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7 毫秒
1.
为探明土壤温湿度对城市绿地土壤呼吸时间动态的影响,采用Li-6400-09土壤呼吸室,连续定位测定了昆明城市森林与草坪等2种绿地类型土壤呼吸速率的时间动态特征。结果表明:2种绿地类型土壤呼吸速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城市草坪的年均土壤呼吸速率是城市森林的1.37倍;森林与草坪土壤呼吸速率具有明显的时间变化,其中城市草坪土壤呼吸波动(1.08~7.77 μmol·m-2·s-1)显著高于森林(0.95~4.76 μmol·m-2·s-1);土壤水分与土壤温度是影响城市绿地类型土壤呼吸时间动态的主要影响因子,但土壤水分对土壤呼吸速率的贡献率显著高于土壤温度。土壤温度只能分别解释城市森林与草坪土壤呼吸的66.2%及67.1%,而土壤水分能够解释城市森林土壤呼吸的87.8%及城市草坪的75.8%。因此,西南地区近年来的严重干旱导致土壤含水率的减少,已成为调控昆明城市绿地土壤呼吸速率时间动态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2.
呼伦贝尔草原蘑菇圈对土壤呼吸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蘑菇圈是草原上常见的生态学景观,蘑菇圈的真菌不仅会影响植物的生长,而且会极大地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从而间接影响土壤呼吸。探究草原蘑菇圈的土壤呼吸作用,为精确估算草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Li-8100土壤呼吸监测系统,对呼伦贝尔草甸草原蘑菇圈不同位置(圈上、圈内、圈外)的土壤呼吸作用进行监测,并使用探针式电子温度计(CJTP-101)和手持式土壤水分仪测量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同时测定蘑菇圈土壤生物量和土壤养分,探讨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蘑菇圈上的地上生物量为246.2 g·m-2,显著高于圈内(153.1 g·m-2)和圈外(132.6 g·m-2),圈上地上生物量分别为圈内和圈外的1.61倍和1.86倍;蘑菇圈上地下生物量为763.9 g·m-2,小于圈内(927.4 g·m-2)和圈外(824.8 g·m-2),圈上、圈内、圈外地下生物量差异不显著(P>0.05);蘑菇圈上枯落物量为17.9 g·m-2,大于圈内(13.1 g·m-2)和圈外(9.6 g·m-2),但差异不显著(P>0.05);圈上土壤速效氮和速效磷的含量分别为52.2和7.8 mg·kg-1,显著高于圈内和圈外(P<0.05),速效氮的含量分别比圈内、外平均值高42%和40%,速效磷的含量分别比圈内、外平均值高53%和59%;蘑菇圈上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分别为3 560.1和319.8 mg·kg-1,均低于圈内和圈外;而全磷含量为502.2 mg·kg-1,高于圈内和圈外,但均无显著差异(P>0.05)。草原蘑菇圈上平均土壤呼吸速率为5.26 μmol·m-2·s-1,显著大于圈内(4.07 μmol·m -2·s-1)和圈外(4.17 μmol·m -2·s-1),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之间分别存在显著的指数和线性回归关系(P<0.01)。【结论】 土壤温度和水分不是造成蘑菇圈土壤呼吸速率差异性的主导要素,蘑菇圈上的土壤呼吸速率增强与圈上较高的速效养分和较强的微生物活性及酶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3.
选择新疆阿克苏市柯柯牙典型的5种果树:红枣(Ziziphus jujuba)、核桃(Juglans regia)、苹果(Malus pumila)、葡萄(Vitis vinifera)和香梨(Pyrus sinkiangensis),并对树种叶面滞尘量及其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5种果树滞尘能力为葡萄5.37 mg/cm2>香梨4.55 mg/cm2>红枣3.88 mg/cm2>核桃3.03 mg/cm2>苹果0.92 mg/cm2。水分利用效率为葡萄(2.646 μmol·mmol-1)>香梨(1.810 μmol·mmol-1)>核桃(1.698 μmol·mmol-1)>红枣(1.359 μmol·mmol-1)>苹果(1.043 μmol·mmol-1)。通过分别比较5种果树滞尘量与水分利用效率之间的相关性得出,5种果树的滞尘量与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之间并无显著相关关系。表明果树在长期适应极端环境的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调节机制,滞尘量对果树的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4.
