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白桦林下红松人工更新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0多年生的白桦林实行疏、皆伐后,光照、气温和土温明显提高,相对湿度降低。白桦林皆伐后,灌木、草本植物种类增加,盖度增大,白桦伐根萌生幼树大量出现,影响了红松人工更新幼树的生长,增加了幼林抚育的难度。白桦林疏伐后,促进了保留木的生长,蓄积生长率为对照区的2.64倍。白桦林疏伐后进行红松人工更新,3a后保存率高达92.9%,而皆伐区只有54.5%。林冠下红松人工更新有效地避免了皆伐迹地上幼树的蹲苗现象,更新7a后幼树主要生长指标仅略低于皆伐区,但幼树生长良好,色泽翠绿,无早期分叉现象,适时疏伐上层阔叶树,红松幼树的生长将迅速加快,形成以红松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  相似文献   

2.
农田防护林更新技术研究历时28年。先后采用带内、带侧、带间、原带皆伐四种更新方式,筛选出红皮云杉、樟子松、落叶松三种较为理想的更新树种。对于不超过10年营造的杨树林带,通过问伐采用带内更新,超过10年的采用带侧更新;对于已开始衰老,但尚能起防护作用的宽林带可采用原带一侧部分皆伐更新;对于成过熟林带,或防护作用甚微的残破林带,“小老树”,可采用原带皆伐更新;对于大网格林带可采用带间更新。带内更新应选择3年生的耐荫树种红皮云杉。带侧更新、原带一侧部分皆伐更新应选择4年生的红皮云杉,或4年生换床的樟子松。带间更新应选择速生的落叶松、樟子松搭配。  相似文献   

3.
采用正交试验法进行更新设计,通过对试验区的10a田间观测,结果表明,天然过伐林采伐迹地人工更新较好的设计为;择伐迹地,采伐强度40%以下,冠下丛植更新红松,每穴3株,株行距3m×3m,也可营造红皮云杉,皆伐迹地,更新长白落叶松,株行距1m×3m(1m×2m)并借助天然更析保留水,黄等珍贵阔叶树,使之形成“人天混”。  相似文献   

4.
连续3 a对小兴安岭地区低质林验样地内苗木的成活率、保存率和生长率进行实地调查,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改造3 a后,3种苗木的保存率无明显差异。3 a内3种苗木的生长率大小次序为:落叶松大于红松大于云杉。在带状皆伐改造模式中,红松在8 m和10 m带宽的水平皆伐带内的生长效果较好;云杉在6 m和8 m带宽的垂直皆伐带内的生长效果较好;落叶松在10 m和15 m带宽的水平皆伐带内的生长效果较好。在林窗改造方式下,红松在面积为150到300 m2的林窗内生长效果较好;云杉在面积为25到100 m2的林窗内生长效果较好;落叶松在林窗内的生长状况指标均很高,生长效果都较好,无明显差异。根据苗木的生长效果为低质林改造选择合理的改造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采用干烧法对不同透光抚育强度下红松林建群种含碳系数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透光抚育强度下,红松各组分含碳系数分布在(405.91±12.64)~(459.31±5.73)g·kg-1之间,不同透光抚育强度均降低了红松树干的碳含量,皆伐和强度择伐方式使红松枝叶含碳量显著提高;蒙古栎各组分含碳系数分布在(404.53±1.28)~(475.47±5.41)g·kg-1,上层皆伐显著提高了蒙古栎树干的含碳系数,中、强度透光抚育与上层皆伐显著降低其树枝与树叶的含碳系数;紫椴各组分含碳系数分布在(414.24±6.85)~(479.64±7.22)g·kg-1,强度透光抚育与上层皆伐显著降低了紫椴树干的含碳系数,中、强度透光抚育与上层皆伐显著降低了其树叶的含碳系数;榆树各组分含碳系数分布在(421.18±2.94)~(476.37±2.89)g·kg-1,中、强度透光抚育与上层皆伐显著降低了榆树树干含碳系数,强度透光抚育与上层皆伐显著降低其树叶含碳系数。  相似文献   

6.
小兴安岭林区低质林改造效果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观测小兴安岭低质林改造试验样地苗木的成活和生长状况,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不同改造方式造林的成活率及生长率.结果表明:横山带造林成活率高于顺山带和林窗的造林成活率,而顺山带造林生长率略高于横山带和林窗的造林生长率.从三种树种在同一改造方式内的造林效果看,红松造林成活率高于云杉和落叶松.带状皆伐选择8~10m采伐带宽度的造林成活率及生长率较高,造林更新效果较好.从幼苗成活率、生长率看,中等林窗是造林更新的适宜面积.成活率及生长率混交造林好于纯林.  相似文献   

