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红锥马尾松混交林效益与营造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汤文彪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5):169-171
对7年生红锥马尾松混交林及其纯林调查结果表明,红锥与马尾松混交能明显促进林木的生长,提高造林存活率。在造林密度2500株.hm-2的情况下,红锥与马尾松以7马尾松3椎星状混交,两树种种间关系比较协调,空间分布格局合理,充分利用了营养空间,提高林分生产力,7年生混交林分中红椎的平均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分别比红椎纯林提高了12.5%、11.7%和38.70%,林分蓄积量分别比马尾松、红椎纯林提高了42.75%和14.60%。同时,能明显提高林分质量和材质,抗逆性强,改土效果好,有明显抑制火灾发生和蔓延等特性,是一种生态、经济效益兼得的混交组合,可在闽南丘陵山地发展。此外,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红锥混交造林技术,为培育优质红锥用材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枫香与杉木混交造林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福建省建宁县黄坊乡仍田村开展枫香树与杉木混交造林试验,结果表明:9a生枫香杉木混交林中枫香生长量明显高于枫香纯林,混交林中杉木生长量明显高于杉木纯林,混交林中枫香平均胸径达9.23cm,平均树高达8.98m,单株平均蓄积量0.0292m^3,平均保存率达92.5%,分别比纯林高出0.67cm、0.73m、0.0054m^3、5.8%,混交林中杉木胸径高达11.08cm,平均树高达8.11m,单株平均蓄积量0.0403m^3,平均保存率达94.1%,分别比纯林高出1.27cm、1.27m、0.0116m^3、4.9%,枫香杉木混交林郁闭度达0.9,高于杉木纯林(0.8)和枫香纯林(0.75)。  相似文献   

3.
在福建省光泽县杉木林采伐迹地上营造杉木纯林和杉木毛红椿混交林(混交比例3:1)。造林后8年,对混交林和纯林的生长量和土壤肥力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杉木毛红椿混交林林分蓄积量为15.06m。/hm2,比杉木纯林大21.40%,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杉木毛红椿混交林中的毛红椿和杉木的平均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生长量均大于纯林杉木。造林后8年杉木毛红椿混交林的表层(0—10cm)土壤有机质、全N、水解性N和有效P有所改善,而在杉木纯林中则下降。毛红椿是杉木较好的混交树种。  相似文献   

4.
选取10年生巨尾桉纯林(1 650株·hm-2)与按2∶1行状混交的巨尾桉×红椎林(巨尾桉1 100株·hm-2∶红椎550株·hm-2)为对象,采取典型的样地方法,对2种林分生长、土壤养分含量及其林分稳定性进行调查研究,探寻巨尾桉适宜的混交模式,以促进桉树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结果表明:1)巨尾桉×红椎混交林中巨尾桉胸径、枝下高、冠幅和单株材积生长均显著高于巨尾桉纯林(P<0.05),但树高生长差异性不显著。2)巨尾桉×红椎混交林的林分总蓄积量为126.44 m3·hm-2,比较接近巨尾桉纯林(129.84 m3·hm-2)。3)混交林上层土壤速效N、速效P和速效K含量分别比巨尾桉纯林增加16.31、0.43 mg·kg-1和16.65 mg·kg-1。4) 10年生时,混交林的种间关系协调,红椎生长尚未受到巨尾桉较大影响,但混交林中巨尾桉、红椎的胸径小于其各自平均胸径的立木比例分别占57.88%和52.42%,林分结构存在不稳定的趋势。因此,建议适时开展抚育间伐,改善林分结构和调整种间关系,以期充分发挥混交效益。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混交比例分别为1∶1和3∶1的秃杉—乐昌含笑混交林及秃杉纯林的试验研究,18年生的试验林生长量和土壤理化性质测定结果表明,秃杉—乐昌含笑混交林中秃杉的平均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和单位面积总蓄积量均大于秃杉纯林,而且混交林和纯林中秃杉的平均胸径、单株材积和单位面积总蓄积量的差异达显著水平,秃杉—乐昌含笑1∶1混交林中秃杉和乐昌含笑生长量均大于秃杉—乐昌含笑3∶1混交林中的秃杉和乐昌含笑。秃杉-乐昌含笑混交林土壤与秃杉纯林相比疏松透气、肥力状况好。本试验中秃杉与乐昌含笑按照1∶1比例混交为佳。  相似文献   

