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测定了苜蓿夜蛾和大豆食心虫对昆虫取食等诱导处理的大豆植株的嗅觉反应与产卵选择。结果表明:食性范围不同的2种昆虫对诱导大豆产生了相似的行为反应,喷施1mmol/L和10mmol/L茉莉酸甲酯、10mmol/L水杨酸甲酯的大豆植株对2种昆虫的雌虫有明显的驱避作用,触角电位反应值明显高于对照植株,而雄虫嗅觉反应敏感性低于雌虫,作出驱避选择的数量也少于雌虫。1mmol/L水杨酸甲酯处理的植株有引诱作用,植株上2种昆虫的着卵量明显高于其他处理,与对照相当。  相似文献   

2.
光肩星天牛对损伤后复叶槭植株的行为反应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该文利用Y型玻璃嗅觉测定仪对光肩星天牛的趋性行为进行了研究 .诱源为受不同机械损伤和天牛咬食损伤处理后不同时间内整体复叶槭植株释放的挥发物 .结果表明 ,正常条件下生长的复叶槭对光肩星天牛具有明显的引诱作用 ,但经机械刻伤复叶槭木质部及损伤叶片、或天牛咬食复叶槭后 ,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 ,复叶槭对光肩星天牛的引诱作用逐渐减弱 ,驱避作用逐渐增强 .在咬食创伤 2 4h后复叶槭挥发物对天牛的驱避作用达到了差异显著的程度 ,48h后达到最大值 ,72h后驱避作用明显降低 .而叶片损伤处理 4h时 ,复叶槭就表现出较强的驱避作用 ;木质部刻伤引起的驱避作用则要于 4h后才出现 .  相似文献   

3.
利用触角电位仪(EAG)和Y型嗅觉仪从8种大豆叶片挥发物中筛选出对斑鞘豆叶甲成虫具有显著引诱或驱避作用的化合物,为探索生物制剂防控斑鞘豆叶甲提供理论依据.EAG测定结果表明:斑鞘豆叶甲EAG反应相对值均随挥发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大,且雌虫强于雄虫.同一浓度下,对1-辛烯-3-醇的EAG反应相对值最大,其次为3-辛醇和(Z)-3-己烯-1-醇.行为反应测试发现,同一浓度的不同挥发物对斑鞘豆叶甲的引诱率或驱避率间存在差异.1-辛烯-3-醇、3-辛醇、(z)-3-己烯-1-醇、3-辛酮、茉莉酸甲酯和N,N-二甲基乙酰胺对斑鞘豆叶甲均有显著的引诱作用,并随着浓度的增大引诱率增加,且雌虫的嗅觉反应均强于雄虫.其中10-1 mol/L的1-辛烯-3-醇对雌、雄虫的引诱率最高,分别为90.00%和84.45%.己醛的驱避率最高,显著高于其他挥发物.β-石竹烯在低浓度(10-5~10-4mol/L)下具有显著的引诱作用,在高浓度(10-2~10-1 mol/L)下具有显著的驱避作用.  相似文献   

4.
非寄主植物对月季长管蚜嗅觉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宁  冯丹  杨斌 《贵州农业科学》2012,40(4):110-112
为寻求新的植物源引诱剂和驱避剂,采用"Y"型嗅觉仪测试方法,研究了非寄主植物(韭菜和孔雀草)对月季长管蚜嗅觉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月季与非寄主植物叶片混合后对月季长管蚜的引诱率均明显低于未与非寄主叶片混合的月季叶片,月季叶片∶孔雀草叶片以1∶3的比例混合后对月季长管蚜驱避效果最好,引诱率仅为20%,比月季叶片低33%。月季叶片∶韭菜叶片以1∶3的比例混合后对月季长管蚜引诱率为26%,比月季叶片低28%。  相似文献   