7.
不同间伐强度对日本落叶松复层林下针叶树种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本溪市实验林场内的日本落叶松人工中龄林、近熟林进行不同间伐强度的更新试验,采取4种抚育强度的间伐措施:伐1行留3行(Ⅰ型)、伐2行留2行(Ⅱ型)、伐3行留1行(Ⅲ型),皆伐后迹地更新(Ⅳ型)。选取4种针叶树种红松、落叶松、樟子松、云杉作为更新树种,研究不同间伐强度对复层林下层更新幼苗生长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上层林分抚育强度的增大,下层林分的苗高、地径、叶长、主根长、侧根长和侧根数均得到了显著提升,更新幼苗根、茎、叶和总生物量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复层林中上层林木抚育强度大小决定了下层更新树种的生长效果,但红松与云杉在幼龄林生长期内的适当庇荫才能达到最优的生长效果。  相似文献   

8.
落叶松保留木的生长状况与正常林分无大差异,总观伐前更新效果,如果采用伐前更新,当前推带状皆伐,更新树种可考虑以红松,云杉为主。  相似文献   

9.
不同经营措施下落叶松林枯落物持水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究不同经营措施下落叶松林枯落物的持水能力,以修枝抚育、引进灌木、孔状择伐、封闭抚育、带状皆伐5种措施,以未封禁作为对照,通过对未抚育、抚育后2a、抚育后4a落叶松林枯落物的储量、最大含水量、自然含水量、有效拦蓄量等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落叶松人工林枯落物储量的大小,在采取措施以后2a与4a的表现出的状态均为:带状皆伐封育恢复孔状择伐修枝抚育引进灌木未封禁。在经过抚育以后4a间枯落物最大持水量大小分别为:引进灌木封育恢复带状皆伐孔状择伐修枝抚育未封禁。在经过改造措施的林分自然含水量均表现出高于对照区域,在改造的前两年,自然含水量大小为:封育恢复引进灌木孔状择伐带状皆伐修枝抚育,2~4a表现出的自然含水量的大小为:引进灌木封育恢复孔状择伐带状皆伐修枝抚育。在经过抚育改造之后的林分,有效持水量的大小排序为:带状皆伐孔状择伐引进灌木封育恢复修枝抚育。  相似文献   

10.
红皮云杉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一般生长在海拔300-1800米的山地,它常与鱼鳞云杉、冷杉、红松、白桦、蒙古栎等树种混生成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水曲柳及其混交树种长白落叶松、红皮云杉、红松叶片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季节动态,为水曲柳人工林的优化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东北林业大学森林培育实验站天然林窄带状皆伐后营造的29年生水曲柳纯林、水曲柳长白落叶松混交林、水曲柳红皮云杉混交林和水曲柳红松混交林为对象,利用野外取样调查与室内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水曲柳人工林叶片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结果(1) 生长季内水曲柳叶片C、N、P含量的总体变化趋势是逐渐降低,变化范围为556.71~446.15g/kg、32.61~18.74g/kg、3.62~1.26g/kg;C/N、C/P、N/P的总体变化趋势是逐渐升高,变化范围为17.06~23.81、150.60~350.56、9.10~16.98。(2)混交树种长白落叶松、红皮云杉和红松叶片C含量及红皮云杉与红松叶片N、P含量呈波动态势,长白落叶松叶片N、P含量逐渐降低;长白落叶松叶片的C/N和C/P平稳升高,红皮云杉叶片的C/N和C/P连续下降,红松叶片的C/N和C/P呈波动态势。长白落叶松和红松叶片的N/P先升高后降低,红皮云杉叶片的N/P先下降后平稳。(3)水曲柳和长白落叶松叶片的N、P含量显著高于红皮云杉和红松叶片的N、P含量,C/N和C/P显著低于红皮云杉和红松叶片的C/N和C/P。结论培育水曲柳长白落叶松混交林和水曲柳纯林优于培育水曲柳红松混交林和水曲柳红皮云杉混交林,培育过程中应注意在生长季初期保证林地氮肥的数量,中期注意补充林地的氮肥和磷肥。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6种针叶树种熏气后的生理指标变化,为绿化树种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哈尔滨市常见的樟子松、黑皮油松、长白落叶松、红皮云杉、杜松和爬地柏共6种针叶树种,模拟汽车尾气进行熏气试验,通过测定这6种针叶树种的相对电导率、叶绿素、游离脯氨酸、丙二醛含量的变化,分析它们对熏气的抗性。[结果]樟子松、黑皮油松、杜松、长白落叶松对熏气的抗性较强,红皮云杉和爬地柏对熏气的抗性较弱。[结论]樟子松、黑皮油松、杜松、长白落叶松更适合作为城市园林绿化的行道树,红皮云杉和爬地柏适宜作为公园、学校和居民区的景观绿化树。  相似文献   

