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2012—2013年,在安徽蓝田特种龟鳖有限公司采用龟二级快速养殖方式养殖乌龟,将当年繁殖的稚龟进行温室培育,1年后进行室外池塘生态养殖,结果表明:当年繁殖的体重5 g左右的稚龟,温室放养密度100只/m2,经过12个月温室培育,出池规格达到350 g左右,成活率82.51%;室外池塘生态养殖池面积0.33 hm2,放养密度1.5万只/hm2,10月底起捕上市,成活率94.56%。平均规格550 g/只,销售乌龟2 600.4 kg,价格110元/kg,收入286 044元,生产成本125 000元,实现利润161 044元,平均483 132元/hm2。  相似文献   

2.
2012~2013年安徽蓝田特种龟鳖养殖有限公司采用乌龟二级快速养殖技术试验,将当年繁殖的稚龟温室培育,1年后进行室外池塘生态养殖。试验结果表明:当年繁殖的体重5g左右的稚龟,温室放养密度100只/m2,经过12个月温室培育,出池规格达到350g左右,成活率82.51%;室外生态养殖池面积0.33hm2,放养密度15 000只/hm2,10月底起捕上市,成活率94.56%。平均规格550g/只,销售乌龟2 600.4kg,价格110元/kg,收入286 044元,生产成本125 000元,利润161 044元,平均利润为483 132元/hm2。  相似文献   

3.
摘要:2012-2013年安徽蓝田特种龟鳖养殖有限公司采用乌龟二级快速养殖技术试验,将当年繁殖的稚龟温室培育,1年后进行室外池塘生态养殖,结果表明:当年繁殖的体重5g左右的稚龟,温室放养密度100只/m2,经过12个月温室培育,出池规格达到350g左右,成活率82.51%;室外生态养殖池面积0.33hm2,放养密度1.5万只hm2,10月底起捕上市,成活率94.56%。平均规格550g/只,销售乌龟2600.4kg,价格110元/ kg,收入286044元,生产成本125000元实现利润161044元,平均483132元/ hm2。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白沙参的人工繁育受精的时间及各发育期完成发育的时间.确定角毛藻是其浮游幼虫期的主要饵料.发育成稚参后前5 d,开始施肥培育池壁上生长的底柄硅藻,在变为稚参10 d后投喂海藻磨碎液.发现桡足类的影响使稚参存活率、收获密度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5.
软泥底质池塘中两种养殖仿刺参方式的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6年10月—2008年11月在4个软泥底质的池塘中分别放入塑编网造礁和毛石造礁,对仿刺参进行了两种养殖方式的对比试验。11月初放苗,参苗平均规格为400~600头/kg,每种养殖方式中放苗1200 kg(60万头)。经过两年养殖,于2008年11月收获,放入塑编网造礁的池塘中共培育出规格为4~5头/kg的仿刺参19200 kg(25.6万头),成活率达42.7%,总重量增加了15倍;放入毛石造礁的池塘中共培育出规格为7~8头/kg的仿刺参9000 kg(6 300头),成活率达10.5%,总重量增加了6.5倍。  相似文献   

