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扬啤 1号 (原名扬辐麦 96 53)系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利用60 Co -γ射线辐照迟熟亲本 870 6 2 ,诱发早熟突变选育而成的优质啤酒大麦 ,于 2 0 0 0年 1 1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 选育经过1 991年选用综合性状较好 ,但熟期较迟、株高偏高的中间材料 870 6 2干种子1 50 g ,采用 30 0Gy60 Co -γ射线进行辐照诱变处理 ,当年种成M1。 1 992年夏混收后按单穗脱粒 ,秋季单穗粒播成M2 穗行。 1 993年夏选择早熟、矮秆优良突变单株 ,秋季进入株系圃 (M3 )。 1 994年夏株系 2 - 5- 31 6表现秆矮、早熟 (比其亲本早熟 4d)…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不同亚麻种质对白粉病的抗性差异,对田间自然发病的73份亚麻材料进行白粉病抗性鉴定与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品系)间抗性差异明显,共鉴定筛选出免疫材料1份、高抗材料13份、抗病材料17份、中抗材料21份、感病材料8份和高感材料13份,分别占供试材料的1. 37%、17. 81%、23. 29%、28. 77%、10. 96%和17. 81%。品种(品系) 9801-1对白粉病免疫,且株高、工艺长等经济性状较好,全麻率较高,可作为优良品种(品系)推广种植,K1732等13份高抗材料与Y0307-8等17份抗病材料可作为亚麻抗白粉病育种的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3.
为了明确从国内外引进的马铃薯种质资源在定西旱作区的表现,分早熟、中熟、晚熟,采用对比法对45份马铃薯种质资源的形态学特征、生物学特性进行了鉴定分析和评价。试验结果表明:在引进的45份材料中,晚熟材料有23份,田间抗病性强的材料有10份,抗旱性强的材料有23份,商品薯率在80%以上的材料有8份。对种质资源进行育种利用,通过配置优良组合,进一步挖掘资源潜力,筛选出‘冀张薯8号’等优良亲本材料。同时提出加强种质资源的深入鉴定,进行以拓宽遗传基础为主要目的的种质创新,丰富其遗传多样性,为以后针对不同用途利用这些资源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了筛选大麦抗白粉病资源,本研究了294份供试大麦品种2010-2012年度在昆明点的白粉病抗性表现,以及13份在昆明、丽江、保山和德宏4个不同生态试验点可正常成熟的大麦品种的田间白粉病抗性.294份大麦品种的鉴定结果表明,高抗品种6份,占供试材料的2.04%,抗病品种36份,占供试材料的12.24%,感病和高感品种252份,占供试材料的85.71%;在二棱大麦中高抗和抗病品种的比例达到19.61%,高于多棱大麦品种中高抗和抗病品种的比例.13个大麦品种在不同生态试验点的抗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大麦品种和相同大麦品种在不同生态试验点的田间白粉病抗性存在明显差异.机械裸、义乌八角米麦、Gdcm4和新啤4号在昆明、丽江、保山和德宏均抗白粉病,可用作4个地区的推广品种或育种亲本.  相似文献   

5.
IR58系我所郑九如同志1983年初从国际水稻所引进,具介绍高抗东格罗病、稻瘟病,抗褐飞虱1.2型。IR58的亲本有IR28、广场矮和IR36。为了了解该品种在我省条件下的生育表现和在三系研究中的利用价值,我们于当年5月初播种,7月中旬齐穗表现早熟,属早稻型有一定感温性,分蘖强,多穗型、穗小、粒小。1984年早季3月下旬播种、4月下旬播秧、6月下旬齐穗全生育期115天左右。以IR58作亲本,不管作父本还是作母  相似文献   

6.
通过辐射诱变手段获得种子低植酸(low phytic acid)突变系,进而选育低植酸作物品系,是可行的技术路径。本研究利用60Co-γ辐照小麦种子,从其后代中筛选到熟期与辐射亲本相仿或早熟、高产且籽粒植酸含量明显低于辐射亲本的小麦新品系10份,为小麦育种提供新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以CP72—1210作亲本的30个杂交组合的后代入选率和入选实生苗的主要经济性状。结果表明,以CP72-1210作父本的15个组合入选品比试验的株系13个,平均每万株实生苗6.27个,并已育成2个早熟高糖优良品种。以CP72-1210作母本的15个组合入选品比试验的株系5个,平均每万株实生苗2.99个。CP72-1210用作父本的育种效果优于用作母本的。根据后代表现和育成品种及优良品系的数量,认为CP72—1210是一个优良亲本,其后代品种具有萌芽好、分蘖力强、生长快、有效茎数多、宿根性能好、抗风抗病力强、高产稳产、早熟高糖的优良种性。  相似文献   

