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华北平原农村储粮技术优化集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华北平原三省(河南省、河北省、山东省)的调研,针对目前农户储粮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农村储粮实用技术优化集成、农户储粮推荐装具和农户储粮中适用的化学药剂,这对提高我国农村储粮整体水平,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为国家粮库提供高品质粮源,增强我国粮食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华北平原农村储粮现状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配合“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产后领域)的实施,在华北平原的核心示范区对农户进行储粮现状抽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华北平原农户储粮中普遍存在粮食重产轻储、储粮设施简陋、安全储粮技术缺乏、储粮损失严重、缺乏农村储粮技术推广服务体制和科学保粮的舆论宣传等现象,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3.
广东每年生产的粮食,70%左右由农户储藏。近年来农村体制改革,农业连年丰收,农户手中粮食逐年增多。把农户储粮害虫防治工作搞好,不仅能把粮食损失减至最低限度,而且能提高国家入库粮质,减轻国家储粮害虫防治工作的负担。本文主要谈谈广东农户储粮害虫防治的现状,并对农户储粮害虫防治措施进行多方面的探讨。一、广东农户储粮害虫防治现状长期以来,农户储粮害虫防治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农户储粮由于没有采取任何防虫措施,害虫危害严重。我省基层粮食部门的一些同志,于今年6—7月分别对位于广东北部、中  相似文献   

4.
现在的农村,不仅家里储粮的农户减少了,而且存粮的数量也急剧下降。农民不愿意储粮,这既与农村家庭收入水平提高有关,也与农户储粮装具简陋、储粮损失大相关。首先,过去农村家庭存粮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的口粮消费,但随着粮食流通体制市  相似文献   

5.
农户家庭储粮现状及改进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农户储粮约占粮食总产量的60%~70%,农户储粮安全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分析我县农户家庭储粮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就如何帮助农户减少粮食的产后损失,提高粮食的品质和储粮技术水平提出了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6.
1推进农户科学储粮的重要性 我国60%以上的粮食储存在农村,由于多数农户一直延用木柜、拌桶、砖池、编织袋等原始方式储粮,有的甚至随意堆放于室内,储粮条件简陋,储粮技术落后,缺乏科学储粮意识,霉烂、生虫、鼠耗损失严重,损失率高达8%~10%,全国每年粮食损失可达200多亿千克。如何把农村储粮损失降到最低,如何开发农村储粮这块“无形粮田”,如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7.
湖南农户储粮综合技术核心示范基地储粮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配合"粮食主产区农户储粮减损关键技术创新与示范"项目的实施,在湖南省农户科学储粮核心示范区对农户进行储粮现状抽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随着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产后)和"农户科学储粮专项"的实施,农户科学储粮意识有所提高,示范基地科学储粮仓使用率高达84.0%,农户平均储粮损失率降低至4.13%。但是,农村储粮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户储粮防虫杀虫药剂市场处于空白,同时,部分农户仍然存在重产轻储、储粮设施简陋等现状,造成8.76%~10.50%的粮食产后损失率。  相似文献   

8.
农村粮食银行近年来在粮食主产区发展明显加快,并且在减少农户储粮损耗、解决农户储粮难题、美化农村居民居住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调查发现,安徽农村粮食银行普遍存在规模较小、信用较低、农户储粮风险较大等问题。当前,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构建统一的粮食银行组织领导与监管体系,规范粮食银行运营;建立农村粮食银行准入制度;实行存粮准备粮管理制度;加强风险管理,设立风险准备基金,加强农户参与粮食银行的愿意。  相似文献   

9.
山东省农户储粮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户储粮是我国粮食储藏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国家粮库储粮安全和人民的身体健康。本文在对山东省农户储粮现状、储粮技术、储存设施等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结合现有文献资料和相关政策,对山东省农户储粮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旨在为下一步开展农户科学储粮工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农户储粮都是我国粮食储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储存量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60%以上,担负着9亿农民的口粮保障。但由于农户储粮条件差,加上缺乏科学储粮知识,储粮损失巨大,随着我国人口逐年增多,耕地面积减少,加之受环境污染,气候变暖等因素的影响,采用传统的方式增加粮食产量已越来越困难。如何保持和提升农村储藏粮食的质量,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1.
不同覆膜方式对旱地冬小麦土壤水分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探讨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条件下覆膜种植冬麦田土壤水分动态特征和增产效果,在2008—2009和2009—2010年生长季,以露地种植为对照(CK),研究了3种覆膜方式(全膜覆土穴播、全膜穴播、垄膜沟播)对冬小麦农田土壤水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孕穗前期覆膜处理0~200 cm平均土壤含水量在2个生长季分别较CK高2.3%和1.7%,而在孕穗期至成熟期分别较CK低14.7%和7.6%。地膜覆盖可显著改善0~20 cm土壤墒情,但拔节后20~90 cm土层以及全生育期90~200 cm土层含水量普遍低于CK;2个生长季收获期0~200 cm平均土壤含水量覆膜处理较CK分别低64.7 mm和47.0 mm。在2个生长季中,覆膜处理平均耗水量分别较CK多64.6 mm和77.2 mm。2个生长季夏季休闲后,覆膜处理在秋播时0~200 cm的土壤含水量分别比CK高29.8 mm和22.8 mm,显然,覆膜有利于土壤水分的快速恢复。2个生长季覆膜处理的平均产量分别较CK高49.4%和53.2%,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1.8%和14.3%。在3种覆膜处理中,虽然全膜穴播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但从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投入同产出效益角度考虑,则以全膜覆土穴播最优。因此认为,全膜覆土穴播是一种高产高效、操作简单、适宜于半干旱区推广应用的冬小麦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12.
稻属20个种外稃乳突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文绪  汤圣祥 《作物学报》1997,23(3):280-288
用捷描电镜对稻属植物20外种种的外秀的表面乳突性状作了观察。根据乳突的形态特征,将乳突分为5类,即双峰乳突,多峰乳突,瘤峰乳突,单峰乳突和凹痕乳突。  相似文献   

