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GIS的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我国水土流失治理的重要经验之一。基于G IS的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研究是目前研究小流域治理的主要方向。从土壤侵蚀遥感制图研究、小流域土壤信息系统研究、小流域水土保持信息系统研究等方面回顾了基于G IS的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研究的发展过程,并从水土保持动态监测研究、土壤侵蚀模型研究、水土保持规划研究等方面综述了基于G IS的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2.
陕西省水土保持措施配比是《陕西省水土保持规划》确定全省水土保持措施数量的基础和依据,对于科学制定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配置方案,以及提高水土流失治理成效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在总结近年来陕西省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的基础上,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小流域进行实际调查,根据典型小流域已有的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及措施数量,规划治理面积及措施数量,推算出陕西省已有和规划治理的水土流失措施配比,并分解到陕西省现有的12个市(区)。这一陕西省水土流失治理措施配比指标值,可为下一步市级水土保持规划工作提供依据,也可为国家、省、以及市级政府投资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的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小流域是我国进行水土流失治理和发展生产的基本单元。结合英国赠款参与式中国小流域治理管理项目(CWMP),探讨了参与式流域工作方法在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中的应用,进一步摸索出一条优化的小流域治理模式,推动了小流域的综合治理管理,使小流域治理管理的模式更加优化,为今后的小流域综合治理管理起到良好的示范和促进作用。为类似项目的规划实施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涪陵区小流域综合治理状况及治理措施效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璟  何丙辉 《水土保持研究》2006,13(5):316-318,321
对涪陵区水土流失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状况进行总结,对治理措施效益进行分析,提出涪陵区小流域治理相应对策,为今后更为科学合理的规划治理该区水土流失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土地流转后农业经营模式以规模种植为主要特征,在给山丘区水土流失集中治理创造条件的同时,也因为大面积的土地开垦带来了严重的人为水土流失。传统的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正面临着治理与破坏并存,追求规模经营、经济利益与国家要求生态、社会效益兼顾不匹配等新问题。通过调查淮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农业经营模式转变下的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研究分析了新时期水土流失的特点、小流域综合治理面临的问题,从创新思路、理念、标准、机制等方面对当前小流域综合治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阜新市水土流失概况及20世纪80年代以来阜新市小流域综合治理的进展状况,总结归纳了阜新市坡耕地治理和沟壑治理的主要工程措施,以及当地小流域综合治理中植物措施布局的主要经验。  相似文献   

7.
南方红壤丘陵区山多地少,坡耕地水土流失非常严重,坡耕地治理是小流域治理和水土保持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结合淳安县几年来小流域治理和鸠坑溪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实践经验,对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尤其是坡耕地整治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8.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出发点,同时兼顾改善生态环境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使命,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以吉林省东部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经验与做法为例,阐明小流域综合治理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重要条件和重要保障,是引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它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相符相依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为贯彻落实水利部关于推动黄河流域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创新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促进小流域综合治理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宁夏浅岔河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于2021年列项实施。依据浅岔河小流域水土流失严重、梯田标准偏低、生产道路不完善、沟道坡面立地条件复杂及流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等,确定采取梯田提升改造、沟坡造林、沟头防护、封禁治理等措施,对浅岔河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综合治理成效显著,水土流失治理程度提高到93.85%以上,水土保持率达到65%以上,林草覆盖度达到40%以上,农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0 500元。浅岔河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的实施符合新时期、新阶段发展的需要,是落实西吉县“四个一”林草产业发展规划及转变生产方式的需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 甘肃省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集中、连片、综合治理水土流失较早,是从1974年开始在面上推广的,80年代得到了大发展。目前全省已列入计划重点治理的小流域达700余条,总面积14890km~2,每年完成小流域治理面积700余km~2,占全省年治理面积的20%左右,年均治理率4.7%,治理程度平均达到57.85%,其中有89条小流域已完成规划治理任务并通过了验收。各地还涌现出一大批治理速度快、质量高、效益显著的小流域治理典型和适合当地情况的  相似文献   

