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3 毫秒
1.
以^3H2O为示踪剂,用同位素示踪法对非充分灌溉的7大类作物耐旱性进行了试验研究。经63个品种的500余个样品的^3H2O测定结果表明:在土壤含水量为凋萎系数以下的极度干旱状况下,作物处于萎蔫失水耐受时间时,给作物灌溉^3H2O且复水时间为1.5h,作物吸氘水量随此时间增值大的,其耐旱性强。同时发现,吸^3H2O的量-作物抗萎蔫能力与作物耐旱性成正比。将3H2O法与耐旱性盆栽鉴定法比较结果表明,氘  相似文献   

2.
采用连续液流法研究了黄腐酸处理对5种黄土性土壤H_2PO_4 ̄(-1)吸附、解吸动力学性质及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黄腐酸处理对H_2PO_4 ̄(-1)吸附、解吸动力学模型的拟合性无影响,但能使H_2PO_4 ̄(-1)的吸附速度及吸附量分别降低16.7%~66.7%及15.3%~65.4%,解吸速度及解吸量分别增加14.3%~94.4%及10.8%~81.4%;②黄腐酸处理能使磷的有效系数降低38.3%~72.0%,H_2PO_4 ̄(-1)的有效性大幅度提高。黄腐酸对黄土性土壤H_2PO_4 ̄(-1)有明显的活化作用。  相似文献   

3.
从旱育秧苗离土萎蔫反应及其生理响应方面初步研究了旱育秧苗的水分生理特性和对其抗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时育秧苗离土后达到临界萎蔫时间比水育秧早60min左右,失水速度较快,但旱育秧苗临界萎蔫后失水速率比水水秧苗低55.2%,且临界萎蔫后旱育秧苗在水中恢复展叶所需时间短于水秧苗160 ̄214min,吸水速率是水秧苗的2.4 ̄6.3倍。旱育秧苗在离土-临界萎蔫-再吸水恢复展叶过程中,叶片中硝酸还原酶活性  相似文献   

4.
对沿黄灌区高产栽培的主要模式──小麦玉米带田的配方施肥、土壤和作物养分供吸动态规律、化肥施量与作物产量的关系以及产高农田的土壤肥力变化进行了3年的试验研究,总结出在9×10 ̄4kg/hm ̄2优质农肥的基础上,化肥投施量为375~450kgN/hm ̄2,225~270kgP_2O_5/hm ̄2是该区高产农田(≥1500kg/hm ̄2)的最佳培肥方案,并定出高产农田土壤肥力二级营养指标。  相似文献   

5.
松嫩平原盐渍土的发展演化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松嫩平原盐渍土区为我国内陆三大盐渍土分布区之一,总面积达497.0万公顷。涉及到25个县(市),这一区域属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地下水位较高(0.5~2.5m),地下水矿化度一般变化于0.1~3.0g/L,多为Na ̄+-SO_4 ̄(2-)-HCO_3 ̄-和Ca ̄(2+)-HCO_3 ̄-型水。由于地质运动及不合理开发利用的影响,土壤盐渍化程度及范围不断扩大;由50年代到80年代,盐渍土的总面积增加了62.7%,使易利用的盐碱化土的面积下降,而碱土面积急剧上升,统计结果表明:表层土壤的含盐量与碱化度40年来分别增加2.8~16.8倍和14.4%~81.0%。盐渍化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草原和农田上,其中以草原最为突出。近40年中即有1/3的面积发展为重度盐碱化草地,该区盐渍土发展演化的现状是自然因素为内因,人为活动破坏植被为外因的综合作用结果。  相似文献   

6.
云、水蒸汽、CO_2、CH_4、N_2O、O_3等大气中的主要成分(温室气体)可减少从地表逸出的红外辐射的损失,而使地球表面大体保持恒温(温室效应)。当氯氟烃、CH_4、N_2O的浓度增大时,可破坏平流层中的O_3,使较多的紫外辐射到达地表,危害活细胞并引起地球变暖(增强温宝效应)。平流层中的O_3经反应可形成激发态氧原丁,与H_2O、CH_4、N_2O分子反应产生具有活性的NO,OH及CH_3自由基,它们可氧化由地球逸出的一些气体形成H_2SO_4、HNO_3、PAN等。CH_4、N_2O、氯氟烃还可在平流层直接与O_3反应使之损耗而出现臭氧空洞。值得注意的是,许多研究证明除氯氟烃外,土壤是其它温室气体的“源”,而且是N_2O及CH_4的主要“源”  相似文献   