13.
Exo70A1是芸薹属作物柱头接受亲和花粉的必需因子,可能参与了干性柱头水分分泌和花粉水合过程。本文从自交不亲和甘蓝A1柱头c DNA中获取了Bo Exo70A1、Bo SEC3、Bo SEC10、Bo SEC15和Bo Exo84基因的编码序列,序列分析表明,Bo Exo70A1、Bo SEC3、Bo SEC10、Bo SEC15和Bo Exo84基因分别与At Exo70A1、At SEC3A、At SEC10、At SEC15B和At Exo84B基因的c DNA序列高度同源,其编码的5个蛋白均没有信号肽,Bo SEC3蛋白含有一个典型的EF-hand钙离子结合结构域。将Bo Exo84蛋白拆分为2个片段(Bo Exo84-N和Bo Exo84-C),并与Bo SEC3、Bo SEC10和Bo SEC15蛋白编码序列一起分别亚克隆至p GADT7质粒,Bo Exo70A1蛋白编码序列亚克隆至p GBKT7质粒,酵母双杂交检测结果表明,Bo Exo70A1蛋白能与Bo SEC3、Bo Exo84-N蛋白互作,但不能与Bo SEC10、Bo SEC15蛋白互作,这为深入探讨Bo Exo70A1蛋白乃至整个胞泌复合体在甘蓝干性柱头接受自花花粉排斥异花花粉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供水与地膜覆盖对干旱灌区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于爱忠  柴强 《作物学报》2015,41(5):778-786
研究限量供水与地膜覆盖对玉米产量的耦合效应,对于充实干旱内陆灌区水资源高效利用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在甘肃河西石羊河流域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覆膜方式(全膜覆盖、半膜覆盖和未覆膜)和不同灌水水平(7200、6450和5700 m3 hm–2)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膜覆盖方式与灌水量对玉米籽粒产量、收获指数、双穗率、穗粒数、粒重及水分利用效率有显著影响,且二者互作效应显著。全膜覆盖高、中灌水量条件下,玉米籽粒产量分别达到13 275.5 kg hm–2和12 880.5 kg hm–2,显著高于同等灌水量的半膜覆盖和未覆膜处理,增幅达7.0%~31.0%。全膜覆盖条件下,玉米水分利用效率达到16.9 kg mm–1 hm–2,较半膜覆盖和未覆膜处理分别高12.7%和6.3%,差异显著。全膜覆盖结合高灌水量玉米的双穗率、穗粒数和粒重在各处理中均表现最高,分别达到23.9%、658.6粒穗–1和36.4 g 100粒–1。全膜和半膜覆盖条件下,高灌水量处理玉米全生育期平均叶面积指数(LAI)分别达到2.8和2.7,显著高于对应低灌水处理,中等灌水量处理与低灌水量处理的平均LAI差异不显著;全膜高灌水处理0~30 cm土壤含水量和0~25 cm土层0℃积温分别达到23.9%和3717.9℃,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通径分析结果进一步说明,地膜覆盖主要是通过提高双穗率、增加叶面积指数提高了玉米粒重和穗粒数,从而提高玉米籽粒产量,进而双穗率、平均叶面积指数的提高均可归因于耕层土壤水热状况的改善。  相似文献   

15.
大穗小麦多小穗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彭正松  颜济 《种子》1997,(5):5-8
采用中国春单体系列对大穗普通小麦品系“88F2185”的多小穗性状进行了基因定位研究。结果表明,“88F2185”决定多小穗的基因位于其1B、3D和5A染色体上,其中3D染色体的效应最强。“88F2185”1B和3D染色体上的基因表现显性,而5A染色体上的基因表现隐性。此外,“88F2185”4D染色体上还存在减少小穗数目的隐性基因。据前人研究及本试验结果分析认为,“88F2185”5”的1B及4D染色体上具控制小穗数目的新基因。  相似文献   