6.
进入新时期后,造林与营林技术正在获得突显的转型与发展,其中典型为混交林的相关技术。对于西南桦套种红椎如果能够适当予以混交栽培,则有助于在根源上优化栽植混交林能够达到的整体效果,同时也显著优化了经营效果。因此对于混交林在探析其中经营效果的前提下,应当能够全面明晰纯林技术以及混交林技术的成效性,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混交林经营技术。  相似文献   

7.
福建柏湿地松人工混交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达恒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5):124-125
通过对安溪白濑国有林场1986年营造的福建柏湿地松混交林和福建柏纯林的复位调查,从生长量、土壤肥力和林下植物多样性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福建柏湿地松混交林中福建柏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生长量与福建柏纯林相比提高了12.6%、23.5%和63.8%,混交林总蓄积量比福建柏纯林增加了51.2%;混交林下植被多样性指数高于纯林;混交林土壤的理化性质优于福建柏纯林。福建柏与湿地松混交造林为闽南山地福建柏人工林营造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擎天树与桉树萌芽林混交造林的效果及经济效益,为擎天树和桉树混交造林模式推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固定样方方法连续3年测量擎天树与桉树萌芽林混交林的生长量,同时采用财务净现值法对造林投入和产出进行经济效益分析.[结果]5年生擎天树与桉树萌芽林混交林中擎天树平均树高和胸径分别为3.31 m和3.04 cm,年均生长量分别为0.66 m和0.61 cm;桉树平均胸径、树高和材积的生长量分别为15.63 cm、17.79 m和99.00 m3/ha;混交林投资项目第5年的财务净现值为630.00元/ha,财务内部收益率为12.57%,年均利润达3774.00元/ha,年均利润率为10.61%.[结论]从造林效果和经济效益两方面考量,擎天树与桉树萌芽林混交是较理想的混交造林模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马尾松+红椎混交对林木生长的影响。[方法]在派阳山林场试验性种植的基础上,选取具有代表性的4种马尾松+红椎混交模式,并与同时营造的纯林进行比较。[结果]7年生混交林4种造林模式马尾松和红椎两者生长效果均好于纯林,马尾松和红椎混交比例为9∶1时,马尾松生长效果最好,而马尾松和红椎混交比例为7∶3时,红椎生长效果最好。[结论]该研究可为我国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对指导混交林经营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采用火力楠、柳杉分别与秃杉按1∶1混交,以秃杉纯林为对照,开展了秃杉混交林生长及土壤肥力的研究,对18a生的3种人工林中秃杉生长量、林分总蓄积量以及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秃杉火力楠混交林中秃杉胸径、树高、单株材积、林分总蓄积量比秃杉纯林增加了11.35%、17.04%、42.02%和57.61%,比秃杉柳杉混交林中秃杉提高了15.73%、25.40%、62.90%和105.50%;土壤容重以秃杉火力楠混交林最小,其次是秃杉纯林,秃杉柳杉混交林最大;土壤孔隙度和通气度以秃杉火力楠混交林最大,秃杉柳杉混交林最小;土壤有机质、速效钾和水解性氮也以秃杉火力楠混交林最大,秃杉柳杉混交林最小。说明秃杉与火力楠混交可以提高秃杉生长量和林分总蓄积量,而且改善了土壤肥力状况。  相似文献   