3个苹果品种气体交换特性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Li-6400光合作用系统对3个苹果品种(富士、早富一号、新富一号)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的浓度(Ci)、蒸腾速率(Tr)和水分利用效率(WUE)以及光响应曲线等生理指标进行测定、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3个苹果品种均是高光合、高蒸腾、高水分利用效率的品种,富士光饱和点(LSP) 和光补偿点(LCP)分别为1 542.8 μmol·m-2·s-1、30.4 μmol·m-2·s-1,早富一号LSPLCP分别为1 618.8 μmol·m-2·s-1、26.6 μmol·m-2·s-1,新富一号LSPLCP分别为1 189.4 μmol·m-2·s-1、41.8 μmol·m-2·s-1。2)富士的PnTr日变化呈“单峰”曲线;早富一号、新富一号的PnTr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分布,并且存在光合“午休”现象。3)影响富士PnTr日变化的主要内外界环境因子及作用大小的顺序分别依次为:PPFD>GsRH>Tair >Gs;影响早富一号PnTr日变化的主要内外界环境因子以及作用大小的顺序分别依次为:PPFD >Gs>RHRH>Tair>Gs>PPFD;影响新富一号Pn、Tr日变化的主要内外界环境因子以及作用大小的顺序分别依次为:PPFD >Gs > RH>TairRH>Tair >Gs> PPFD。  相似文献   

5.
了解不同光强对小×胡杨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可为进一步评价小×胡杨新品种适应性提供基础数据,为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防护林体系的更新及造林树种选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利用Li-6400xt便携式光合仪测定了不同光强下小×胡杨的光合生理参数,利用非直角双曲线模型,拟合植物叶片净光合速率(Pn)与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关系,计算光饱和速率(Amax),光饱和点(LSP),光补偿点(LCP),表观量子效率(AQY),暗呼吸效率(RD)等光合生理参数。结果表明,在光合有效辐射(PAR)0~1 500 μmol·m-2·s-1范围内,不同栽植年限小×胡杨净光合速率均随着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增强而增加,当光合有效辐射(PAR)为1 500 μmol·m-2·s-1时,曲线处于缓慢上升趋势,小×胡杨还没有达到光饱和点。不同光合有效辐射,净光合速率值均表现为3年>2年>1年生,1年、2年、3年生小×胡杨之间的净光合速率差异显著(P<0.05)。3年生小×胡杨的光饱和速率(Amax)、光饱和点(LSP)、光补偿点(LCP)、表观量子效率(AQY)最高。1年生小×胡杨的暗呼吸速率最大,3年小×胡杨的暗呼吸速率最小。在光合有效辐射(PAR)0~1 500 μmol·m-2·s-1,不同栽植年限小×胡杨气孔导度(Gs)均随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增加而增加,而胞间CO2 浓度(Ci)均呈逐步下降的趋势;随着有效光辐射的逐步增强,不同栽植年限小×胡杨蒸腾速率逐渐增加,变化趋势都较缓慢平稳,蒸腾速率对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变化并不敏感。当光合有效辐射<600 μmol·m-2·s-1,1年、2年、3年生小×胡杨水分利用效率增加迅速,当光合有效辐射>600 μmol·m-2·s-1,随着光强的增强,3年生小×胡杨水分利用效率继续缓慢上升,但1年、2年生的小×胡杨水分利用效率趋于平缓甚至下降。综合分析,1年、2年、3年生小×胡杨具有高光合,高水分利用效率和相对较低的蒸腾速率的特点,表现出了对当地生态气候的良好适应性。  相似文献   

6.
