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安徽省主要作物秸秆养分资源量及还田利用潜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安徽省为我国粮食主产省份之一,估算安徽省主要作物秸秆养分资源量及还田利用潜力,可为全省秸秆养分资源合理利用和秸秆还田下化肥减施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相关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对安徽省各市水稻、小麦、玉米和油菜4种作物秸秆产量、秸秆氮磷钾养分资源量及其在还田条件下的化肥替代潜力进行评估。【结果】2016—2018年安徽省水稻、小麦、玉米和油菜秸秆年均产量分别为1 758万t、2 251万t、712万t和275万t,秸秆资源主要分布在淮北和江淮区域,分别占全省4种作物秸秆总量的47.0%和33.6%。全省4种作物秸秆氮(N)、磷(P2O5)和钾(K2O)养分年均产量分别为40万t、13万t和85万t,水稻、小麦、玉米和油菜秸秆养分资源量分别占4种作物秸秆养分资源总量的44.6%、34.4%、13.9%和7.1%。在全省作物主要种植地区,单位播种面积水稻秸秆还田的化肥替代潜力为N 29.5—35.0 kg·hm-2、P2O5 13.6—16.2 kg·hm-2和K2O 132.9—157.5 kg·hm-2;小麦秸秆还田的化肥替代潜力为N 24.1—33.5 kg·hm-2、P2O5 8.4—11.7 kg·hm-2和K2O 83.5—115.8 kg·hm-2;玉米秸秆还田的化肥替代潜力为N 24.7—32.7 kg·hm-2、P2O5 12.5—16.5 kg·hm-2和K2O 59.7—79.0 kg·hm-2;油菜秸秆还田的化肥替代潜力为N 24.1—34.0 kg·hm-2、P2O5 11.2—15.8 kg·hm-2和K2O 101.3—142.7 kg·hm-2。【结论】安徽省主要作物秸秆还田可基本满足下季作物的钾素需求,同时可部分替代氮肥和磷肥的施用,各区域应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秸秆养分资源,实现农田化肥减施。  相似文献   

2.
采用市场价值法、影子价格法和替代成本法等,估算内蒙古阿拉善盟乌兰布和沙漠东缘单位面积巨菌草主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结果表明,该区域巨菌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为144 972元·hm-2·a-1.其中:生产有机物质的价值为60 450元·hm-2·a-1,占41.70%;改良土壤的价值为7 308元·hm-2·a-1,占5.04%;固碳释氧的价值为73 944元·hm-2·a-1,占51.01%;阻沙固沙的价值为3 199元·hm-2·a-1,占2.20%;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为71元·hm-2·a-1,占0.05%.可见,巨菌草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除了生产有机物质具有重要的生产价值外,固碳释氧、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支持功能和改良土壤、阻沙固沙等调节功能也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  相似文献   

3.
2019—2020年罗平县完成油菜示范样板86.67 hm~2,样板采用"三化"集成技术平均单产达3246.3 kg·hm-2,比非样板平均产量2842.8 kg·hm-2增产403.35 kg·hm-2,增长14.19%,共增收油菜籽35 t;66.7 hm~2"三化"集成技术,投入6860元·hm-2,与传统种植方式投入7960元·hm-2相比较,节约成本1100元·hm-2,节本13.82%,示范区共节约95337元,示范效果带动显著。  相似文献   