11.
15年生杉木人工林采用4个强度进行间伐,保留密度分别为375(Ⅰ)、488(Ⅱ)、594(Ⅲ)和732(Ⅳ)株·hm-2,于林下均匀套种大叶栎、红椎、灰木莲、香梓楠、格木等5个乡土阔叶树种,2008年底调查套种阔叶树的胸径、树高和冠幅等生长指标,此后至2016年每2 a测定1次,应用方差分析和Duncan多重比较分析这些生长指标对不同强度间伐的动态响应。结果表明:1)杉木林下套种第3年,大叶栎的胸径、树高和冠幅以及灰木莲的树高和冠幅、红椎的树高出现生长高峰;第5年,红椎、灰木莲、香梓楠的胸径出现生长高峰;第9年,格木的胸径、树高和冠幅以及香梓楠的树高和冠幅、红椎的冠幅增长量最大。2)套种5个阔叶树的3个方面(胸径、树高和冠幅)生长总体表现看,其生长速度最快为大叶栎,其次为红椎、灰木莲,再次为香梓楠,最慢为格木。3)杉木间伐强度对套种阔叶树的生长大多表现为中度间伐强度优于强度和弱度处理,但并未呈现明显规律。香梓楠的胸径、树高、枝下高和冠幅生长最慢,大叶栎则生长最快;大叶栎在间伐处理Ⅱ(488株·hm-2)下套种优于其余3个间伐处理,格木则适合在间伐处理Ⅰ(375株·hm-2)下套种,红椎、灰木莲和香梓楠适合在间伐处理Ⅲ(594株·hm-2)下套种。大叶栎、红椎和灰木莲适合在间伐处理Ⅰ和Ⅱ下套种;香梓楠和格木适合在间伐处理Ⅲ和Ⅳ下套种。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刺槐凋落叶腐解液对3种常见作物的化感作用,以甜瓜、绿豆和油菜为受体材料,采用培养皿滤纸法,测定不同质量浓度(0、50、150 g·L-1和250 g·L-1)刺槐凋落叶腐解液对3种作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综合评价其对不同作物的化感效应。结果表明,3种浓度刺槐凋落叶腐解液处理对绿豆和油菜种子简明活力指数均具有抑制作用,250 g·L-1腐解液处理下绿豆和油菜种子简明活力指数分别较对照显著降低40.7%和19.8%;不同浓度刺槐凋落叶腐解液对甜瓜种子简明活力指数具有促进作用,250 g·L-1腐解液处理下甜瓜种子简明活力指数较对照显著增加53.4%。与对照相比,刺槐凋落叶腐解液对绿豆和油菜幼苗胚根长、胚轴长和苗鲜重具有显著抑制作用,而对甜瓜幼苗生长具有促进作用,且随着腐解液浓度的升高,其抑制或促进作用逐渐增强。通过分析不同作物种子化感效应指数,得到化感综合效应强弱顺序依次为甜瓜>油菜>绿豆。刺槐凋落叶浸提液对绿豆的化感抑制作用最强,对油菜的化感抑制作用和对甜瓜的化感促进作用较弱。因此,在生产区植物配置中,绿豆和油菜应尽量避免与刺槐组合,以免因化感作用使其生长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3.
配方施肥对红锥幼林生理及叶片养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红锥幼林为研究对象,采用N、P、K 3因素3水平正交设计,探究N、P、K配方施肥对红锥幼龄人工林生理和叶片养分的影响,为红锥幼林提供施肥依据。结果表明,T3(N1P3K3)处理下,叶绿素a和b的含量均最高,分别为0.71 mg·g-1和0.38 mg·g-1;T4(N2P1K2)和T5(N2P2K3)处理下红锥叶片的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不足或者过量施肥均会降低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增加N肥施用量可使叶片N、P、K含量显著提高,但过量施N导致叶片N含量显著下降,增加P肥施用量会使叶片K含量下降,增加K肥施用量可使叶片N、P、K含量显著提高;主成分分析表明,T4和T5处理下红锥的生长质量最高。T4(N2P1K2)即尿素、过磷酸钙、KCl施用量分别为187.6、148.1、83.3 g/株(N:87.5 g/株,P2O5:81.3 g/株,K2O:50.0 g/株)时,对3 a树龄的红锥幼林生长的促进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14.
重庆四面山杉木林群落乔木层优势种群生态位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2种不同类型的生态位宽度公式和生态位重叠公式统计分析重庆四面山杉木林乔木层优势种群生态位特征。结果表明,重庆四面山杉木林中,杉木、腺萼马银花、光叶山矾、长蕊杜鹃、细枝柃、城口桤叶树都具有较大的生态位宽度,其BiBa值分别为0.589 8、0.563 2、0.594 1、0.558 8、0.595 2、0.566 0和0.928 7、0.787 1、0.955 0、0.775 1、0.960 7、0.807 6;而檫木、薯豆的生态位宽度较小,其BiBa值为0.121 1、0.057 5和0.427 3、0.503 6。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有一定的联系,但又不呈明显的规律性。具有较大生态位宽度的物种是杉木林群落的主要优势种或伴生种,其对环境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具有相近的生态特性或对生境因子有互补性要求的物种间生态位重叠较大。在营造杉木人工林时,可以选择光叶山矾、长蕊杜鹃、细枝柃等与杉木进行混交。  相似文献   