6.
在水温为22.0~26.0℃下,研究了不同密度的圆筛藻Coscinodiscus sp.、舟形藻Navicula sp.和双肋藻Amphipteura sp.及其等比例组合对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体长为400~500μm的樽形幼体变态、附着及生长和成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单一硅藻组中,圆筛藻组幼体的附着率最高(13.3%±2.2%),显著高于舟形藻(6.9%±1.8%)和双肋藻组(5.9%±0.7%)(P〈0.05);混合硅藻组的附着率均高于单一硅藻组,其中圆筛藻+舟形藻组幼体的附着率(23.2%±3.2%)显著高于对照组(18.0%±2.16%)(P〈0.05)。混合藻类密度为1~25万个/cm2时,幼体的附着率(27.2%±4.2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经过46 d的饲养,单一和混合藻类组幼参的最终体长(P〈0.01)和成活率(P〈0.05)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稚参变态附着后至体长为700~800μm的10 d内,以3种混合底栖硅藻为食物,之后以营养来源丰富的人工饵料为食,可明显提高仿刺参的生长速度和育苗成活率。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养殖池塘混养日本囊对虾Penaeus japonicus的适宜搭配比例,通过在刺参养殖池塘围隔中进行日本囊对虾生态混养试验,比较了不同密度搭配比例下刺参(10、15 ind./m~2,湿体质量为6.05 g±3.15 g)与日本囊对虾(0、2、4、8 ind./m~2,湿体质量为0.89 g±0.36 g)的养殖效果。结果表明:经过4个多月的混养试验,刺参生长状况与混养日本囊对虾的密度大小无显著相关性,混养日本囊对虾对主养品种刺参的生长无显著性影响(P0.05);日本囊对虾的生长主要受自身养殖密度的影响,其密度越小,存活率越高,生长速度越快;与刺参混养的两个2 ind./m~2对虾密度组最终体质量(33.90、32.47 g),显著高于4 ind./m~2对虾密度组(25.48、25.16 g)和8 ind./m~2对虾密度组(20.29、21.63 g)(P0.05)。研究表明,综合分析产量与经济效益时,刺参搭配混养4 ind./m~2密度组的日本囊对虾经济效益最高,本研究结果可为参虾池塘生态混养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幼体变态附着率低是制约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育苗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水温22.0~26.0℃和盐度为28.0~31.0条件下,在玻璃钢水箱中放入接种圆筛藻Coscinodiscussp.、舟形藻Naviculasp.、双肋藻Amphipteurasp.及其等量组合的波纹板和樽形幼体,研究了仿刺参幼体对底栖硅藻的附着选择性和摄食器官的发育。结果表明:在12 d的培育中,波纹板上稚参的附着数量初期较低,中期较高(6月25日,即第5天),后期又降低,未附着的浮游幼体胃部萎缩成棒状,边缘溃烂,无法附着变态。试验初期,附着在接种双肋藻的波纹板上稚参数量最多,但附着高峰时急剧减少;后期接种舟形藻的波纹板上稚参数量最多,接种双肋藻的最少。附着在波纹板上的稚参数量均随硅藻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密度为1万个/cm2时,波纹板上稚参的数量最多,只有圆筛藻+舟形藻+双肋藻组在密度为25万个/cm^2时,波纹板上稚参的数量最多。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刚附着的稚参触手顶部具有可收缩的笼形结构(称摄食笼),笼呈中空状,孔径为(6.7×3.9~17.8×10.2)μm,套住食物后,经"寻食→定位→摸索→靠近→调整和选择→固定→拽拉→吞食"等过程将食物摄入。摄食笼的孔隙间有丰富的黏液状分泌物,具有黏附作用。幼参体长达8 mm时,触手顶端的摄食笼变为4个瓣状结构,瓣的表面上有均匀分布的花瓣状突起;体长为25 mm时,触手顶端由20个环绕口的触手组成,每个触手的顶端有多个瓣状结构,伸展形成"手"似结构,可扫抓兼滤捕食物。文中还讨论了仿刺参摄食器官结构的发育特点和划分稚参及幼参的形态界限。  相似文献   

