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从江苏省镇江市发病的鸭场和扬州市发病的鹅场各分离到1株细菌,经分离培养、染色镜检、生化特性鉴定和玻片凝集试验,确定从镇江市发病鸭分离的细菌为XV型鸭疫里默氏杆菌,从扬州市发病鹅分离的细菌是Ⅱ型鸭疫里默氏杆菌.动物致病性试验表明,这2株鸭疫里默氏杆菌分离菌株可以通过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和滴鼻3种途径同时感染10日龄的试验鸭和试验鹅,出现攻毒鸭和鹅的100%死亡率,说明这2株鸭疫里默氏杆菌分离株都具有很强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首次从病原学角度证实了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在河北省的存在。在1999年底,河北省中南部地区部分肉鸭饲养场的幼龄鸭发生了一种传染病,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观察,病理剖检,病原的分离和鉴定确诊为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分离菌经凝集试验和琼脂扩散试验鉴定为鸭疫里默氏杆菌血清Ⅰ型,易感雏鸭接种试验能够复制出典型的病例,通过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有效地控制了疫情。  相似文献   

3.
为了确诊贵州省某养鸭场雏鸭异常死亡的病因,采用细菌分离鉴定、PCR检测、药敏试验等实验室诊断方法。结果显示,分离菌为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鸭疫里默氏杆菌特异性引物扩增出特异性目的片段;药敏试验发现对头孢氨苄、头孢哌酮、头孢拉定、头孢他啶、哌拉西林、氧氟沙星、诺氟沙星和米诺环素等8种抗菌药物呈现良好的敏感性。确诊该养鸭场雏鸭为鸭疫里默氏杆菌感染,可根据敏感药物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鸭疫里默氏杆菌的流行情况,对信阳地区疑似鸭疫里默氏杆菌感染病料进行病原分离和鉴定。结果显示,共鉴定到14株鸭疫里默氏杆菌,其中血清1型、2型和10型菌株依次为3、4、2株,未定血清型菌株5株;动物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对雏鸭均具有致病性。对11种抗菌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对阿米卡星、链霉素和头孢曲松较为敏感,对氟苯尼考、阿莫西林、磺胺异■唑、多黏菌素B和多西环素耐药性较高;生物被膜检测结果表明,14株菌株中有8株为强生物被膜形成株,2株为弱生物被膜形成株。  相似文献   

5.
温州地区鸭疫里默氏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浙江省温州地区2004年鸭场送检病死鸭的脑、心包液、脾及肝中分离到WZ1和WZ2两株细菌,将这两株细菌进行菌落形态观察、染色镜检、生化、血清鉴定及动物回归试验,证实该两株菌为鸭疫里默氏杆菌.两株细菌均对新霉素、头孢孟多、氟嗪酸及壮观霉素等抗生素敏感,对氟哌酸、氨卡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氯霉素等不敏感.血清学试验表明,WZ1和WZ2两待检菌株血清型一致,但均不属于1型和2型.  相似文献   

6.
从湖北省武汉郊区和监利市两地的发病雏鸭分离纯化到4株鸭疫里默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通过对该菌形态学鉴定、生化试验、细菌16S rRNA的快速鉴别诊断证明了4株细菌均为鸭疫里默氏杆菌.将不同来源的菌株各选一株HBSPX和HBJL,进行了16S rRNA目的片段的扩增并测序,测序结果表明这两株细菌与其他鸭疫里默氏杆菌的16S rRNA同源性高达99.4%和98.9%.药敏试验结果表明,HBSPX株对阿莫西林、先锋Ⅵ高度敏感,但HBJL株对氯洁霉素和红霉素高度敏感.  相似文献   

7.
鸭疫里默氏杆菌分离鉴定及蜂胶灭活疫苗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危害雏鸭的一种急性或慢性败血性传染病。为预防鸭传染性浆膜炎,从疑似鸭传染性浆膜炎的病鸭分离鉴定了鸭疫里默氏杆菌,并制备了蜂胶灭活疫苗,结果表明该灭活疫苗用于鸭场免疫,具有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鸭浆膜病(也称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雏鸭一种急性败血性、接触性传染病,以全身浆膜面发生纤维素性炎症为主要特征。笔者曾于2000年首次从云南省红河地区发病锥鸭中分离得到2株病原。并证明该地区的雏鸭中存在鸭疫里默氏杆菌病。随后于2006年至2007年在红河州的建水、石屏、元阳、  相似文献   