8.
定西市马铃薯种质资源引进与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明确从国内外引进的马铃薯种质资源在定西旱作区的表现,分早熟、中熟、晚熟,采用对比法对45份马铃薯种质资源的形态学特征、生物学特性进行了鉴定分析和评价。试验结果表明:在引进的45份材料中,晚熟材料有23份,田间抗病性强的材料有10份,抗旱性强的材料有23份,商品薯率在80%以上的材料有8份。对种质资源进行育种利用,通过配置优良组合,进一步挖掘资源潜力,筛选出‘冀张薯8号’等优良亲本材料。同时提出加强种质资源的深入鉴定,进行以拓宽遗传基础为主要目的的种质创新,丰富其遗传多样性,为以后针对不同用途利用这些资源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了深入发掘优良抗病种质资源,拓宽抗源亲本,从27个国家和地区引进441份水稻品种(系),采用人工接种稻瘟病菌进行抗性鉴定。结果表明,无高抗材料,鉴定筛选出IDSA3和N92—4抗病材料2份,占供鉴材料的0.5%;C22、IR60、C025(ACC32568)、DINORADO、PETA(ACC32571)、INTAN等中抗材料175份(次),占供鉴总数的39.7%。  相似文献   

10.
利用大麦品种秀四为原始亲本,通过辐射与离体培养相结合的途径,诱发并获得了抽穗期比原始亲本提早22天的早熟突变体、并对该早熟性状的突变机理及遗传特性作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突变不存在嵌合体,突变体性状可以稳定地遗传,不受遗传背景及环境条件的影响,该突变系单个基因位点的隐性突变。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95份水稻种质资源进行苗期耐冷性鉴定,筛选出10份苗期耐冷(存活率≥60%)和9份冷敏感的材料(存活率为零),并对水稻冷胁迫响应基因OsSADMC进行了表达分析,发现对照和冷胁迫处理条件下该基因在耐冷品种中的表达量都显著高于冷敏感品种。对耐冷材料丽江新团黑谷(LTH)和冷敏感材料IR29的基因编码区域进行了克隆和测序分析,在两个品种间鉴定了10个SNP位点,其中第749碱基处存在的一个碱基变异(C突变为T),从而使丝氨酸变为亮氨酸。根据其中一个SNP位点设计了OsSADMC的功能标记SADMC-CAPS1,该标记可以准确地鉴定出19份耐冷性不同水稻种质资源OsSADMC的基因型和耐冷性。  相似文献   

12.
马铃薯亲本材料试管苗的耐盐性筛选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用含0%、0.2%、0.4%、0.6%、0.8%5种NaCI浓度的修改MS培养基胁迫马铃薯品种资源脱毒试管苗的方法,鉴定和筛选了35份不同熟期马铃薯亲本材料的耐盐性,筛选结果:耐盐级别为4(即0.2%盐浓度下仍然存活)的亲本材料11份,耐盐级别为3(即0.4%盐浓度下仍然存活)的亲本材料3份,耐盐级别为2(即0.6%盐浓度下仍然存活)的亲本材料2份,耐盐级别为1(即0.8%盐浓度下仍然存活)的亲本材料3份。  相似文献   

13.
大豆抗病毒病育种与其他抗病育种一样,抗源在育种中具有决定作用。没有优良的抗病种质材料是很难育出抗病性强的品种的。六十年代末期从约400个品种和品系中鉴定出抗病毒病(花叶病)较强的种质材料有齐黄1号、徐豆1号和科黄3号。1968年至1973年以抗病品种为亲本与不抗病的地方品种和新育成的品种(系)、杂交,共配制了98个杂交组合,只有两个组合(58—161×徐豆1号和科黄3号×6825—3—11—1)的杂种后代的经济性状和抗病性表现较好。通过单株系谱法从这两个组合中选出四个抗病优质新品种。根据河南、安徽和北京等省市品种区域试验结果,科系4号、科黄8号和早熟13号分别比对照增产10—17%、28—52%和30—50%。抗性鉴定结果表明,这些品种叶子的抗病能力很强,种子不生褐斑或极轻(表4)。它们是优良的抗病毒病的种质材料,利用它们为抗源已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和品系。  相似文献   

14.
随着生产的发展,我国广大花生产区迫切需要特早熟花生新品种,以解决北方地区麦油一年两熟、南方地区一年三熟和无霜期短的地区对特早熟花生品种的要求。但与特早熟有相关性的主要性状,目前国内外的报导还不多。为探讨这些关系,提高选育效果,我们从1976—1978年作了初步的观察研究。 材料与方法 供试品种(系):中早熟种花28,早熟种白沙1016,特早熟(生育期120天左右)种RH77—8,分春、夏播两组,以  相似文献   

15.
2009-2012年,利用菌核病田间人工病圃对当年参加全国油菜新品种区域试验(区试)的品种(系、组合)进行了菌核病抗性鉴定,以中油821为抗病对照,将参加区试的品种分为抗、感病两种类型,高、中、低抗和高、中、低感六个等级.本文对其中91份综合性状较好、连续两年参加了区试的材料(建议报审的材料)进行了菌核病抗性分析,结果表明:91份材料中抗(耐)性品种仅有31份,并且全部表现为低抗;按参试区域,长江上、中、下游及黄淮组和早熟组的参试品种中抗(耐)性品种所占比例分别为22.73%、37.5%、50%、28.57%和0;按类型,参试的10份常规双低类型材料中抗(耐)病品种有4份;81份杂交双低油菜品种中抗性品种所占比例仅为33.33%.以上研究结果说明,我国亟需加快油菜抗病育种的进程,培育更多适应性广、抗性强的新品种.  相似文献   

