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退耕还林地不同种植密度的6龄柠条间牧草和土壤水分的调查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土壤含水量随着柠条带距的减小而减少,在11.5m或更小带距时,30~60cm土层中形成一个土壤水分亏损区,当带距减小为6.8m时,土壤水分亏损加重,且向70cm发展;6.8m带距间草地在6月上旬到7月下旬,0~60cm土层含水量低于1.8%,致使丛生禾草与根茎型牧草不能生长.(2)随着柠条带距的减小,即从15.4m减小到6.8m时,多年生牧草在盖度、密度、产量上分别从39.3%、70株/m2、387.5kg/hm2,下降为29.3%、37株/m2、310.0kg/hm2,分别下降了25.5%、47.1%、20.0%;带间草本层盖度与带距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21.3+1.16X(R=0.998,P0.01<0.998);带距与带间多年生牧草密度的回归方程为:y=9.13+3.79x(R=0.97,P0.01<0.97).说明柠条种植密度的增大对多年生牧草尤其是甘草抑制更加显著.(3)在宁夏盐池这种荒漠化草原进行退耕还林(柠条),带距应在15m或更宽为宜.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察右后旗半干旱地区4m、8m带间距柠条人工林带间植被为研究对象,在典型样地内采取样方法对带间植被特征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与ck比较,营造带状柠条林后带间植被特征明显改善,植物分别增加了4科6属7种(4m)、4科7属7种(8m),重要值由藜科植物占绝对优势演变为禾本科植物占绝对优势;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别增加了7种(4m)和5种(8m),半灌木增加了1种(4m)和2种(8m);牧草性质改善,优等牧草增加了2种(4m)和3种(8m),重要值均值较大。  相似文献   

3.
带状柠条林灌草根系质量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挖掘法对不同带间距灌草根系质量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全部根系与直径>0.5mm根系分布格局相似,直径≤0.5mm根系对全部根系分布格局的影响一般在近柠条带1.5m和0cm-30cm土层范围内.但在16m间距的影响1.5m之后;5m、10m带间距根系水平分布随远离柠条带而逐渐减少,遵从y=ax3+bx2+cx+d函数变化规律,16m带间距的呈波状变化;根系质量密度为16m间距>5m间距>10m间距;不同问距全部根系质量垂直分布随土层加深而逐渐减少,0cm-10cm土层根系质量与带问草本植物盖度呈正相关;5m带间距时遵从y=ae-bx函数的变化规律,10m、16m带间距时遵从y=aLn(x)+b函数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4.
以宁夏干旱风沙区不同种植密度的人工柠条林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不同密度柠条林对土壤水分及植被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造林密度的增加,土壤水分含量呈下降趋势;种植密度为1 400丛/hm2(12 m带距)人工柠条林土壤体积含水量最高,达到17.6%;种植密度为4 400丛/hm2(3 m带距)人工柠条林土壤体积含水量最低,仅为8.8%。不同种植密度柠条林对植物群落的生物量影响很大,随着造林密度的增加,植物生物量呈明显下降趋势。植被生物量最高的为自然封育地,达到了195.78 g/m2;其次是种植密度为1 400丛/hm2(12 m带距)柠条林带。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四子王地区不同带间距柠条灌草复合模式为研究对象,对林地土壤水分的垂直和水平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带间距林地土壤水分的垂直和水平变化特征均存在着很大差异。在水平方向上,16m带间距的土壤水分变化比较平缓;在垂直方向上,5m、10m带间距的大气降水补给并不能满足植物生长对水分的需求,需要消耗深层土壤水分满足植物的生长,而16m带间距由于大气降水的补给,土壤含水量能够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通过调查观测,研究固沙型人工柠条林对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柠条林占总面积的15%,即林带间距10 m时,林草结构较合理,生物量最高,对带间植被的影响最小;固沙型柠条林具有固沙能力,对土壤具有改良作用。  相似文献   

7.
柠条是宁夏中部干旱带主要的防风固沙树种,在减少风蚀、保持水土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试验选择林龄15 a的不同种植密度的柠条林地,利用TDR时域反射仪对不同密度柠条林地的植株间、林带行距间0~2.0 m深度的土壤水分进行了为期1 a的动态监测。综合分析表明,土壤水分主要受季节影响。在光照较强、相对干旱的4—7月,柠条林土壤水分相对较高,降雨丰富的7—9月土壤水分却相对较低,土壤水分相对自然降雨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土壤水分从表层到深层大多数呈现出先增加后逐渐递减的趋势;柠条地植株间土壤水分一般均低于林带间,且土壤水分随着种植密度增大显著减少,土壤旱化现象严重;单行种植、林带间距为4 m或者6 m的低密度种植模式更适合宁夏中部干旱带,在防风固沙的同时能有效减缓土壤旱化。  相似文献   