5.
单萜类植物挥发物挥发性较强,能够影响昆虫的行为。为了延长其作用时间,本研究选取落叶松单萜类挥发 物-蒎烯、月桂烯和莰烯,将其制成微胶囊悬浮剂喷施2 年生兴安落叶松树苗,同时直接用3 种挥发物喷施落叶松 苗,进行对比。在处理后的5 d 内,通过室内Y 形管嗅觉仪和室外笼罩试验,分别测定各处理落叶松苗对落叶松毛 虫雌成虫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蒎烯1 L/mL 和月桂烯1 L/mL, 对雌虫有显著引诱作用(P 0.01); 两者的微胶囊缓释剂有明显的引诱作用,效果可持续4 d;莰烯2 L/mL 有显著驱避作用(P 0.01);其微胶囊缓释 剂有明显的驱避作用,效果可持续4 d;在施用-蒎烯或月桂烯的各树苗上,雌虫产卵量显著高于对照,效果可持续 3 d;莰烯的各处理树苗上,落叶松毛虫雌虫产卵量显著低于对照,效果可持续3 d。这表明单萜类挥发物的微胶囊 悬浮剂与挥发物具有相同的作用效果,并可以有效延长挥发物的作用时间。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明(E)-β-法尼烯和(-)-β-石竹烯在瓢虫和蚜虫化学通讯中的意义,在Y形嗅觉仪中测试了桃蚜和七星瓢虫对(E)-β-法尼烯和(-)-β-石竹烯单剂及一系列混剂的行为反应。结果表明,(E)-β-法尼烯和(-)-β-石竹烯单剂对七星瓢虫成虫均有引诱作用,剂量阈值均为20μg。二者混合测试时,5μg(-)-β-石竹烯能抑制20μg(E)-β-法尼烯对七星瓢虫的引诱作用,但随着(-)-β-石竹烯添加量继续增加,混合物会重新变为引诱作用。与此相似的是,5μg或10μg剂量的(E)-β-法尼烯能显著抑制20μg(-)-β-石竹烯对七星瓢虫的引诱作用,但更高(E)-β-法尼烯剂量加入时,混合物也会重新恢复引诱功能。2种烯烃均对桃蚜有驱避作用,(E)-β-法尼烯的最低有效驱避剂量为0.4μg,(-)-β-石竹烯仅在最大剂量(20μg)测试时才有极显著驱避作用。20μg和40μg的(-)-β-石竹烯添加量可以抑制0.4μg(E)-β-法尼烯对桃蚜的驱避作用,更高添加量会使混合物重新恢复驱避活性。当(-)-β-石竹烯剂量固定为20μg时,(E)-β-法尼烯以供试任何剂量混入均会产生行为学中性混合物。两种烯烃均能引诱七星瓢虫,驱避桃蚜,但以特定比例混合对两种昆虫均会变成行为学中性混合物。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利用"Y"型嗅觉仪在实验室条件下测试了烟草甲对辣椒、烟草、大蒜、花椒、胡椒、干姜、孜然、草果、八角等9种不同植物气味和辣椒正己烷提取物的行为反应,以探究这9种植物挥发物对烟草甲趋性选择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辣椒、烟草、大蒜、花椒、胡椒及干姜对烟草甲均具有引诱作用,孜然、草果和八角3种植物对烟草甲具有驱避作用;辣椒正己烷提取物对烟草甲表现出极显著的引诱作用。该研究将为烟草甲植物源诱剂或驱避剂的进一步研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筛选对冷杉梢斑螟(Dioryctria abietella)具有行为调控作用的红松(Pinus koraiensis)挥发物微胶囊悬浮制剂,利用触角电位仪和“Y”型嗅觉仪测定冷杉梢斑螟对8种红松挥发物微胶囊悬浮剂的触角电位(EAG)及嗅觉行为反应。触角电位试验结果表明,8种微胶囊悬浮剂在各浓度均能引起冷杉梢斑螟的触角电位反应,冷杉梢斑螟雌成虫对10-1mol·L-1的β-蒎烯微胶囊制剂反应最强。嗅觉行为反应试验结果表明,β-蒎烯微胶囊制剂对冷杉梢斑螟雌、雄成虫均具有明显的引诱作用;α-蒎烯和蒈烯对雌蛾有引诱作用;水芹烯和月桂烯对雄蛾有引诱作用,但月桂烯对雌蛾有驱避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能影响云斑天牛Batocera horsfieldi行为反应的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挥发物,采用活体植物动态顶空套袋吸附法收集不同受害状态(健康、天牛取食、天牛产卵和天牛钻蛀后)山核桃释放的挥发物,并运用气相色谱-触角电位测量系统(GC-EAD)及Y型嗅觉仪技术分析鉴定出对云斑天牛有电生理及行为反应的挥发物。结果表明:云斑天牛成虫对不同受害状态下山核桃挥发物中蒎烯、萜品烯、壬醛、α-萜品醇、五甲基苯、丙烯酸异辛酯、2,6-二甲基萘及正十六烷8种挥发物均产生电生理反应。嗅觉反应结果显示:萜品烯对云斑天牛雄成虫产生显著的引诱作用(P < 0.05);壬醛对云斑天牛雌成虫产生极显著的引诱作用(P < 0.01),对其雄成虫产生显著的引诱作用(P < 0.05);而蒎烯对云斑天牛雌成虫产生极显著的驱避作用(P < 0.01);α-萜品醇则对其雌成虫产生极显著的引诱作用(P < 0.01),对其雄成虫产生显著的驱避作用(P < 0.05)。研究结果说明:α-萜品醇和壬醛对云斑天牛雌成虫产生较强的引诱作用,而蒎烯对其雌成虫产生较好的驱避作用;萜品烯和壬醛对云斑天牛雄成虫产生较强的引诱作用,而α-萜品醇则对其雄成虫产生较好的驱避作用。  相似文献   