16.
微喷带灌溉对小麦灌浆期冠层温湿度变化和粒重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东  徐学欣  张洪波  林祥  赵阳 《作物学报》2015,41(10):1564-1574
2012—2013和2013—2014年度田间试验中设小麦灌浆初期不灌水(W0)、畦灌(W1)和小麦专用微喷带灌溉(W2)3个处理,并在灌浆中后期设置不同微喷时间和水量处理,以明确微喷带灌溉对小麦灌浆期冠层温、湿度和粒重的影响。灌浆初期10:00进行W2处理,当日中午穗层温度降低6.8~11.3℃,降幅明显大于W1处理;灌水后第2~4天与W1无显著差异,第4天与W0无显著差异。W2处理当日叶片水势显著大于W1处理,当日光合速率和次日叶片水势与光合速率及千粒重和籽粒产量均与W1无显著差异,且显著大于W0处理;W2的灌水利用效率显著大于W1处理。在小麦灌浆后期于10:00、12:00、14:00时采用微喷带喷水5 mm和10 mm均显著降低冠层温度,提高冠层相对湿度、旗叶水势和群体光合速率,且微喷时间越早越有利。本试验结果表明,小麦灌浆初期微喷补灌或中后期在预报高温当天10:00时微喷补水5~10 mm,可显著提高粒重和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17.
本文总结了十五年来冬小麦育种工作的经验,结果表明,制定正确的育种目标是育种成败的关键.育种目标要适应生产的发展,要纠正脱离实际的过高的产量指标,在高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品质.为了满足本地区不同条件下种植的小麦与其前后茬粮食作物,实现全年各茬均衡增产及连年持续丰产的要求,必须培育一整套品种,尤其要重视早熟品种的选育.还应要求冬小麦良种的性状在确保稳产的基础上去求高产;强调具备越冬抗寒性,抗多种病害,高抗倒伏,并能保持较大的生物学产量.文内设计及评价了产量构成因素不同组配的四种类型:多穗型、中间型、大穗(或穗重)型和耐晚播早熟型.  相似文献   

18.
姚启伦  陈发波  刘红芳  方平 《作物学报》2015,41(7):998-1006
为探讨我国西南地区玉米地方品种Glb 1基因序列多态性,对40份西南地区玉米地方品种的Glb 1基因序列测序,并与Gen Bank中来自普通玉米、小颖玉米、繁茂玉米和摩擦禾的19条同源序列比对。结果表明,来自西南地区四川、重庆、云南和贵州的玉米地方品种分别有35、25、33和25个多态性位点,其遗传多态性分别是小颖玉米的87%、86%、85%和71%,8个种群遗传多态性指数的大小排序为小颖玉米、四川地方品种、重庆地方品种、云南地方品种、贵州地方品种、普通玉米、磨擦禾和繁茂玉米,Tajima’D、FuLi’D和FuLi,F检验表明Glb 1基因是中性进化基因。比较种群间DNA序列的共有多态性和固定差异,玉米地方品种与小颖玉米、繁茂玉米、磨擦禾间存在较高的固定差异和较低的共有多态性。Glb 1基因的系统进化关系及网状关系分析为玉蜀黍属的分类系统提供了佐证,四川玉米地方品种有较高的遗传多态性支持我国玉米由印度经西藏传入四川的论点。  相似文献   

19.
Summary The ovary of Pelargonium species is composed of 5 carpels, each of which contains 2 ovules. Usually, one of the two ovules develops and the other shrivels. The developed ovule is either on the upper side or on the lower side in the carpel. Intervarietal or interspecific difference was observed with respect to the position of the developed ovules.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mechanism of fertilization, the behaviour of pollen tubes was observed under the fluorescence microscope and the developmental process of ovules was anatomically examined by using two cultivars, Bourbon 4x (2n=154) and Prince Rupert (2n=22). In both cultivars, many pollen grains germinated on the stigmas, but pollen tubes which reached ovaries were few. Eventually only one tube could enter the ovule in each carpel. In Bourbon 4x the ovules which were penetrated by the pollen tubes were always the upper ones. In Prince Rupert about 70% of the total fertilized ovules were on the upper side. The dying off of embryos occurred rarely.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intervarietal difference in the rate of the upper ovules which develop is genetical and is determined by fertilization.  相似文献   

20.
J. Salinas  C. Benito 《Euphytica》1983,32(3):783-790
Summary The 6-phosphogluconate dehydrogenase (6-PGD), 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 (G-6-PD) and glutamate dehydrogenase (GDH) zymogram phenotypes of wheat, rye and their aneuploid derivates were determined. At least three genes involved in the production of 6-PGD isozymes were located on chromosome arms 4RL, 6RL and 2RL of Imperial rye, King II rye and Dakold rye. Evidence was obtained that at least one gene located on chromosome arm 5RS controls G-6-PD isozyme activities in these varieties of rye and one gene involved in the production of GDH isozymes was located on chromosome arm 2RS of Imperial, King II and Dakold ry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6-PGD isozymes exist as dimers and monomers. No possible structure of the G-6-PD and GDH could be determin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