13.
应用Li-6400光合分析仪,对不同采伐类型1型(采伐2行落叶松保留2行落叶松)和2型(采伐3行保留3行)的长白落叶松林下人工更新的幼树红松、云杉、北美乔松、白桦的光和特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4种幼树的光响应曲线符合三元回归方程模型;各幼树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差异不显著;2型中各幼树的表观量子效率的数值好于1型;云杉、红松、北美乔松的光响应曲线最大净光合速率数值,2型均大于1型,白桦则是1型好于2型;云杉、红松、北美乔松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是单峰曲线,1型的峰值出现在10:00左右,2型的峰值出现在12:00左右,相同树种同一时刻的净光合速率数值2型好于1型;白桦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是双峰曲线,峰值出现在上午10:00和14:00左右,同一时刻的净光合速率数值1型大于2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研究长白山地区不同透光抚育强度下"栽针保阔"阔叶红松林中红松的生长情况,揭示透光抚育对"栽针保阔"红松林中红松生长过程的影响规律,旨在为阔叶红松林的恢复、经营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方法]研究5种透光抚育(未采伐对照、低度择伐、中度择伐、强度择伐及上层皆伐)对红松生长的影响。[结果]红松在群落中的地位随着透光抚育强度的增大逐步得到提升,同时透光抚育能够显著提高"栽针保阔"红松林内红松优势木(63.4%~146.5%、64.6%~158.6%)、平均木(57.9%~271.1%、42.5%~261.7%)和被压木(56.5%~182.6%、95.5%~245.5%)的树高和胸径,且呈现出随透光抚育强度的增大而递增的规律性。[结论]透光抚育能显著提高红松树高和胸径生长。  相似文献   

15.
王庆芬 《安徽农业科学》2013,(36):13943-13944,13948
以榆叶梅盆栽幼苗为试验材料,探讨了红皮云杉和樟子松林下土、枯枝落叶覆盖土对榆叶梅的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红皮云杉、樟子松的林下土可以促进榆叶梅的生长,对植株的干鲜比无明显影响,可以在两者林下种植.但红皮云杉的枯枝落叶覆盖土对榆叶梅的生长起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在其林下种植榆叶梅时,应注意对其枯枝落叶的清理.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吉林市常见的落叶乔木(榆树、白桦、糖槭、水曲柳、树锦鸡、紫丁香),常绿乔木(红松、樟子松、杜松、红皮云杉、油松)等11个树种进行滞尘量测定,得出杜松(6.3601g/m^2)、红皮云杉(4.3929g/m^2)等针叶树的滞尘量远远大于阔叶树(略大于1g/m^2)。可知,针叶树的滞尘能力比阔叶树强,加之其四季常绿,因此是城市绿化的优良树种。  相似文献   

17.
长白落叶松和樟子松等五种树种抗旱性的比较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为研究树木的抗旱机制,文中长白落叶松,樟子松,红皮云杉,油松和水曲柳的抗旱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自然失水不同时期,各树种的水分参数不同,其变化也不同,各时期均以水曲柳和落叶松失水速率最大,红皮云杉次之,樟子松和油松水失水速率最小;与之相关的其它水分参数变化快到慢的顺序也如此,落叶松和水曲柳的质膜相对透性较小,樟子松和红皮云杉较大,油松质膜相对透性居中;脱水对各树种叶绿素代谢的影响由强到弱信次为水  相似文献   

18.
以Weibull方程为基础模型,使用1680株标准木数据,分别为长白山主要的7个树种建立了树高曲线方程。研究发现,针叶树种的树高曲线具有较高的精度,决定系数R^2均在0.8以上,而阔叶树的精度较低,尤其椴树Tilia amurensis和榆树Ulmus pumila的R^2低于0.5。对比针阔叶树的树高曲线发现,在胸径较小时,阔叶树的树高普遍较高,而在胸径较大时.针叶树的树高较大。从相邻径阶的树高之差来看,针叶树的径阶树高生长量普遍较大。由于相同径阶的林木.径阶树高生长量越大,其材积生长量越大。因此,在林分调整采伐时,应尽量保留径阶树高生长量较大的林木。单纯从木材收获的角度出发,在长白山地区,相同径阶下主要针叶树种的采伐顺序应为臭冷杉Abies nephrolepis.红松Pinus koraiensis和红皮云杉Picea koraiensis。  相似文献   

19.
兴安落叶松人工林经营决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南岔林业局兴安落叶松人工林的不同年龄采伐和更新的调查资料进行分析得出:对于人工落叶松近熟林,在其采伐后更新树种的选择上应以云杉、红松为主,不宜选择落叶松造林;在采伐方式上,对落叶松人工近熟林的经营宜采用大强度间伐,每公顷保留400株为宜,不宜采用大面积皆伐和带状皆伐方式;落叶松人工林经济成熟年龄应定15~20 a;在一般公益林区,落叶松人工林数量成熟年龄应定在25-30 a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