10.
《山西农业科学》2017,(2):251-254
为了开发出蔬菜烟粉虱绿色安全的防控技术,利用烟粉虱对不同寄主植物选择性的差异,选择烟粉虱的主要寄主植物番茄和甘蓝,并以芹菜作为对照植物,提取各植物精油,采用气质联用仪分析各精油中的主要成分,并进一步明确其对烟粉虱成虫的引诱作用。结果表明,采用水蒸汽蒸馏法得到了3种供试植物精油;利用Y型嗅觉仪,明确了甘蓝精油对烟粉虱具有明显引诱作用,而芹菜挥发性精油则对烟粉虱成虫具有明显驱避作用。通过气质联用法明确了对烟粉虱具有明显引诱作用的甘蓝精油中主要成分为绿叶气味物质反-2-己烯醛,测定发现,其对烟粉虱具有明显的引诱作用,并进行了温室试验进一步验证其诱杀效果。  相似文献   

11.
通过GC-MS分析,确定了油橄榄(Olea europaea)树叶挥发物的主要成分为:β-石竹烯(14.29%)、α-芹子烯(13.13%)、β-芹子烯(10.15%)、α-石竹烯(6.60%)、橙花叔醇(6.72%)、3-己烯-1-醇(5.03%)和苯乙醛(5.61%)等。利用"Y"型双向选择嗅觉仪进行的室内趋向反应试验发现,芳樟醇、β-石竹烯、α-石竹烯、α-芹子烯和β-芹子烯对陈齿爪鳃金龟(Holotrichia cheni)具有显著的引诱作用;3-己烯-1-醇和壬醛化合物对陈齿爪鳃金龟雌虫具有明显的驱避作用,苯乙醛具有明显的引诱活性;橙花叔醇对雌虫具有驱避作用,而对雄虫则表现引诱活性。  相似文献   

