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安徽省主要油料作物比较优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采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针对安徽省主要油料作物(油菜籽、花生、芝麻)进行比较优势分析。结果表明,油菜籽具有综合比较优势。油菜籽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很高,但其效率比较优势指数偏低,其单产不高,主要依靠规模来保持优势,需要通过种植油料作物新品种、改进油料作物栽培技术等提高其单产;花生具有效率比较优势,但花生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和综合比较优势指数较低,应该通过适当扩大花生种植面积来提高综合比较优势。芝麻不具有综合比较优势。提出提高安徽省主要油料作物比较优势的具体措施为推广油料作物新品种和优质的高产栽培技术、提高油料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加强各种相关补贴项目的落实、积极推进油料作物产业化经营,实现产销一体化。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三大粮食作物生产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宋晨  马新明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20):141-145
河南省是中国粮食生产大省,在国家粮食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为探讨河南省国家粮食核心区建设时期小麦、玉米、水稻三大粮食作物在省内的优势产区,以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应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收集河南省18个地市三大粮食作物的生产数据,测算并系统分析了三大粮食作物河南省相对于中国平均水平及河南省内18地市相对于河南省平均水平的效率优势指数、规模优势指数和综合优势指数。结果表明,河南省三大粮食作物生产全省存在比较优势差异,共有水稻优势产区3个,小麦优势产区 9个,玉米优势产区13个。  相似文献   

3.
黄渤海区域是中国重要的畜产品和水产品生产基地。运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标和区位商法测定了环渤海区域主要养殖产品的生产规模及生产效率等方面的优势。结果表明:环渤海区域猪、牛、羊、家禽产业不具有综合比较优势,其指数仅为0.79、0.96、0.84 和0.63。奶类、禽蛋和水产品具有综合比较优势,其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分别为1.05、1.51和1.43,应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中国棉花生产县域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前人研究种植业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利用1997-1999年的全国2000多个县市的生产统计资料,以单产优势指数、集中度优势指数、综合优势指数分析了我国各县市棉花生产比较优势状况,并通过GIS软件Arcview在1∶4000000的地图上进行空间表达.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棉花生产在单产、集中度、综合反映上具有比较优势的县市分别有665个、428个、426个.总体来说,单产比较优势县区主要分布在新疆和河西走廊的部分县区,其它均集中分布于我国东部地区,优势最高区主要在新疆;集中度比较优势与综合比较优势县区的分布大致相同,集中于新疆和河西走廊的几个县区,山东西北和河北的东南,河南东部,安徽大部,江苏东部、湖北东部以及相邻的河南西南盆地,其中新疆、河南的集中度和综合优势县区最多且总体优势度最高.  相似文献   

5.
绿色食品花生基地建设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选择无工业“三废”污染、符合环境(土壤、水质、大气)质量标准的生态区域(豫南中小果产区,豫东、豫北大果产区)作为绿色食品花生生产基地。豫南中小果产区采用夏花生地膜覆盖栽培,豫东、豫北大果产区采用小垄宽幅麦套种或大垅宽幅麦套种地膜覆盖栽培,通过选用优良品种,优化配方施肥,综合防治病虫害,农业措施控制黄曲霉污染等措施,花生荚果产量可达6000~7500㎏/hm2,出口价(花生仁)比普通花生高出1200元/t,增收达2700~3600元/hm2。  相似文献   

6.
李谢辉  王磊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34):128-132
河南是中国第一农业大省,第一粮食生产大省,但自然灾害种类多,范围广、危害重。针对河南省发生频率高、危害和损失大的水旱两种自然灾害风险源,利用AHP法和GIS技术,研究首先通过构建生态风险综合评价模型,计算综合生态风险值,对河南省水旱灾害进行了生态风险综合评价,然后将河南省地理综合分区与评价结果进行叠加,为降低水旱灾害风险,最后对叠加后的豫中高风险区、豫东较高风险区、豫北中等风险区、豫西和豫南较低、低风险区分别提出了相应的风险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7.
中国棉花生产优势省域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中国棉区分布广阔,各地宜棉程度差别很大。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1989—2003年的全国及各省区的生产统计资料,以规模优势指数、单产优势指数、集中度优势指数、综合优势指数、棉粮单产比指数、棉粮面积比指数对各省区近阶段产棉优势分布及部分省区优势变化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有新疆、河南、山东、河北、湖北、江苏、安徽,这7个稳定的棉花生产优势省区,天津可能成为新兴的棉花优势省区,总体而言,中国棉花生产优势在东部有所波动,略有减小的状态下,植棉重心向西北部偏移。  相似文献   

8.
湖北省不同时期玉米区域生产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促进湖北省玉米生产发展,实现合理区域生产布局,为湖北农业生产决策提供依据,利用2000—2009年湖北省17个市(州、区)农业生产统计资料,采用比较优势理论及分析方法,分析“十五”及“十一五”期间湖北省玉米生产比较优势的区域特点及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湖北省玉米生产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玉米生产具有规模、效率、综合比较优势的市(州、区)分别有5、10、5个;具有玉米综合比较优势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鄂西山地玉米区、鄂北岗地玉米区,其平均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在“十五”期间为2.43,“十一五”期间达到2.77。与“十五”期间相比,“十一五”期间全省玉米平均生产比较优势指数上升了0.08,水稻上升了0.03,而棉花则下降了0.05。通过成本收益分析表明,玉米纯收益低于水稻和棉花,每公顷分别低507.0元和2143.5元;但玉米的用工成本明显低,每公顷分别比水稻和棉花低535.5元和4096.5元。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湖北玉米生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优质花生无公害栽培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选用优质、抗病、高产品种 根据多年试验示范结果,使用产量高、品质好,抗病性强的品种可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豫东地区小果花生品种宜采用豫花14号,大果花生品种宜采用豫花15号、豫花9327、花育16等品种。  相似文献   

