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优选适合广西机插秧最适宜的插值规格,2017年在桂平等三个试验点进行了杂交稻不同插植规格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行距30 cm不变情况下,株距为14 cm的处理产量表现优于其他株距处理。  相似文献   

2.
文章介绍了开展双季杂交稻不同机插植规格对比试验研究情况。分析了不同机插植规格对于双季杂交稻不同品种的生育进程的影响,提出了在广西地区应大力示范推广行距25cm×株距16cm的机插规格。  相似文献   

3.
在长江中下游一季稻区,选择矮秆穗数型、中秆穗粒兼顾型和高秆超大穗型等三种类型的杂交籼稻品种,采用营养土作为育秧基质、播种流水线平盘育秧,本田设置25.0、30.0和33.0cm等3种行距,配置12.0、15.0和18.0cm三种株距,计9种组合,每穴2~3本基本苗模拟机插;比较三种类型水稻品种在9种栽插密度下的分蘖与成穗、产量及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水稻品种机插适宜的株行距不同:矮秆穗数型品种,机插适宜的株行距配置为25cm×12cm;中秆穗粒兼顾型的品种,机插采取30cm×15cm的株行距配置较为合理;高秆超大穗型的品种,机插可采用33cm×(15~18)cm的株行距配置。扩行稀植有利于大穗型超级稻品种增产潜力发挥,而矮秆穗型品种栽插适宜行距应对目前主流插秧30cm固定行距进行调减,根据水稻品种类型进行株行距配置,有利于塑造合理群体结构、协调产量构成而高产。  相似文献   

4.
阳开文 《南方农机》2021,(8):107-108,111
机械种植是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薄弱环节和关键环节,机械直播和机械育插秧是水稻种植的两种主要机械化作业方式。开展相应技术试验,优化集成技术路线,对加速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具有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密度机插秧与机械无序喷播对杂交中籼稻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中等土壤肥力条件下,单季杂交中籼稻机插秧宜选择30 cm×14 cm行株距。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索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在山区磐安县的适应性,有效推广单季杂交晚稻机械化插秧,开展了机械插秧与手插的产量、成本对比试验和不同播种量的产量对比试验,以选出优势种植技术和机插的最佳播种量。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索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在山区磐安县的适应性,有效推广单季杂交晚稻机械化插秧,开展了机械插秧与手插的产量、成本对比试验和不同播种量的产量对比试验,以选出优势种植技术和机插的最佳播种量.  相似文献   

7.
针对南方双季稻区早稻密植、晚稻稀植多元化种植特性,通过对南方双季稻区不同早稻品种(湘早籼4 5、嘉早3 1 2、两优9 1 6 8)进行窄行距(2 4 cm)和常规行距(3 0 cm)机插秧的对比试验,研究了不同早稻品种宽窄行距机插秧对水稻的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早稻,窄行距(24cm)机插秧水稻具有生育期短的优点,且增产明显;而常规行距(30cm)机插秧水稻生育进程相对落后,产量较低。由此可见,利用窄行距插秧机合理密植,科学调整早稻亩穴数,保证稳产高产必须的基本苗数,可提高南方双季稻区粮食产量。  相似文献   

8.
步行式窄行距插秧机分插机构的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我国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农艺要求,设计了一种步行式手扶插秧机的插植机构,插植行距为2 3 cm,适应我国南方双季稻区水稻多元化种植模式。建立分插机构的数学模型,利用Pro/E软件三维建模,进行运动模拟和仿真分析,通过对取秧点的轨迹、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分析,检验分插机构设计的合理性。进行了水稻机插秧田间对比试验,对插秧质量、水稻生长性状及产量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分插机构稳定可靠,插秧质量达到了机插秧要求。对比23cm和30cm两个插秧行距:23cm行距基本苗更多,增加了单位面积有效穗,实收产量平均增产767.55kg/hm2,平均增产率为14.96%。  相似文献   

9.
芜湖县是安徽省推广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较早的县,在成功开展了常规稻机插秧试验示范的基础上,连续两年进行了机插早稻试验。2006年芜湖县选择本县早稻主栽品种嘉兴8号、浙辐001和S9042开展机插试验,并与传统人工育插秧及直播稻进行产量比较,机插早稻平均单产6997.8kg/hm2,较传统人工育插秧增产240~300kg/hm2,较直播稻增产450~600kg/hm2。  相似文献   