4.
为全面认识耕地资源价值结构组成,探索其空间分布规律,完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以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为研究对象,应用收益还原法、成本替代法、生物当量因子法等方法对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耕地资源价值进行核算,对其空间分布规律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襄垣县2017年耕地资源价值为75.57万元/hm2,其中耕地资源经济价值为26.23万元/hm2,生态价值为25.4万元/hm2,社会价值为23.94万元/hm2;2)高程、坡度这两类地形因子对襄垣县耕地资源价值存在显著负面影响,大面积的矿山开采对襄垣县耕地资源价值有一定的负面效应;3)距河流、国道、高速公路、县道的距离与耕地资源价值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距主要道路与乡道的距离与耕地资源价值呈显著负相关,距省道和铁路的距离与耕地资源价值呈显著正相关。本研究可为核算耕地资源价值,分析其空间分布规律和耕地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采用随机方式对安徽省16地市的农户进行问卷调查,对农户借贷需求进行统计分析,并分皖南、皖中和皖北3个地区对农户借贷行为的影响因素利用Prob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农户金融需求较为旺盛,但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较难;皖南、皖中和皖北地区农户金融需求影响因素有所不同,其中农户家庭年收入和农户借款历史是影响3个地区农户金融需求共同的因素,且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林木营养积累是地球生物化学循环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对维持生物与非生物环境间物质交换平衡有重要作用。基于实测,对烟台市森林生态系统积累营养物质功能进行评估,依托ArcGIS进行数据空间分析,以分析营养物质积累在树种间、县区间、地形间的数值和空间差异,结果表明,烟台市森林生态系统积累元素总实物量为11 190.5 t·a-1,积累N、P、K的物质量分别为6 787.29、776.04、3 627.16 t·a-1;积累元素的总价值量为16 794.83万元·a-1,积累N、P、K的价值量分别为14 253.36、543.23、1 998.24万元·a-1。单位面积积累元素实物量为21.48 kg·hm-2·a-1,单位面积价值量为322.2元·hm-2·a-1。单位面积森林资源积累营养元素的能力在树种间、县区间、不同地形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基于三阶段DEA模型和安徽省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2014-2018年16个地市的农业生产效率.结果表明,安徽省农业生产效率值整体较低,规模效率低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原因.农民收入的增加、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对农业生产效率起促进作用,而城市规模的扩充不利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安徽省农业生产效率在空间上呈现以合肥为中心的"X"状高效率集聚格局,在区域上呈现"皖中>皖北>皖南"的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8.
以长白山金沟岭林场作为研究区域,研究了主要森林类型碳储量和碳密度的时空变化,为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平衡提供基础资料。结果表明:1)金沟岭林场森林植被碳储量从1997年的7 621.842 2 t 增加到2007年的8 018.125 9 t,净增加了466.283 7 t。碳储量分布以中龄林与近熟林为主,1997年与2007年所占的比例分别为87%与79%,是一个潜在的巨大碳库;2)森林植被的平均碳密度随着龄级结构的增长而增加,1997年与2007年分别为47.541 7 mg·hm-2与50.186 6 mg·hm-2,高于全国2008年森林平均植被碳密度42.82 mg·hm-2,但是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86.00 mg·hm-2;3)利用1997年与2007年两期数据分析了该林场森林植被的年固碳增量为39.63 t·hm-2·a-1,平均年增长率0.51%,低于我国森林的平均年增长率1.6%,该林场森林植被仍具有潜在的固碳空间;4)对森林植被的碳汇效益进行了计量, 1997年与2007年分别为2 728.130 8万元与2 744.954 8万元,净增长了16.824 0万元。应加强对现有森林经营,尤其是中幼龄林抚育,提高森林质量,从而增加现存森林的碳密度,以此来提高森林固碳潜力。  相似文献   

9.
任毅华      罗大庆      方江平      卢杰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1,36(4):60-65
分析西藏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原始林下灌木群落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倒木的关联性,探讨该森林生态系统内灌木的分布规律,并从空间分布格局角度量化倒木对灌木分布的影响。以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原始林下灌木和倒木为研究对象,通过典型样地调查,用点格局法分析其空间分布格局以及与倒木的关联性。结果表明:1)样地内共有灌木7种,总密度730株·hm-2,不同灌木种群分密度依次为杯萼忍冬(359株·hm-2)>长尾槭(185株·hm-2)>西南花楸(61株·hm-2)>猴斑杜鹃(55株·hm-2)>冰川茶藨子(53株·hm-2)>光秃绣线菊(株·hm-2)>峨眉蔷薇(株·hm-2);2)在0~50 m空间尺度内,冰川茶藨子、猴斑杜鹃、长尾槭、杯萼忍冬以集群分布为主要特征;西南花楸以随机分布为主要特征,只是在个别尺度呈现显著的集群分布;3)Ⅰ腐烂等级倒木与灌木在0~50 m空间尺度上呈显著的负关联,倒木整体与灌木及Ⅱ~Ⅴ腐烂等级倒木与灌木在0~50 m空间尺度上均无显著关联。不同灌木种群因对环境的适应性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空间分布格局,灌木空间格局形成的生态过程及倒木对灌木空间分布的影响均具有复杂性。  相似文献   