16.
在网室水培条件下,以IR45765-3B(深水稻品种)、中浙优1号(水稻品种)和中旱221(旱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不同根际氧浓度[1.0mg/L(T1,低氧浓度)、3.0mg/L(T2)、5.5mg/L(T3)、7.5mg/L(饱和氧浓度,T4)]对水稻产量及其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根际氧浓度显著影响水稻产量和干物质积累,这3个水稻材料的产量表现一致(T2T1T3T4),处理间差异显著。其中,IR45765-3B和中旱221产量差异主要是由每穗粒数和结实率导致的,而根际氧浓度对中浙优1号产量构成的影响,还表现在有效穗数上。在氮素吸收利用方面,水稻生长前期T1和T2处理有利于水稻对氮素的吸收;灌浆后期增氧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植株氮素积累,但氧浓度过高不利于氮素向籽粒中转运;这3个水稻品种以T2处理氮素利用效率最高,比低氧处理(T1)分别提高6.9%、12.8%和13.8%;根际氧浓度升高提高了水稻营养生长阶段的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综上所述,3.0mg/L根际氧浓度处理对不同类型水稻产量的形成及其对氮素利用优于其他处理。  相似文献   

17.
稻瘟病菌体细胞色素的变异性及其突变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紫外光诱变,从来自菲律宾田间的一个具有广谱毒性的流行菌株PO6-6中获得一些浅黄色素突变株,并检测了它侵染水稻的频率;同时对利用浅黄色的表现型来研究体细胞变异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在所测试的13个浅黄色素突变株中,有6个能使水稻产生病斑,在品种CO39、IR50,IR36上能重新分离到浅黄色素突变株。由此表明,某些浅黄色的突变株具有侵染水稻的能力, 它们没有通常的黑色素合成。从一些浅黄色突变株引起的病斑上获得的单孢培养菌中,野生菌株(Wild type)色素的频率范围为10%~100%。由浅黄色突变株引起的病斑中也可重新获得白色的变异物。在室内培养试验中,出现色素变异的频率未超出l10^-3 ~10^-4 的范围。用一个浅黄色突变株和野生类型的分离菌株进行的相互接种中,从品种IR50的病斑上分离的单孢中,浅黄色菌株占绝对优势。在一次实验中, 由浅黄色素培养菌所引起的一个病斑中,同时获得了浅黄色和灰黑色的培养菌。这些结果表明,体细胞色素的变异也许表现在与寄主植物之间的互作。  相似文献   

18.
在粮食作物上进行广泛的杂交,是把理想的特性从野生种转移到栽培种上来的一种有效的育种手段。二倍体野生稻如曲须根野生稻(Domin)、药用野生稻( Wall)和短药野生稻( Chev和Roehr)的一些材料,均抗各种生物型的褐飞虱。为了从这些野生稻转移抗褐飞虱基因,我们用这些材料与具有改良株型但感飞虱的品系-IR1529-680-3—2、 IR 25587—3—3—3—3和IR31917—45—3—2进行了杂交。 我们用曲须根野生稻的三个材料、药用野生稻的五个材料和短药野生稻的一个材料作父本,与三个栽培品系进行杂交。由于亲本间的不亲和性,结实率很低,获得的极少量杂…  相似文献   

19.
1986年俄亥俄州立大学从两个突变系A_5×A_(23)的杂交组合中鉴定出亚麻酸含量最低(2.5%)的大豆种质资源。本文研究了了杂交所得的两个品系A_(16)和A_(17)降低亚麻酸含量的遗传学控制。亚麻酸含量<2.5%的这两个品系同‘Century84’(亚订酸7.7%)、突变系C_(1640)(3.7%)、亲本A_5和A_(23)进行了正反交。当与亲本杂交时,无母本效应,但当同‘Century84’和C_(1640)杂交时,  相似文献   

20.
甬优系列杂交水稻SSR标记指纹图谱和籼粳属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22个SSR分子标记对13份甬优系列杂交水稻组合及其亲本材料和6份籼粳对照种进行分析,共获得87个等位基因,每对引物扩增的等位基因数为2~8个。所有供试材料间均检测到了差异,从而建立起甬优1号~甬优6号杂交水稻组合及其亲本的DNA指纹图谱。聚类分析结果表明,9份供试材料与3份粳稻对照种聚于一类,属粳稻;4份供试材料与籼稻对照种IR36聚于一类,属籼稻。这与形态分类结果基本一致。从分子水平确认了杂交水稻甬优6号和甬优4号为籼粳亚种间杂交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