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组培过程中变异的普遍性,显著影响植物的遗传稳定性,限制组培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草莓组培苗已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但变异却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其生产效益。因此,如何有效控制变异的发生是草莓及其他组培快繁技术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分析了影响组培变异的主要因素有外植体类型、基因型、培养基中激素种类和配比、继代培养的时间和次数,和内在遗传机理如染色体异常、转座子活化和基因突变等,针对这些影响因素,建议选择幼嫩的外植体、优化培养基配方、控制增殖系数和继代次数以及选择合适的光照和温度等培养条件,控制组培过程中变异的发生。同时,利用形态观察和RAPD、SSR等技术对组培苗进行检测,及时剔除变异组织或变异植株,减少变异对生产的不利影响。通过总结草莓组培中变异发生的原因和有效控制变异的途径,为包括草莓在内的植物脱毒组培快繁技术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同时,对变异的深入认识,为植物品种改良和新品种的选育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无糖组培技术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无糖组培技术即光独立培养技术(PhotoautotrophicMicropropagation)。该技术由国家外专局和昆明市科技局1997年从日本千叶大学引进。其特点在于将大田温室环境控制的原理引入到常规组织培养应用中,用CO2气体代替培养基中的糖作为组培植株的碳源,采用人工环境控制的手段,提供适宜不同种类组培植株生长的光、温、水、气、营养等条件,促进植株的光合作用,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达到快速繁殖优质种苗的目的。1常规组培技术与无糖组培技术的比较1.1培养容器培养容器是小植株生长的场所,它直接影响小植物的生长发育。在传统的组织培养微繁殖中…  相似文献   

3.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发展到今天,已有1000多种植物组培成功,但能大量应用于生产并产生经济效益的,仅有香蕉、兰花、甘蔗、马铃薯、天南星科花卉等几十种。组培植物能否大量应用于生产,一方面取决于市场需求及批量生产的技术、成本因素,另一方面也取决于试管苗是否有高的移栽成活率(特别是木本植物、名贵花卉)。据韩国1991年统计,一些商业性实验室繁殖的部分观赏花卉,  相似文献   

4.
植物非组培遗传转化方法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许多植物中,转化效率低一直是制约分子育种和基因功能研究的障碍。目前,在拟南芥等模式植物的研究中,非组培方法已成为遗传转化的主要手段,这些方法在其它植物中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介绍了几种较为成功的非组培遗传转化方法的应用情况和技术原理,并对下一步研究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在《中国花卉盆景》2005年第1期发表的《让组培进入家庭》一文,因篇幅所限,一些细节就一笔带过了。结果编辑告诉我,一笔带过的正是读者想了解的内容。因此,我打算把这些细节逐步介绍给大家。这篇文章专门谈谈培养基。培养基是组培中最基本的知识,它和大型企业组培室的培养基是一样的。目前,可供选择的培养基配方很多,例如 MS、ER、LS、SH、AR 等。其中 MS 培养基适用于多种植物的培养。即使有些植物用 MS 培养基不  相似文献   

6.
继单倍体育种成功之后,我国在植物快速繁殖等生物技术研究方面,正在取得一个又一个新的进步。植物生物技术,在我国当代植物科学中越来越引人注目。随着各地花卉组培科研机构如雨后春笋般相继  相似文献   

7.
<正>本刊讯4月22日,飞利浦园艺LED照明在北京举办了"光·促进植物生长的创新方法——园艺LED照明研讨会"。会议围绕LED在科研领域、温室、组培及植物工厂应用的主题展开。来自科研院所、组培企业、温室及植物工厂的专家及合作伙伴近60人参加了会议。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教授雷蒙·迈尔斯(Leo Marcelis)、  相似文献   

8.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发展到今天,已有1000多种植物组培成功,但能大量应用于生产并产生经济效益的,仅有香蕉、兰花、甘蔗、马铃薯、天南星科花卉等几十种。组培植物能否大量应用于生产,一方面取决于市场需求及批量生产的技术、成本因素,另一方面也取决于试管苗是否有高的移栽成活率(特别是木本植物、名贵花卉)。据韩国1991年统计,一些商业性实验室繁殖的部分观赏花卉,移栽成活率高的达100%,低的只有1/3或1/2,表明部分商业性实  相似文献   

9.
<正>本刊讯日前,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秘书长约翰·斯甘伦在国家濒管办主任孟宪林、福州濒管处处长宋师兰及漳州市林业局副局长张友炳等陪同下,赴漳州就濒危植物人工栽培情况展开调研。斯甘伦一行先后考察了台资花卉企业蝴蝶兰组培生产基地、漳浦扬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铁皮石斛人工栽培及有关花卉公司仙人掌及多肉植物人  相似文献   