覆膜种植对甘南高寒区苜蓿生长和杂草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甘南高寒区缺乏适宜的苜蓿栽培和苜蓿草地杂草防除技术,严重影响了该区域苜蓿和草地畜牧业的发展。研究不同覆膜种植方式对甘南高寒区种植当年苜蓿和杂草生长的影响,为建立优质苜蓿草地提供依据。【方法】在甘肃省夏河高寒草地,比较垄沟覆膜、平膜、垄沟和普通种植方式对苜蓿和杂草生长的影响。【结果】普通种植和垄沟种植下的苜蓿株高分别为14.4和19.1 cm,显著低于垄沟覆膜和平膜种植(P<0.05)。垄沟覆膜下的苜蓿一级分枝数为7.7个,显著高于平膜(5.2个)、垄沟(4.8个)和普通种植(4.5个,P<0.05)。垄沟覆膜和平膜种植的苜蓿主茎粗分别为2.70 mm和2.50 mm,两者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垄沟和普通种植(P<0.05)。垄沟覆膜下的苜蓿根颈粗为6.19 mm,显著高于平膜种植(5.29 mm)(P<0.05);平膜种植下的苜蓿根颈粗显著高于垄沟种植(3.99 mm),垄沟种植下的苜蓿根颈粗显著高于普通种植(2.80 mm)(P<0.05)。垄沟覆膜种植下的苜蓿根颈入土深度为2.73 cm,显著高于平膜种植(2.24 cm)(P<0.05)。与普通种植和垄沟种植相比,垄沟覆膜种植苜蓿根颈入土深度分别提高了56.0%和29.4%。垄沟覆膜种植下的苜蓿干草产量为1 503.2 kg·hm-2,显著高于平膜种植(1 089.6 kg·hm-2)、垄沟种植(317.6 kg·hm-2)和普通种植(224.4 kg·hm-2)(P<0.05)。高寒区垄沟覆膜和平膜种植下0-10、10-20、20-30、30-40和0-40 cm土层的苜蓿根体积、根表面积和根生物量均显著高于垄沟种植和普通种植(P<0.05);除30-40 cm土层外,垄沟种植均显著高于普通种植(P<0.05)。供试苜蓿人工草地种植的第一年,共发现21种杂草,主要以香薷、乳浆大戟、节裂角茴香和藜等一年生杂草为主。垄沟和普通种植下的杂草物种数最多,分别为14.3和13.3种,二者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平膜(9.7种)和垄沟覆膜种植(9.3种);后二者间也无显著差异(P>0.05)。杂草总密度最高的是垄沟种植,为272.3株/m2,高于普通种植(241.7株/m2);二者显著高于平膜(74.0株/m2)和垄沟覆膜种植(86.0株/m2)(P<0.05)。杂草地上部分生物量干重最高的是垄沟覆膜种植,为186.8 g·m-2;其次为平膜处理(157.7 g·m-2)、垄沟(88.5 g·m-2)和普通种植(79.0 g·m-2)。【结论】利用黑色地膜进行的垄沟覆膜和平膜处理提高了甘南高寒区苜蓿种植当年的株高、主茎粗、根颈粗、根颈入土深度和干草产量,显著提高了苜蓿的根系生物量、根表面积和根体积,提高了优势杂草的生物量和株高,极大降低了杂草物种类和密度。  相似文献   

7.
以香格里拉县高山松为研究对象,以Landsat TM 8影像和DEM(30M)数据为信息源,结合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和地面样地实测数据,借助MATLAB平台,在前期进行基于遗传算法(GA)和粒子群算法(PSO)优化BP神经网络模型基础上,采用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RMSE)及预测精度(P)3个指标对优化后的BP神经网络模型及进行评价,并建立了研究区高山松蓄积量估测模型。结果表明,遗传算法效率(耗时1.9 h)低于粒子群算法(耗时1.4 h);采用遗传算法优化后的BP神经网络模型R2RMSEP分别为0.636、4.216 m3、81.748%,均优于粒子群算法。通过遗传算法优化后的BP神经网络模型估测香格里拉高山松蓄积量总量为13 317 879.7 m3。  相似文献   

8.
