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7 毫秒
1.
 在测定单价、二价和三价金属盐和杀菌物质等对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Uyeda et Ishiyama) Dowson]噬菌体影响的过程中,发现铁盐可以钝化OP1型的游离噬菌体,而时已经被吸附的噬菌体则完全没有影响。铁盐的钝化噬菌体主要是铁离子的作用。三价铁盐的钝化作用比二价亚铁盐强。对低浓度的噬菌体悬浮液(n×104/毫升),其最低有效浓度为3-5×10-3M;对高浓度(n×108-9/毫升)的噬菌体悬浮液,其最低有效浓度为1×10-3M。铁盐溶液的浓度超过1×10-3M时,不仅使游离噬菌体全部钝化,对细菌也有致死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北京地区水稻田分离到的水稻白叶枯细菌噬菌体有两种类型,Ⅰ型大斑(PK)和Ⅱ型小斑(PSS)。在进一步对噬菌体的寄主范围的测定表明,对非致病性的细菌以及植物病原细菌各属细菌如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棒形杆菌(Corynebacterium),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均无溶菌作用,甚至对同属的黄单胞杆菌(Xanthomonas)的其他种细菌也无溶菌性,证明其寄主范围仅限于水稻白叶枯细菌。北京地区分离的各种噬菌体的专化性,经用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的137个白叶枯细菌菌株试验的结果,表明不同噬菌体存在着对不同细菌菌株侵染上明显差异,其中Ⅰ型(PK)只能侵染其中的72%菌株。而Ⅱ型中的(PSS)能侵染其中的92%的菌株,说明对寄主的专化性是不同的。以噬菌体侵染细菌,用“一步生长曲线”比较研究结果Ⅰ型噬菌体(PK)的潜育期短为40分钟,裂解量7。Ⅱ型(PSS)的潜育期较长,为70分钟,裂解量为46。在此基础上,应用噬菌体在水稻种子上增殖数量的测定可以反映出,水稻种子上具有活的白叶枯细菌的存在,这种方法灵敏度高,时间短,可用作稻种带菌检验之用。  相似文献   

3.
温度和病原接种浓度对番茄青枯病菌侵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卓国豪 《植物检疫》2005,19(3):143-144
本试验以不同浓度的Pseudomovas solanacearum悬浮液接种番茄品种湘引79-1号(抗)和粤农2号(感),置于不同温度的光照培养箱内,观察发病情况.当菌液浓度为3×108CFU/mL、3×106CFU/mL在温度25℃以上时9天或更短时间就表现青枯病症状,发病的最低温度是22℃,但潜育期较长,需20天,温度30℃与25℃的病情指数没有显著差别,但30℃潜育期短,只需5天.25℃潜育期稍长,则要9天.病情的发展随着菌液浓度的增高而严重,3×108CFU/mL浓度的病情指数最高达90%,3×102CFU/mL浓度的病情指数最低为40%.  相似文献   

4.
荔枝霜疫病的研究Ⅰ.病原菌的鉴定及其侵染过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荔枝霜疫病病原菌在11~30%均可形成游动孢子囊,在22~25℃时,孢子囊产量最高,孢子囊在8~22℃间均能萌发形成游动孢子,但在26~30℃时萌发则形成芽管。在8~16℃间的萌发率最高。游动孢子的形成在14℃下只需20分钟,10℃下只需30分钟,游动孢子从形成至释放在14℃及10℃下所需时间分别为10分钟及20分钟。荔枝霜疫霉在侵染过程的各个时期中,都要求高湿度,否则不能危害,在高湿条件下,此菌在11~30℃均可侵入荔枝果,在18℃下只需5分钟便可侵入。最适扩展温度为25℃,在25℃下,潜育期不到1天,在18℃下为2~3天,在11℃下可延长到7天,在30℃潜育期虽短,但产生的孢子囊数量很少,出现期只有1天。危害荔枝果的接种体主要是游动孢子,荔枝结果期间的5月,多连雨天,病原菌的再侵染频繁,可能是荔枝霜疫病在广州地区经常流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在吉林省公主岭的蘿卜采种株上,分离到一种毒原(62-17-1号)。失毒温度为65℃10分钟,体外存活(20—22℃左右)16—19天,稀释限点1∶5,000—1∶10,000倍。其寄主范围不限于十字花科植物,与蕪青花叶病毒抗血清(白菜孤丁1号)不起沉淀反应,与蕪青花叶病毒(白菜孤丁1号)也不起交互保护反应。在十字花科多种植物上呈現环斑症状,故称为蘿卜环斑病毒。  相似文献   

6.
沈阳地区丝瓜疫病病原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沈阳地区丝瓜疫病的病组织及土壤中分离18株疫霉菌,从中选取2个代表菌株进行分类鉴定。根据病原菌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寄主范围和核糖体DNA-ITS序列分析等,确定引起丝瓜疫病的病原菌为烟草疫霉(Phytophthora nicotianae Bredade Hann)。该病原菌寄主范围较广,生长温度大于35℃,异宗配合,自然条件下不能产生卵孢子,但在低温等不良环境下形成大量厚垣孢子。  相似文献   