7.
有效碳对菹草光合作用及吸收氮、磷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研究了有效碳(CO_2、HCO-_3)对菹草光合作用及吸收氮、磷的影响。水中缺乏游离CO_2时,菹草的光补偿点提高,光饱和点下降,对氮、磷营养盐的吸收速率显著降低。25℃、最适光阴、强光而下,菹草进行正常氮代谢所需HCO-_3的临界浓度(mmol·L ̄(-1))分别为0.18,0.25;进行正常磷代谢所需HCO-_3的临界浓度(mmol·L ̄(-1))分别为0.32,0.40。不良光照和高pH下缺乏有效碳源使菹草的氮、磷代谢受阻而导致夏季菹草衰败死亡。  相似文献   

8.
利用表面张力法和紫外光谱法研究了辛基苯基聚氧乙烯醚硫酸钠C_8H_(17)C_6H_4(OC_2H_4)_(10)OSO_3Na与嗅化烷基吡啶CnH_(2n+1)NC_5Br(Cnp_y,n=12,14,16)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具有很高的表面活性,二者是由的硫酸头与CnPy的吡啶头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但其硫酸头与吡啶头间未发生电性中和,这可能是形成均相水溶液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室内培养试验和田间小区试验探索了磷石膏农用的机理及其利用的途径。室内培养试验过程中,土壤pH值、碳酸氢根含量下降明显,土壤速效磷水平有明显的提高。田间试验表明,磷石膏在降低土壤中HCO_3 ̄-、CO_3 ̄(2-)及Cl ̄-、Na ̄+含量的同时,提高了Ca ̄(2+)、SO_4 ̄(2-)的含量。以磷石膏为主的水稻壮苗剂对水稻秧苗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石灰性土壤地区,改良盐碱土、生产调酸壮苗剂及研制改土肥是磷石膏农业利用的几条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0.
在四川省温江县连续3年研究了水旱连作高产田复种方式的能量和养分转换效率。结果表明,产量在15t/hm ̄2左右时,麦稻玉米(或马铃薯)三熟制的能量与养分投入多于麦稻两熟制,但能效与养分转换效率却相反。总能投入须18~25×10 ̄4MJ/hm ̄2,N,P_2O_5和K_2O投入分别为350~400kg/hm ̄2,140~170kg/hm ̄2和350~400kg/hm ̄2。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沼液灌溉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农田CO_2和N_2O排放特征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设置不同的灌溉模式,即空白对照处理CK、常规施肥处理CF、灌溉两次(小麦季一次+玉米季一次)2∶1沼液处理T1、灌溉三次(小麦季两次+玉米季一次)2∶1沼液处理T2与灌溉三次(小麦季两次+玉米季一次)2∶1沼液处理T3共五个处理,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牛场沼液灌溉条件下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农田土壤CO_2和N_2O的排放特征,同时监测气象条件、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等因子以及作物产量,分析并探讨了轮作周期内农田土壤CO_2和N_2O的排放特征及相关影响因子。试验结果表明,沼液灌溉没有改变轮作周期内土壤CO_2和N_2O排放通量的季节性变化规律,但会造成灌溉后短期内CO_2和N_2O排放通量增加;轮作周期内沼液灌溉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CO_2的排放水平,但除T3处理外,差异性均未达到显著水平;沼液灌溉处理没有明显提高N_2O排放水平。沼液灌溉提高了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施用化肥会降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与常规施肥处理CF相比,T2、T3处理作物籽粒产量无明显差异,T1处理严重减产。综合考虑作物籽粒产量与CO_2和N_2O累积排放量,T2处理为本试验条件下最合理的沼液灌溉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叶面喷施硼(Na2B4O7·10H2O溶液)对马铃薯植株在干旱胁迫下生长发育及抗性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在甘肃省景泰县条山集团马铃薯种植基地,对中度干旱和轻度干旱处理的两垄地,每隔3 m进行一个硼浓度(Na2B4O7·10H2O)喷施处理,浓度依次为0、10、20、30、40、60 g·L-1,每个浓度(3 m长)的喷施量为166.7 ml。