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的造林用苗木,一般都在苗圃中露地培育。裸根栽植。容器育苗是在装有培养基质的各种容器中培育苗木,苗木根系在容器中形成,造林时带着完整的根团土栽入造林地。由于根系不受损伤,不被风吹日晒,栽植后无缓苗期,从而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和造林后的初期生长量。对于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的地区和某些栽植后较难成活的树  相似文献   

2.
安仁县丘陵地带欧美杨枯死有两种类型。一种为侵染性病害。发病特点为叶片及嫩梢自上而下凋萎,根颈变褐,根系腐烂死亡。发病原因主要是造林地沙质过重,造林后当年气温过高,造成根颈灼伤,土壤中多种病原菌复合侵染所致。一种为生理病害。发病特点为当年移栽苗,叶片及枝梢由下而上变黄枯死。发病原因是苗木栽植过浅。高温季节土壤严重缺水所致。  相似文献   

3.
“先杞一号”是茄科、枸杞属灌木,是内蒙古农牧科学院园艺所选育出的枸杞新品种。喜光,适于温凉气候,耐盐碱能力极强,且耐旱耐湿;具有根深、速生、萌蘖性强等特点,是盐碱地造林的重要树种和先锋树种。先杞一号容器育苗是在容器中装入育苗基质,通过水肥管理等措施培育苗木。容器苗与裸根苗不同,其根系在容器内形成根团,起苗时不伤根,运输中根系不失水,栽植时苗木带有完整的根团,栽植后成活率高。容器育苗周期短,出苗整齐,生长快,苗木保存率高,容器苗造林不受季节限制,随出圃随造林,是夏秋季、雨季造林和补植的惟一苗源。  相似文献   

4.
造林成活率低的主要原因 一、种苗因素。①苗矮。滑县在沟河路渠上栽植苗木绝大部分在3.5米以下,其中2.5米左右的苗也占了相当的比例,这样弱小的苗木,在人为活动较为频繁的沟河路渠上栽植,很容易受到人畜、机械的毁坏。②根系短小。据调查,死亡苗根系一般都不超过10厘米。由于根系短小,自身贮存的养分少,影响了发根量,使苗木栽植后在缓苗期不能保持水分平衡而死亡。③机械损伤。造成苗木大量失水。④苗木中转时间长。在春季干旱季节,不采取其它保护措施,苗木根系就会干枯。 二、栽植因素。①整地不当。因土壤漏水透风严重而使造林成活率低。②植树坑过小。沟河路渠一般土层坚硬、土壤含水量低,应挖大坑  相似文献   

5.
对不同地径刺槐苗木栽植以后地上部分萌芽、根系生长潜力、苗木幼树成活初期生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苗木地径大小对栽植后新根萌生量、总长度和造林成活率均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采用ECH2O含水量监测系统,对侧柏容器苗留袋、脱袋造林后容器水分动态及苗木生长及生物量进行监测。林地土壤平均含水量>脱袋造林>留袋造林。根系数量、根系分布、苗木生长状况、标准株生物量脱袋造林均优于留袋造林。大规格移植容器苗造林时,在确保苗木根团完整的情况下,以采用脱袋造林栽植方式为好。  相似文献   

7.
容器苗造林与裸根苗造林比较,具有根系完整、缓苗时间短、造林成活率高、延长造林季节等优点。但在常规栽植覆土踏实过程中,存在着影响造林成活率的两个重要技术问题。挤压不实、不均,造林苗木的土坨与土壤之间形成缝隙,如遇降水量少的年份,造林苗木就会因失水而干枯。挤压用力过大,造成伤根,造林成活率将会降低。为了解决上述栽植过程中的问题,笔者摸索着制作了容器苗植苗挤实铲。制作技术。容器苗植苗挤实铲由铲面、连杆、手柄三部分组  相似文献   

8.
山杨是东北林区次生林中的主要树种,其生长较快,材质优良,是制造胶合板、纸浆等的重要原料,受到人们的重视。但现存山杨林分大都是因山杨根蘖繁殖而形成的天然林,人工育苗造林成功率一直很低。据观察:山杨实生苗造林后一个月其主要根系(主根、主要侧根)伤口部位开始愈合,然后才分化出新的生长点,长出新根。而其它部位生长新根的能力很弱。这就表明山杨造林成活主要依赖造林时就存在的活的根系,其根系越多,苗木活力就越大,造林成活率也就越高。由于裸根苗木根系极易受损,造成山杨造林成活率一直很低。为保证山杨苗木有一个较强…  相似文献   

9.
植树是以苗木作为造林材料进行栽植的造林方法。苗木栽植后,在正常情况下,根系能较快恢复吸水机能,以适应造林地环境,顺利成活。在相同条件下,采取植苗造林的方式,造林后幼林郁闭早,生长快,成林迅速,且适宜植苗造林的树种和立地条件很广泛,因此,该造林方式在造林绿化中采用的最多。 苗木成活率的高低受多种因素影响。苗木的成活除受苗木生活力影响外,还取决于根系从土  相似文献   

