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小麦非整倍体的利用已十分广泛,并且在遗传分析和染色体代换方面的应用已发展成为一门精密的方法学。多年来已经收集到与普通小麦21条染色体相应的一套非整倍体(即单体、四体、双端  相似文献   

2.
非整倍体Nj04-089为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与埃塞俄比亚芥(B. carinata A. Br.)种间杂交后代中获得的附加系。为分析Nj04-089的遗传特性,利用显微镜对Nj04-089自交后代的根尖细胞染色体进行计数、对花粉母细胞染色体分裂行为进行观察,并采用PCR、GISH和Southern杂交等技术对Nj04-089的2个连续自交后代的附加染色体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显示:这两个连续自交世代根尖细胞染色体数2n=37~51条;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中期染色体构型分别为(0-4)Ⅰ+ (16-23)Ⅱ+ (0-2)Ⅲ 和 (0-8)Ⅰ+ (14-24)Ⅱ+ (0-4)Ⅲ + (0-1)Ⅳ,且观察到染色体桥、染色体落后、分裂周期不同步等异常行为。PCR、GISH和Southern杂交结果表明在该非整倍体后代中未检测到芸薹属B组染色体或大的片段,推测非整倍体附加的染色体并非整条或大片段B组染色体。    相似文献   

3.
中国春大约是1900年从中国的四川省携带到英国的,英国人称它叫“中国白”,1924年又带到了美国。1937年在美国的密苏里用它与黑麦杂交,得到了两个单倍体植株,其中有一株经小麦花粉授粉,产生13粒有活力的种子,从其后代中获得了16个单体和5个三体,从此便开始了中国春的非整倍体研究。为了获得全部的21种单体,检验了来源不同的214个单体材料,最终又获得了所有可能的21种缺体、三体和四体材料。作者将中国春的染色体划分成3个染色体组7个部分同源群(每个染色体组包括7条染色体),並且获得了群内的(或可以补偿的)42个缺体四体。单体的错分裂使之分离出了所有42个端着丝粒染色体和13个等臂染色体。  相似文献   

4.
以野生阿宽蕉(Musa itinerans Cheesman,AA)、抗枯1号(Kangku 1,AAA)、大蕉(Musa Paradidiaca L.,ABB)3个香蕉品种为试材,研究其胚性悬浮细胞在长期继代培养后的分化能力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异.结果表明,3个香蕉品种ECS在继代培养过程中,胚性悬浮细胞染色体数目均不稳定,染色体数目从6个到116个不等,各ECS均为整倍体和非整倍体组成的混倍体,随继代次数的增加,染色体数目变异的细胞比例随之增多,体细胞胚胎分化能力逐渐下降.野生阿宽蕉、抗枯1号和大蕉的ECS继代培养1.5 a后,细胞变异率分别为96.3%、93.0%和94.0%,而体胚分化能力分别为0.96×103、0.55×103、0.65×103个/mL PCV.试验为进一步研究香蕉ECS染色体变异机理提供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5.
由于缺少类似于六倍体小麦所拥有的合适细胞遗传原种,因此,限制了四倍体小麦的遗传研究进展。四倍体小麦作为一个种群,很少受到科学家的注意,这是因为四倍体小麦的种植面积只占世界小麦生产总面积的一小部分,而且其面包食品生产中用途有限。然而,有一种四倍体硬粒小麦(TriticionturgidumL.vardurion)品种在通心面制品(如spaghetti和macaroni)的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因此,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几套硬粒小麦非整倍体遗传原种的生产,以及开发利用这些原种的方法上。硬粒品种Langdon的非整倍体原种包括双-二端体、双单端体、D-染色体组二体代换系,种间染色体代换系和纯合重组系。  相似文献   

6.
应用一、鉴定非整倍体和其它畸变类型小麦端体首先用于单体的鉴定。要确定两个单体植株是否属同一染色体的单体,需要让二者杂交,而后出现一个缺体,或者出现一个双单体,这种测验需要多至50—100个F_1植株。但是当一个染色体是端体(或等臂体),并以它作父本与另一个单体杂交时,如果产生出单端体后代,就证实这两个单体品系所涉及的是同一染色体,而这种单端体出现的频率大约为  相似文献   

