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 毫秒
1.
中国草原文化是与农耕文化并列的两大支柱文化之一。中国草原文化在中国文化格局和世界文化格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草原文化是华夏文化的活泼元素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游牧是草原文化的基本元素。保存草原文化,就要给游牧以适当的地位。游牧是人类最早的仿生学,其合理内核可为农业现代化作贡献,不可一概视为落后而废除。草原文化从徒步游牧到骑马游牧,是一大进步,对人类文化的沟通交融作出了的重大贡献。一旦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融合,发生系统耦合效应,将产生生态的、经济的巨大变革,从而导致文化的飞跃。我们不妨称为‘文化造山运动’。草原文化在华夏文化发展史中始终是活泼元素。人类文明将离不开草原文化的支撑。  相似文献   

3.
论草原文化建设对草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草原文化建设对草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意义、草原文化建设是提高人对草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认知价值的重要手段、草原文化建设对草原资源环境资本的替代作用.  相似文献   

4.
与地理位置天然独厚的中东部地区不同,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游牧民族地区大力发展草原畜牧业并使其脱贫致富是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经之路。在经济与文化齐头并进协同发展的今天,特色文化对经济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其中草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有着极其悠远的历史,与我中华文化一道同样光彩夺目,我们应当重视并重新审视草原文化对于草原畜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所以本文将针对草原畜牧业的发展与草原文化建设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概述了我国发展草原生态旅游的景观资源优势、文化资源优势和社会资源优势,分析了草原气候带、植被类型、草原物种以及草原民族对草原景观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影响,同时分析了政府和全社会对草原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投入,为发展草原生态旅游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提出了发展草原生态旅游的三种模式,划分了6类草原生态旅游区,提出了多项发展草原生态文化旅游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对草原文化和草原生态环境的重要关系及草原文化的意义与内涵的叙述,提出了目前草原文化的传承和草原生态环境面临着诸多的挑战.结论:草原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生产资料,草原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只有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草原资源,对传承草原文化、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食物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7.
草原文化的保持与传承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放牧是草原文化的基本元素。保存与传承草原文化,就应以放牧为核心,建立现代轮牧制度。人、草原、家畜是草原文化的3个基本要素,通过放牧这一基本功能,将草原-家畜-人居耦合成一个自然社会生态系统。系统运行中产生草原文化。草原文化是以人为本的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总体现。其中包含了草原民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艺术形式、民族性格等,并延伸到政治、军事行为。在草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放牧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20世纪30年代前后各生产先进国家都完成了草原畜牧业的现代化转型。其转型的主要内涵为以划区轮牧为核心,配合定居点、饮水点、围栏、饲草料、牧民合作社等系统建设,建成人-草地-家畜的草原生态系统,这是保持与传承草原文化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内蒙古草原文化特点及草原文化生态内涵的基础上,并根据当前我区草原生态恶化的现状,提出了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李欣玉 《草业科学》2004,21(9):38-38
辽阔的草原,是我国远古先民长期繁衍生息的地方。位于大青山南麓的大窑遗址,距今约有50万年,记述了原始先民狩猎为主、采集为辅的生活;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反映了以聚落形式定居的农业生活;匈奴建立的草原上第一个统一政权,创造了草原游牧文化的雏形,而后  相似文献   

10.
《草原》2012,(2):98-98
正诗歌是草原文化的一朵奇葩,是草原人民重要的文学表达形式之一。为推出更多优秀诗歌作品,进一步弘扬草原文化,繁荣草原文学,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决定举办草原题材精品诗歌朗诵会,作为第九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的一个项目  相似文献   