12.
不同植物保护剂对荔枝蒂蛀虫的嗅觉反应与驱避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四臂嗅觉仪测定了荔枝蒂蛀虫成虫对国际有机常用的印楝素、迷迭香、薄荷、薰衣草、柠檬、尤加利、木酢液、木酢液 大蒜和木酢液 辣椒等9种植物保护剂的嗅觉反应.结果表明,荔枝蒂蛀虫成虫对9种植物保护剂有明显的负趋向反应.其中,荔枝蒂蛀虫对0.3%印楝素和迷迭香的气味反应较强.0.3%印楝素流量为50、100 mL/s时,荔枝蒂蛀虫的活跃程度相当.9种植物保护剂对荔枝蒂蛀虫产卵的室内测定影响结果表明,9种有机植物保护剂处理后24 h的驱避率在65.38%~93.59%之间、处理后48 h的驱避率在47%~83%之间,以0.3%印楝素的效果为最佳,其驱避率分别为93.59%和83.33%.结果还表明,供试的植物保护剂对荔枝蒂蛀虫的驱避效果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3.
4种单体化合物对甜菜夜蛾嗅觉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方法,研究了己酸、壬酸、己醇和壬醛4种单体化合物对甜菜夜蛾嗅觉行为的影响,并对4种化合物的有效剂量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4种供试化合物均对甜菜夜蛾雌虫表现出明显的驱避作用。己酸的驱避活性剂量范围为稀释200~1 200倍,壬酸的有效剂量范围为稀释10~1 000倍,己醇在稀释300倍和500倍时表现出显著的驱避活性,而壬醛在稀释800~1 200倍时对甜菜夜蛾雌虫有显著的驱避作用。己酸、壬酸、己醇和壬醛驱避效果最佳的稀释倍数分别为1 000倍、500倍(和800倍)、500倍、1 000倍,驱避率依次为96%、82%、76%、82%。因此,这4种对甜菜夜蛾具有明显抑制作用的单体化合物在甜菜夜蛾的防治方面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为了有效防控柑橘大实蝇,本文利用触角电位仪和"Y"形嗅觉仪测定初羽化的柑橘大实蝇成虫对4种不同浓度(0.5、1.0、5.0、10.0μg/μL)的14种板栗挥发物的触角电位(EAG)反应和嗅觉行为反应差异。结果表明,柠檬烯、α-蒎烯、苯乙酸甲酯、异丁醛、芳樟醇、β-石竹烯和苯乙醛对初羽化柑橘大实蝇成虫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引诱作用,戊醛、乙偶姻、乙酸芳樟酯和水杨酸甲酯对柑橘大实蝇成虫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的驱避作用,壬醛对柑橘大实蝇雌虫具有极显著的驱避作用、对柑橘大实蝇雄虫具有极显著的引诱作用。初羽化的柑橘大实蝇成虫对14种板栗挥发物之间的EAG反应存在极显著差异,对柠檬烯的EAG反应相对值最高(2.060±0.071),对戊醛的EAG反应相对值最低(0.455±0.050),其最高EAG反应相对值是最低的4.52倍;其余12种挥发物的EAG反应相对值介于二者之间。  相似文献   

15.
3种热带杂草挥发油干扰小菜蛾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嗅觉反应研究了3种热带杂草挥发油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热带杂草挥发油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成虫有好的驱避作用,且随挥发油量的增加驱避作用加强,白花蒿Artemisia argyi和假蒟Piper betle 2种挥发油比飞机草Eupatorium odoratum挥发油对成虫的驱避作用更明显.在产卵驱避和拒食作用试验中,3种热带杂草挥发油对小菜蛾表现出一定的产卵驱避作用和拒食作用,且随着施用浓度的增加产卵驱避和拒食作用加强,随着时间的延长产卵驱避作用和拒食作用减弱.3种挥发油的产卵驱避效果和拒食活性大小分别为:假琦挥发油>飞机草挥发油>白花蒿挥发油.  相似文献   

16.
柑橘大实蝇Bactrocera minax是为害柑橘类果实的毁灭性害虫。利用触角电位仪和Y型嗅觉仪测定初羽化的柑橘大实蝇成虫对4种不同浓度(0.5, 1, 5和10 μg/μL)的14种板栗挥发物的触角电位(EAG)反应和嗅觉行为反应差异。结果显示柠檬烯、α-蒎烯、苯乙酸甲酯、异丁醛、芳樟醇、β-石竹烯和苯乙醛对初羽化的柑橘大实蝇成虫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引诱作用;戊醛、乙偶姻、乙酸芳樟酯和水杨酸甲酯对成虫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的驱避作用;壬醛对柑橘大实蝇雌虫具有极显著的驱避作用,对雄虫具有极显著的引诱作用。初羽化的柑橘大实蝇成虫对14种板栗挥发物之间的EAG反应存在极显著差异;其成虫对柠檬烯的EAG反应相对值最高(2.060±0.071),对戊醛的触角电位反应值最低(0.455±0.050),其最高的柠檬烯的EAG反应相对值是最低的戊醛的触角电位反应值的4.52倍;其余12种挥发物的EAG反应相对值介于二者之间。  相似文献   

