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华南沿海地区南方夏大豆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利用60个SSR位点对来自华南地区9个省份的191份南方夏大豆(Glycine max)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191份材料中共检测到663个等位变异,平均每个位点的等位变异数为11.05个;Shannon-Weaver指数平均值为1.67,材料的成对相似系数范围为0.19-0.95,平均相似系数为0.29,说明华南地区南方夏大豆材料间的相似程度高,与表型性状表现相一致;在聚类分析中,以相似系数0.26为划分标准,可将夏大豆分为4个类别,但9个省(市)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相近纬度和同一流域夏大豆趋向于聚在一起;通过等位变异数及遗传多样性指数分析发现,华南地区南方夏大豆分子遗传多样性中心可分成2个:一个以安徽省为中心的长江流域.另一个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中心的珠江流域。由于多数相同来源的夏大豆分别聚在不同的类别中,为充分利用本地资源拓宽育种遗传基础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沟灌夏玉米棵间土壤蒸发规律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8,自引:11,他引:17  
棵间土壤蒸发是农田土壤耗水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采用两种规格的微型棵间蒸发皿(Micro-Lysimeter)分别测定沟灌夏玉米田沟、垄土面蒸发量,并对沟灌条件下夏玉米棵间土壤蒸发与作物蒸腾变化规律进行了试验研究,分析了相对棵间土壤蒸发强度与土壤含水率的关系以及棵间土壤蒸发强度与作物叶面积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沟灌条件下夏玉米棵间土壤蒸发量占全生育总耗水量的33.06%~34.35%,棵间土壤相对蒸发强度与表层土壤含水率和作物叶面积指数之间均呈现良好的指数函数关系,灌溉或降雨后2~3 d内土壤蒸发强度较大,受大气蒸发力影响明显。因此,在不影响作物蒸腾的条件下减少表层土壤的湿润面积和湿润次数是减少棵间土壤蒸发、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主要技术途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3.
试验分析了5种免耕播种夏玉米施肥方式对植株体内叶绿素含量、植株形态构成、产量及其形成相关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不等距间施肥方式效果最好,叶绿素含量达3.94mg/g,不同时期叶面积均最高,有利于全苗壮苗,增强抗旱能力,夏玉米产量最高达7646.3kg/hm2,增产幅度为35.23%。  相似文献   

4.
覆盖免耕夏玉米耗水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46,自引:5,他引:46  
以无覆盖翻耕、无覆盖铁茬等常规耕作为对照,对覆盖免耕夏玉米的耗水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耕作并没有大幅度增加或者减少夏玉米的耗水量,不同耕法夏玉米耗水量差异不大;同翻耕、铁茬等相比,覆盖免耕夏玉米耗水在时间和空间分配上有所改变,即覆盖免耕夏玉米前期耗水少,后期耗水量增加,蒸散量加大,而且覆盖免耕有效地减少土壤棵间蒸发,却增加了作物的蒸腾量,变非生产性耗水为有效耗水,有利于夏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试验分析了5种免耕播种夏玉米施肥方式对植株体内叶绿素含量、植株形态构成,产量及其形成相关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不等距间施肥方式效果最好,吉绿素含这3.94mg/g,不同时期叶面积均最高,有利于全苗垃苗,增强抗旱能力6,夏玉米产量最高达76464.3kg/hm^2,增产幅度为35.23%。  相似文献   

6.
关中灌区夏玉米磷钾配肥产量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采用二因素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方法,对磷钾施用量的配合与关中灌区夏玉米产量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磷钾肥对玉米的产量效应均为明显,钾肥作用尤其明显,钾肥的增产效应明显大于磷肥,同时筛选出了磷钾配合优化组合方案。  相似文献   

7.
淮北气候条件对夏大豆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淮北地区宿州站1994-2007年14a的夏大豆生长发育和农业气象观测资料,采用C值逼近法和决定系数(R2)最大化法拟合夏大豆的生长曲线,分析了影响夏大豆生长的关键气象因子和生育阶段。结果显示:夏大豆开花-鼓粒期对气象因子的变化最敏感,生长量与气象因子间的拟合效果达到极显著水平;平均气温日较差、降水量和降水天数是开花-鼓粒期的主导影响因子。其它时期对气象因子不很敏感。  相似文献   

8.
底墒差异对夏玉米耗水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该试验在中国科学院地理所禹城综合试验站进行,研究了底墒差异对夏玉米耗水特性及产量的影响。得出土壤体积含水率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渐趋向稳定,但底墒影响各层的水分含量和夏玉米的耗水深度。若夏玉米生育期间不进行补充灌溉且含水率小于27%时,夏玉米的主要供水层在60~90 cm范围内,冬小麦生育期间不灌水的夏玉米开始利用深层水,底墒相对充足的夏玉米利用的深度可达1.1 m土深。在冬小麦生育期间灌两水(120 mm)条件下,对夏玉米进行补充灌溉可显著提高产量,但在冬小麦生育期间灌一水(60 mm)条件下再进行补充灌溉,其增产作用不及充足的底墒水。冬小麦在抽穗和灌浆期灌溉120 mm,夏玉米生育期间灌水150 mm的处理夏玉米产量达7466.58 kg/hm2。冬小麦在拔节—抽穗—灌浆期灌溉,夏玉米整个生育期都不灌溉的处理水分利用效率(WUE)为33.34 kg/(hm2·mm)。  相似文献   

