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通过搜集和整理延河流域明清时期(1371~1910年)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对该流域旱涝灾害的时空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明清时期540年中,延河流域共发生旱灾108次、涝灾48次。其中,轻度和中度旱灾、重度涝灾发生频次较多;旱灾多发生在春季,而涝灾多发生在夏季;旱涝灾害在延河流域东南部发生比较多。另外,采用小波分析得出,延河流域明清时期旱涝灾害具有明显的周期变化,并与太阳活动周期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延河流域明清时期旱涝灾害的发生与我国气候的冷暖变化、西北地区旱涝灾害的阶段性以及西部地区降水的年际变化特点表现出了良好的同步性与一致性。本研究结果对于认识延河流域旱涝灾害的时空变化规律、提高黄土高原北部地区防灾预警能力以及进一步完善黄河流域旱涝灾害数据统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清代云南水旱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旱灾害是云南最为主要的自然灾害,本文通过对清代云南水旱灾害史料进行量化分析后发现:从水旱灾害的时间分布上看,清代云南水旱灾害发生频率总体上呈现出逐渐增高的趋势,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期是云南水旱灾害的多发期;从季节分布上看,水灾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旱灾主要发生在夏季;其次是冬季和秋季。从水旱灾害的空间分布上看,清代云南水灾发生频繁的地区,旱灾往往也十分频繁,主要分布在云南府、曲靖府、大理府等地区。这样的时空分布特征与云南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各地开发程度有着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江淮地区的蝗灾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对传统农业社会经济破坏程度来看,蝗灾是仅次于水旱灾害的一种高危害的灾种。本文以灾害学、历史学等学科的方法,比较系统地探讨了明清时期江淮地区蝗灾的几个阶段以及时空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清代婺源的水旱灾害与地方社会自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自华 《农业考古》2003,(1):195-202
婺源地处赣东北部 ,东邻浙江开化 ,北界安徽休宁 ,历史上曾隶属徽州府。宋元明清时期 ,婺源县作为徽州府的有机组成部分 ,文化、经济频盛一时。然而 ,随着山区的进一步开发 ,森林面积减少 ,环境遭到破坏 ,水旱灾害频频发生。一 .清代婺源的水旱灾害明清时期 ,由于人口的迅速增长 ,全国出现了垦荒的高潮。大片的森林被毁坏 ,环境迅速恶化 ,自然气候异常 ,全国的水旱灾害频频发生。在这种在大气候下 ,清代婺源县水旱灾害的发生也更加密集了 ,见表 (1) :表 (1) ,婺源县历朝水旱灾害总数及频率统计表。(1)朝 代唐宋元明清水旱灾害次数 141182 3…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青海湟水流域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与气温的关系。【方法】以湟水流域7个气象站点1971-2007年近37年的实测降水及气温作为研究资料,分析降水量长期变化趋势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气温对降水量的影响。【结果】1971-2007年湟水流域近37年平均降水量略有增加,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6-8月),而降水量增加主要发生在春季(3-5月)。降水相对变率在1971-2000年明显增加,可靠性降低;2001-2007年降水相对变率减小,可靠性增加。在降水量丰沛和偏少的地区,降水量增加幅度不明显;而降水量中等地区,降水量增加趋势明显。1971-2007年湟水流域气温呈增加趋势;气温与降水量间大致呈负相关。【结论】流域内近37年平均气温明显增加,降水量略有增加,气温与降水量大致呈负相关,气温低的地区降水相对较多,气温高的地区降水相对较少。气温与降水量变化的关系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6.
