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不同配方袋栽黑木耳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随着黑龙江省黑木耳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封山育林政策的实施,木屑等原材料供应紧张,成本上涨,制约了产业的快速发展。豆秸和玉米芯作为主要的作物副产品一般被燃烧,甚至被丢弃,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以豆秸、玉米芯部分替代阔叶树木屑栽培黑木耳,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益。为  相似文献   

2.
黑木耳短袋地栽技术有以下六个优势:①黑木耳熟料袋栽技术取代黑木耳木段栽培技术,节省大量林木资源,充分利用林业清林的废弃物栽培出优质黑木耳,产量比木段栽培高,质量好.②利用阔叶硬杂木屑以及部分秸秆、棉籽壳等原料栽培黑木耳属于废物利用,变废为宝,提高林木资源的利用率.③黑木耳熟料袋栽成功率高,生产周期短,能充分利用原料资源,栽培黑木耳风险小. ④黑木耳熟料袋栽集中在室内发菌和室外出耳,不利用大棚或温室等出耳场所,生产成本低,管理方便,生产的黑木耳病虫害发生少,无农药残留,达到无公害标准,提高了黑木耳产量和质量.⑤黑木耳熟料袋栽室外全光出耳能充分利用阳光中的紫外线⑥黑木耳熟料袋栽小口出耳技术能栽培出单片木耳,与成朵的黑木耳相比,无耳根,浸泡时间短,方便食用,消费者十分喜爱.  相似文献   

3.
为了筛选出适宜替代传统阔叶锯木屑代料栽培黑木耳的培养料配方,进行了玉米芯、豆秸粉等培养料部分或全部替代桦木木屑栽培黑木耳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使用玉米芯、豆秸粉部分或全部替代纯木屑,可以不同程度提高菌袋培养料折干率,提高装料紧实度。除配方7和配方9外,其余配方碳氮比均处于合理范围。配方2(17%玉米芯)和配方5(17%豆秸粉)栽培的黑木耳菌丝日均长速较大、菌丝满袋时间较短、菌丝长势粗壮。玉米芯配方和豆秸粉配方可以缩短耳芽出现时间,但对耳芽整齐度、鲜耳长度、鲜耳厚度、鲜耳宽度无显著促进作用。不同玉米芯配方和豆秸粉配方处理对子实体产量、鲜干比及生物学效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其中配方5的平均鲜耳产量、平均干耳产量、生物学效率均显著高于其他配方处理。因此,配方5可以代替传统木屑配方栽培黑木耳。  相似文献   

4.
袋栽黑木耳刺孔催耳芽技术关系到黑木耳的质量、产量与效益,是袋栽黑木耳的关键技术之一,为了进一步完善刺孔催耳芽技术,促进袋栽黑木耳稳产、高产、优质,在浙江省农科院的统一部署下,进行了刺孔催耳芽技术试验。现将试验结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人工代料作畦摆袋出耳的操作管理即简称为地栽黑木耳。地栽黑木耳是按野生黑木耳的生活条件进行人工模拟管理,方法简单,操作方便。在15~25℃温度条件下,湿润、凉爽、大雾、微风,很适合黑木耳生长,展耳后产量质量有保证,又不易被杂菌污染。1997年特殊干旱,特别是黄土高原,地栽黑木耳需要多次喷水加湿与降温,1998年雨水多,提高了地栽黑木耳场地与空气相对湿度,但也给管理带来诸多不便。为了管理好地栽黑木耳,现就有关方面问题进行总结。1 浅畦利于黑木耳摆袋出耳管理作畦深10~15cm、宽100cm,长根据场…  相似文献   

6.
徐俊延  郭毓智 《食用菌》2006,28(4):51-52
黑木耳为著名的食用菌,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商品之一。由于地栽黑木耳技术的成熟和黑龙江丰富的木屑资源,黑龙江地栽黑木耳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仅在黑龙江垦区,2005年预计生产地栽黑木耳近亿袋。因此,如能准确把握其生产及管理技术,对于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结合近几年对地栽黑木耳生产技术的研究和对黑龙江主要黑木耳产区的考查结果,介绍地栽黑木耳栽培袋生产中的一些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7.
正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又称黑木耳,营养丰富,药用价值高,是我国最主要的食(药)用菌之一,有素中之荤的美誉。黑木耳传统上为段木栽培,1989年代料地栽黑木耳获得成功后,代料栽培成为黑木耳栽培的主要方式。代料地栽黑木耳具有原料来源广泛、资源利用率高、生产周期短、成本低、管理方便、产量高、质量好、效益高等优点。代料地栽黑木耳需要划口才能出耳,过  相似文献   

