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福建辣椒地方品种产量性状综合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对11个福建辣椒地方品种进行综合评估.结果表明,"牛角椒王"是综合性状最好的品种,各品种的灰色关联排序综合评估与品种的生产实际表现一致.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对辣椒种质资源的综合评价,对辣椒新品种的配组和选育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
灰色系统理论应用于保护地番茄新品种综合评估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对保护地番茄新品种进行了综合评估,其结果,新品种的实际表现与各品种的灰色关联排序所进行的综合评估是一致的.此方法今后在番茄新品种选育工作中会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灰色系统理论在水稻新品种(系)综合评估中的应用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灰色系统理论中关联度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探索了灰色并联分析在水稻新品种(系)综合评估中的应用。结果表明:依据各品种(系)的灰色关联度排序所进行的综合评估的结果与实际表现基本一致。文中还探讨了选择品种和性状权重的重要性,及在育种上应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灰色系统理论应用于作物新品种综合评估初探   总被引:293,自引:0,他引:293  
 本文介绍了灰色系统理论中关联度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以杂交小麦区试资料为例探讨了灰色关联分析在农作物新品种综合评估中的应用。实例分析结果表明,依据各品种的灰色关联度排序所进行的综合评估结果与品种的实际表现是一致的。文中还进一步讨论了关联分析在遗传育种其它方面应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灰色关联度在棉花新品种(系)比较试验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中关联度分析法,以1998、 1999年农一师陆地棉预试材料为例, 探讨了灰色关联度分析在棉花新品种(系)综合评估中的应用.实例分析结果表明, 依据各品种(系)的灰色关联序所进行的综合评估与品种(系)的实际表现是一致的.讨论了灰色关联度分析在棉花遗传育种中运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灰色系统理论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参加1998年早熟玉米品种比较试验的12个参试组合及其10个性状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较全面地分析了各个组合的综合表现及各性状的作用与关系,为鉴定和培育玉米新品种提供了科学依据.依据各品种的灰色关联度排序进行综合评估与品种的实际表现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关联度分析法,对晒烟区域试验中的各参试品系进行了多性状的综合评估.分析结果表明,在产量、抗病性、品质三者兼顾情况下,综合评估结果与品系实际表现相吻合.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关联度分析法,对硒烟区域试验中的各参试品系进行了多性状的综合评估,分析结果表明,在产量,抗病性,品质三者兼顾情况下,综合评估结果与品系实际表现相吻合。  相似文献   

9.
早甘蓝杂种一代品种性状灰色多维综合评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运用灰色系统理论 ,采用灰色关联度的分析方法 ,对甘蓝 8个杂种一代品种的农艺性状进行综合评估。构建一个参考品种 ,分别计算出各供试品种与其的关联系数 ,其中 2 0 0 8和 2 0 0 5两个品种都比较接近参考品种 ,为综合性状优良的品种。  相似文献   

10.
全国春大棚黄瓜新品种区试的灰色关联度评估赵庆媛(吉林省蔬菜花卉研究所,长春130031)应用灰色系统中关联度分析理论评价农作物新品种是综合评估的一种新方法。它把所有供试品种视作一个灰色系统,把每一个性状看作系统的一个因素。在灰色系统中比较数列与参考数...  相似文献   

11.
耕作制度的层次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耕作制度涉及的内容广泛.既有单作、复种,又有间作、套作和混作.而且耕作制度所含作物种类繁多,产品形式多种多样.应用一系列评价指标进行分析对比,或用综合评分法,都会给耕作制度的效益评价与分析带来一定的困难.本文介绍了应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chyProcess,简称 AHP),计算耕作制度的效益评价体系中各项指标的权重以及应用模糊综合评价进行耕作制度综合效益评估的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到红壤旱地多熟方式的评价中去,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笔者认为,这是耕作制度定性与定量研究的一次新探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四川省合川县旱地11种种植方案的选优为例,对综合评分法的结果用模糊数学进行了校正。结果表明,这大大加强了原评价结果的可信性和精确性。旱地种植方式以种菜、花生、玉米最优,小麦、红苕、药材次之,菜、玉米、棉花、红苕居第三,传统种植小麦、玉米、红苕、杂豆最差。后者不仅经济效益不高,土壤肥力下降也大。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当前耕作制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长春市农业的基本特征和现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现行耕作制度的设想。内容包括:调整农业生产的作物布局,实行轮翻制,创造良好的土壤结构,利用根茬粉碎还田,来提高土壤肥力,实行减免中耕,一次性投肥,以提高劳动效率,达到既增产又增收,为现行耕作制度逐步向现代化集约耕作制度发展指出了方向。  相似文献   

