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核桃黑斑病是危害核桃生产的重要细菌性病害,近年来在陕西严重发生。为探究陕西省核桃黑斑病的病原菌种类,制定核桃黑斑病的田间防治策略。采用组织分离法对陕西省内核桃黑斑病的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获得纯培养物,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分析,获得2种病原株系HTX和HTP,分别鉴定为野油菜黄单胞杆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和成团泛菌(Pantoea agglomerans)。通过对21种药剂进行室内抑菌试验,筛选出7种药剂对2种病原菌株系均有明显抑制作用。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中生菌素、春雷霉素、噻霉酮、琥胶肥酸铜和噻唑锌对核桃黑斑病危害的叶片、果实的防治效果均在67.67%、61.53%以上,防治效果好,可用于核桃黑斑病的田间防治。  相似文献   

2.
以分离鉴定出的核桃黑斑病病原菌——黄单胞杆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为试验菌株,制备该致病细菌的胞外多糖溶液,探究其致病性并测定其对核桃叶片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黄单胞杆菌胞外多糖溶液能使核桃呈现典型的黑斑症状,显著增加细胞膜通透性和丙二醛质量摩尔浓度。在一定质量浓度范围内,核桃黄单胞杆菌胞外多糖与核桃叶片游离脯氨酸质量分数和防御酶活性呈正相关;而当质量浓度较高时,胞外多糖与游离脯氨酸质量分数以及防御酶活性呈负相关,这说明高质量浓度的胞外多糖溶液能影响核桃机体的正常生理指标,从而证明黄单胞杆菌胞外多糖在其对核桃致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成团泛菌(Pantoea agglomerans)对稻谷的致病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离自稻谷的成团泛菌 (Pantoea agglomerans)菌株的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 ,所有成团泛菌菌株对稻谷都有一定的致病力 ,但强弱差异明显 ,其中 FDQ1、FDSN4、XD2、XSH4菌株较强 ,XD2最强 .成团泛菌影响稻谷的灌浆与发育 ,水稻对该菌的易感期为孕穗期到抽穗初期 ,症状表现为抽穗迟、(半 )包穗、白穗、稻粒变色、秕谷率高等 ;该菌还影响稻种的萌发 ,表现为胚芽与胚根的伸长受到抑制 ,容易造成死苗 .成团泛菌对稻谷的污染部位主要集中在内、外颖组织上 .要使该菌保持较强致病力 ,菌液接种菌量应不低于 1 0 8CFU·m L- 1 .  相似文献   

4.
为建立一种简单易操作的核桃品种对黑斑病抗性的鉴定方法,以大泡核桃、三台核桃、扎343、云新云林4个核桃品种为材料,研究核桃黄单胞杆菌侵染后,不同核桃品种的发病情况及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和单宁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接种核桃黄单胞杆菌后,大泡核桃和三台核桃表现为抗性品种,云新云林和扎343表现为感病品种.接种病原菌30 d后,感病品种的脯氨酸和单宁含量比抗病品种分别降低了67.33%和52.44%;抗性品种的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比感病品种分别降低了63.40%和45.92%.相关性分析表明,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和单宁的含量可以作为核桃品种抗性评价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陕南地区核桃黑斑病病原菌种类,并筛选出无公害的有效抑菌剂,以陕南山阳县、丹凤县、商州区等地采集的发病核桃果实及枝条为研究对象,对其病原菌进行了系统分离和壳聚糖抑菌试验。根据致病性测定、菌体形态、培养特性、生理生化反应、16S rDNA及gyrB基因序列分析,对陕南核桃黑斑病病原进行鉴定;采用分光光度计测定OD600下细菌受抑制的最低有效浓度。结果表明:陕南核桃黑斑病病原细菌为泛菌属的最后泛菌,可通过伤口侵染核桃的果实、嫩枝和叶片,发病时间短、致病性强;水溶性壳聚糖盐对该病原菌具有良好抑制效果,是防控核桃黑斑病的有效抑菌剂,对最后泛菌的最低抑制浓度分别为:壳聚糖盐酸盐3.5 g/L,壳聚糖乳酸盐0.5 g/L。  相似文献   