11.
我国小流域综合治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我国以防治水土流失为主的小流域治理历史悠久,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经历了3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逐步探索出适应我国实际情况的治理理念、治理措施及管理体系,取得了丰富的治理经验和显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我国先后对上万条小流域进行了综合治理,治理总面积达38万km2;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小流域综合治理也显现出一些问题,包括治理理念和治理目标不能满足群众需求、小流域管理机制不健全和资金投入体制亟待完善等.在新时期,小流域综合治理不能够仅仅局限于原有的思路框架中,要在继承治理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赋予小流域综合治理新的内涵,使其产生新的活力,使之能够更好地满足我国广大民众对居住和生产环境条件不断提高的需求.在当前的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应注重当地群众需求、因地制宜布设防治体系,逐步调整综合治理内容、治理措施和综合治理目标,完善资金投入机制、建立健全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管护措施、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以不断适应时代发展对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加强小流域治理 提高经济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是在水力侵蚀地区治理水土流失的一条成功的经验。自1980年以来,在全国普遍推广。目前全国各地重点安排治理的小流域每年达7000多条,一般每条治理五年左右,把每条流域作为一个项目,制定规划,安排资金,加强技术指导,治理一批,验收一批,滚动前进。每年小流域治理完成的面积,占全国年总治理面积一半左右,治理程度高的流域,效益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3.
积极实行封禁治理 尽快增加天然植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被稀少是导致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通过封禁治理 ,依靠自然修复是增加植被的一条重要途径。实行封禁治理符合植物群落生长演替规律 ,也是当地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下改善生态环境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措施。实行封山禁牧 ,改变传统的散牧方式 ,退耕陡坡耕地 ,合理利用土地 ,调整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草产业 ,制定封禁治理规划 ,制定地方性法规 ,实行边远山区的移民搬迁 ,加快小城镇建设以及开展重点地区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是保证封禁治理成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采用梯田、集水工程、水土保持耕作法、砂田、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水土保持措施防治水土流失,是获得良好农业生态环境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前提。在水土流失区,必须将治理水土流失与治穷致富融为一体,把治理与开发融为一体,把改造低效劣质侵蚀地为高效优质土地作为治理水土流失的中心来抓。抓住了此环节,才能在综合治理的同时,因地制宜地发展不同类型的小流域经济,进而实现水土保持产业化,这是培育经济增长点的有效途径,也是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红砂岩特殊地质力学特性下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等区域问题,对红砂岩侵蚀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规划设计进行了研究。本研究基于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江西省水土保持专项普查成果、《江西省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年)》与《江西省水土保持区划及防治布局研究》等重要基础成果,以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宁都县还安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为典型案例,将红砂岩侵蚀劣地水土保持关键技术与工程设计有机结合,采用"技术集成-应用示范"的方式,因地制宜地对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分区进行设计,完成了高效开发型水土流失治理技术集成与示范。具体实践中,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通过在红砂岩侵蚀劣地综合治理展示区、坡地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示范开发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设计与实施,对侵蚀坡面进行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优化配置,形成了完善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体系,使还安小流域治理度达到86%。实践证明,生态恢复和农林经济开发治理相结合的方法能有效遏制小流域内的水土流失,可为红砂岩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及南方红壤低山丘陵区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6.
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是目前区域水土流失治理中应用较为广泛和相对成熟的一种技术,为研究其对水土流失强度变化的影响,基于eCognition、ArcGIS软件和治理前后的两期遥感影像,对尖山河小流域北部水土流失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02-2006年尖山河小流域北部土壤侵蚀整体呈现由强变弱的趋势,实施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前,强度侵蚀以上的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46.89%,而在治理后,这一比例降为31.03%;治理后中度以上侵蚀面积均比治理前有不同程度的减少,而微度侵蚀面积显著增加.因此,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取得了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7.
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思路及模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是指导水土流失治理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在吴体规划时,应根据规划原则、治理目标、治理模式以及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等,合理布局水土保持措施体系。  相似文献   

18.
小流域综合治理中的多目标规划模型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现代意义是强调水土流失治理与流域经济持续发展紧密结合,必须综合考虑水土保持工程和水利工程建设、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以及经济发展等多种因素。因此,在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中运用多目标决策方法是有实际意义的。该文针对具体小流域的治理,阐述了多目标规划模型的建立及求解,并对备选方案进行了较全面的评价。  相似文献   

19.
大伙房水库水源地农村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大伙房水库水源地农村面源污染现状,提出在小流域中实行水污染防治与水土流失治理、生态经济发展兼顾的标本兼治策略,以及小流域综合治理采取的水土流失防治、生物缓冲带、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和生态农业技术措施,为辽东山区水源地水污染防治,探索小流域农村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坚持小流域综合治理 促进赣榆经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赣榆县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 ,开展治理的 5 0条小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 92 5 %。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 ,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 ,建立了水土流失防治体系和高标准农业生产体系 ,培植了茶叶、商品粮、畜牧生产等 6大商品生产基地 ,促进了山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