15.
以撑绿竹和硬头黄竹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年龄、母竹留养、胸径结构和立竹密度对2种大径丛生竹生长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2种丛生竹结构特征对其出笋率、繁殖率和生物量增长率有重要的影响。其中,硬头黄竹退笋率随着年龄结构指标的增加而升高,繁殖率和生物量增长率随着年龄结构指标的升高而降低。撑绿竹在年龄结构0.75~1.25时,有较低的退笋率,较高的繁殖率和生物量增长率。硬头黄竹保留2~3株母竹可以取得较高的繁殖率和生物量增长率;撑绿竹保留2~5株母竹时,具有较高的繁殖率和生物量增长率。留养母竹的平均胸径并非越大越好,硬头黄竹母竹平均胸径为4.0 cm时,退笋率最低,繁殖率和生物量增长率最高;撑绿竹母竹平均胸径6.5 cm时,具有较低的退笋率,最高的繁殖率和生物量增长率。硬头黄竹在立竹密度6 000株·hm-2、撑绿竹在立竹密度5 818株·hm-2时,有最低的退笋率,最高的繁殖率和生物量增长率。2种大径丛生竹合理结构模式为:硬头黄竹2 000~3 000丛·hm-2,留养母竹2~3株·丛-1,年龄结构为0~0.49,母竹平均胸径4.0 cm;撑绿竹1 066~2 909丛·hm-2留养母竹2~5株·丛-1,年龄结构为0.75~1.25,母竹平均胸径6.5 cm。  相似文献   

16.
中间锦鸡儿和柠条锦鸡儿是共和盆地沙丘造林的主要树种。通过剖面法比较了2种锦鸡儿10年生人工林的不同级别的根系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种锦鸡儿均为深根系植物,深度达到1 m。中间锦鸡儿的根系生物量主要分布在0~60 cm。其中,粗根、中根和细根分别主要分布在0~30、0~60 cm和0~60 cm。然而,它的3个不同径级根系的长度分别主要分布在0~30、0~50 cm和0~60 cm。柠条锦鸡儿的根系生物量主要分布在0~90 cm。其中,粗根、中根和细根分别主要分布在0~60、0~60 cm和0~90 cm。然而,它的3个不同径级根系的长度分别主要分布在0~60、0~60 cm和0~70 cm。因此,中间锦鸡儿的根系相对较浅,适宜吸收降雨补充的浅层和中层土壤水分。柠条锦鸡儿的根系向更深的土壤中生长,吸收深层土壤水分。这反映了2种锦鸡儿对高寒沙地半干旱气候的适应差异。  相似文献   