6.
防治核桃黑斑病药剂筛选及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核桃细菌性黑斑病是一种危害核桃的重要病害。为明确不同杀菌剂对核桃细菌性黑斑病菌的抑制作用以及田间防效。通过室内抑菌试验及田间喷雾防治试验,研究了中生菌素等14种杀菌剂对核桃细菌性黑斑病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中生菌素等7种供试杀菌剂对核桃细菌性黑斑病原菌成团泛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EC50在40.27~252.41 mg·L-1,其中中生菌素的抑制作用最强,EC50为40.27 mg·L-1,噻霉酮、硫酸链霉素和春雷霉素的抑制作用相当,EC50分别为50.62、53.25、54.88 mg·L-1,氟啶胺的EC50为176.96 mg·L-1。中生菌素、噻霉酮、氟啶胺和春雷霉素4种药剂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4种药剂对核桃黑斑病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田间防效依次顺序为:中生菌素>噻霉酮>氟啶胺>春雷霉素。中生菌素对核桃果实黑斑病防效为81.35%,对核桃叶部黑斑病防效为82.65%。春雷霉素对核桃果实黑斑病防效为71.58%,对核桃叶部黑斑病防效为74.87%。中生菌素、噻霉酮、氟啶胺和春雷霉素等药剂可作为防治核桃细菌性黑斑病的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7.
为鉴定锡林郭勒盟白音锡勒地区紫花苜蓿根腐病的致病菌,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可培养致病菌群,基于16S r DNA对细菌进行种属分析,基于ITS对真菌进行种属分析。结果表明:在紫花苜蓿根腐部分离鉴定的19株细菌中有6株成团泛菌(Pantoea agglomerans)和6株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baetica);所分离的19株真菌中有13株织球壳菌(Plectosphaerella cucumerina)。通过相关文献的分析推测优势细菌成团泛菌和优势真菌织球壳菌为引起紫花苜蓿根腐病的主要病原菌。本研究通过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揭示锡林郭勒盟白音锡勒地区紫花苜蓿可培养病原菌种类,以期为当地紫花苜蓿根腐病害的诊断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新疆红枣黑斑病病原菌鉴定及拮抗细菌筛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对新疆红枣黑斑病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确定新疆红枣黑斑病病原菌种类种属,并进行拮抗细菌筛选,为新疆红枣黑斑病的防治奠定基础.[方法]从新疆阿克苏和喀什分别采集染有黑斑病的灰枣和骏枣样品,采用可培养方法,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测定其生长最适培养基、温度、pH值;并从未发病枣园及发病枣园但未染病红枣树下采集土壤样品,采用平皿对峙法进行拮抗菌筛选.[结果]从灰枣和骏枣上分别分离获得1株病原菌,根据菌株形态及分子测序结果表明,2株菌均为链格孢属菌种(Alternaria altemata),并筛选获得2株优良的拮抗菌JK1(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和JK5(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tilis).[结论]新疆红枣黑斑病病原菌为链格孢属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其生长最适培养基为PDA,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适生长pH值为6~7,菌株JK1和JK5对病原菌生长具备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陇南核桃致病性成团泛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拟从核桃病叶中分离并鉴定其致病菌,以便更好地实施科学防治。以组织分离法分离核桃病叶中的成团泛菌,之后以形态学方法对该病菌进行形态学鉴定,并通过细菌16SrDNA序列分析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该病原为成团泛菌Pantoea agglomerans。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该菌致病时间短,危害较大。主要通过伤口侵入植株叶片组织使得寄主发病,而植株茎干的损伤对植株发病短期内无明显影响,通过根际土壤接种发现,该细菌并不能直接由根部进入植株体内。  相似文献   

10.
棉花黑斑病病原鉴定及生防木霉菌株的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河南省部分地区感染黑斑病的棉花叶片上分离病原菌,并对其致病力、病原及其生防木霉菌株进行了研究。共分离到5株棉花黑斑病菌株。致病力分析表明,CHB-3的致病力比较强,病情指数达到89.3。对Y21c菌株的核糖体RNA基因内转录间隔区进行PCR扩增和序列测定,并在GenBank中进行Blast搜索和比对分析,根据rDNA-ITS序列分析结果并结合病菌的形态学特征,初步认为河南省棉花黑斑病的病原菌为细极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sima)。利用平板对峙培养测定了7个木霉菌株对棉花黑斑病菌株CHB-3的拮抗作用,筛选到抑菌作用较好的木霉菌株TH,抑菌率为88.6%。  相似文献   