14.
在广州的赤红壤上进行六种农作制的五年试验表明,所有衣作制的氮平衡均盈余,其中水稻连作的农作制氮盈余较少,而含豆科作物者尤其是牧草大绿豆混播及双季稻冬种绿肥盈余最多,后者年亩增加氮素约10kg;各农作制氮盈余的原因是具有较高的氮肥效率和土壤全氮量显著增加。磷平衡在所有农作制中皆为亏损;磷肥效率低,多数衣作制投入的磷约有1/3移至耕层以下。钾平衡在含水稻的衣作制中亏损艮大,旱作者接近平衡或盈余;钾亏损的原因是含水稻的农作制钾的淋失量大,平均达投入的44%:土壤经种植五年后钾含量一般只能维持原有水平。养分平衡状况表明,供试六种衣作制中,油一茨和牧草混豆科作物两个农作制最有利于养分平衡,亏损较少,其次是油—稻和稻—肥两个农作制亦较有利于养分平衡。试验还说明稻秆和豆科作物基秆回田是维持农作制中氮平衡、钾平衡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用 L_9(3~4)正交设计布置上海郊区单季晚稻氮、磷、钾肥料试验,对所有因素的各种水平搭配与产量作 Fuzzy 分析。结果表明:上海郊区不同土壤类型种植的单季晚稻,用肥在每亩施有机肥750kg 猪塮的基础上,亩施7.5~10kg 纯氮。同时还认为相当部分土壤配施磷、钾肥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对吉林省农作制度改革的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概述了土壤培肥理论的发展及农作制度的变革,提出应以发挥玉米在农田生态中的积极作用为中心。对吉林省的农作制度进行较大的改革。为建立新农作制(包括轮作制、耕作制、施肥制及农机具配套)提出初步设想,以推动农作制度的改革,并建立适合吉林省各地区自然经挤特点的新农作制。  相似文献   

17.
论玉米连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是一种高产作物,适应范围广,随着人口增多对粮食的需要,玉米栽培面积不断扩大,势必造成连作现象。经我们多年研究,玉米适当连作并不减产;由于根茬还田和秸秆还田,土壤肥力也不会因玉米连作而下降。应充分发挥玉米在农田生态中的积极作用,保持地力常新,改进裁培技术,不断提高玉米的产量。  相似文献   

18.
对6种不同复种方式的生产力、能量效益、经济效益和综合效益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复种方式生产力和效益不同。灰色关联分析显示,多花黑走草-水稻复种方式的综合效益最好,是值得推广的高效农牧结合型复种方式;其次为小麦-水稻复种方式,花黑麦草-杂交狼尾草复种方式的综合效益较小麦-水稻复种方式的稍差,但提供了大量的优质冷季型和暖季型牧草,是适舍牧区畜牧业发展的“草-草”型复种方式;小麦-杂交狼尾草、黑麦-杂交狼尾草和黑麦-水稻3种复种方式的综合效益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9.
不同耕作措施对重茬大豆根腐病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5~1996年分别在重茬条件下进行了不同耕作措施对大豆根腐病、生育与产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重茬大豆连年间隔深松耙茬1995年、1996年分别较对照增产21.2%、16.2%。大豆生育期间调查发现,间隔深松比翻地大豆根腐病减轻,大豆株高、茎粗、干物质积累增加,并使根数量增多。  相似文献   

20.
我国南方耕作制度的发展和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南方农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近十年南方耕作制度研究和改革在以下三个方面有较大发展:1.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目标的耕地资源的深度利用,如旱地以麦玉薯为主体的分带轮作多熟制改革;稻田三熟制的冬季轮作,冬水田、冬闲田、秋闲田等冬、秋季耕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2.以提高农田经济效益为重要目标的多类型、多功能种植和农作制度。3.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与土地生产率为目标的稻麦两熟耕作制度。通过对2000年人口增长与耕地减少的趋势分析,对今后进一步提高单产,提高投入与投入产出效率及提高总土地生产力与效益的要求与途径作了讨论与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