7.
向日葵属(Helianthus)的染色体基数为17,类似于小麦属在进化中形成了二倍体(2n=2x=34)、四倍体(2n=4x=68)和六倍体(2n=6x=102)等几个倍性系列的种。在一些自然群体中也偶尔发生极低频率的单倍体。据Gundaev(1971)研究,双胚向日葵可能有介于单倍体和双倍体之间的染色体数目,由这个材料可获得一套连续的非整倍系列。非整倍体也能从种间杂交得到。有关性状的遗传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第三讲非整倍体、代换系和添加系棉花的染色体数目和结构正像其他自然界的每一种生物一样是相对稳定的。棉属种分两类,一类为二倍体,有13对染色体;一类为异源四倍体(或双二倍体)有26对染色体。这两类种的染色体分成相同的两组,每组内各个染色体的大小、形态特征和功能都不相同,通过分裂复制其自身,然后分配到  相似文献   

9.
染色体的同源性是依据染色体配对为基准进行判断的。其方法包括:根据缺体、四体及染色体置换的基因功能的补偿性,根据基因分析确认同祖基因及各染色体对非整倍体形态特征的遗传效果等来判断。另外,本文也介绍了根据同源染色体配对把亲缘种有用基因导入小麦的方法。今后导入有用基因的必要性将更加紧迫。这种诱导同源染色体间配对以获得重组体的方法,今后将作为一种有效手段被利用。  相似文献   

10.
一、绪言以单体为主的非整倍体在小麦的遗传学研究及育种工作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望月(1968)为了把非整倍体应用于遗传育种方面,进行了培育四倍体小麦单体的试验,成功地育成了单体系列.但因这些单体与六倍体小麦的单体不同,不仅育性极差,而且传递率也极低.所以,不仅谈不上育种上应用,就连单体系列的保存也很困难.本研究利用望月育成的四倍体小麦的单体导入近缘异属染色体的方法来克服它的缺点,并以应用为目的进行了试验.  相似文献   

11.
小麦育种和种子提纯的目的是培育基因型纯合的栽培品种 ,然而 ,天然杂交、机械混杂和非整倍体状态可能降低品种的纯合性。本文主要研究半矮秆小麦品种中导致高秆变异类型的非整倍体的频率。 Rht1和 Rht2是最普遍存在的矮基因 ,分别位于 4 B和 4 D染色体上。本研究中的高秆变异类型的染色体结构依据表型和子代细胞遗传学分析来确定。带有 Rht1基因的 6个品种平均产生 0 .15%的4 B单体植株 ,这些单体植株平均比整倍体植株高 16 %~ 2 2 %。携带 Rht2的 5个品种平均产生 0 .0 6 %的4 D单体植株 ,其高度比整倍体植株平均高 12 %~ 18%。结果表明 ,4 B和 4 D单体导致高秆变异类型存在于数种半矮秆品种中 ,但是携带 Rht1的半矮秆品种出现高秆变异类型的频率和株高增加的程度均较高。因此 ,应用 Rht2产生半矮秆株型有助于使高秆变异类型的出现减到最低程度。  相似文献   

12.
三体植株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决定于存在同源染色体组中的三个同源染色体,附加染色体的细胞学行为影响到它的传递率和标志基因的分离等。糖甜菜三体减数分裂的研究,对糖甜菜三体的细胞遗传的理论研究和育种实践及对糖甜菜初级三体系列的进一步完善都具重要意义。Levan(1942)第一个观察了糖甜菜三体的减数分裂行为;Kaltsikes和Evan(1967)也做了这方面的观察;以后,吴诗都等(1973),Бормотов(1976)、三上哲夫(1982)、Romagosa(1983)都对自己所获的三体类型(七、八或  相似文献   

13.
小麦育种和种子提纯的目的是培育基因型纯合的栽培品种,然而,天然杂交、机械混杂和非整倍体状态可能降低品种的纯合性。本文主要研究半矮秆小麦品种中导致高秆变异类型的非整倍体的频率。Rht1和Rht2是最普遍存在的矮基因,分别位于4B和4D染色体上。本研究中的高秆变异类型的染色体结构依据表型和子代细胞遗传学分析来确定,带有Rht1基因的6个品种平均产生0.15%的4B单体植株,这些单体植株平均比整倍体植株  相似文献   