7.
 明确黄脉爵床棒孢霉叶斑病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为防控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病原菌分离、形态特征观察、致病性测定、rDNA-ITS序列分析、生物学特性及寄主范围测定等研究,证明该病病原菌为山扁豆生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菌丝生长及产孢适宜温度20℃~28℃,孢子萌发适宜温度24℃~32℃,菌丝致死温度49℃处理10 min;菌丝生长适宜pH 6~10,产孢适宜pH 4~8,孢子萌发最适pH 8;光暗交替适合菌丝生长与产孢,连续光照可抑制菌丝生长;菌丝生长量由少到多培养基顺序为CA、PCA、PDA、CMA、OA,而PDA上产孢最多;刺伤接种,病菌可侵染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等植物。黄脉爵床棒孢霉叶斑病病原为山扁豆生棒孢C. cassiicola,病菌易产孢,寄主广,潜育期短。该病菌侵染黄脉爵床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8.
银杏疫病病原种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引起银杏疫病的病原疫霉菌株中,选取2个代表菌株进行分类鉴定。根据病原菌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寄主范围和菌体可溶性蛋白质电泳测定等,认为引起银杏疫病的病原疫霉为烟草疫霉(Phytophthora nicotianae Breda de Hann)。该病原菌寄主范围较广,生长温度大于35℃,异宗配合,自然条件下桂北银杏产区不能产生卵孢子,但在低温等不良环境下形成大量厚垣孢子。注意这些特性,对有效开展病害防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山东省田间侵染大豆的花叶病毒,粒体线条状,大小714-729×12-13nm,粗提纯液与SMV抗血清呈阳性反应。寄主范围窄,接种5科14种植物只侵染大豆,呈系统花叶症状。体外抗性。钝化温度65-70℃,稀释限点10-3-10-4,体外保毒划3-4天。传毒方式:可通过种子、蚜虫和摩擦接种传毒。根据以上特性,侵染大豆的花叶病毒,毒原应为大豆花叶病毒(SMV),属于马铃薯y病毒组(Potyvirus group)的成员。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在甘肃省武威地区裸仁美洲南瓜发生了一种叶枯病,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罹病组织进行了病原菌分离培养,以及病原菌的形态、分离培养性状观察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引起裸仁美洲南瓜叶枯病的致病菌为瓜链格孢Alternaria cucumerina(E11.et Ev.)E11iott.寄主范围测定表明,该病原菌可侵染所有供试葫芦科植物,其中南瓜、西葫芦和甜瓜发病最严重;丝瓜和苦瓜发病较轻;该病原菌还可引起白菜和菜豆发病.温度和保湿时间对病原菌的侵染影响较大,25~30℃温度范围内最易侵染,病害潜育期仅为2~3天;当保湿时间60h时,病叶率达到88%,而保湿时间为6h时,病叶率仅为8%.南瓜不同品种对叶枯病的抗性差异较大,其中二星、天然、光板1号、无壳(李建民)和金无壳为高抗品种;四星、粒赛金、金大地、郑峰光板、日本南瓜为高感品种.  相似文献   

11.
 对离体筛选的抗白叶枯病的粳稻105R、粳稻3037R后代植株功能叶的生理生化特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与未筛选的粳稻105S、粳稻3037S相比,筛选后代植株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低,而酚类物质和木质素含量、过氧化物酶(PO)、多酚氧化酶(PPO)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均明显高于未经筛选的对照(感病)品种。由此说明离体筛选抗病品系的抗病机制与一般抗性品种类似。  相似文献   

12.
利用PCR技术专化性检测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设计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的专化性引物,并建立相应的PCR检测体系,分别对31株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和15株水稻白叶枯病菌及其它相关菌株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建立的PCR检测体系可专化性检测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而水稻白叶枯病菌和其它菌株均没有扩增信号。检测灵敏度可以达到20个细菌菌体,从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发病的水稻种子成功地检测出条斑病菌。实现了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的快速和专化性检测。  相似文献   

13.
 从水稻(Oryza sativa L.)越光根面分离到一株固氮菌株1AG4,经生理生化特性鉴定,归类为争论产碱菌(Alcaligenes paradoxus)。1AG4的固氮酶乙炔还原活性(ARA)为13.06 C2H4 nmol/ml°h,固定15N2活性(N2FA)为2.052 15N a.e.%,表明1AG4具有较强的固氮能力。平皿拮抗试验证明1AG4可拮抗包括水稻三大病害病原菌在内的14种植物病原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 ZHE173、Thanatephorus cucum eris、Piricularia oryzae Cavara、Alternaria longipes(Ellis et Everhart) Tisdale etW adkins、Cochliobolus sativus、Colletotrichum agaves Cavara、Colletotrichum lagenarium(Passerini) Ellis et Halsted、Colletotrichum panacicola Uyeda et Takimoto、Fusarium oxysporum f.niveum、Helminthosporium turcicum Passerini、Phytophthora parasitica Destur、Verticillium albo-atrum Reinkeet Berthold、Phytophthora melonis Katsura、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Smith)的生长  相似文献   