10.
稻菇轮作生态模式及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菇轮作是一种生态高效种植模式,通过稻菇水旱轮作,消除水稻越冬代病虫的寄主,有效降低虫口密度,优化了农田生态系统。本试验充分利用冬闲田,以稻草及茭白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做原料种植大球盖菇,667 m2稻谷产量比普通稻作平均增产107.4 kg,增加收益475.14元。根据2016—2018年的调查数据,大球盖菇平均鲜菇产量为24.48 t·hm-2,产值9.79万元·hm-2,投入成本3.90万元·hm-2,纯收益5.89万元·hm-2。综合可知,稻菇二熟可增加收益6.60万元·hm-2。  相似文献   

11.
在稻鳅生态种养结合模式的基础上,通过筛选优质高抗高产水稻品种以及充分利用泥鳅养殖沟种植南湖菱,不仅达到了空间的充分利用,同时也净化了泥鳅的养殖水质;该立体生态模式,年产值达到 32.313 万元·hm-2,效益可达 18.123 万元·hm-2。  相似文献   

12.
在新疆南疆地区自然生态条件下,以中棉所88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6个种植密度(P1:9万株·hm-2,P2:12万株·hm-2,P3:15万株·hm-2,P4:18万株·hm-2、P5:21万株·hm-2,P6:24万株·hm-2),研究了一膜六行机采棉模式下棉花株高、主茎日增长量、茎粗、节枝比、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冠层开度、叶倾角和产量对种植密度的响应。结果表明:增大密度显著降低了棉花的株高、茎粗、单株叶面积、冠层开度及节枝比(P<0.05);主茎日增量在初花期以前为密度越大其越高,初花期后则反之;各处理LAI均在盛铃前期达到峰值,以P4处理最高为4.74;叶倾角则随密度增大而增大,各处理在30.0°~46.9°浮动;籽棉及皮棉产量均在P5处理达到最高,分别为6 272.79 kg·hm-2和2 874.82 kg·hm-2但其与P3、P4处理均无显著差异。综上得出,在一膜六行机采模式下,南疆棉花的种植密度在15万~18万株·hm-2范围内,棉花株型及冠层结构良好,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13.
以张家口坝上张北县、沽源县的无性繁殖造林小黑杨为研究对象,根据生物量模型计算插条、断根和埋桩造林的小黑杨林分的生物量,利用碳储率算出含碳量,进而得出无性繁殖造林小黑杨的生产力和固碳量。结果表明:1)插条小黑杨地上部分生产力为1 425.73 kg·hm-2·a-1,其干、枝、叶的生产力分别为1 094.91、242.76 kg·hm-2·a-1和88.06 kg·hm-2·a-1;断根小黑杨地上部分生产力为1 048.86 kg·hm-2·a-1,其干、枝、叶的生产力分别为813.75、167.98 kg·hm-2·a-1和67.13 kg·hm-2·a-1;埋桩小黑杨地上部分生产力为780.23 kg·hm-2·a-1,其干、枝、叶的生产力分别为618.62、106.75 kg·hm-2·a-1和54.86 kg·hm-2·a-1。2)插条小黑杨干、枝、叶的固碳量分别为528.84、119.68 kg·hm-2 ·a-1和42.18 kg·hm-2·a-1,地上部分总固碳量为690.71 kg·hm-2·a-1。断根小黑杨干枝叶的固碳量分别为393.04、82.81 kg·hm-2·a-1和32.16 kg·hm-2·a-1,地上部分总固碳量为508.01 kg·hm-2·a-1。埋桩小黑杨干枝叶的固碳量分别为298.79、52.63 kg·hm-2·a-1和26.28 kg·hm-2·a-1,地上部分总固碳量为377.70 kg·hm-2·a-1。3)无性繁殖造林小黑杨的地上部分年平均每株生产力和年平均每株固碳量都表现为: 断根小黑杨>埋桩小黑杨>插条小黑杨。  相似文献   