11.
过去对草原价值的认识仅仅局限在家畜的饲草饲料功能上,近几年人们逐步认识到其生态功能,但都未从多重理论的高度全面、深刻的挖掘其内在价值,这是导致滥垦、过牧、草原生态经济系统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从多重理论视角如从自然资源稀缺、外部性、生物多样性、土地伦理、草原文化等方面对草原生态经济系统价值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在对哈萨克斯坦草地饲料研究所及国立农业大学交流访问、实地参观调研和查阅中英文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哈萨克斯坦草地资源特点、草地畜牧业发展动态及草地退化现状,并简要介绍了草地研究现状和方向。哈萨克斯坦草地放牧利用方式及发展历程与中国新疆非常相似,了解哈萨克斯坦草地资源和研究状况,对我国西部草业开发有重要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3.
周寿荣 《草地学报》2004,12(2):150-157
介绍了国际草地会议的历史及其对世界草地科技发展的影响,内容包括:会议起源,历届会议概况和历史情节,世界草地科技发展的地域差异,草地科技发展的时代特征,国际天然牧地会议与国际草地会议的关系,国际草地会议对世界草地学术组织、草地农业发展和草地学家成长的影响,国际草地会议和国际天然牧地会议对我国草地科技的影响和启示。  相似文献   

14.
中国草地资源的区域分布与生产力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大学 《草地学报》1994,2(1):71-77
根据1980-1990年全国首次按统一规程进行的草地资源调查结果和1:100万中国草地资源图的面积量算结果,本文简要地阐述了(1)中国草地资源的区域分布结构和山地草地垂直带分布规律;(2)中国草地资源类型的组成结构;(3)中国各地天然草地的产草量及其在不同水热条件下的变化规律;(4)中国草地资源的载畜量及其结构;(5)中国草地资源等级综合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15.
中国草业现状及发展战略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27  
王堃  韩建国  周禾 《草地学报》2002,10(4):293-297
中国草业的发展走过了一段非常艰难的道路,目前正处于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笔者以分析中国草业发展现状为切入点,阐明了草业作为优先发展产业的重要意义;同时,还就中国草业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及成因进行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一段时期我国草业发展的战略构想,旨在为西部开发,退耕还林还草及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对国内外关于草地生态系统演化机制的主要研究进行了综述。国内研究者强调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是两大驱动因素,其中人口压力及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主要驱动因素。国外草地生态学范式经历了均衡草地生态学向非均衡草地生态学的转变,从强调生态系统生物因素是草原退化的主要驱动力发展到强调强烈的环境波动控制草原的动态演化。相比较国内研究,国外研究更系统和深入,不仅仅注重分析单一因素,认为包括人口、经济、社会政治、科学和技术、文化与宗教以及物理、生物、化学等方面的驱动力是导致草地生态系统演变的全球驱动力。  相似文献   

17.
为掌握重庆市草地资源最新分布现状及类型特征,本试验于2017—2018年以重庆市32个区县和万盛经开区为研究区域,对重庆市草地资源展开清查。本研究根据重庆市20世纪80年代草地资源调查成果、第二次国土调查成果、地理国情调查成果和中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等,利用ArcGIS10.2软件制作外业调查底图,开展外业调查获得地面调查数据,进而掌握重庆市最新的草地资源面积、分布及草地类型。结果表明:重庆市共有206 653个草地资源图斑,总面积合计约3.35×105 hm2,主要分布于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云阳县和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等8个区县,占草地总面积的64.2%。草地资源有4类,即:热性灌草丛类、暖性灌草丛类、山地草甸类和低地草甸类,其面积占草地资源总面积的比例依次为:72.80%,20.62%,6.23%和0.36%。草地型有40个,其中热性灌草丛类有15个草地型,暖性灌草丛类有10个草地型,山地草甸类有13个草地型,低地草甸类有2个草地型。本研究为推进重庆市生态文明建设、制定保护和利用草地资源决策提供最新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世界和中国草地生态系统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储存、碳循环及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分析,阐明了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分布格局。同时,对影响草地生态系统碳储存的初级生产力、土壤有机碳、枯落物、放牧利用、草地开垦、火烧等因素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张天俊  贺泰颖 《草业科学》2012,29(10):1642-1645
大学学院文化是校园文化灵魂,先进的学院文化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传承文化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草业科学类学院文化是农耕文明与人类文明的结晶。本研究阐述了综合性大学农学类学院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内涵,指出农学类学院文化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四个方面,并以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为例,剖析了草业科学类学院文化建设沉淀过程,提出了建议,以便为草业科学类学院的文化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从草原建设与利用的辩证关系入手,对内蒙古草原的基本情况和退化原因进行了总结分析;从深化改革、转变方式、草场改良、牲畜饮水、基础建设、人工种草、法制管理等7个方面探讨了草原建设与利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