结果表明:叶面喷施硼相对增加了干旱胁迫下马铃薯的块茎产量及生物量,使干旱胁迫下叶片含水量和色素含量下降幅度减小;叶面喷施硼还从整体上表现为抗氧化酶活性的提高,并抑制了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的增加。通过去花与不去花植株生长发育的比较,发现去花后马铃薯植株地上部分重和地下部分重均有所下降,但施硼相对提高了块茎产量及地下部分重。可见,叶面喷施硼能促进马铃薯植株在干旱胁迫下的生长发育,提高其抗旱性及块茎产量,且这种变化可能与其促进光合产物向地下部分输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建立节水条件下作物叶片的蒸腾速率模拟模型将为温室作物节水灌溉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温室盆栽番茄营养生长期叶片为研究对象,在温室内进行了不同定植期和水分处理试验。以光合速率光响应曲线模拟值为基础,建立了不同水分条件下的气孔导度模型以及基于气孔导度模型的Penman-Monteith叶片蒸腾速率模型,并采用不同播期试验下的试验数据对建立的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气孔导度模型模拟番茄叶片气孔导度的均方根误差(RMSE)和相对回归估计标准误差(rRMSE)分别为0.0109mol/(m2·s)(H2O)和12.83%,叶片蒸腾速率模型的RMSE和rRMSE分别为0.18mmol/(m2·s)(H2O)和15.55%。建立的番茄叶片蒸腾速率模型实现了通过基本温室气象参数和土壤水分参数模拟叶片蒸腾速率,模拟精度较高,参数便于获取,是对短时间尺度蒸腾速率模拟研究的有益探索,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滴灌施肥对设施菜地N2O排放的影响及减排贡献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京郊典型设施菜地为研究对象,设置了农民习惯(FP)、水肥一体化(FPD)、优化水肥一体化(OPTD)和对照(CK)4个处理,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分析了设施菜地N_2O排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评估了滴灌施肥对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和N_2O排放量的减排贡献。结果表明:N_2O排放在施肥和灌溉事件后呈现出一段短而急促的排放峰,基肥期排放峰持续10 d左右,追肥持续时间为3~5 d,水肥一体化技术能降低N_2O排放峰值和持续时间,N_2O排放通量变化范围为-2.67~22.56 mg N·m~(-2)·h~(-1);在保持作物产量的条件下,FPD、OPTD处理分别比FP处理减少N_2O排放29.41%、32.63%,FPD处理的氮肥偏生产力和灌溉水利用效率比漫灌FP处理分别增加14.62%和43.54%。可见,在相同施氮量的条件下,改常规漫灌方式为滴灌,能降低设施菜地N_2O排放29.4%,同时氮肥和灌溉水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4.62%和43.54%,是未来设施菜地值得推荐的一种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15.
水磷耦合对藜麦根系生长、生物量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水肥是旱地农业作物高产的主要限制因素,研究水磷耦合对藜麦根系生长、生物量积累以及产量的影响,探明适合藜麦高产的水磷耦合配比,从而为旱地农业藜麦高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藜麦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试验,对藜麦整个生长期进行不同灌水(W1、W2、W3分别按照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35%—45%、55%—65%、75%—85%),不同施磷(P0、P1、P2、P3分别为0、0.1、0.2、0.4 g P_2O_5·kg~(-1))耦合处理,测定藜麦根系形态和生理指标、生物量积累以及成熟期产量。【结果】(1)在相同灌水处理下,不同根系参数(根系表面积、根系总长度、最大根长、根系直径、根体积)均在P2(0.2 g P_2O_5·kg~(-1))水平下达到最大;在相同施磷水平下,根系最大根长与根系总长均在W2(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55%—65%)下达到最大,根系表面积在低磷水平(P0、P1)下,均表现为W2P0W3P0,W2P1W3P1,高磷水平(P2、P3)下,均表现为W2P2W3P2,W2P3W3P3,根系直径与根系体积均随着灌水量的增加逐渐增加;在重度干旱胁迫(W1)下,根系活力在P1(0.1 g P_2O_5·kg~(-1))水平下达到最大,其他灌水处理下,根系活力均在P2(0.2 g P_2O_5·kg~(-1))水平下达到最大。在3种灌水处理下,根系POD、SOD活性均在P2(0.2 g P_2O_5·kg~(-1))水平下达到最高,而根系MDA含量、可溶性糖与脯氨酸含量降到最低。