14.
耕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资源,科学判定耕地空间分布特征,对促进耕地保护及空间优化布局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选用耕地质量的国家利用等别,应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来探究汉源县耕地利用等别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汉源县耕地质量状况较好,耕地利用等别主要分布在7~11等,7~8等为高等质量地,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0.27%;9~11等为中等质量地,占全县耕地面积的89.73%;高等地主要分布在唐家乡、富春乡、九襄镇等乡镇,中等地各个乡镇均有分布。②全局自相关结果显示,全局Moran’s I指数为0.648 947,汉源县耕地质量有显著空间集聚性,局部自相关结果显示汉源县中部有低—低的低值聚集区和四周有高—高的高值聚集区2个显著相关性区域,高—低聚集区和低—高聚集区零星分布区域。该研究结果可为调整和补划基本农田、评价更新耕地质量、管理土地资源及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筛选适宜塔额垦区的食葵品种和种植密度,在塔额垦区开展品种和密度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主区设3个品种,分别为同庆5号、金禾8号、同辉32号,副区设4个密度水平,分别为M1(2.90万株·hm-2)、M2(3.33万株·hm-2)、M3(3.75万株·hm-2)和M4(4.16万株·hm-2),分析4个密度水平对不同品种产量及植株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品种和密度对单盘粒重、千粒重、结实率、花盘直径和产量均产生显著影响;3个食葵品种的产量均随着密度水平的提高呈现先增长后降低的趋势,且在3.33万株·hm-2(M2)处理下产量达到最高,同庆5号、金禾8号和同辉32号最高产量分别为4 027.53,4 063.26和3 956.19 kg·hm-2;株高和籽仁率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粒宽、单盘粒重和千粒重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在M1  相似文献   