14.
水稻白叶枯病(Xanthomonas oryzae)侵染循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叶枯病[Xanthomonas oryzae(Uyeda and Ishiyama) Dowson]是目前仅次于稻瘟病的重要水稻病害,华东、华中和华南各地都有發生,病区还有逐漸扩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水稻白叶枯病菌鸡卵黄抗体的制备及其初步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免疫产蛋母鸡制备了针对水稻白叶枯病菌菌株ZJ-173的卵黄抗体(IgY),比较了一种中草药佐剂和福氏佐剂对抗体产生和效价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福氏佐剂相比,中草药佐剂对免疫母鸡的生活力和产蛋影响较小,母鸡恢复产蛋较早(免疫后7天)。卵黄中抗体出现后,两种佐剂处理的抗体都能在抗体出现后15天达到较高效价,并维持较高效价达2个月以上。卵黄抗体经PEG方法提纯后可得到比较纯净的IgY。提纯的IgY蛋白含量平均为11.843mg/ml,双扩散效价为1:128~512。将卵黄抗体IgY作为包被抗体用于异动物抗体双夹心ELISA可有效地检测水稻病叶病种上的白叶枯病菌,其检测灵敏度为104cfu/ml。  相似文献   

16.
 在杂交稻幼苗二叶期用水稻白叶枯病弱毒菌株75-1进行诱导处理,至三叶期接种水稻白叶枯病强毒菌株76-25。结果表明:杂交稻感染白叶枯病后,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过氧化物酶(POX)活性升高;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下降,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增加;并且经诱导处理的变化幅度大于未经诱导处理的,抗病组合威优6号的变幅又大于感病组合汕优63。说明杂交稻抗白叶枯病及其诱导抗性与活性氧伤害及细胞内防御酶系有关。  相似文献   

17.
水稻白叶枯病菌北方菌株的分子鉴别和致病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阐明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pv.oryzae,Xoo)北方菌株的毒性组成,对2008年和2009年从辽宁、吉林、河北、山东稻区采集的103个菌株进行了PCR分子鉴定,并利用一套水稻抗白叶枯病近等基因系作为鉴别品种,进行了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用3种不同引物对测定菌株基因组进行PCR扩增,均可以鉴别出与Xoo代表菌株完全一致、而与水稻条斑病菌明显不同的特异性扩增片段带型。6个水稻鉴别品种对测定菌株的感病反应明显不同,抗病性强弱依次为IRBB5IRBB13IRBB3IRBB14IRBB2IRBB24。103个菌株对6个水稻鉴别品种表现出毒力多样性,92个菌株(89.32%)表现与9个标准小种(R1~R9)代表菌株相同的致病型,其中36个R5和R8菌株为优势菌株,9个菌株为对6个水稻品种都致病的R9强毒力菌株;此外,新发现了其余11个菌株(10.68%)具有7种新的致病型(R10~R16)。  相似文献   

18.
 通过超薄切片的电镜观察,在木麻黄丛枝病病枝的筛管及伴胞中发现类菌原体,在木质部薄壁细胞发现类立克次细菌、类菌原体多态形,大小为45~300nm,单位膜厚约7.5nm;类立克次细菌多态型,大小为114~762nm×1000~1760nm,膜壁厚22~28nm。并观察到菱纹叶蝉的唾腺中存在类菌原体;短头叶蝉唾腺中存在类立克次细菌。在健株组织中没有发现任何病原体。  相似文献   

19.
广东新发生流行的水稻橙叶病的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1~1992年广东茂名市的水稻约2万公顷发黄。用电光叶蝉Reclia dorsalis(Motsch)接种3叶龄稻苗,在平均气温28℃下,潜育期为8~36天;主要症状为病株矮,叶片竖直、橙黄至金黄色;部分病叶纵卷干枯;多数病苗早枯死。四环素液浸病稻根可明显延迟死亡。介体昆虫为电光叶蝉。而黑尾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Uhler)、二条(大斑)叶蝉N.apicalis(Motsch)和二点叶蝉N.virescence(Distant)以及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等均不传病。电光叶蝉最短获毒和最短传毒饲育期分别为<2min和<5min.期在室温25~30℃下,约为7~26天,保毒虫能终生传毒,但有间歇传病现象。在病叶脉韧皮筛管细胞毒叶蝉唾腺切片中均可见大量多形态的类菌原体,大小为75~639nm。据此认为本病与1980年云南十年代在东南亚报道的水稻橙叶病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