17.
研究楸树无性系对梓属重要害虫楸蠹野螟的抗虫性,分析不同楸树无性系对楸蠹野螟抗性的差异,筛选合理的评价指标,初步建立楸树无性系对楸蠹野螟抗性的评价体系。在楸蠹野螟为害期,以排粪孔、虫瘿和羽化孔为主要依据,调查13个1年生和11个2年生楸树无性系的楸蠹野螟为害情况,并测量1年生楸树的株高和胸径,计算楸树的被害率、虫口密度、被害指数、相对生长量影响率和活力系数,并以此为指标评价和分析不同楸树无性系对楸蠹野螟的抗虫性及耐虫性。结果表明,调查的楸树无性系均受楸蠹野螟的为害,属易感品系,且8月和10月被害较重,但不同无性系间的抗性仍存在一定的差异。1年生楸树无性系中,9-1、8-11、1-3和63的虫口密度和被害指数相对较低,抗虫性较强,反之,2-7、19-01、1-4、1-1和5-8抗虫性较差。楸蠹野螟为害对楸树株高生长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但能刺激个别楸树无性系的胸径增长。63的相对生长量影响率最大,耐虫性最差,5-8、1-4和19-01次之;而6-7和2-7的相对胸径和相对株高生长量影响率最低(P<0.05)或较低,耐虫性最好,1-3、1-1和9-1次之。楸树的活力系数在不同无性系间虽有显著差异,但与被害程度无显著相关性。2年生楸树被楸蠹野螟为害较早,但抗虫性较1年生苗木有所提高,7月的被害率和被害指数最低,6月虫口密度最低,这3个指标的最高值多出现在8月和10月。5-8、128、63和4-1的被害水平处于最高或较高水平,对楸蠹野螟的易感性较强,抗虫性较差;反之9-1、2-8和19-27的抗虫性相对较强。8月和10月楸蠹野螟的为害较重,2年生楸树对楸蠹野螟的抗性较1年生有所提高,其中9-1的抗虫性和耐虫性都较强,而5-8的抗虫性和耐虫性都较弱。6月和8月是抗虫性调查的关键时期,被害指数和相对胸径生长影响量可以作为楸树无性系抗虫性和耐虫性评价的主要依据指标。  相似文献   

18.
孟庆权    葛露露    林宇  邱岭军    胡欢甜    何宗明    董强   《西北林学院学报》2019,34(6):8-15
通过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测定格氏栲天然林、格氏栲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生活叶、凋落叶以及土壤(0~40 cm)C、N、P含量,并探讨3种林分生活叶、凋落叶和土壤的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1)3种林分C、N、P含量均为生活叶>凋落叶>土壤,3种林分生活叶和凋落叶C、N、P含量差异均不显著,土壤C含量为格氏栲天然林显著高于2种人工林,而N、P含量差异不显著;2)3种林分C∶N、C∶P、N∶P均表现为凋落叶>生活叶>土壤,格氏栲天然林和人工林生活叶N∶P均>16,而杉木人工林生活叶14<N∶P<16,生活叶C∶N为杉木人工林最高,凋落叶C∶N为格氏栲人工林最低,凋落叶、土壤C∶P为杉木人工林最低;3)随土层深度的增加,3种林分土壤C、N、P含量逐渐减少,而C∶N、C∶P、N∶P变化不大;4)3种林分N含量和C∶N在生活叶和凋落叶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格氏栲天然林改为人工林后土壤C含量显著降低,格氏栲天然林和人工林生长受N限制,杉木人工林生长受N、P限制,且土壤P的有效性高。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不同林分的限制性元素,为该研究区格氏栲和杉木的养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和山毛桃(Prunus davidiana)均属太行山地区植被恢复的先锋树种。以侧柏和山毛桃幼苗为研究对象,利用盆栽试验比较不同种植模式(侧柏单栽、山毛桃单栽和侧柏-山毛桃混栽)对根际土壤养分状况和微生物数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山毛桃单栽和侧柏-山毛桃混栽显著降低了根际土壤pH(p<0.05),提高了土壤养分的有效性。相对单栽,混栽种植显著提高了根际土壤有机质、全氮和速效钾的含量(p<0.05)。单栽及混栽种植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根际区土壤速效磷含量,但并未造成显著性差异(p>0.05)。通过分析根际微生物数量发现,侧柏-山毛桃混栽显著提高了根际土壤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显著降低了根际土壤真菌的数量(p<0.05),而山毛桃单栽则显著提高了根际土壤放线菌和真菌的数量(p<0.05)。综合分析表明混栽幼苗能有效改善根际土壤养分状况和微生物活性,因而,侧柏纯林引种山毛桃可作为防止土壤退化的一种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