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蕹菜别名空心菜、竹叶菜、藤藤菜.属旋花科一年生或多年生植物,食其嫩叶和嫩茎,是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夏秋季的重要叶菜类蔬菜之一。由于蕹菜耐热、适应强、供应期长、病虫害少,在全国各地广为种植。近年来我市随着蕹菜栽培面积的扩大,蕹菜病害的发生和为害逐年加重。  相似文献   

2.
针对蕹菜栽培管理过程中的技术难点和管理中多发易发的各种问题,结合商丘地区蕹菜种植情况,从整地施肥、品种选择、田间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治及适时采收等多个方面深入探讨和分解,总结出一套完善的全生育期日光温室栽培、主茎和侧枝多次采收的栽培栽培方式,以期进一步完善蕹菜温室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为农户保护地蕹菜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通过大棚盆栽试验研究在不同pH条件下,土壤中铅、镉、汞3种重金属的4个水平下蕹菜中重金属的累积特征.结果表明,在适宜的土壤酸度水平下,中低浓度的铅、镉、汞混合污染有利于蕹菜的生长;相反,在高浓度铅、镉、汞混合污染的碱性土壤中,蕹菜的生物量小,根茎短且易受病虫害危害;蕹菜是耐镉性植物,蕹菜中的镉含量易受到土壤中重金属含量...  相似文献   

4.
<正> 蕹菜又名空心菜、竹叶菜、藤菜。我国南方普遍栽培。近年来,我省城市郊区栽培逐年增多,面积不断扩大,深受消费者欢迎。蕹菜耐高温多湿,病虫害较少,生产成本低,采收期长,产量高,适应性强。以嫩梢嫩叶供食,品质优良,营养丰富。栽培蕹莱,对增加夏秋叶菜种类,特别是对补充秋淡有重要作用。一、蕹菜的生物学特性蕹菜是旋花科甘薯属蔓生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须根系浅,再生能力强。旱生  相似文献   

5.
一、选择适宜的蔬菜种类和品种夏季栽培蔬菜,应考虑季节特点,选择耐热性、耐湿性强,抗因高温多湿所引起的病虫害的蔬菜种类或品种,如丝瓜、扁豆、苦瓜、冬瓜、西瓜、芸豆、豇豆、葱、韭菜、苋菜、蕹菜、芋、竹笋等.此外,选择早熟品种可避开病虫害发生高峰期,减轻病虫为害程度.  相似文献   

6.
蕹菜(空心菜)原产中国,现作为一种主要蔬菜广泛栽培。本地白锈病是蕹菜常见的病害,本文介绍了对蕹菜白锈病的发生特点及无公害防控技术。  相似文献   

7.
蕹菜是信阳地区夏季的主要蔬菜品种,白锈病已经成为影响蕹菜生产安全的重要病害之一。为了丰富市民菜篮子,提高菜农经济效益,本文对蕹菜白锈病的发生及防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为提早上市、提高种植效益,本文介绍了水蕹菜早春大棚无公害栽培技术,包括整地施肥、扦插换蔸、大棚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等。  相似文献   

9.
蕹菜(也叫空心菜)为旋花科甘薯属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蔬菜,原产于我国热带地区,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华南、华中、华东和西南各地普遍栽培。是夏秋季的重要蔬菜,具有营养价值高、出园快、产量高、抗性强、病虫害少等优点,是堵缺补淡的首选蔬菜。大多数地方用种子繁殖,种子需求量大。德宏州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于2008年进行蕹菜繁种技术研究.现把蕹菜繁种的技术要点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笔者介绍了蕹菜-豇豆-青菜高效种植模式栽培技术,主要技术为茬口安排、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设施管理和注意事项等,以帮助广大农户提高种植效益。  相似文献   

