗伪狂犬病病毒(PRV)特异性的干扰素刺激基因(ISGs),本研究采用与表达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报告病毒相结合的高内涵筛选系统对具有抗病毒功能的10种ISGs进行筛选,之后利用过表达细胞系、间接免疫荧光(IFA)和qRT-PCR试验对显著抑制PRV复制的IFIT3(<0.01)进行抗病毒活性验证,通过qRT-PCR检测了PRV感染的猪肺泡巨噬细胞(PAM)和PRV感染猪的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IFIT3mRNA的转录水平。高内涵筛选结果显示,5种潜在的抗PRVISGs分子(IFIT3、ISG15、GBP2、Mx1和ISG20)对PRV的复制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中IFIT3效果最显著;IFA和qRT-PCR试验结果显示,在PK-15细胞和PAM中,过表达IFIT3均可以显著降低PRV-TJ株的病毒滴度和基因组拷贝数;qRT-PCR试验结果显示,在PRV感染的PAM和PBMC中,IFIT3mRNA的转录水平均显著上调。流式细胞术试验表明过表达IFIT3不影响PK-15细胞凋亡,推测IFIT3可能存在其它的抗病毒机制。本研究筛选到5种潜在的抗PRVISGs并证实IFIT3是一种抗PRV的ISG,为抗PRVISGs的相关研究,特别是猪源IFIT3抗病毒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旨在研究PNPLA5基因对雄性大鼠繁殖性能的影响。本研究以PNPLA5敲除型雄性大鼠(KO)为试验组,野生型大鼠(WT)为对照组,分别饲喂普通饲料,并采集大鼠附睾精子及睾丸组织。利用繁殖试验检测配种后雌鼠的妊娠率及平均产仔数,精子运动性能分析检测精子运动能力,Western blot检测精子中线粒体功能相关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Cytc)与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V(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IV,COX IV)的表达水平,HE染色检测睾丸组织形态。结果表明:与野生型雄性大鼠相比,PNPLA5敲除型雄鼠与野生型雌鼠配种后,雌鼠的妊娠率极显著下降(P<0.01);精子的曲线运动速度显著降低(P<0.05)及渐进运动精子的百分率极显著降低(P<0.01);PNPLA5敲除型大鼠精子中细胞色素C表达量下调,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V表达量上调,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PNPLA5基因缺失引起大鼠睾丸组织结构疏松,曲细精管中各阶段生精细胞排列紊乱,上皮细胞脱落至管腔。综上表明,本研究发现PNPLA5基因敲除能够引起雄性大鼠繁殖能力降低,为家畜繁殖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