14.
小麦培养物的早期研究表明,大多数细胞团是由非整倍体细胞组成。产生非整倍体染色体数目多少的机理可能是:在细胞分裂后期产生落后染色体的情况下和在多极纺锤体并使胞核一分为二的条件下形成的。印度人S.Dutta Gu-pta等在制做二粒小麦(Triticum dicoccumSchulb)的根愈伤组织的压片时发现,除了染  相似文献   

15.
茶树染色体组型分析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采用去壁、低渗、火焰干燥制样法分析了18个茶树品种的染色体组型,结果表明:茶树染色体以 X=15为基数,一般为二倍体,但也有非整倍体和多倍体细胞。不同品种、同一品种不同细胞的染色体组型不尽相同,其主要核型为2n=2x=30=18m+6sm+2sm~(sat)+4st~(sat)和2n=2x=30=18m+6sm+4sm~(sat)+2st~(sat)。根据组型分析结果,认为茶树起源于我国的西南地区,其品种间具有相近的亲缘关系,乔木型、大叶品种核型的对称性较高,是进化上较原始的品种。  相似文献   

16.
减数分裂中的二倍体化是异源多倍体物种形成与进化的细胞学基础。本文综述了芸薹属异源多倍体中细胞学行为及遗传机制的研究进展。虽然芸薹属三个栽培二倍体种间的成对杂交进化形成了三个栽培异源四倍体种,但自然界没有发现包含三个基因组的芸薹属异源六倍体种。通过芸薹属六个栽培种间的几种杂交途径人工合成的芸薹属三基因组异源六倍体(2n=54,AABBCC)均同时表现二倍化与非二倍化的减数分裂行为、产生整倍体与非整倍体后代,显示不同的基因组稳定性(B>A>C)。芸薹属异源四倍体、六倍体所具有的细胞质背景、染色体组的组合及亲缘关系均可影响它们的减数分裂行为、后代的染色体数目及组成,进而为遗传育种产生新材料。  相似文献   

17.
2003~2006年用药剂诱导玉米孤雌生殖共获得254粒孤雌生殖一代(Pa1)种子。选取部分Pa1种子对根尖细胞和花粉母细胞进行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Pa1植株的根尖细胞主要为二倍体,非整倍体也占很大比例,为24.0%。在花粉母细胞中正常二倍体频率比根尖体细胞明显提高,并且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变异不能延续到花粉母细胞。细胞学分析结合田间鉴定、方差分析获得孤雌生殖纯系13个,经测配获得杂交组合5个,均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18.
小麦非整倍体植株的检出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务 1.熟悉小麦核型和小麦非整倍体系列的创造历史。 2.熟悉非整倍体植株的检出方法。 3.制备所分析植株的细胞学玻片并统计其染色体数。  相似文献   

19.
三体是重要的细胞遗传学工具,它在植物的遗传定位、连锁分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额外附加染色体的识别是重要的。糖甜菜(Beta Vulgaris)的初级三体系列已经建立,由于糖甜菜细胞学鉴别的诸多困难,因而必须寻找一种新的途径鉴定三体。额外染色体的附加使得同工酶表达受到影响,利用电泳技术检测同工酶图谱而间接鉴定附加染色体的存在是可能的。早在1970年,MeDaniel等利用蛋白质谱带鉴定了大麦的初级三体,发现蛋白质区带数量增减及剂量效应现象。Carlson、Smith  相似文献   

20.
本文应用数量统计的方法,分析野生大豆16份,半野生大豆5份和栽培大豆2份的核型。结果表明、野生大豆、半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染色体数目为2n=40,核型为2n=24m+14sm+2st(SAT)。虽然三者的核型相似,但单倍染色体组长是有差别的,经X~2测定表明,这种差异是由于种间差异引起。因此,大豆核型的研究,对探讨大豆的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野生大豆中观察到一具有四随体类型,从进化观点看,具四随体类型较具二随体类型物种原始,同时为确定大豆是二倍体还是多倍体植物、提供有价值的材料。 野生大豆、半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的Giemsa—C带分析表明,三种大豆的带型极其相似,基本带型为:第一组12条染色体有一条着丝点带;第二组12条染色体有一条中间带;第三组12条染色体有一条端带;第四组4条染色体有二条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