历史时期气候灾害的研究对认识气候灾害发生规律、应对当前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资料和方法的不断完善,提高了历史气候灾害重建的时空精度。本文整理了《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及相关地方志资料,对1662年(康熙元年)的水旱灾害进行了重建,分析了干旱和水灾的发生时间和空间分布,以及水旱灾害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先秦至汉晋时期贵州高原西部的北盘江流域的原始农业发生重大变迁,根据生产工具、技术、粮食作物品种等方面的变化,农业变迁过程可以分为新石器时代中期至商周、战国至西汉、东汉至两晋南朝时期三个阶段。造成变迁的主要原因是战国至两晋南朝时期滇人和汉人移民的两次迁徙带来先进的农具和技术,北盘江流域的原始农业进入锄耕阶段,而且出现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但是,先进农业方式没有在北盘江流域普及,当地维持了多元生计方式和农业生产模式并存的局面。  相似文献   

8.
利用2013~2022年横江中下游流域昭通段自动气象站汛期4~10月逐日20~20时降水资料,采用泰森多边形法计算4个子流域逐日面雨量,并对其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10a横江中下游汛期降水时空变化特征明显,汛期面雨量平均值为843.3mm,降雨主要集中在5~9月,5月开始有强降水发生,8月最多;各个子流域汛期面雨量强降水平均值为2.4~5.2次,关河流域最易出现强降水,洒渔河流域最少,除洒渔河外,子流域均会出现日面雨量≥60mm以上强降水,其中白水江强降水最大;出现流域性强降水频次为3.4/a,白水江易与洛泽河或关河同时发生强降水,全流域性强降水的可能性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9.
2017年8月12日,湖南省昌江流域突降特大暴雨,致使该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本文对该次暴雨洪水的发生发展过程及时空分布特征予以分析、研究,为今后的洪水预报和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期皖江流域劳动人民为发展农业生产,兴建一些著名水利工程,曾为该地区水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受自然环境、社会制度和科学技术条件等方面的制约,水利建设严重滞后,工程设施不完善,抗灾能力偏低;由于各种不科学的土地利用和水利兴修方式,水环境日益恶化;水利投资缺乏流域规划,很难持续实施大规模水利建设,无法形成整体防御能力,水利工程废多兴少,水利事业步步履维艰,故任凭水旱灾害摆布,仍然处于靠天收的局面。该文列举了明清时期大量的皖江流域水利建设方面的历史记载事实,并对负面效应和历史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观点鲜明的见解,以期为当今的水利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数字人文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运用可直观展示明清女性作家群体地理分布特点,并为其地理分布的形成原因分析提供定量数据参考。[方法/过程]统计分析“明清妇女著作”数据库中松江府籍贯的女性作家的基本信息,包括朝代、出身背景、婚姻状态以及作品。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明清松江府女性作家进行地理分布可视化呈现,并从空间视域下采用相关性分析方法定量考察社会经济和基础文教对明清松江府女性作家地理分布的影响。[结果/结论]明清时期,松江府女性作家共计139位。其中,77.7%的女性作家分布在中心县区(如华亭县、娄县和上海县),分布在其他边缘县区的人数占比为22.3%。松江府各县女性作家人数与著姓望族和学校分布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而与田赋税收和棉布业市镇的分布不存在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淮河原本是一条出路通畅,直接入海的河流,但黄河夺淮以后,淮河流域自然灾害极为频繁,本文以明清时期有关记载淮河流域灾荒的诗歌作为基本研究素材,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明清两代淮河流域水灾、旱灾、潮灾、蝗灾等的基本概况和特征,对淮河两岸百姓生产生活的影响,同时,还对淮河流域的救灾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张文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0):4327-4329
通过对历史灾害史料的搜集整理,研究淮河流域汉唐时期蝗灾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蝗灾的发生具有很强的阶段性和集中性,但并无明显的周期性,同时它和旱灾之间存在着极高的相关度。从月份分布来看,阴历4~8月是蝗灾的高发期。从季节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夏、秋季,尤其夏季是蝗灾最为高发的季节。蝗虫可以大规模迁徙,因而其灾区具有流动性和广泛性,从总体上说,汉唐时期大部分蝗灾发生于淮北地区,淮南地区只有十几次记录。淮北蝗灾的分布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几乎每个地区都有发生,而淮南地区则以西部为多,东部则主要发生于今扬州附近一带。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期粤北南雄山区的农业与环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建新 《古今农业》2006,5(4):59-69
分析了明清南雄山区的人口模式,耕地减少的长期趋势和农耕技术的演变,以及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珠玑巷的移民传说和明代以来耕地减少的趋势都与受农耕水平影响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即使清代南雄山区的农耕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恶劣的生态环境条件制约了经济发展的水平,也制约了人们应对环境的能力,使南雄山区经济发展长期处于一个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5.