8.
王澄澈  李忠民 《食用菌》1998,20(3):21-21
河南省玉米、大豆常年种植面积约40000000亩,每年有玉米秆、豆秸约16000000t,除少部分青贮氨化或粉碎作粗饲料外,95%以上被焚烧或废弃,资源浪费很大.为此,我们从1994年10月起进行了玉米秆、豆秸栽平菇的技术研究,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生物转化率在80%以上,每亩净增产值600多元.现将主要栽培技术报道如下:1 菌株选用与季节安排 通过袋栽品比观察PL—01和PL—518两个平菇菌株适宜在玉米秆、豆秸培养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代料袋栽黑木耳在我省已逐步推广,一般认为袋栽期以秋季为好。笔者为探索在春夏自然温度下袋栽黑木耳的可行性,于1986年3月下旬到7月上旬,以蔗渣为原料进行了袋栽黑木耳试验,平均每百公斤干料收干耳近6公斤,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现将试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豆秸是我地区主要农副产品,为了变废为宝,于1990年3月下旬进行了豆秸栽猴头菇试验。(一)材料猴头菇菌种引自黑龙江省应用微生物所,培养基配方设:①纯豆秸;②豆秸45%,锯木屑40%,麸皮13%;③豆秸68%,锯木屑20%,麸皮10%;④豆秸97%,尿素0.6%,磷酸氢二钾0.2%,  相似文献   

11.
延边地区黑木耳栽培技术发展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永镇  李春花 《食用菌》2011,33(2):1-2,9
黑木耳栽培技术的发展在吉林省延边州可分为四个阶段,即木段栽培黑木耳技术、地栽“V”形口黑木耳技术、地栽钉子眼黑木耳技术、托袋立体棚栽黑木耳技术。  相似文献   

12.
为了就地取材发展平菇生产,我们用甜菜渣和豆秸粉进行瓶栽和箱栽试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箱栽生物效率为62%,瓶栽达90%以上。(一)箱栽法:取纸箱10只,先铺经0.1%高锰酸钾液浸过的薄膜,留一半用来盖料面。将新鲜甜菜渣挤去多余水分,加40%豆秸粉,含水量为60~65%,pH6~7。每箱装料10公斤,厚约23厘米,压实  相似文献   

13.
铁力市食用菌开发办公室,在推广袋栽香菇技术生产中,为了简化生产工艺、设备条件和降低成本,因地制宜,以豆秸为主要原料采用塑料大棚床架式栽培香菇获得成功,效益显著,具有菇形好、柄短、圆整和基本无畸形的特点.本地区豆秸资源丰富,来源广泛,价格便宜.现将方法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李鑫  邓春海 《食用菌》2021,(1):56-58
黑木耳是我国栽培的第二大食用菌,其栽培地已经遍布我国20多个省市,2017年全国黑木耳产量达758.15万t[1]。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人工栽培黑木耳的国家,已有上百年的栽培历史。为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进一步提高袋栽黑木耳的产量和品质,降低自然环境的变化对黑木耳生长的影响,东北黑木耳产区采取蔬菜冷棚挂袋栽培黑木耳,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冷棚挂袋栽培黑木耳菌袋集中,便于管理,节约用工、用水成本;比地栽出耳提前20 d以上,出耳均匀,品质好,无杂质无污染物,价格比地栽耳高出20元/kg[2]。冷棚挂袋栽培黑木耳已成为黑木耳栽培的主要方式,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是人工栽培黑木耳技术的第三次革命。  相似文献   

15.
黑木耳属耐寒怕热型菌类,南方地区因地下水位高,在袋栽过程中,存在黑木耳菌丝期和出耳期被霉菌严重污染的情况,以及粘菌侵害造成的流耳病等,都会使栽培成功率大大降低。为达到黑木耳袋栽高产、稳产、品质高、降低污染率的目的,南方冬季大棚袋栽黑木耳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环节。1 塑料大棚 搭建大棚应有利于调控温湿度、通风换气。采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浙江省南部的龙泉、云和、庆元等县农民兴起袋栽黑木耳的热潮。实践证明,袋栽黑木耳是山区农民科技致富的新兴产业。为推广与普及黑木耳的袋料栽培技术,结合几年来的栽培实践,提出如下要点,供作参考。1栽培季节黑木耳是中温型真菌,喜恒温多湿。菌丝生长适宜温度为10~30℃,最适温度为26~28℃;出耳温度及生长适温为16~24℃,最适温度为18~  相似文献   

17.
代料栽黑木耳的配方筛选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了用北方常见的几种农作物秸秆栽培黑木耳的试验,从菌丝生长情况、子实体形态、产量、营养成分等多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木屑中添加30%玉米芯、50%玉米芯或30%豆秸的浊合代料栽培黑木耳,菌丝生长及木耳产量都较好。  相似文献   

18.
黑木耳袋栽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综述了黑木耳袋栽技术在栽培原料、栽培方式、管理方法、栽培生理研究和栽培设施等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同时比对生产实践技术需求,对黑木耳袋栽技术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黑木耳的营养保健作用及深加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木耳的产区必须对黑木耳产品进行加工,生产出适宜市场消费和销售的黑木耳商品。这样既能使黑木耳增值,还能促进黑木耳栽培的发展。根据辽宁省朝阳市食用菌研究所送检样品,由辽宁省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检测,地栽黑木耳的营养价值高于木段栽培黑木耳的营养价值,地栽黑木耳的营养成分高于国标一级黑木耳质量。  相似文献   

20.
吕晓丽 《北方园艺》2007,(4):234-235
就高纬寒地代料地栽黑木耳生产工艺过程中,每一个环节中所存在的问题做了一一阐述,并做出了相应的解答.对本区黑木耳产业的发展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