17.
华南毛蕨挥发油对美洲斑潜蝇成虫的行为干扰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气相色谱一质谱连用仪,对华南毛蕨Cyclosorus parasiticus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华南毛蕨挥发油中含有38种化学成分,酯类物质占21.961%,酸类占17.199%,烯醇类占16.161%,酚类物质占14.263%,醛酮类占11.026%,其中,对昆虫具有驱避作用的糠醛占2.943%,香豆素占1.327%,丁二酸二异丁酯占1.126%.对挥发油进行生物测定的试验结果表明,2.5、5.0、7.5、10.0μL用量对美洲斑潜蝇成虫产卵在施用24h有驱避作用同时表现出一定的拒食作用,其产卵驱避和拒食作用的大小随施用剂量的增加而增大,随时间的增长而逐渐减弱;施用48h后仅10.0μL有产卵驱避作用和拒食作用.采用四臂嗅觉仪对美洲斑潜蝇成虫的行为反应测定结果也表明,其对这种挥发油具有同样的行为趋向.  相似文献   

18.
昆虫的嗅觉是其行为感觉的一种重要信号输入来源,在昆虫的气味识别过程中有多种蛋白质参与,它们在调控昆虫的取食、群集、交尾和产卵等一系列行为中起着重大作用,这些与昆虫嗅觉相关的蛋白主要包括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binding Proteins,OBPs)、化学感受蛋白(Chemosensory Proteins,CSPs)、气味受体(Odorant Receptors,ORs)、离子型受体(Ionotropic Receptors,IRs)、感觉神经元膜蛋白(Sensory Neuron Membrane Proteins,SNMPs)和气味降解酶(Odorant degrading enzyme)等.其中,气味受体是嗅觉系统中的关键成员之一,具有识别气味分子并向下游传递嗅觉信号的重要作用,其介导的气味分子与嗅觉神经元树突上气味受体的专一性结合是重要的嗅觉识别基础.气味受体主要分为两类:传统气味受体和非典型性气味受体,传统气味受体具有识别气味分子的功能,在不同昆虫间的同源性较低;非典型性气味受体不能识别气味分子,它与普通气味受体共表达,协助它们完成对气味分子的识别,在不同昆虫间非典型性气味受体的序列较为保守.气味受体的功能验证主要采用培养细胞系法、电压钳技术和果蝇"空神经元"法,研究昆虫气味受体的功能可为寻找气味配体,开发针对害虫的食物引诱剂和驱避剂、性诱剂以及聚集信息素等奠定理论基础.文章从气味受体的鉴定与分类、结构、表达、系统进化关系以及功能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关于气味受体的研究进展,为昆虫嗅觉机制的研究及害虫的预防和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驱避作用测定方法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自行设计的滤纸测定法、Y形玻璃管测定法、自制嗅觉仪测定法、驱避玻璃盒测定法和圆底玻璃缸测定法对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驱避剂的生物测定方法进行了探索。结果发现,采用圆底玻璃缸测定法小蠹虫能在寄主植物和非寄主植物之间较快而准确地选择寄主植物,此法适用于小蠹虫驱避剂的测定,而采用其他4种测定方法,小蠹虫不能准确、快速地对测定物作出选择,故不宜用作小蠹虫驱避剂的测定。  相似文献   

20.
南美斑潜蝇对寄主植物挥发物的行为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食性昆虫通常利用寄主植物释放的挥发性物质寻找食物和产卵场所,植物也可利用其挥发物对前来取食和产卵的昆虫产生趋避作用.本文采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菜豆、黄瓜、南瓜和番茄等4种寄主植物挥发物对南美斑潜蝇成虫的引诱作用.结果表明,所有供试寄主植物的健康植株和受害植株均对南美斑潜蝇成虫具有明显的引诱作用,其中菜豆的引诱力最强,番茄最差.说明寄主植物挥发物在南美斑潜蝇成虫选择寄主植物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