9.
农果复合系统光热资源有效利用Ⅳ.作物生产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行栽果树条件下,对农田作物(冬小麦、夏玉米、夏大豆)在一级生产水平下的干物质生产作了模拟计算,得到果树在不同行向下作物干物质产量的空间分布,最后用表格的形式给出了距树篱不同距离内的作物总产量值  相似文献   

10.
宿县浅层地下水变化规律有其对小麦,夏大豆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宿县不同降水年型浅层地下水周年变化规律及其与小麦,夏大豆产量关系的分析,表明,宿县农作物生育关键期浅层地下水埋深长期在1m以内时,冬小麦平均每hm^2产量不超过1275kg,夏大豆平均每hm^2产量在900kg以下。浅层地下水埋深化在一定范围内,冬小麦和夏大豆单产随埋深的增加而上升。  相似文献   

11.
宿县浅层地下水变化规律及其对小麦、夏大豆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宿县不同降水年型浅层地下水周年变化规律及其与小麦、夏大豆产量关系的分析,结果表明:宿县农作物生育关键期浅层地下水埋深长期在1m以内时,冬小麦平均每hm ̄2产量不超过1275kg,夏大豆平均每hm ̄2产量在900kg以下。浅层地下水埋深在一定范围内,冬小麦和夏大豆单产随埋深的增加而上升。  相似文献   

12.
以夏套棉良种辽棉9号、中棉16号分别代表特早熟品种和早熟品种,应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技术,进行2因子、5水平的系统田间试验,建立了不同夏套棉品种的最佳种植模式,并计算出夏套棉高产优质的气象条件,确定了山东各夏棉区的适宜套播期和密度。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制度下二苯胺法和反射仪法在两种作物氮营养诊断中的应用。提出冬小麦的最佳氮营养诊断时期和诊断部位为拔节前茎基部节间组织,夏玉米为拔节前功能叶叶脉。确定了两种作物采用两种方法进行氮素营养诊断的临界值,冬小麦为2.00(NO3-N色阶,二苯胺法)、1500mgkg-1(NO3-,反射仪法);夏玉米为2.40(NO3--N色阶,二苯胺法)和1240mgkg-1(NO3-,反射仪法)。同时建立了两种作物基于氮素营养诊断的作物追肥推荐模型:冬小麦:Nd=220.2-95.8Td(二苯胺法)Nd=220.2-0.147Tr(反射仪法)夏玉米:Nd=185.9-72.5Td(运城,二苯胺法)Nd=185.9-0.13Tr(运城,反射仪法)Nd=176.2-80.5Td(永济,二苯胺法)  相似文献   

14.
冬小麦期覆盖秸秆对夏玉米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3,自引:11,他引:43  
以不覆盖的处理为对照,研究了冬小麦期覆盖秸秆对夏玉米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受充足的降雨影响,秸秆覆盖的保墒效果不太明显,但夏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WUE)有较大的提高。秸秆覆盖对表土层(0~30cm)具有明显的保墒效果,尤其是夏玉米生长前期。在深土层(100~110cm)秸秆覆盖处理的土壤含水率低于不覆盖处理,形成一个缺水带。一年两熟条件下,夏玉米可以充分利用夏季多雨的特性,结合秸秆覆盖措施,可提高对降雨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5.
以粤东丰顺县下八乡山区为例,根据其土壤、气候与环境特点,对蔬菜反夏栽培的适宜品种、播种期,轮作形式及各种配套技术措施进行了多年的试验研究,试验及推广的结果表明,种植反季节蔬菜及实行稻菜轮作的经济效益都比各植水稻高;新植茶园间套种蔬菜也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夏玉米光合生产模拟模型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建立了在水肥适宜情况下逐日模拟夏玉米光合生产的动态模型SIMPSM,并用其对夏玉米从播种到成熟地上部干物质增长进行模拟,经与1990、1992和1993年实测值比较,表明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华北地区夏玉米田杂草防治的生态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北京,烟台地区大田条件下研究了夏玉米田杂草治疗的生态经济阈值,建立了夏玉米产量损失率与杂草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杂草与夏玉米的竞争随其密度增加而加剧,夏玉米产量逐渐下降,当杂草密度达到200株/m^2时,夏玉米产量损失率达53.07%。华北地区夏玉米田杂草治理的生态经济阈值为4.21-6.91株/m^2,即当杂草密度低于生态经济阈值时,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很小,可任其生长,高于生态经济阈值时则应及时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冬小麦夏玉米需水规律分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骆洪义  聂宜民  聂俊华  李传廷 《土壤》1995,27(5):229-232,237
根据山东省气象局提供的52个气象站的气象资料,对全省冬小麦,夏玉米的需水规律进行了分区,分析了各区的气候特点及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夏玉米施用钾肥的增产效果及氮,钾,锌配合施用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华北地区黄河冲积物发育的土壤上夏玉米施用钾肥已出现明显增产效果,在夏玉米栽培中进行氮、钾、锌平衡施肥可比单施氮肥增收玉米51.6kg/亩,多获利润20.4元/亩,氮肥利用率提高10.9%。  相似文献   

20.
在北京、烟台地区大田条件下研究了夏玉米田杂草治理的生态经济阈值,建立了夏玉米产量损失 率与杂草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杂草与夏玉米的竞争随其密度增加而加剧,夏玉米产量逐渐下降,当杂草密度达到200株/m2时,夏玉米产量损失率达53.07%。华北地区夏玉米田杂草治理的生态经济阈值为4.21~6.91株/m2,即当杂草密度低于生态经济阈值时,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很小,可任其生长;高于生态经济阈值时则应及时有效地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