(2)适宜的水磷耦合配比(W3P1、W3P2)有利于藜麦各营养器官生物量(茎重、叶重)的积累以及后期产量的形成,而根重、序重在W2P3组合最优。高水处理更有利于植株对茎、叶生物量的分配,低水处理有利于植株对根、序生物量的分配,在重度干旱胁迫(W1)下,高的施磷量(P2与P3)均显著提高了植株对根重与序重的生物量分配。(3)在3种灌水处理下,施磷量均在P2(0.2 g P_2O_5·kg~(-1))水平下有利于植株顶穗的形成。分枝数、穗数、单株粒重与千粒重均表现出低磷促进,高磷抑制的单峰曲线,均在P2(0.2 g P_2O_5·kg~(-1))水平达到峰值;各施磷水平下,单株粒重与千粒重均在正常灌水(W3)达到最大。【结论】适宜的施磷量P2(0.2 g P_2O_5·kg~(-1))可以促进藜麦根系生长,增大根系与土壤的接触面积,提高根系活力,增强根系抗氧化能力,从而提高藜麦的抗旱能力;适宜的水磷耦合配比(W3P2)有利于藜麦各营养器官生物量的积累以及后期产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Aerated irrigation has been proven to increase crop production and quality, but studies on its environmental impacts are sparse. The effects of aeration and irrigation regimes on soil CO_2 and N_2O emissions in two consecutive greenhouse tomato rotation cycles in Northwest China were studied via the static closed chamber and gas chromatography technique. Four treatments, aerated deficit irrigation(AI1), non-aerated deficit irrigation(CK1), aerated full irrigation(AI2) and non-aerated full irrigation(CK2), were perform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omato yield under aeration of each irrigation regime increased by 18.8% on average compared to non-aeration,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under full irrigation(P0.05). Full irrigation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tomato yield by 23.9% on average in comparison to deficit irrigation. Moreover, aeration increased the cumulative CO_2 emissions compared to non-aeration, and treatment effects were significant in the autumn-winter season(P0.05). A slight increase of CO_2 emissions in the two seasons was observed under full irrigation(P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aeration and non-aeration in soil N_2O emissions in the spring-summer season, whereas aeration enhanced N_2O emissions significantly in the autumn-winter season. Furthermore, full irrigation over the two seasons greatly increased soil N_2O emissions compared to the deficit irrigation treatment(P0.05). Correlat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soil temperature was the primary factor influencing CO_2 fluxes. Soil temperature, soil moisture and NO_3~– were the primary factors influencing N_2O fluxes. Irrigation coupled with particular soil aeration practices may allow for a balance between crop production yield and greenhouse gas mitigation in greenhouse vegetable fields.  相似文献   