10.
干旱沙区枸杞无灌溉植苗造林技术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浪县北部是西北典型的干旱沙区,通过无灌溉枸杞栽植试验,枸杞在试验区完全可以成活并正常生长。总结出枸杞在流动沙丘造林,必须先固定流沙;枸杞在干旱沙区栽植成活的关键技术措施,如栽植期适当提前、采用良种壮苗、苗木全程保湿、栽植前苗木根系修剪并泥浆蘸根、铲除干沙层、适当深栽以及栽后立即灌水。该抗旱造林技术在干旱沙区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一、苗未的准备裸根苗木的特性:裸根苗在起苗和运输的过程中会损伤一部分根系,造林以后需要立即长出新的根尖生长点和愈合根系上的创伤。裸根苗在储存和运输的过程中根系原有的菌根结构受到伤害。裸根苗在储存和运输的过程中主要依靠苗木本身所储存的水分和营养,在栽植以后必须重新建立根系与土壤之间的接触。裸根苗在山区的运输省时省工,成本低,受环境影响小。  相似文献   

12.
<正> 容器苗大大简便了造林技术,尤其是栽植技术不如裸根苗要求的苛刻和严格。但容器苗造林仍有它自己的技术特点和要求,造林技术掌握不好,仍然不会取得理想的造林效果。为此,我们着重对容器苗的造林技术,和影响容器苗造林成活率的生态学和生物学因子进行了研究。现将初步成果整理分析如下: 一、进行全根造林和培养球状根苗木成活是一个苗木生理平衡问题,而主要又是水分平衡问题。裸根苗损伤了根系,栽植后地上部分所需要的水分和养料不能得到及时供应,苗木生长发育就会遭受严重影响,甚至死亡。容器苗由于根系保持完整,并带有营  相似文献   

13.
油茶是深根性树种,利用种子育苗,苗木的主根长,侧根和须根少,且多分布在根颈以下的2/3处,接近地面部分很少着生须根,起苗造林时,稍不注意,便使苗木成为独根苗,严重影响造林成活率。为改变油茶主轴根系为丛生状须根系,我所  相似文献   

14.
《热带林业》2000,28(4):124-132
容器育苗是将种子或穗条等繁殖材料,在装有培养基质的各类容器内或在固定的一块营养土团中进行育苗,苗木的根系分布在容器或固定的基质团内,造林时带有较完整的根团进行栽植。  相似文献   

15.
原林业厅小渠子实验林场,1959年至60年春利用苗圃培育的三年生云杉实生苗裸根栽植时,试用过窄缝造林法,经造林后调查,采用窄缝栽植的苗木,窝根率在8%左右,但较一般采用穴植法造林的幼苗窝根率(18%左右)为低。从幼苗成活率及生长态势来说,前者也较后者好。经分析窄缝栽植产生窝根的主要原因,是幼苗根系纤细易曲,操作一不适当,就容易造成窝根。  相似文献   

16.
山区提高造林成活率的八项措施在近几年的春季造林实践中,采用以下措施来提高成活率,收到了明显效果。1容器苗造林容器苗带土坨,根系完整,不易受损,造林后易成活。2截干栽植截干可减少苗木水分的蒸发,有利于成活。一般留茬高度为3~5cm。3根部浸水或蘸泥浆栽...  相似文献   

17.
斜栽造林     
1982年6月,日本新县林业公司在日本柳杉造林试验地上采用斜栽造林,在减轻大雪危害方面取得了成效。他们把斜栽造林作为一项指导性技术被普遍采用。斜栽造林之所以减轻大雪危害,主要是用这种方法栽植的苗木倒伏角(沿斜坡面倒伏的角度)比普通栽植法小,可以防止根系损伤,即使在平坦地也能防止树根折损。另外,作为深栽的变形,使埋干部分变长,较多地生出不定根(二次根),防止根悬和冻拔,促进了树高生长。斜栽造林工序:(1)清除栽植点中70厘米以内的落叶、杂草以及地被物。(2)栽植穴挖掘的大小,以使根系能很舒展放入为准,深度以使幼树下端2~3枝能放入为度。切忌过浅,免使根部露出地表。(3)挖上来的土,堆在下坡方向一  相似文献   

18.
苗木含水量与造林成活率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造林后成活的关键在于苗木能否迅速生长出新的根系和恢复其生理功能。苗木的新根再生长及生理机能的恢复,主要决定于整个苗木,特别是根系生活力的大小。一般的说,影响苗木生活力的主导因子是水分。为了探讨苗木含水量对造林成活率的影响,我们于1985年和1986年,对辽宁东部主要造林树种苗木的不同含水量,进行了浸根、失水和造林等试验,以求探明成活率与苗木含水量的关系及苗木根系水分等情况,为在起苗、运苗、假植、造林等工序中,确定保护苗木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高沙地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该文提出了一种节水造林新技术-沙地林木超深栽造林技术。该技术通过采用林木深根苗(垂直根系长度超过60cm的苗木)或长茎苗(具有较长主茎的苗木),造林时直接将其根系栽植到保有较多水分的下层土壤,使苗木根系能直接吸收到土壤中的水分,不仅能够大大提高造林成活率,且苗木生长亦优于常规技术造林苗木。该文对该技术所采用苗木的快速培育、超深栽造林以及栽后管护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以期推进林木超深栽造林技术在干旱半干旱沙地造林中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平常,当我们看到新植树苗的成活率不高时,都很自然的归咎于:栽植质量不高,干旱影响等。很少怀疑苗木的根系是否有问题。殊不知,掘苗时会经常发生一些苗木从根颈处斩断或将苗根撕裂;有的成捆假植时,根系接触不到湿土,造成苗木失水、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