藏东南原始暗针叶林生长季的土壤呼吸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藏东南原始林生长季土壤呼吸特征,以了解藏东南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循环过程及其关键驱动因子。【方法】在色季拉山东坡林芝云杉林和急尖长苞冷杉林中各设置典型样地3块,用LI-8100土壤碳通量仪测定土壤呼吸速率,并取土样测定其理化特性,以此分析2种原始林土壤呼吸速率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子。【结果】(1)林芝云杉林和急尖长苞冷杉林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均呈近似"n"型,日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分别为(3.25±0.74)和(2.95±0.62)μmol/(m2·s);不同月份下2种原始林土壤呼吸速率均表现为7月8月6月,同月份下为林芝云杉林大于急尖长苞冷杉林;林芝云杉林土壤呼吸速率对温度的响应较急尖长苞冷杉林敏感。(2)林芝云杉林和急尖长苞冷杉林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均呈极显著指数正相关(R2分别为0.75和0.94),而与土壤湿度呈极显著线性负相关(R2分别为0.71和0.79)。(3)林芝云杉林和急尖长苞冷杉林土壤日碳通量与土壤有机碳呈极显著指数正相关(R2分别为0.91和0.82),而与微生物量碳呈极显著指数负相关(R2分别为0.88和0.89)。【结论】西藏暗针叶林生长季土壤呼吸主要受土壤温度和水分调控,也与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采用LI-8100开路式土壤C通量测定系统,对湖南省森林植物园10~20年樟树人工林土壤呼吸速率进行了为期1年的观测。结果表明:土壤呼吸CO2排放速率最大值在7月、8月,最小值出现在2月和3月,表现出单峰曲线的月动态变化趋势。对照、去除凋落物及去根3种处理的土壤呼吸速率范围分别为0.39~9.34、0.29~5.77、0.43~6.22μmol/m2·s,年均土壤呼吸速率分别为3.351、2.145和2.154μmol/m·2s。采用双因素关系模型(Rs=aebtWc),结果优于仅考虑土壤温度或土壤湿度的单因素关系模型;土壤温度和湿度共同解释了2010年不同处理方式土壤呼吸速率季节变化的95.2%~97.6%。对照、去根及去除凋落物处理的土壤呼吸Q10值分别为1.998、1.744、1.815,证明了根及凋落物对森林土壤呼吸起着一定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0.
于2014年3~5月通过室外定位观测10年生岩茶生长季节土壤呼吸速率从8:00到18:00的动态变化,探讨了岩茶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土壤湿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岩茶3~5月生长季节土壤呼吸速率的变化范围为0.63~3.56 μmol CO2/m2·s,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指数Q10在1.74~2.52之间.岩茶土壤呼吸速率的日变化趋势为单峰曲线,最大值出现在14:00,最小值出现在8:00,土壤呼吸速率在4、5月明显增大.茶园土壤呼吸速率与不同深度的土壤温度呈显著的指数关系,且10~15 cm深度的土壤温度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最为显著.Q10与土壤温度呈负相关,在3月及较深土层较大.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呼吸速率间的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以毛白杨杂种无性系S86号嫁接苗为试验材料,采用(311-A)最优混合设计,研究了氮、磷、钾不同配比对毛白杨苗木生物量的影响,建立了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氮是影响毛白杨生物量的主要因素,其次为磷和钾。在一定范围内,毛白杨生物量随氮、磷、钾肥投入量的增加而增加,过多投入时,生物量将下降。氮肥与磷肥的交互作用显著,有较好的正效应;而氮肥与钾肥、磷肥与钾肥的交互作用不明显。经模型寻优,氮、磷、钾肥的最佳施用量分别为 305.550、178.125 kg·hm-2和47.700 kg·hm-2,毛白杨苗木生物量可达383.874 g。  相似文献   

12.