10.
为加快低成本高效优质水稻栽培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简化水稻的生产过程,降低种植水稻的劳作强度,提升水稻的种植效益,以优质高产水稻品种淮稻40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栽培模式对水稻农艺性状、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机插绿色高效栽培技术模式相比,机插缓混一次施肥技术模式和密苗育插秧技术模式实现了产量的稳定性,同时实现了节本增效。试验结果为机插缓混一次施肥技术和密苗育插秧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芜湖县是安徽省推广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较早的县,在成功开展了常规稻机插秧试验示范的基础上,连续两年进行了机插早稻试验。2006年芜湖县选择本县早稻主栽品种嘉兴8号、浙辐001和S9042开展机插试验,并与传统人工育插秧及直播稻进行产量比较,机插早稻平均单产6997.8kg/hm^2,较传统人工育插秧增产240~300kg/hm^2,较直播稻增产450~600kg/hm^2。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南方双季稻区的常规稻种植是否应该减小机插行距的问题,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在30cm和25cm行距下,设计了不同行距同株距和不同行距同穴数两组对比试验。试验结果显示,当株距在13cm时,25 cm行距的产量要明显高于30 cm;株距在18 cm时,30 cm行距的产量要高于25 cm。当穴数在1.4万穴/667 m2和1.6万穴/667m2时,30cm行距的产量均高于25cm。从产量、经济性、标准化等多方面综合考虑,虽然肯定局部地区尝试缩小行距的做法,但30cm行距插秧机依然是今后的主流机型,不宜大范围进行改变。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水稻机械插秧与人工抛(插)秧对比试验,进一步掌握和论证三种不同水稻种植方式的水稻产量等对比数据,给社会提供科学、准确的理论依据。提高我县水稻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我县水稻稳产高产、农业节本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水稻密苗育秧及配套机插技术在常州市金坛区大面积水稻生产中的适用性,以"南粳5055"水稻为试验对象,开展常规机插秧技术与密苗播种机插技术对比试验,分析两种机插水稻在相同肥料运筹和水分管理条件下的植株性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肥水管理条件下,密苗机插水稻的茎蘖数、穗数、每穗粒数均低于常规机插...  相似文献   

15.
机械插秧在赣中南双季晚稻生产上应用规模越来越大,在插秧机上加装侧深施肥器械,具有一次性同步完成插秧和施肥的功能。为掌握水稻机插侧深施肥技术的应用效果,文章探讨了在种植当地主栽品种、正常机插规格情况下的适宜用肥量和施用法,并于2018年在泰和县开展了双季晚稻机插侧深施施肥量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同等施肥水平条件下,化肥全部采用机械侧深施比常规施肥方法每亩增产21.55kg,增效80元,增幅分别为4.2%和10.3%。  相似文献   

16.
晚稻机插秧育秧技术推广难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晚稻育插秧技术是农机部门重点推广的农机化技术。但由于我国水稻品种和种植制度的多样性,如种植制度有单季、双季及多熟制,品种有粳稻、籼稻、常规稻、杂交稻和超级杂交稻之分等,以致给晚稻机插秧苗的培育带来难度。解决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瓶颈,一方面需要技术创新,同时还需依赖政策引导。(1)常规稻育秧技术推广难点。对于单季常规稻而言,我国机插秧技术是引进日本的小苗带土宽行机插秧技术,这一技术是以日本的常规稻(粳稻)种植为基础发展而来,适用于  相似文献   

17.
孝南区,地处江汉平原北部,常用耕地面积46万余亩(1hm2=15亩),主要作物是稻——麦或稻——油轮作.我区地貌北部为丘陵岗地,南部为平原湖区.水稻种植方式北部由于水源不便多采用插秧方式,南部大多进行直播(俗称"打撒谷").为了改变农民"脸朝黄土背朝天,弯腰曲背五千年"的落后种植方式,我区从2004年起引进推广了现代插秧机,基本解决了杂交稻的插秧问题.乘座式插秧机因其操作灵活、转移方便、工效高、劳动强度低深受机插农户的欢迎.手扶式插秧机因价格便宜、操作简单也被小规模机插户所接受.但由于其劳动强度大、可靠性差等问题的逐步暴露,推广中也遇到了一些阻力.另外,我区有很多农户习惯种植常规稻,这些品种大都属矮秆、小穗型,用30cm行距的机器来插秧根本就封不了行.我们对早晚稻也做过机插试验,用30cm行距的机器进行机插,由于生长时间短,就连"两优287"这样的杂交稻品种都封不了行,更不用谈常规稻了.这就迫切地需要引进一种窄行的插秧机来进行常规稻及早晚稻的机插.  相似文献   

18.
超级稻机械插秧高产配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晚季,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和省农机推广站人员在省水稻所白云试验基地以常规超级稻品种合美占为试材,对机械插秧相关高产配套技术--壮秧、插植密度,插植深度和插植苗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机插秧苗在移植前3~4d喷施福戈(每亩秧地16g兑水30kg)后,秧苗较均匀、较粗壮、根系较发达,秧苗素质得到明显改善,有利...  相似文献   

19.
泰和县2014年粮食高产创建晚稻机插秧对比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不同的栽植方式和不同的机插密度对产量有一定的影响,为加快水稻机插秧技术的推广步伐,进一步提高泰和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综合水平,在县农业局的统一部署下,泰和县农机局2014年分别在冠朝镇社下村、苏溪镇雷岗村、禾市镇丰垅村三个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基地实施了"不同行距机插对比、机插与手抛对比"的农机化技术试验示范工作。笔者以苏溪镇雷岗村为例,通过晚稻机插秧对比试验分析,得出了3点结论。  相似文献   

20.
2001年开始,莆田农机总站先后引进吉林延吉插秧机和江苏东洋插秧机进行常规稻和杂交稻育秧技术及机械插秧技术试验示范,总结出一套适合莆田实际的机插水稻育秧技术——软盘泥浆培育机插秧苗技术。该技术育秧效果与传统湿润育秧技术相同,与软盘细土育秧技术相比,免除了床土采集、运输、晒土、筛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