9.
对济宁市部分县养鸭场雏鸭所发疾病进行调查,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病原分离鉴定,确诊为大肠杆菌与里默氏杆菌混合感染.从部分养鸭场分离出的细菌通过形态染色特征和生化试验,得到大肠杆菌和里默氏杆菌各20株,并作药敏试验.结果表明鸭大肠杆菌多数菌株对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等抗生素高度敏感,鸭里默氏杆菌多数菌株对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和新霉素高度敏感.  相似文献   

10.
鸭浆膜炎病又称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主要侵害雏鸭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以咳嗽、下痢、瘫痪、共济失调、头颈震颤为主要症状。剖解以纤维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腹膜炎为主要病理变化。雏鸭的死亡率为5~80%左右,耐过的鸭生长迟缓,严重威胁养鸭业的发展。1发病特点鸭疫里默氏杆菌可引起鸭、鹅、  相似文献   

11.
患病罗汉鱼疑似病原菌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离鉴定患病罗汉鱼疑似病原菌,并进行药敏试验。[方法]对患病罗汉鱼进行体表、口腔、鳃、肾、肝、肠等器官及肌肉组织的病理变化观察。在病灶(下颌)、肾、肝、鳃处分离细菌,并对分离的细菌进行初步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在病灶(下颌)、肾、肝、鳃处分离出3株优势细菌。通过菌落形态观察以及生理生化测定,鉴定出该3株细菌分别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链球菌(Streptococcus sp.),适宜盐度分别为:10.00‰~20.00‰0、.01‰~1.00‰、0.01‰~1.00‰,对四环素、红霉素、土霉素等药物高度敏感。[结论]为找到预防与治疗罗汉鱼疾病的有效手段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为其他观赏鱼细菌性疾病的防治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邓兆峰  方丽英  吕成群  黄宝灵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1101-1102,1113
[目的]为林业生产防治青枯病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从广西上思县2种发病症状的桉树病株根上收集青枯病病原菌,按柯赫原则研究其致病性。[结果]2种症状的90%以上分离物的菌落形态完全相同,分离培养证实均是与自然界完全相同的青枯病菌。人工培养基上培养的慢性型青枯病菌部分菌株发生变异,致病性减弱甚至丧失,急性型青枯病菌的菌株致病性未减弱。接种试验表明,急性型症状病株上分离所得青枯病病原菌致病力强于慢性型症状的病原菌,桉树苗木死亡率高,发病时间早,发病程度也有一定差异。[结论]2种症状分离到的病原菌都为青枯病菌,均有明显致病性,急性型病原菌致病力强于慢性型,筛选出4个致病力较强的菌株。  相似文献   

13.
张芹  宋威  陈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5):20121-20122
[目的]研究爱德华氏菌的鉴定方法,为爱德华菌病的快速诊断及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患病斑点叉尾鮰的表皮、肝脏和肾脏组织进行细菌分离,对选择性培养基上生长出来的疑似菌株进行革兰氏染色、氧化酶试验、葡萄糖发酵及生化特性试验鉴定菌株。[结果]共分离得到3株形态不同的肠杆科细菌,经过鉴定其中1株为鲇鱼爱德华氏菌。[结论]患病斑点叉尾鮰感染了爱德华氏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20日龄雏鸡出现有关节肿胀、拉白色稀粪和少量死亡等症状的疾病病因,为鸡场的疾病诊断和防治提供建议和有效措施。[方法]采集病鸡样品并进行了细菌学检验。通过细菌分离、PCR、生化试验和回鸡试验鉴定出5株鸡白痢沙门氏菌。[结果]用分离株感染SPF雏鸡,能复制出与自然感染一致的病例。[结论]鸡白痢沙门氏菌是造成鸡场该次疾病的主要病原。  相似文献   

