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移动阅读与图书馆延伸服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移动阅读的概念,比较了移动阅读和传统阅读方式的优缺点,说明了移动阅读的优势所在;并推出图书馆延伸服务的概念.图书馆开展延伸服务主要包括4个方面: (1)服务时间的延伸, (2)服务空间的延伸, (3)服务内容的延伸, (4)网络服务的延伸.网络服务的延伸,就是移动阅读的延伸.并介绍了图书馆开展移动阅读的优势,图书馆开展移动阅读的方式,图书馆开展移动阅读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技术和移动设备终端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的阅读方式带来了巨变,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进行阅读,这种阅读方式尤其对年轻人影响广泛.高校图书馆应积极寻求与移动设备终端相结合的途径,为大学生提供新的阅读方式.介绍了国内高校图书馆对于推广移动阅读采取的新服务方式,如电子阅读器服务、手机服务、移动图书馆服务,并分析了这些服务方式的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随着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移动互联网技术逐渐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图书馆作为文化信息资源的重要载体,应抓住这个机遇,发挥自身优势,加大开展图书馆移动服务,将图书馆事业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为更多的用户提供信息资源服务.介绍了图书馆移动服务包含的内容,并结合实际指出图书馆移动服务开展的模式及对策,最后指出了图书馆移动服务中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一种区别于传统的阅读方式的移动阅读越来越被人民群众所使用和认可,为满足社会和读者的阅读需求,移动图书馆也就应运而生,通过分析移动图书馆的内涵、服务模式,分析移动图书馆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移动阅读作为一种新的阅读形态,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面对数字化时代的发展与人们阅读习惯、阅读方式的转变,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工作有了新的抓手,面临新的契机。高校图书馆应抓住机遇,积极利用移动信息技术开展移动阅读服务,在大学生群体中推广阅读。文章在分析移动阅读对高校读者影响与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就高校图书馆如何引入移动阅读服务推动阅读推广作进一步策略分析,以期推动高校图书馆构建更完善的移动阅读服务,促进阅读推广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智慧型学科服务的开展离不开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智慧型学科服务的发展,双方可谓相辅相成,互为所依。文章在高校图书馆智慧型学科服务、移动互联网的概念与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移动互联网与智慧型学科服务的内在联系;在分析了移动互联网技术对高校图书馆智慧型学科服务发展积极影响的基础上,阐述了“互联网+”时代,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基于物联网、云计算、微信公众平台的智慧型学科服务的发展策略,提出了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发展新方向。  相似文献   

7.
移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也将推动图书馆服务方式的转型与变革.通过分别对当今移动终端的类型、功能和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的特点的阐述,从用户需求和图书馆服务角度对将移动终端应用于嵌入式学科服务的优势进行分析,探讨加强学科信息资源的整合、构建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相融合的学科服务平台、及时了解师生教学和科研需求、加强技术合作和共赢等实施对策,提出在移动互联网和知识数字化环境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发展新方向.  相似文献   

8.
高校图书馆的传统服务方式难以满足大学生日益提升的阅读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寻求一种新的服务方式--移动阅读去拓展图书馆的业务发展.本文从欧美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的成功经验、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以及高校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求、技术和管理的相互衔接、现有数字图书馆储存的电子文献资源共享等方面阐明高校图书馆实施移动阅读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时代,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前景,对于其服务质量控制体系构建的研究具有很大价值.研究阐述了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质量控制特征,分析了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质量控制内容,进一步丰富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质量控制体系的内涵,提出了构建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质量控制体系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移动信息时代人们的阅读时间日益零散化、阅读需求个性化、信息接收移动化,传统的图书馆到馆阅读方式已经很难满足读者需求,基于微信的图书馆公众服务平台逐渐兴起。介绍了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的系统架构,调研了图书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开展移动服务的现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嵌入移动图书馆、智能读者荐读系统、个性化图书信息检索3个方面,深入探讨了基于微信的图书馆公众平台移动服务创新与功能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