10.
《种业导刊》2012,(11):45-45
河南省农科院在豫南、豫北实施的花生高产创建活动取得丰硕成果,推广的“豫花9326”、“远杂9102”等新一代品种在配套新技术支持下,均达到了高产示范田每667m2产量350公斤的佳绩,大田均产较普通品种增加30多公斤,实现了河南省花生主要品种选育的升级换代。  相似文献   

11.
粮食问题和农民增收问题一直都是中国“三农”问题关注的焦点,尤其在新冠疫情下,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更为紧迫。本研究基于比较优势理论,采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模型,利用2009—2018年云南省稻谷、小麦、玉米、豆类和薯类这5种主要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和产量数据来测算其规模优势指数、效率优势指数和综合比较优势指数,以揭示云南省及其16个州市间主要粮食作物强、弱比较优势的变动规律。研究发现:10年间,薯类、豆类和玉米这3种粮食作物同时具有较强的平均规模、效率和综合比较优势,而稻谷和小麦的平均规模、效率和综合比较优势均较弱,而且各个州市的强弱优势粮食作物不尽相同。因此,建议云南省利用此结果对全省的主要粮食作物生产进行合理布局和安排,发挥各种主要粮食作物的种植和产量优势,以求最大限度地促进云南省主要粮食作物的增收增产。  相似文献   

12.
河北省玉米生产省域尺度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应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对河北省玉米生产进行了省域尺度比较优势分析。结果表明,和全国其他省份相比,河北省玉米生产规模具有很强比较优势,1998~2007年10年平均均位于全国第二位;生产效率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不具有比较优势,1998~2007年10年平均位于全国第二十一位;生产效益具有较强比较优势,1998~2007年10年平均位于全国第五位。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具有很强比较优势,1998~2007年10年平均位于全国第二位。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河北省玉米生产应充分发挥播种面积指数比较优势,大力提高单产水平,进而带动效益比较优势大幅提升。  相似文献   

13.
安徽省主要粮食作物区域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合肥 230031)  相似文献   

14.
分析1988—2017年四川省油菜生产的时空演变特征,为进一步稳定四川油菜种植面积和优化油菜生产区域布局提供科学参考。对1988—2017年四川省油菜生产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利用区域重心分析法和比较优势指数法对区域布局和优势差异进行量化计算。结果表明,1988—2017年四川省油菜播种面积与总产量呈正相关的波动增长趋势,且油菜产量较油菜播种面积增长更快,油菜生产在区域间和区域内部分布不均。油菜播种面积和单产水平对油菜总产量有直接影响。1988—2017年四川省油菜生产重心基本稳定,油菜的主要生产区域由成都平原向川东北迁移,同时向川南地区扩展。结合分析结果,四川省应重视油菜生产布局规划,充分发挥各区域比较优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促进油菜种植规模化,积极引进农业科技人才,推广双低、高产、多抗、广适应的油菜新品种。  相似文献   

15.
中国小麦区域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摘 要:小麦是我国三大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实现小麦增产至关重要。本文计算了2000-2008年各省市自治区小麦的效率比较优势指数、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在此基础上,得出小麦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并通过MapInfo软件在地图上进行空间表达。分析结果表明: 我国小麦生产具有综合比较优势的产区集中在黄淮海地区、西北地区、西藏和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小麦未来增产既要重视河南等传统比较优势产区,又要扶持和依靠安徽、江苏等新兴比较优势产区。  相似文献   

16.
花生是河北省第三大作物,为了促进河北省花生产业的绿色、持续、稳定发展进行了有关研究。本文基于2012—2017年河北省地级市和县市区的花生生产数据,利用非参数DEA模型Malmquist指数法测算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GTFP)并制作GIS专题图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研究期内,河北省花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增长趋势,技术进步发挥了很好的带动作用,技术效率则相反;在空间变动格局中,东部地区GTFP年际间变化明显,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西部山区因花生生产相对处于劣势,其效率值年际间变动明显,稳定性不足。综上所述,GTFP增速缓慢,为了打破这一趋势,要着重调整投入与产出间关系,实现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对花生增产的双驱动。  相似文献   

17.
为优化海南省热带水果区域布局,发挥热带水果比较优势,提升热带水果产业竞争力,利用2006—2015年的相关数据,采取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模型,测算了海南省18个市县5种热带水果的区域比较优势指数。结果表明,针对各地区不同气候、土壤、资源条件,主要热带水果在不同县域比较优势不尽相同,不同县域所具有的优势水果种类也存在差异,多数县域只有一种强比较优势水果。利用比较优势原则合理配置各地区资源,在芒果、香蕉、荔枝、菠萝、龙眼种植的优势区域,继续做大做强优势品种,扶持弱优势区域品种提质增效升级,结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海南区域性特色优势水果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