17.
灌溉上限对温室黄瓜初花期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确定温室黄瓜初花期土壤灌溉上限指标,对不同栽培季节、不同土壤灌溉上限处理的温室黄瓜初花期的生理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论是秋茬还是春茬,在灌溉上限土壤含水量为90%田间持水量的条件下,黄瓜叶片相对含水量、自由水/束缚水、细胞汁液浓度和水势等水分生理指标比较适宜植株的健壮生长;叶绿素含量最高,分别较灌溉上限土壤含水量为100%田间持水量处理高0.14和0.19 g/kg;根系活力最强,分别较灌溉上限土壤含水量为100%田间持水量处理高0.17和0.12 g/(kg.h);叶片净光合速率和胞间CO2浓度在日变化过程中始终保持最高水平。因此,灌溉上限土壤含水量为90%田间持水量,有利于黄瓜初花期植株的生长和光合产物的形成及积累,为初花期适宜的节水灌溉上限指标。  相似文献   

18.
日光温室甜瓜根系生长及单果重的水氮耦合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不同灌水量和施氮量对温室甜瓜根系生长及单果重的影响,探讨根系生长与单果重和水氮供应的关系,为温室甜瓜的水氮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日光温室内光温湿等环境参数,以‘一品天下208’甜瓜为试验材料,试验设灌水量(W)和施氮量(N)2个因素,采用Penman-Monteith修正公式确定灌水量,设置0.7ETc、1.0ETc和1.3ETc3个水分水平;施氮量在常规施氮量N2(130 kg N·hm-2)的基础上设置了一个下限施氮量N1(70 kg N·hm-2)和一个上限施氮量N3(180 kg N·hm-2)3个氮素水平,共9个处理。应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不同水氮处理组合对温室甜瓜根系生长分布及单果重的影响。【结果】甜瓜根系在0-30 cm土层内,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根长增加幅度变缓;在相同水处理条件下,甜瓜总根长、单果重、水分利用效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中水中氮(W2N2)条件下,根系总长和单果重达到最大值,分别为6 625.48 cm和818.94 g;在相同氮处理条件下,甜瓜根系总长和单果重随灌水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水分利用效率随灌水量的增加逐渐降低,氮肥偏生产力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小。细根根长、根系干质量与产量显著相关,根系越发达,甜瓜产量增加越明显。表明合理的灌水量和施氮量可以促进根系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进而提高产量。甜瓜根系总长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变化规律可以采用方程:y=A(1-Bx)进行模拟,模型决定系数R2达到0.9以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甜瓜根系生长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综合主成分能够反映出全部根系信息的92.727%,综合评价最高的处理为中水中氮(W2N2)。不合理的灌水和施氮导致甜瓜单果重、根系各项特征参数、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明显降低。【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滴灌施肥的施氮量和灌水量控制在N2(130 kg N·hm-2)和W2(1.0ETc)时,有利于促进根系生长,进而提高甜瓜单果重以及水氮利用效率,是试验地区膜下滴灌条件下温室甜瓜生产中适宜的水氮组合。  相似文献   

19.
基于空间分析法研究温室番茄优质高产的水氮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本文通过设置不同灌水施氮水平处理,研究温室盆栽条件下,不同水氮供应组合对番茄产量品质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分别提出单一指标最大和兼顾产量品质最优时的灌水施氮组合。【方法】试验于2013年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旱区农业水土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灌溉试验站日光温室内进行,供试番茄品种为金鹏M6088,在盆栽条件下设置3个灌水上限:低水W1(70%θf)、中水W2(80%θf)和高水W3(90%θf),θf为田间持水率;3个施氮量:低氮N1(N 0.24 g·kg~(-1)土)、中氮N2(N 0.36 g·kg~(-1)土)和高氮N3(N 0.48 g·kg~(-1)土),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共9个处理,每个处理重复15次。运用多元回归分析和空间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寻求单一指标最大时的灌水施氮组合,以及综合评价产量品质的水肥调控效应,提出兼顾产量品质最优时的灌水施氮范围。【结果】番茄产量、灌溉水生产率、氮肥偏生产力和品质受灌水量和施氮量的影响显著。番茄单株产量随着灌水量和施氮量的增加而先增加后降低(低氮和低水除外),低氮下增加灌水量可弥补缺氮造成的减产,低水下增施氮肥可缓解干旱对产量的抑制作用。产量与水氮供应量之间呈较好的二元二次关系,当灌水量和施氮量分别为62.3 L/株和0.3864 g·kg~(-1)土时,番茄单株产量有最大值(1 599.4 g/株),但灌水量和施氮量超过其峰值时,产量反而会减少。减小灌水量和增大施氮量时,灌溉水生产率增加;增大灌水量和降低施氮量时,氮肥偏生产力增加。番茄各品质指标受灌水量和施氮量的影响极显著。可溶性固形物和有机酸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维生素C、番茄红素、可溶性糖和糖酸比则先增大后降低。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可溶性固形物和维生素C(中氮除外)呈降低趋势,番茄红素、可溶性糖和糖酸比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低氮除外)。采用熵权法计算得出番茄单一品质指标对不同水氮处理的敏感度排序为:番茄红素可溶性糖糖酸比有机酸维生素C可溶性固形物。【结论】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和空间分析得出,番茄产量和品质同时达到大于等于95%最大值的灌水上限为田间持水率的80%,施氮区间约为0.34—0.44 g·kg~(-1)土。  相似文献   

20.
叶面积指数是作物生长状况的一个重要表征参数,也是研究陆地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的参数.当今世界温室气体排放逐年上升,气候变暖趋势明显,对气候变化敏感的农业将受到影响.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采用农业技术转移决策支持系统(DSSAT)系统,通过在黄淮海平原典型站点模拟3种CO2浓度条件下冬小麦在水分充足和水分亏缺2种情境下的生长过程,分析不同CO2浓度下水分亏缺对冬小麦叶面积指数的影响差异.研究发现,CO2浓度升高对叶面积指数增长有促进作用,且在干旱情况下对叶面积指数的正效应比湿润情况下更为明显,在CO2浓度倍增条件下,发生水分亏缺的作物叶面积指数数倍增长.研究结论有助于分析CO2浓度变化对农作物生长过程的影响,为农田水分管理提供依据,又为估算叶面积指数提出了一种模型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