15.
胡波  李国元  姚国新  黄宏霞  邓青云  李淑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1790+22031-21790,22031
[目的]确定冬枣贮藏期腐烂的原因,为其针对性防治提供依据。[方法]从分离、鉴定引起鄂北冬枣贮藏期腐烂的主要病原菌入手,研究不同药剂对冬枣病原菌的抑菌效果。[结果]从冬枣病组织部位分离纯化得到的病原菌经鉴定为细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e(Fr.)Keissler]。咪酰胺、烯唑醇、代森锰锌、百菌清、甲基硫菌灵和多菌灵对病原菌的抑菌率分别为81.42%、64.51%、55.85%、37.67%2、9.04%和24.38%。供试药品的抑菌效果达极显著水平,其中以25%咪酰胺的抑菌效果最好。不同浓度咪酰胺的抑菌效果均达极显著水平且浓度越高抑菌效果越好。[结论]初步认定导致鄂北地区冬枣贮藏期腐烂的主要病原菌是细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e(Fr.)Keissler],咪酰胺作为一种广谱杀菌剂对病原菌的抑菌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安徽省稻曲病菌菌株与品种的寄生适合度。[方法]从安徽15个水稻种植县(市)采集、分离并随机抽选24个菌株,采用人工注射接种诱病的方法,测定其在4个水稻品种上的致病力。[结果]不同菌株接种不同水稻品种后,诱发的稻曲病病穗率、平均穗病粒率和最高穗病粒率差异显著,菌株与品种互作特性明显。[结论]试验结果为稻曲病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孙晓东  吕国忠  王雅玲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5):2421-2421,2423
[目的]鉴定由镰孢菌引起的苹果心腐病病原。[方法]切开受害苹果果实,观察其受害状况;分离培养病果,并对镰孢菌进行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受害苹果果实表面光滑,无任何症状表现,内部空腔,有大量淡粉色菌丝,被菌丝浸染过的地方呈褐色坏死。分离培养后,共得到1株镰孢菌和1株节丛孢菌。[结论]经鉴定,确定苹果心腐病的病原为茄腐镰孢菌。  相似文献   

18.
中华绒螯蟹白斑症病毒病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江苏省吴中地区养殖池塘患病的中华绒螯蟹进行诊断。[方法]结合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对江苏省吴中地区发病的中华绒螯蟹进行实验室检测与鉴定。参考Gen Bank中白斑症病毒(WSSV)的基因序列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以从中华绒螯蟹的鳃、肝胰腺、肌肉等组织提取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结果]经过解剖观察,发现病蟹内脏器官无明显变化。从病蟹的肝胰腺和肌肉中未分离到致病菌。通过PCR扩增,均能扩增出预期大小的特异性产物,测序比对显示扩增条带的基因序列与WSSV的基因序列同源性高达99.6%。病理切片显示鳃和肝胰腺可见大量细胞核肿大细胞,与WSSV引起对虾组织的病变相一致。[结论]经初步诊断,确定引起中华绒螯蟹发病死亡的病原为WSSV。  相似文献   

19.
[目的]找出"两广2号"传染患病的规律性。[方法]以夏秋蚕品种两广2号为试验材料,在蚕座中混入血液型脓病病蚕后,调查混入的病蚕数量、蚕座密度与该病在蚕座内传染的相关关系。[结果]相同数量的健康蚕群体中,混入的病蚕数量越多,病死率越高;相同的病蚕混入率,蚕座越密,病死率也越高。[结论]养蚕生产中,除了做好消毒工作外,要及时淘汰病死蚕,保持适宜的蚕座密度,才能实现养蚕经济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寻找鸡白色念珠菌的有效防治措施。[方法]近10年来,从湖北省100多个蛋鸡场收集鸡白色念珠菌病料,对病料进行白色念珠菌的分离和鉴定,探讨该病的初步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结果]从832份鸡病料中分离到86株白色念珠菌。从2只鸡的嗉囊炎症部位涂片镜检结果发现,有卵形生芽的或不生芽的酵母状细胞和假菌丝。该病的诊断应以流行病学、症状及病理变化等资料为依据,并结合病原学检查。[结论]可通过向健康鸡群定期投喂"真菌通治"等生物制剂,也可在饲料中添加5.00%大蒜、维生素和0.05%龙胆紫水,改善鸡舍环境条件等措施来预防鸡白色念珠菌。发病鸡则应立即隔离消毒,喂服制霉菌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