9.
刺参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需求迅速增长,刺参的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伴随苗种需求量的加大,池塘刺参网箱生态育苗应运而生,在刺参养殖生产过程中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在刺参网箱育苗中,网衣上的藻类繁殖导致了网箱眼的堵塞,直接影响到刺参的育苗成功率,一旦网眼堵塞严重就会造成刺参幼苗的大量死亡,从而给养殖户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本文主要就微生态制剂在刺参网箱育苗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究池塘综合养殖花鲈和刺参在不同密度和水深条件下生长性能、存活率(SR)和非特异性免疫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溶菌酶LSZ)活性的差异。采用池塘围隔对比法开展科学实验,结果表明:综合养殖密度对花鲈和刺参生长性能的影响较为明显,但对其SR、SOD和LSZ活性的影响未见显著(P> 0.05)。Ca密度即花鲈2.0 ind./m2、刺参5.0 ind./m2为其适宜的池塘综合养殖密度;在实验水深范围内,综合养殖花鲈、刺参在不同深度生长参数、SR和非特异性免疫酶(SOD、LSZ)活性差异均不明显(P> 0.05),但花鲈生长性能已呈现随水深增大而逐渐增强的趋势,刺参则与之相反。2.0 m为花鲈和刺参池塘综合养殖适合的水深。本研究为海水池塘多营养级综合养殖模式的开发与应用积累了有用的技术资料。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培养基投放对池塘表层底泥磷形态及底栖饵料生物培育效果的影响,为新型培养基在池塘生态健康养殖中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池塘中按不同比例[4.50×103(处理1)、1.35×104(处理2)、6.75×104(处理3)kg/ha]投放培养基,以不投放培养基为对照,每处理设2个平衡.分别于春、夏、秋三季,每季度采集池塘表层底泥两次,测定不同磷形态含量;每月采集底栖饵料生物一次,统计其生物量.[结果]投放培养基后,池塘底栖水蚯蚓的数量密度随培养基投放比例的增加而增加,而摇蚊幼虫的生物量表现为:处理2(12.82 g/m2)>处理1(10.77 g/m2)>处理3(10.02 g/m2)>对照(8.19 g/m2),其中处理1、2、3分别比对照高20.85%、43.90%和12.50%.池塘表层底泥中总磷(TP)、无机磷(IP)、钙结合态磷(Ca-P)、铝吸附态磷和(Al-P)及弱吸附态磷(Labile-P)含量均表现为:处理3>处理2>处理1>对照,即与培养基投放量呈正相关;各培养基投放处理组Labile-P含量的季节变化表现为:秋季>春季>夏季,Fe-P、Al-P和Ca-P含量的季节变化表现为:春季>夏季>秋季.Labile-P与Fe-P的平均含量分别高出对照27.00%和31.00%左右.[结论]在池塘中投放培养基可有效提高底栖饵料生物的生物量,其对池塘表层底泥不同磷形态的贡献主要表现为增加Labile-P和Fe-P的含量,尤其是Fe-P的增加有利于摇蚊幼虫培育,更好地为虾蟹类池塘养殖提供天然饵料.  相似文献   

12.
广西拟水龟龟苗越冬养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登明  赵忠添 《现代农业科技》2011,(17):295-296,304
在长0.5 m、宽0.4 m、高0.3 m的泡沫箱中开展广西拟水龟稚龟控温越冬养殖试验,2个面积共0.4 m2的泡沫箱放养平均体重15g/只的稚龟78只,平均195只/m2,控制温度(30±1)℃,投喂小鱼虾、动物肝脏、瘦肉等,随着个体的生长,平均体重50 g/只以上时按规格大小分到3个泡沫箱养殖,平均130只/m2,经过越冬养殖,成活78只,成活率100%,平均体重173 g,平均日增重0.8 g/只,养殖效果显著。试验表明:泡沫箱进行广西拟水龟龟苗越冬养殖,设施简易,控温效果好,操作方便,经济实用,安全可靠,龟苗生长快,发育正常,成活率高。  相似文献   

13.
以体质量(2.00±0.52)g的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幼参为研究对象,定期将光合细菌、乳酸杆菌、芽孢杆菌、海洋红酵母4种微生态制剂及其四者的复合微生态制剂(按照终浓度比为4∶1∶4∶1的比例)添加到刺参幼参培育水体中,探讨其对刺参幼参生长、存活率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养殖水体中添加不同的微生态制剂对刺参幼参的生长和存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最高出现在复合微生态制剂组,分别达到(125.97±8.26)%和(1.66±0.06)%/d,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添加微生态制剂能够显著提高刺参幼参的消化酶活性,尤其是添加将4种菌剂按适当比例复合的微生态制剂后,刺参幼参的消化酶活性与其他微生态制剂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将4种有益菌按照一定比例复合后投放到幼参培育水体中相对于单个菌投放更能显著提高幼参消化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14.
报道鲍从育苗至养成的幼体鲍、稚鲍及成鲍系列配合饲料的3种配方、生产工艺和养殖效果用幼体鲍饲料代替部分硅藻比单独使用硅藻可延长幼体鲍的附板天数10 d左右,提高出苗率30%~40%、成活率15%~20%;用稚鲍饲料养殖3.5 mm的稚鲍66 d,平均生长速度为169 μm·d-1,显示出良好的生长性状;用成鲍饲料养殖25 mm左右的成鲍90 d,平均增长速度达172 μm·d-1,平均增重速度达105 mg·d-1,分别比某商品成鲍饲料养殖成鲍的结果高20μm·d-1、12 mg·d-1,平均饲料系数为2.0,比某商品成鲍饲料养殖成鲍的结果低0.1.  相似文献   