汉江中上游流域是指从汉中府至襄阳府之间的汉江主干道及其支流所流经的区域。之所以选择这一区域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本区域地处我国气候分界线之一的秦岭以南,药用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适应性强,既有如益母草、防己、半夏、细辛、何首乌、千年艾、菊花、麦门冬、杜仲等分布广泛的中草药,亦有一些久享盛誉的  相似文献   

16.
鲥鱼在明清一些著作中被称为瘟鱼。历来关于瘟鱼的解释主要围绕鲥鱼本身来阐发,但这些观点不能很好地解释鲥鱼为何会在江西、两湖以及四川一带被称作瘟鱼,而在盛产鲥鱼的江东却没有这种指称。明人的“瘟鱼”观点源自唐人孟诜“发疳、痼”的说法,李时珍所说的蜀地瘟鱼并不是鲥鱼。一些清人认为瘟鱼并非来自鲥鱼本身。《见闻录》中记载了一个鲥鱼被虚构成瘟鱼的故事,揭示出瘟鱼是后人将瘟疫附会到鲥鱼身上的结果。显然,鲥鱼在特定地点被称为瘟鱼,是鲥鱼与地方文化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王学强  杜爱萍  李晓坤  董春燕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4):2033-2035,2093
利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30个站2000-2007年的夏季(6-8月)降水资料,对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夏季降水分布主要有北部型(2005、2007年)、南部型(2001、2003年)、中间型(2000、2004、2006年)以及整体型(2002年)4种。夏季降水与东亚大气环流的相关分析表明,长江流域地区的降水与高低空环流异常有明显的关系,即对流层中上层中高纬地区环流经向度加大,低纬地区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南,且中心或脊线稳定地维持在30°N以南,长江流域的降水就明显偏多。该研究对今后长江流域降水天气的诊断预测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借助数理统计理论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利用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omposite index,CI),根据石羊河流域5个气象站1961-2010年实测气象资料,对石羊河流域近50a的干旱在时空上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首先计算了各站历年逐日的CI指数,统计近50 a各站点出现的干旱过程、各时段的干旱事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石羊河流域干旱发生的频率、覆盖范围和强度和不同等级干旱发生的多年平均日数.分析结果表明:(1)石羊河流域四季干旱发生频率均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规律;在四季中,夏季干旱发生频率最高,冬季频率最低;极小值都在乌鞘岭,极大值略有不同:春、夏、冬季干旱发生频率极大值在民勤,秋季极大值在武威.(2)石羊河流域有大范围干旱发生的年份夏季和秋季较多分别有22 a、11a,冬季最少只有4a.(3)石羊河流域不同等级干旱日数总体上呈现夏季多冬季少、北部多南部少的规律,和降水量的空间分布有较好的负相关性.(4)干旱发生成因除了主要受东亚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外,还应考虑到径流的影响.研究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可为相关部门根据本地区干旱特征制定相应抗旱对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在辽金元农业开发的基础上,明清时期西辽河地区农业开发取得了很大进步。农业发展有利于维护西辽河地区乃至边疆地区的稳定,良好的农业开发环境促进了西辽河地区经济繁荣。明清两代非常重视农业,大力支持西辽河地区的农业开发,给予西辽河地区农业生产资料,加之其他政策的实行、农业生产技术的传授、高产耐旱粮食作物的栽培和驿站、桥梁的建设等,使西辽河地区的农业开发成果颇丰,至清代更加显著。自然灾害等成为制约农业开发的主要因素。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西辽河地区农业开发的动力与制约因素做出了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