11.
蕹菜又名竹叶菜、空心菜、藤菜,为旋花科甘薯属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嫩茎、叶为主要食用部分,营养较丰富,是夏秋的重要绿叶蔬菜。蕹菜原产我国热带多雨地区,华南、西南栽培普遍,长江流域各省栽培也多,近几年北方地区也广泛栽培,但在栽培中易发生白锈病,下面将蕹菜白锈病的发生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西瓜连续栽培易造成土地连作障碍,加重作物病虫草害的发生。通过茬口合理安排,将西瓜与水蕹菜作物轮 作,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缓解土壤连作障碍,促进西瓜优质栽培和绿色生产。本文介绍了西瓜和水蕹菜轮作的生态模 式,以及阐述了该模式下西瓜和水蕹菜的关键栽培技术,有望为种植农户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低氧水培对蕹菜生理特征的影响及蕹菜对低氧的耐受性特征。[方法]采用浮床在低氧富营养化水面种植蕹菜,与土培的蕹菜进行比较,研究了成熟期蕹菜叶片中叶绿素、脯氨酸、丙二醛、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等生理指标的变化,探讨了蕹菜对低氧的耐受性特征及种植密度对蕹菜生长的影响。[结果]在低氧富营养水体中,蕹菜叶片的总叶绿素、丙二醛、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低于土培处理,而脯氨酸含量高于土培处理,说明蕹菜对低氧富营养水体有较好的耐受性;种植密度越高,蕹菜的叶绿素含量越低,种植密度对叶片中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影响不显著,高密度种植可提高可溶性蛋白的含量。[结论]每2 m2的浮床种植66株蕹菜最佳,为蕹菜浮床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低氧水培对蕹菜生理特征的影响及蕹菜对低氧耐受性特征。[方法]采用浮床在低氧富营养化水面种植蕹菜,与土培的蕹菜进行比较,研究了成熟期蕹菜叶片中叶绿素、脯氨酸、丙二醛、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等生理指标变化,探讨了蕹菜对低氧的耐受性特征及种植密度对蕹菜生长的影响。[结果]在低氧富营养水体中,蕹菜叶片的总叶绿素、丙二醛、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低于土培处理的,而脯氨酸含量高于土培处理,这说明蕹菜对低氧的富营养水体环境有较好的耐受性;种植密度越高,蕹菜的叶绿素含量越低,种植密度对叶片中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影响不显著,高密度种植可提高可溶性蛋白含量。[结论]每2m2的浮床种植66株蕹菜最佳,为蕹菜浮床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蕹菜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经济作物,近年来随着蕹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由穿孔黄单胞菌(Xanthomonas perforans)引起的蕹菜溃疡病日趋严重,对生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建立高效快捷的蕹菜溃疡病菌检测技术,可为有效防控病害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普通PCR检测技术,针对蕹菜溃疡病菌X. perforans基因组中特有序列TC2-1_002562(编码噬菌体终止酶大亚基家族蛋白)和TC2-1_002580(编码噬菌体家族蛋白)设计两对特异性检测引物,在同一个PCR体系中达到了快速检测蕹菜溃疡病菌的目的。【结果】建立的PCR检测方法可操作性强,对蕹菜溃疡病菌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利用特异性引物对来自广东多个地区的蕹菜植株、土壤和水体进行病原菌分子检测,发现第一批样本仅在5份来自东莞的蕹菜叶片上检测到病原菌,第二批样本分别在土壤、水体和植株上检测到病原菌。【结论】所建立的PCR检测方法能快速检测穿孔黄单胞菌,可用于对蕹菜溃疡病的早期诊断。该病在东莞、深圳等地呈普遍发生态势,田间检测结果表明,病害发展迅速,留种蕹菜种苗或种子很可能是该病的初侵染源,种植环境的水、土壤也是病害循环的重要环节,这...  相似文献   

16.
杨广东 《今日农村》2006,(11):44-44
江西省永丰县地处赣中,是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示范县。近年来,随着早春大棚蕹菜(空心菜)生产面积的逐年增加,蕹菜白锈病由原来的零星少量发生转变成为害蕹菜生产的主要病害,发病面积占种植面积的50%以上,严重年份发病面积达70%,严重威胁我县的蔬菜生产。一、发病症状该病在我县从每年的4月份到10月份均可发生,主要为害蕹菜叶片,也为害茎。发病初叶正面产生黄色近圆形病斑,或不规则形重叠斑,1~2天后叶背生白色疱斑。侵染后如遇低温,叶面可产生无数深色小麻点,叶背少见白色疱斑,叶片畸形常呈新月形或拱形。白锈斑破裂散发出白色粉未(孢子…  相似文献   

17.
通过三个蕹菜品种的再生试验表明,蕹菜再生比直播的收获期缩短10天左右,品质因品种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台湾蕹菜和泰国飞机蕹菜叶片明显变大,茎变粗,品质下降;广州柳叶蕹菜叶片则略有变小,茎粗,品质基本没有变化。  相似文献   

18.
间种芳香植物对蔬菜生长及虫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迷迭香(Rosmarinus officinatis)、茴香(Foeniculum vulgare)、薄荷(Mentha haplocalyx)等3种芳香草本植物为材料,采取与蕹菜间作种植方式,探讨3种芳香植物中特殊的挥发性成分对蕹菜生长及害虫的驱避作用。结果表明:茴香、迷迭香、薄荷与蕹菜间作后,对蕹菜的株高、株幅、叶片数、分株、产量均有一定的影响。由于迷迭香、薄荷根系发达,对蕹菜的生长产生影响,最终导致蕹菜产量较低。但芳香植物驱避虫害效果显著,与芳香植物间种的蕹菜虫害明显减少,且随着蕹菜的生长,芳香植物的防虫效果更加显著。其中,迷迭香防虫效果最佳且稳定,茴香次之,薄荷的效果不稳定。  相似文献   

19.
江门市新会区位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西南部,近几年,新会区实施稻--稻--蕹菜模式,每a(年)冬种蕹菜面积约250hm2,一般每a(年)11月中旬至3月底冬种蕹菜2~3茬,每667m2冬种2~3茬蕹菜产值累计达12500~18750元.本文介绍了稻田冬种蕹菜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0.
为了了解重金属铅、铜在蕹菜、蒌蒿体内不同部位的富集规律,以蕹菜、蒌蒿为供试材料,利用土培方式研究铅、铜在蕹菜、蒌蒿根、茎、叶中的富集特征.结果表明,蕹菜、蒌蒿不同部位对铅、铜的富集量不同,大部分铅、铜富集在蕹菜、蒌蒿的根部,向地上部分迁移较少.铜在蕹菜、蒌蒿各部位的富集浓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根、叶、茎;铅在蕹菜体内的富集浓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根、茎、叶,而在蒌蒿体内的富集浓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根、叶、茎;蕹菜对铅的富集能力明显大于蒌蒿,当施加2 000 mg/kg的铅时,蕹菜叶片中铅浓度是蒌蒿叶片中铅浓度的14.2倍;蕹菜、蒌蒿根、茎、叶中铅、铜含量与土壤中的铅、铜浓度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