11.
2000-2001年在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发现一种白芷病害,从其病叶上分离得到了10个菌株.接种白芷成苗上,发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完全一致,并从接种病株上重新分离得到此病原菌.各菌株致病力无明显的差异.经革兰氏染色反应、菌体形态、培养性状、生理生化反应、G+Cmol%等鉴定,该病原菌为丁香假单胞杆菌在白芷上的新的致病变种.该病菌引起白芷细菌性叶斑病(又称斑点病).  相似文献   

12.
用从感病杨树上分离纯化得到的4种冰核活性细菌;成团泛氏菌[Pamfoea agglomerans(E.herbicola)],菠萝泛氏菌[P.tnanas(E.ananas)],大黄欧文氏菌[Erwinia rhapontici]和丁香假单胞菌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syringae]作为抗原,分别免疫家兔,获得较高滴度的专化抗血清,经试管沉淀试验测得滴度分别为:1/1024、1/2048、1/1024、1/1024;专化性反应率为95.8%,在检测技术研究中,进行了试管沉淀法、玻片凝集法、环状办面凝集法和对流免疫电泳4种试验,通过比较证明,环状界面凝集法用于检测带菌苗木最为6方便和可靠,对已知病原菌的检出率达98%以上。  相似文献   

13.
桉树青枯病病原鉴定和致病力测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桉树(Eucalyptus)青枯病于1983年和1986年分别在我国广西和广东发现。该病病原菌通过本试验鉴定为青枯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Smith),属生理小种1、生化型Ⅲ。桉树青枯菌与木麻黄、番茄及甘薯等青枯菌在形态特征、染色反应、培养特性、烟叶浸润反应、碳水化合物利用能力、硝酸盐还原等生化特性、酯酶同工酶某些主酶带、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和蛋白质氨基酸成分等方面基本相同。从不同桉树树种和地理种源分离到的青枯菌菌株的致病力基本相同。桉树青枯菌对桉树的致病力较强,木麻黄、番茄、甘薯及花生青枯菌对桉树的致病力较弱。经过比饺分析,发现桉树和木麻黄、番茄、甘薯青枯菌对某些寄主的致病力可能与其酯酶同工酶存在较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植物细菌性青枯病的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生物防治是解决植物细菌性青枯病的一条极有希望的途径。笔者综述了利用无致病力青枯菌、芽孢杆菌、假单胞杆菌、链霉菌、转基因植物等生防因子防治植物细菌性青枯病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克隆和鉴定成团泛菌(Pantoea agglomerans)的致病相关基因,阐明该种土壤习居细菌在玉米自交系PS056上引起细菌性干茎腐病的原因。【方法】利用转座子Tn5的随机插入突变特点,构建致病性菌株P. agglomerans XJ1突变体库;经对Tn5插入位点的侧翼扩增,确认突变体PA121的致病力相关基因;通过基因互补试验,证明yhfK与致病力的关系。【结果】通过对突变菌株的接种筛选,获得11个致病力丧失的突变体。Southern杂交和PCR扩增结果表明,Tn5在突变体PA121中为单拷贝插入,插入位点为细菌编码内膜蛋白的yhfK(Tn5 插入在yhfK的1 082 bp处)。将yhfK克隆到质粒pBBR1MCS上,并导入突变体PA121中进行互补,生物测定结果显示转化子完全恢复了正常的细菌生理功能,并能够在玉米自交系PS056上恢复致病力。RT-PCR试验证明,yhfK调控hrpA的转录。【结论】 成团泛菌XJ1中yhfK是调控其对植物致病性的基因之一,具有在玉米自交系PS056上引起细菌性干茎腐病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对广东省中山地区近年来新发生的春羽(Philodendron selloum)细菌性软腐病病原菌进行了分离、致病性测定和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分离的致病菌CF-1株与GenBank中10株迪基氏菌(Dickeya spp.)(其中包括7株菊迪基氏菌(D.chrysanthemi)、1株达旦迪基氏菌(D.dadantii)、1株万年青迪基氏菌(D.dieffen-bachiae)和1株玉米迪基氏菌(D.zeae))和2株胡萝卜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carotovora)的序列相似性超过99%,经系统发育树分析,该病菌与菊迪基氏菌(D.chrysanthemi)在同一分支上,因此将引起春羽细菌性软腐病的病原菌鉴定为菊迪基氏菌(Dickeya chrysanthemi).分离获得的另外1株致病菌ZSC-2株为次要病原菌,初步鉴定为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  相似文献   

