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刘玉明 《国土绿化》2008,(12):43-43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砍伐和擅自移植古树名木;严禁采摘树叶、果实和种子等损害城市古树名木的行为;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影响古树名木生长的,须提出避让和保护措施”。近日,河南省三门峡市出台《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为全市古树名木撑起了保护伞。  相似文献   

2.
古树名木是城市园林绿地中极具代表性的城市意象,既是"活文物",更是"时空坐标",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再生性。文中在梳理我国古树名木保护管理要求和城市古树名木保护实践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城市古树名木保护面临的困境,包括空间用地矛盾突出、法制体系有待完善、规范管理有待加强、信息化水平亟需提升等;在此基础上,结合城市发展形势、建设特点和古树名木保护趋势,从资源数据"建档案"、空间管控"立规矩"、资源保护"划重点"、价值塑造"巧融合"、系统管理"数智化"5个方面提出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3.
邵智菊 《绿色科技》2015,(2):134-135
以腾越镇古树名木现状为例,分析古树名木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提出了古树名木的保护、复壮措施,为腾冲打造"园林城市"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着手对全省城市古树名木进行核实、统一编号、登记备案,从而确立这些宝贵资源的“法律身份”。有关部门明确指出,城市新扩改建项目要避让现有古树名木。江苏省共有一级古树名木615株,二级古树名木2899株,其中以银杏、柏科、樟科、榆科等植物最多,主要分布在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名胜区内。各省辖市相继制定了城市古树名木的保护管理规定,落实了保护管理措施,城市古树名木的总体状况良好。但在一些地方古树名木受到侵害的现象还时有发生,比如城市中的部分新、扩、改建工程对古树名木的生存环境产生威胁,一些古树名木受到严重的人为损害,…  相似文献   

5.
<正>古树名木被誉为"活文物"、"活古董",是古都北京的见证,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经济、历史文化、社会和遗传学价值。近年来,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取得了显著成效。2018年,围绕"讲好北京古树名木故事,让古树名木活起来",市、区园林绿化部门以加强日常养护管理和抢救复壮工作为抓手,以充实法规、标准为核心,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不断提升古树名木保护管理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6.
城市古树名木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当前城市古树名木在管理、维护和动态监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阐明了建立城市古树名木地理信息系统(Urban Old and Famous Tree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UOFTGIS)的重要意义。并在现有商业GIS软件基础上,按照城市园林部门对城市古树名木管理的需要,在城市古树名木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功能开发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和实践。UOFTGIS的建立可满足城市古树名木管理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和数字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山东省曲阜市加快推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采取多项措施对孔府、孔庙、孔林等文物景区和森林公园、林区古树名木进行复壮保护,实现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多次邀请林业专家给古树把脉会诊,提高古树根部的吸收能力,把建设"美丽曲阜"保护古树名木和森林资源的重任落到实处,为打造"森林城市"添  相似文献   

8.
论述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的重要性,对南宁市城市古树名木管理与保护现状进行分析,提出进一步加强城市古树名木保护和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古树名木被誉为"活文物"、"活古董",是北京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展示古都风貌、体现古都特色、弘扬历史文化、寄托乡思乡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历经沧桑的古树名木,或固守着某处古迹,或述说着一段传奇,或记载着逸闻掌故,或联系着先贤明达,留下众多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印记。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 0 1 6-2 0 3 5年),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北京古树名木历史文化和文脉,讲好北京古树名木故事,本刊特与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开办"让北京古树名木活起来"专栏,以充分挖掘和展示北京古树名木的历史文化内涵,全面提升全社会的古树名木保护意识。从本期开始,让我们翻开北京古树名木……  相似文献   

10.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古树名木保护现状及前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树名木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对优化城市自然环境,丰富城市人文景观都具有重要作用。加强对古树名木的保护和管理是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作者在阐述国内外古树名木保护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结合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古树名木保护的实际,对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GIS的城市古树名木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使城市有限的古树名木得到有效的保护,基于ArcView GIS基础上建立城市古树名木信息管理系统。利用ArcView对空间数据的管理、查询和分析等功能对古树名木的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利用Avenue语言对系统进行开发,定制满足用户需要的应用界面,从而使城市古树名木保护走向标准化、信息化和数字化。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古树名木的生长环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传统的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模式愈发满足不了现代化城市规划与发展的需要,古树名木的保护与管理应当与时俱进。本文在对北京古树名木资源和保护管理现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在新形式下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的对策,以期为北京乃至全国的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对眉山市城市园林绿化中古树名木进行了全面普查。采用对名木古树统一建档、挂牌管理,结合现代电子信息管理平台和方式,建立了古树名木信息化动态管理系统,实行"一树一卡一照片一标牌、一二维码"的标准化、规范化、动态化管理模式,建立了完善的电子信息档案数据库,为保护管理和公众查询提供第一手资和可靠数据。  相似文献   

14.
<正>浙江省安吉县林业局创新古树名木资源信息普查模式,广泛开展"寻访遗落民间古树名木"活动。活动通过在全县各村张贴海报、网络及新闻媒体发布有奖征集信息,向广大群众征集尚未被挂牌保护的古树名木,对发现古树名木并及时上报人员,经林业局鉴定核实,  相似文献   

15.
广州市第四批古树名木树龄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概况: 广州市政府一向重视城市古树名木的保护工作,早在1985年就颁布了《广州地区古树名木保护条例》(穗府[1985]46号文),同时公布了广州市第一批古树名木209株,随后市政府分别于1995年和1999年公布了二批古树名木,三批共有602株。1997年3月实施《广州市城市绿化管理条例》,以及2000年建设部制定了《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都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古树名木受保护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从照片、地理位置、身份信息、编号和社会属性5方面详细地探讨了古树名木信息卡的内容,并从工具、规格、单张卡和纸质文本的制作介绍了信息卡的制作方法,通过将古树名木信息卡在网络上公布,进而在此基础上建立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网,让全社会都能随时了解任何一株古树名木的信息,使每一位公民都能参与古树名木的保护。  相似文献   

17.
查清拉萨市城市规划区内古树名木资源总量、种类、分布、生长等情况,分析评价其资源特点,为拉萨市制订保护及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古树名木(含古树后续资源)共有12科21属29种(含变种、亚种);(2)古树名木(含古树后续资源)共有2790株,其中,古树1914株,古树后续资源871株,名木5株;(3)古树名...  相似文献   

18.
为进一步掌握河北省武安市古树资源以及影响古树名木分布的主要因素,对武安地区古树名木资源进行分析。以武安市1 364株古树名木为试材,运用ArcGIS进行空间分布类型等可视化分析,结合周边环境因素对武安市古树名木进行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武安市古树名木呈集聚状态。古树名木生长与道路交通情况和距水源距离两因素间呈显著相关性,共同决定着武安市古树名木的空间分布特征。以期为全市古树名木保护、建设生态园林城市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深入了解和全面掌握泰宁县古树名木保护现状,围绕建设"生态林业、生民林业"这一主题,开展了古树名木保护情况调查研究。对调研情况进行了阐述,结合调研情况,总结了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经验,探讨了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古树名木保护的对策措施,以期进一步加强泰宁县古树名木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20.
正为加强古树名木保护,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和《山东省森林资源管理条例》的规定,山东省莱芜市出台《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办法》所称古树,是指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树木;名木,是指树种稀有珍贵或具有重要历史、文化、科学研究价值和重大纪念意义的树木。古树名木的管护责任主体(以下称管护主体),按属地管理原则来确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