土壤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环节,在维持全球碳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于2010年6—10月,在黄河小浪底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站,利用Li-8100红外动态土壤呼吸自动观测系统、温湿度自动观测系统测定了石榴-绿豆间作系统(间作系统)和绿豆单作系统(单作系统)土壤呼吸速率(soil respiration rate, SRR)及土壤温度和湿度。结果表明:1) 间作系统和单作系统的SRR日波动在晴天-多云呈单峰变化趋势,在阴天日波动变化幅度较小。间作系统的SRR高于单作系统。整个观测时期内间作系统和单作系统的平均SRR分别为2.996 μmol ·m-2· s-1和2.378 μmol·m-2·s-1。2) 间作系统和单作系统SRR与15 cm处土壤温度存在显著的指数相关关系,在该深处的Q10值分别为2.462和1.793 3) 间作系统和单作系统与20 cm处的土壤体积含水量与SRR的相关关系均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以苏州某家具厂提供的2个家具构件(记为A和B)为对象,对家具构件取样、切片、染色以及对标准三切片进行观察、鉴定。结果表明,A家具构件树种为豆科印度苏木属的二出印度苏木,B家具构件树种为使君子科榄仁树属毛榄仁。对比二出印度苏木、毛榄仁与檀香紫檀的构造特征,发现三者的差异主要存在于弦切面。对檀香紫檀、二出印度苏木、毛榄仁3种木材的红外光谱图进行比较,发现二出印度苏木和毛榄仁的半纤维素有一定程度的降解,二出印度苏木与檀香紫檀、毛榄仁在多糖结构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利用CIRAS Ⅱ光合测定系统对塔河中游不同生境下生长的中龄林天然胡杨林光合生理参数进行测定比较,探究天然胡杨林对不同生境适应和响应机制。结果表明,中生生境条件下的天然胡杨林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极显著高于其他生境下生长的胡杨林,旱生生境下天然胡杨林LSP、LCP和Rd显著低于中生和水淹生境。天然胡杨林除了Tr外,Pn、胞间CO2浓度、Gs和WUE对光强敏感,其中胞间CO2浓度与光强呈显著线性负相关;不同生境下Tr、胞间CO2浓度和Gs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而Pn和WUE差异不显著(P>0.05),但其大小有差别。中生生境下天然胡杨林表现较强的生活力,表现为更高的光合速率(16.71 μmol·mol-2·s-1)、水分利用效率(2.40 μmol·mmol-1)以及低蒸腾速率(6.33 mmol·m-2·s-1);旱生生境下通过关闭气孔来降低水分散失并使通过气孔进入叶片的CO2减少、引起Ci下降,致使Tr下降(17.18%)大于Pn降幅(7.20%),从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来适应干旱环境;水淹生境下天然胡杨林的大部水用以维持其较高蒸腾,用于合成有机物的水分较少,降低水分利用效率。因此,塔河中游的天然胡杨林在高温、高湿、光照强烈和干旱的生境呈现出不尽相同的生态适应策略。  相似文献   

15.
纵丹      王静敏    张垚    马东晓    姜辅瑞    张晓琳    何承忠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2,37(4):57-63
季节是影响植物光合特性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树木秋季光合作用为次年生长储备营养物质,也是林木育种的重要指标。为了解西南地区9种乡土杨树在秋季生长期对光能的利用效率,以收集于西南地区不同海拔的滇杨、大叶杨、藏川杨、德钦杨、昌都杨、康定杨、乡城杨、西南杨和三脉青杨为研究对象,在10月初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仪对其光合参数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滇杨和藏川杨的生长量优于其他树种。2)乡城杨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呈现为不对称的双峰曲线,其他8种杨树均为单峰曲线,但峰值出现的时间不同;而9种杨树的蒸腾速率(Tr)日变化均为单峰曲线,大叶杨Tr峰值出现在12:00,其他8种杨树均在14:00;9种杨树的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和水分利用率(WUE)日均值均存在极显著差异,昌都杨Gs日均值最大(0.37 mmol·m-2·s-1),康定杨Ci日均值最小(284.222 4 μmol·mol-1),且水分利用率(WUE)最高(4.996 6 μmol·mmol-1)。3)综合4个光合参数,西南杨和康定杨具有较大的后续生长潜力,且康定杨耐旱性较强,而昌都杨和大叶杨耐旱能力较弱。因此,在今后推广应用及经营管理中,需要考虑不同树种对水分需求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高云昌    赵广智    马增旺    邢存旺    刘春鹏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2,37(5):30-35