15.
盐碱池塘实验围隔生态系统=颗粒物沉积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盐碱池塘单养鲢和罗非鱼的实验围隔中颗粒物的沉积量和沉降速度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实验期间总颗粒物的沉积量变动范围为0.73~1245.83 g/(m2*d),沉降速度为0.70~30.86 m/d.总颗粒物沉积量和沉降速度均是有鱼围隔显著大于无鱼围隔.盐碱池塘围隔生态系统新生态颗粒有机物的沉积量变化范围为0.43~94.22 g/(m2*d).下层沉积物收集器中悬浮底泥含量大于表层.养鱼与否对水域生态系统的颗粒物沉降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影响,养鱼池颗粒物质的沉积量是很大的.各围隔的颗粒氮和颗粒磷含量在两次采样中均是养鱼围隔大于无鱼围隔.  相似文献   

16.
为完善褶纹冠蚌钩介幼虫体外培养技术和理论,采用体外培养技术研究了血清、温度对钩介幼虫的变态发育影响,并对早期稚蚌的成活和生长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鳙鱼血浆培养的钩介幼虫变态率极显著高于马血清、牛血清组(P<0.01);18℃培养的钩介幼虫变态率均显著高于30、24℃(P<0.05);褶纹冠蚌钩介幼虫生物学零度为9.34℃,有效积温为102.84℃·d;早期稚蚌养殖一个月后,鳙鱼血浆培养的稚蚌成活率最高(P<0.05),鳙鱼血浆组稚蚌壳长显著高于牛血清组、马血清组组(P<0.05);稚蚌在3 个养殖温度下,温度越低,成活率越高,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综上所述,以鳙鱼血浆为营养源、18℃条件下培养的褶纹冠蚌钩介幼虫变态率最高,稚蚌养殖成活率高。  相似文献   

17.
为评估1种新型柄海鞘-微藻-刺参混养系统对水体中氮的修复潜力,于不同季节在山东莱州养殖基地进行海区围隔养殖,设置刺参套养组和柄海鞘-微藻-刺参混养组:刺参套养组按小规格刺参(S)10~15 ind/m~2,大规格刺参(L)5~6 ind/m~2养殖;混养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微藻500 cell/mL,柄海鞘800 g/m3(湿质量密度)。主要研究不同季节不同养殖模式下水体中NH_4~+-N、NO_3~--N、NO_2~--N和总氮浓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投饵和不投饵2种养殖模式下,混养组的几种氮浓度均略高于刺参套养组,但远低于刺参单独饲养和柄海鞘单独饲养2种养殖模式下氮的排放量之和。混养系统的3种生物通过在生态位和食物链上互利共生,可有效降低氮排放量,表明混养系统在氮循环利用中具有修复潜力。  相似文献   

18.
2011年,利用3口池塘,面积分别为1 667、2 600、2 000 m2,主养黄颡鱼,放养的鱼种规格为17.5 g/尾,平均密度为12.72万尾/hm2,投喂黄颡鱼浮性专用饲料,采用微孔增氧和泼洒微生物制剂等技术措施,试验自3月开始至11月干塘出鱼,结果表明:6#、7#和8#池塘产量分别为17 958.6、18 098.8、18 369.0 kg/hm2,商品规格均超过150 g/尾,养殖成活率达到90%以上,养殖总产量为11 373.2 kg,产值272 956.8元,扣除总成本194 069元,利润为78 887.8元,平均盈利125 878.1元/hm2。  相似文献   

19.
稚贝长到商品贝需半年左右时间,稚贝的成活率与生长速度对产量和质量影响很大,要精心培育。培育稚贝需注意如下事项: 一、加强初期培育当贝类幼虫进入下沉附着、开始向稚贝变态时期是贝类生活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也是滩涂贝类人工育苗成败的一个关键。刚刚进入底栖生活的稚贝,进食器官还不完善,外壳尚未钙化,生命力非常脆弱,死亡率很高,一般成活率仅有12%。因此,需提供较好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索斑点叉尾鮰在江淮丘陵池塘的养殖效果,2014年在面积为6000m2池塘内开展斑点叉尾鮰养殖试验,同时在池塘内套养刮食性的细鳞斜颌鲴及滤食性的鲢鳙鱼,利用鲴鲢鳙生物学特性,达到生物控池塘水体水质之目的。试验结果表明:斑点叉尾鮰7431.4kg、规格为878~924g、平均规格为894g、成活率96.2%,取得每667m2产760.7kg,成活率为96.2%,每667m2获利3012.6元,投入产出比1:1.37,经济效益较为可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