16.
张欣欣  石磊  何刚  王朝辉 《中国农业科学》2020,53(19):4010-4023
【目的】农户经营是我国农业的主体,肥料资源的不合理应用是限制作物生产的重要因子。本研究旨在评估主产区农户粮食生产的减肥潜力及经济环境效益。【方法】2018年对陕西省各县(市、区)的主要农作物生产情况进行问卷调查,以三大粮食作物为研究对象,基于产量水平评价农户的施肥现状、减肥潜力、环境代价和经济效益。【结果】农户作物产量存在显著差异,小麦平均产量为4 573 kg·hm-2,高低产量相差2 619 kg·hm-2;玉米平均产量为7 319 kg·hm-2,高低产量相差5 388 kg·hm-2;水稻平均产量为8 340 kg·hm-2,高低产量相差2 893 kg·hm-2。小麦的氮磷钾肥用量分别为177 kg N·hm-2、102 kg P2O5·hm-2和37 kg K2O·hm-2;玉米分别为247 kg N·hm-2、103 kg P2O5·hm-2和47 kg K2O·hm-2;水稻分别为186 kg N·hm-2、88 kg P2O5·hm-2和64 kg K2O·hm-2。3种作物产量与施肥量无显著相关。氮磷肥普遍过量施用、钾肥过量与不足并存,低产农户过量施肥问题严重。对于氮磷钾肥的减施潜力,小麦分别为41%、59%和59%;玉米分别为55%、73%和66%;水稻分别为38%、64%和58%。施用的肥料形态均表现氮以单质肥为主、复合肥为辅;磷钾以复合肥为主;有机肥养分供应量很低。肥料结构均表现为重基施轻追施,氮以基施为主、追施为辅;磷钾肥鲜有追施。生产1.0 t小麦、玉米和水稻的活性氮损失量分别为6.9、3.8和3.3 kg,低产组的活性氮损失强度比高产组分别高52%、85%和74%,降低损失的潜力分别介于16%—33%、31%—50%和4%—38%。小麦、玉米和水稻生产的经济效益分别为4 468、9 091和20 020 元/hm2,高产组比低产组分别高459%、128%和52%;减肥增效后总效益分别为4 919、9 905和20 543 元/hm2,高产组比低产组分别高290%、106%和48%。【结论】基于产量水平深入剖析了陕西省农户的生产行为,低中产组为化肥减量和收益提升的重点。农户氮磷钾肥减施潜力分别为45%、65%和61%;小麦、玉米和水稻因化肥减施而降低活性氮损失的潜力分别为26%、45%和18%;提高环境经济效益的潜力分别为10%、9%和3%。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地区基本信息、土地流转面积、土地流转形式、土地流转期限、土地流转涉及户数五个方面构建了农村土地流转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安徽省16个市的面板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从时序上和空间上对安徽省农村土地流转绩效进行评价,并运用Panel Data面板模型探讨了农村土地流转绩效与农业产值之间的联动关系。研究发现:第一,安徽省农村土地流转绩效时序上呈现逐年逐季上升的趋势;第二,农村土地流转绩效空间上呈两极分化现象,皖北、皖中地区流转绩效明显高于皖南地区;第三,各地区农村土地流转绩效不同导致农业产值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从县级、乡镇级两级空间尺度上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Moran’s I)方法定量研究广水市耕地质量的空间集聚性规律特征。[方法]基于空间自相关Moran’s I分析方法,以湖北省广水市为研究区,将耕地质量国家自然等指数、利用等指数和经济等指数作为空间变量,以耕地图斑作为空间单元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从县级和乡镇级两级尺度上分析耕地质量空间差异性特征并进行两级对比分析。[结果]广水市耕地质量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一定的集聚性规律,"中北部"的耕地质量较高,"西北角"耕地质量相对较低,其他地方耕地质量处于中等水平且分布较集中。广水市耕地质量在县级和乡镇级尺度上呈现出较强的空间自相关,说明在空间格局上呈现出很强的集聚态势。县、乡镇两级尺度上,耕地质量指数Moran’s I值均呈现出国家经济等指数国家利用等指数国家自然等指数的递减特征,三者均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集聚态势。[结论]耕地质量空间差异在不同尺度上有一定的敏感性和内部差异性特征,耕地质量空间差异特征研究可为土地整治、高标准基本农田划定等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弥勒市地处云南省中部偏南,接近北回归线,属于典型的低纬度高海拔地区。弥勒市年平均气温17.3℃,年日照时数2176.4 h。弥勒市西一镇红万村于2017年12月引进试种的华硕苹果33.3 hm2。据统计,平均单产22500~30000 kg·hm-2,地头平均批发价4.0~6.5元·kg-1,平均产值12.0万~19.5万元·hm-2,经济效益较好。文章总结了弥勒市华硕苹果低纬度高海拔丰产栽培技术,以期为弥勒市华硕苹果产业健康稳步发展提供技术指导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滨海沙地不同树种人工林生物量及凋落物碳氮养分归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福州市滨海后沿沙地上营造的人工林的调查,以9年生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grandis)、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纹荚相思(Acacia aulacocarpa)3种主要人工林为对象,采用Monsi分层切割法(乔木层)和样方收获法(草本层、凋落物层)获取这3种人工林的生物量,研究其生物量分配格局及凋落物碳氮养分归还。结果表明,尾巨桉乔木层地上部分生物量为49.950t·hm-2,地下部分生物量为15.270t·hm-2,分别占生态系统总生物量的62.08%和18.98%;草本层生物量为0.698t·hm-2(0.87%);凋落物层生物量为14.539t·hm-2(18.07%)。木麻黄乔木层地上部分生物量为51.630t·hm-2,地下部分为20.270t·hm-2,分别占生态系统总生物量的62.65%和24.60%;草本层生物量为0.017t·hm-2(0.02%);凋落物层生物量为10.488t·hm-2(12.73%)。纹荚相思乔木层地上部分生物量为51.130t·hm-2,地下部分为13.760t·hm-2,分别占生态系统总生物量的64.43%和17.34%;草本层生物量为0.093t·hm-2(0.12%);凋落物层生物量为14.369t·hm-2(18.11%)。3种人工林地上各器官生物量均表现为:树干>树枝>树皮>树叶。这3种人工林生态系统总生物量与乔木层生物量排序相同,表现为木麻黄(82.40t·hm-2)>尾巨桉(80.46t·hm-2)>纹荚相思(79.35t·hm-2),且生物量分配格局均为乔木层>凋落物层>草本层。3种人工林的净生产力表现为木麻黄(16.21t·hm-2·a-1)>尾巨桉(14.00t·hm-2·a-1)>纹荚相思(12.51t·hm-2·a-1)。凋落物碳氮养分年总归还量表现为木麻黄(3.953t·hm-2·a-1)>尾巨桉(3.329t·hm-2·a-1)>纹荚相思(2.751t·hm-2·a-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