10.
天南星科蔓绿绒类、白掌类、竹芋类、万年青类、红掌类等植物,是观叶植物的佼佼者。目前生产上多采用组培繁殖种苗,而后温室栽培试管苗的方法育苗。现将具体操作和管理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王桂龙 《作物杂志》1991,7(4):11-12
由于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和较完善的植物组培技术以及植物细胞的基因转化系统的建立,这一高技术可能在未来农业生产上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已在抗性育种、生物固氮、改良植物蛋白质成分,提高作物必需氨基酸含量、提高作物光合作用效率等方面有重大进展和突破,有的已进入大田试验并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2.
唐虹 《种子》2002,(3):44-46
组培绿苗成活率及成活质量问题涉及驯化基质与环境条件。本文重点对此方面研究进展作了分析及介绍,以期为植物组培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3.
正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简称植物组培)又称为植物克隆,是指通过无菌操作将植物体的各类结构材料——外植体(根尖、茎段、茎尖、幼叶、幼胚、花药等)接种于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在人工控制的环境条件下进行离体培养的技术与方法。由于植物细胞中包含该物种的全部遗传信息,具备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能,即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因此,通  相似文献   

14.
铁线莲属植物种类繁多,品种丰富,是重要的观赏种质资源和园林绿化材料。组织培养技术作为植物快速繁殖的重要手段,不受外界环境条件限制实现植物增殖,可为基因工程提供技术支持。为归纳铁线莲属植物组织培养特点,本研究从外植体、基本培养基、生长调节剂、组培条件、愈伤组织诱导及生根培养等形态建成、移栽注意事项和遗传稳定性等方面,对铁线莲属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进行总结,并对今后工作进行展望。本研究可为后续铁线莲属植物组织培养和基因工程的开展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5.
山东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生物技术研究室孙仲序教授等研究人员,用了4年时间,从林木、果树、花卉和农作物中选出几十种植物为试验材料,对组培快繁技术体系进行了降低成本、提高移栽成活率等方面的研究,通过实施新技术、采用替代品等方式,使高昂的组培总费用下降七成多。为了节省能源,研究人员利用自然光替代人工辅助光照,设计了类型多样的自然光照培养室。结果证明在变温、变光强的条件下,组培苗分化率高,生长健壮,移栽容易,节约了电能,缩短了程序,能源费用支出降至常规的73.5%。为了进一步降低成本,科研人员将净化自来水等替代品用于组培试验,…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秋子梨组培幼苗的生根率,本研究以秋子梨生根组培培养基(1/2MS+IBA 0.5 mg/L)为基础,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活性炭(AC):0.25、0.50、0.75、1.00 g/L,分析不同的活性炭含量对秋子梨组培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活性炭培养的组培苗在生根率、生根数、根长等方面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最适宜秋子梨生根的培养基为1/2MS+IBA 0.5 mg/L+AC 1.00 g/L,该处理的秋子梨组培苗生根率达到了90%,可明显促进秋子梨组培的生长。本研究结果为提高梨属植物组培幼苗的生根率和成活率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木本植物的快繁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提高植物组织培养效率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艾勇 《种子》2005,24(8):93-95
根据多年植物组织培养的实践,对其中各阶段的技术进行认真探索,提出了如何提高组培效率的关键性、综合性、实用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8.
兰科植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科植物俗称兰花,是被子植物中最大科之一,分布较为广泛。兰花不仅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而且其经济价值及科研价值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年来对兰科植物的研究不断深入,主要集中于物种鉴别、分类、育种及繁殖等方面。鉴于此,本研究综述了兰科植物的形态学、细胞学、菌根生物学、传粉生物学、育种及组培快繁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探讨了兰科植物研究和利用中所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展望,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所得到的植株,称为组培苗,又称试管苗,这一培养技术叫做组培技术。目前组培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领域。你生产出来的组培苗是不是“优质种苗”,是不是无毒苗”,不能你自己说了算,需要进行质量认证。这里介绍荷兰SBW组培室对组培苗全过程的监测和认证。供国内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20.
杨桂梅 《种子科技》2023,(18):124-126
小陇山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个重要山脉,拥有丰富的植物资源,其中不乏具有观赏价值的种子植物。文章系统调查和分析了小陇山野生观赏种子植物的资源状况、分布特征、生物学特性、利用现状和开发潜力,探讨了其开发和利用的途径和方法,包括引种驯化、组培快繁、杂交育种、风景园林建设等,指出存在的如资源退化、生态破坏、遗传污染等问题以及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旨在为保护和利用小陇山野生观赏种子植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及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