17.
2000-2001年在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发现一种桔梗病害,并从其病叶上分离得到了26个菌株。菌株接种于桔梗叶片后,发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完全一致,并从回接病株上重新分离得到此病原菌。各菌株间致病力无明显的差异。经革兰氏染色反应、菌体形态、培养性状、生理生化反应、(G C)%等鉴定,确定该病原菌为丁香假单胞杆菌的一个新的致病变种。该病菌能引起桔梗细菌性叶斑病(又称斑点病)。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引起宁夏地区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的病原菌,以宁夏中卫市和吴忠市感染细菌性斑点病的番茄病叶为材料,通过常规组织分离法分离菌株,对其形态学、分子生物学、致病性进行鉴定,并采用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设计[L9(34)]筛选室内苗期抗病性鉴定方法。结果表明:菌株1(分离自宁夏中卫市的病原菌)、菌株2(分离自宁夏吴忠市的病原菌)的菌落形态均呈乳白色,全缘,不透明,表面光滑,产生绿色荧光,菌体杆状,革兰氏染色呈阴性;菌株1、菌株2的16S rDNA序列与丁香假单胞菌番茄致病变种KT783475.1的相似度为99.93%;回接后叶片产生褐色病斑,伴有黄色晕圈,与自然发病植株的症状一致。因此,确定引起宁夏地区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的病原菌是丁香假单胞菌番茄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tomato)。在接种苗期为四叶期、菌悬液浓度为1.00×107 CFU/mL、接种方法为茎秆接种法、保湿时间为96 h的条件下,病情指数为72.2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是番茄细菌性斑点病室内苗期抗病性鉴定的最佳方法。本研究为宁夏地区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的防治及抗病育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穗粒腐病菌对玉米幼苗的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河南省玉米杂交种穗粒腐病原菌分离鉴定的结果表明,玉米杂交种籽粒(或病粒)中串珠镰刀菌的带菌率最高,分离频率为59.61%,其次为木霉菌,分离频率为14.97%。从玉米杂交种中分离到的穗粒腐病菌对玉米幼苗致病性的测定结果表明,串珠镰刀菌、蠕孢菌和禾谷镰刀菌对玉米幼苗的致病力较强,只是发病时间、病害蔓延速度有所差异。病原菌分离频次的高低与病原菌的致病性强弱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植物病原细菌分类最新进展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冯洁 《中国农业科学》2017,50(12):2305-2314
随着人们对植物病原细菌研究的不断深入,细菌分类一直处于一个变化的过程。除了传统的属被拆分成若干个属以外,新属也不断增加,植物病原细菌属的数量已增至近40个。革兰氏阴性细菌中,传统的欧文氏菌属(Erwinia)又分出了4个属:果胶杆菌属(Pectobacterium)、迪基氏菌属(Dickeya)、泛菌属(Pantoea)和布伦纳氏属(Brenneria),导致作物软腐病的胡萝卜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和黑腐果胶杆菌(P.atrosepticum)最初分别归在胡萝卜欧文氏菌胡萝卜亚种(Erwinia carotovora subsp.carotovora)和黑腐亚种(subsp.atroseptica);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中分出了雷尔氏菌属(Ralstonia)、伯克氏菌属(Burkholderia)和噬酸菌属(Acidovorax)。新种的命名更是层出不穷,迪基氏菌属中已陆续增至8个种,导致玉米细菌性茎腐病和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的病菌现名为玉米迪基氏菌(Dickeya zeae)。有些亚种或致病变种上升为种,导致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的病原菌由燕麦噬酸菌西瓜亚种(Acidovorax avenae subsp.citrulli)变为西瓜噬酸菌(Acidovorax citrulli)。很多病原菌的学名经历了数次变更,棉花角斑病的病原原名为野油菜黄单胞菌锦葵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malvacearum)和柑橘黄单胞菌锦葵致病变种(X.citri pv.malvacearum),现为地毯草黄单胞菌锦葵致病变种(X.axonopodis pv.malvacearum)。革兰氏阳性细菌家族的成员也在不断壮大。国内学者在学名使用上存在落伍和不规范现象。论文对近年来植物病原细菌分类体系的变化进行了梳理,并呈现了新老拉丁文学名的变化过程。关注植物病原细菌分类学的变化,有助于我们的研究工作与国际接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