通过林木保存率、林木生长、自然更新和防护功能4个指标来反映河北坝上地区北京杨和樟子松2种主要人工固沙林的生物学稳定性。结果表明,北京杨随着林龄的增长,死亡株数迅速增加,25 a林木保存率仅有21.5%,且生长衰退现象严重,大多为萌生个体,幼树全部为萌蘖更新,5 a和25 a林分内的输沙率分别为5.7、5.1 g·cm-1·d-1;24 a樟子松林木保存率达到70.4%,但生长分化现象严重,林内存在天然更新幼苗,但数量很少,8 a和24 a生林分内的输沙率分别为1.9、0 g·cm-1·d-1。坝上地区北京杨人工固沙林生物学稳定性差,而樟子松人工固沙林则有较高的生物学稳定性。人工固沙林的生物学稳定性从林分层次反映了造林树种对造林地自然环境的适应性,研究结果可为坝上地区的造林树种选择和经营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任毅华      罗大庆      方江平      卢杰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1,36(4):60-65
分析西藏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原始林下灌木群落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倒木的关联性,探讨该森林生态系统内灌木的分布规律,并从空间分布格局角度量化倒木对灌木分布的影响。以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原始林下灌木和倒木为研究对象,通过典型样地调查,用点格局法分析其空间分布格局以及与倒木的关联性。结果表明:1)样地内共有灌木7种,总密度730株·hm-2,不同灌木种群分密度依次为杯萼忍冬(359株·hm-2)>长尾槭(185株·hm-2)>西南花楸(61株·hm-2)>猴斑杜鹃(55株·hm-2)>冰川茶藨子(53株·hm-2)>光秃绣线菊(株·hm-2)>峨眉蔷薇(株·hm-2);2)在0~50 m空间尺度内,冰川茶藨子、猴斑杜鹃、长尾槭、杯萼忍冬以集群分布为主要特征;西南花楸以随机分布为主要特征,只是在个别尺度呈现显著的集群分布;3)Ⅰ腐烂等级倒木与灌木在0~50 m空间尺度上呈显著的负关联,倒木整体与灌木及Ⅱ~Ⅴ腐烂等级倒木与灌木在0~50 m空间尺度上均无显著关联。不同灌木种群因对环境的适应性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空间分布格局,灌木空间格局形成的生态过程及倒木对灌木空间分布的影响均具有复杂性。  相似文献   

18.
油松立地质量的划分与评价可以为其人工林的速生丰产培育及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根据不同的林龄、海拔、坡向、坡度、坡位等因子,在洛南古城林场设置了63块20 m×30 m的油松人工林样地,调查了样地内的油松树高、胸径、冠幅等生长指标。通过数量化理论Ⅰ,对洛南地区油松人工林进行立地质量评价,并通过数量化理论II建立了陕西洛南油松人工林立地质量类型判别模型。结果表明:1)洛南地区油松人工林树高、胸径随着林龄的增长有着明显的增加,其中油松在第10~20年时生长迅速,随后在第20~40年时生长速度较快。2)以海拔、坡向、坡位、坡度为主要立地因子将油松人工林划分为36个立地类型区。建立油松人工林立地质量评价表,研究区范围内有71.43%的油松人工林样地立地质量评价在中等及以上,结果说明在洛南地区阴坡、高海拔(≥970 m)且平缓坡度下较适宜油松的生长;洛南地区油松人工林种植区域内油松生长情况较好。3)以51组不同立地样本数据进行数量化理论Ⅱ判别分析,得到相应的判别系数矩阵,确定不同立地类型的样本中心点。用12组样本数据对该判别模型进行检验,正确率达91.67%,表明该模型具有良好的判别能力,可以用来判别预测洛南油松人工林的立地质量。  相似文献   

19.
树高和胸径作为重要的林分因子,二者的异速生长关系是林分生长与收获预估的基础。以北京市古石峪61块油松(Pinus tabuliformis)天然林样地为研究对象,样地按郁闭度CD≥0.6(类型Ⅰ)、0.5≤CD<0.6(类型Ⅱ)、0.4≤CD<0.5(类型Ⅲ)、0.3≤CD<0.4(类型Ⅳ)和CD<0.3(类型Ⅴ)划分5个等级类型,采用非线性混合模型方法,从26种常用树高曲线中选择拟合精度最高的作为基础模型,以类型和样地作为随机效应,分别基于单水平和嵌套二水平,考虑异方差构建最优的油松天然林树高曲线。采用AIC、BIC和负2倍的对数似然值对不同模型的精度进行比较,并用平均绝对误差、剩余均方根误差和调整后的决定系数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混合参数个数不同,模型预测精度不同;考虑异方差结构的嵌套2水平非线性混合模型预测精度高,调整后的决定系数达0.924 4,剩余均方根误差为0.842 1,可以准确地反映油松树高与胸径的关系,但与以样地作为随机效应的单水平样模型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