8.
在平罗县风沙区选用柠条作为防风固沙林的首选树种,采用株行距1 m×2 m,带间距10 m双行带状造林技术与50 cm×40 cm×30 cm鱼鳞坑造林技术,并在林间种植黑沙蒿、苦豆子、黄花菜等,增加生物多样性,进一步提高防风固沙能力。本文详细介绍柠条造林技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宁夏干旱风沙区人工柠条林内植被恢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宁夏毛乌素沙区退化草地封育后人工柠条林内草地植物群落的恢复过程,尤其对群落中物种的替代过程及群落结构的变化情况作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退化草地在种植了人工柠条林后,植物群落随着柠条的生长,其物种丰富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多年生植物逐渐取代了一年生植物的优势地位,群落多样性、均匀度指数不断增长,生态优势度指数逐渐降低,在带间距为6m,株行距为1m×1m的林地内,柠条生长到第11年时,植被恢复状况达到最佳,而当柠条生长到第17年时,群落出现一定的退化现象,说明采用人工柠条进行退化草地的植被恢复时,柠条的种植时间、种植密度要适合,才能达到较好的植被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10.
以白沙蒿作为实验材料,通过野外实地试验模拟研究不同带状配置白沙蒿对近地表风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株间距为0.5m和1m带状配置防风效果较好,对林带后1H~3H处降低风速的效果明显,0.1m高度处防风效能均能达到40%以上,株间距2m防护效果则较差。两带的防风效果要优于单带1,0cm处平均防风效能分别增加3.33%、10.16%3、.14%。不同配置最小风速均出现在林后1H处,在林后1H~4H范围内能够形成一个相对明显的弱风区,减风效果较好。行距不同能影响防风效果,但一定范围内变化不明显。通过回归方程得出,林带的主要影响因子为株间距,同时随着高度的增加,其防风效能下降明显。  相似文献   

11.
补播对醉马草发生区防控效果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补播不同牧草对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发生区的规律及其稳定性,为筛选出有效的防控方法奠定基础。【方法】2013年在新疆昌吉市阿什里乡山地草甸进行补播试验,在补播后3年对醉马草和可食牧草进行实地监测。【结果】随着补播年限的增加,多数处理的醉马草高度呈下降趋势,盖度和地上生物量为2015年升高,2016年下降;密度具有一定的波动,无明显规律性;可食牧草的高度、盖度均与醉马草的变化呈负相关,密度也具有波动性,但地上生物量表现为持续上升趋势。B2(单播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处理对醉马草种群特征的抑制效果相对较强,同时对可食牧草的各指标有促进作用。【结论】在醉马草发生区单播紫花苜蓿,从而达到生态修复、长久控制醉马草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以地处阴山北麓丘陵区化德县七号镇为研究区,选择相互毗邻的、配置方式不同的林草地,在距地表30 cm深处采集土样,并测其含水量.结果表明:(1)草地土壤表层含水量总体高于灌木林地和乔木林地,自然草地高于人工草地和耕地.(2)平地柠条林地土壤表层含水量高于坡梁地,坡梁地上坡位土壤表层含水量不及中、下坡位.(3)柠条灌木林地耐旱性能较好,灌草带状相间是主要配置方式,造林密度以灌木带宽1 m,带间距6~8m宽为宜.(4)不同植被类型生态耗水量不同,耗水量大的植被会吸收利用毗邻耗水量小的植被地块的土壤水分.因此,半干旱区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植被类型、科学的配置方式以及合理的管理措施,以减少土壤水分过度消耗,为即将开启的新一轮退耕还林草工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了筛选出抗旱性强的豆科植物用于北方干旱地区的栽培,以刺槐、合欢、柠条、伞房决明为试材,通过徒手切片,观察植物的叶片角质层、表皮层、栅栏组织层、叶片等的厚度,测定主脉的粗度、栅海比、叶片组织紧密度等7项指标。结果显示:柠条的角质层最厚,为13.31μm;其余依次为伞房决明、刺槐和合欢;合欢最薄,为2.64μm。表皮层最厚为柠条,为33.66μm;其余依次为刺槐、伞房决明和合欢;合欢最薄,为16.61μm。栅栏组织层最厚的是柠条,为338.8μm;其余依次为伞房决明、刺槐和合欢;合欢最薄,为115.5μm。叶片最厚的是柠条,为477.4μm;其次为伞房决明、刺槐;最薄的是合欢,为290.4μm。叶片主脉最粗的是伞房决明,为660.3μm;其次为柠条、刺槐;合欢最薄,为343.2μm。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比值由高到低依次为柠条、伞房决明、合欢和刺槐。组织结构紧密度依次为柠条、伞房决明、合欢和刺槐。综合分析认为,4种豆科植物的抗旱性为:柠条伞房决明刺槐合欢。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北方荒漠地区重要治沙造林先锋树柠条锦鸡儿对高温胁迫的光合生理适应机制,通过测定柠条锦鸡儿在25℃和36℃温度处理的光合参数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研究其对高温胁迫的响应和适应机制。结果表明:高温胁迫下,柠条锦鸡儿的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水分利用效率(WUE)显著降低,蒸腾速率(Tr)提高。胞内CO2浓度(Ci)和气孔限制值(Ls)对高温胁迫的响应与光合有效辐射(PAR)相关,当PAR200μmol/(m2·s)时,Ci下降,Ls上升;当PAR200μmol/(m2·s),Ci上升,Ls下降。高温胁迫导致柠条锦鸡儿的光能热耗散量(1-Fv′/Fm′)显著提高,但对电子传递速率(ETR)、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和光化学淬灭系数(qP)的影响不显著。36℃高温胁迫限制了柠条锦鸡儿的光合作用,但对光系统Ⅱ的功能没有明显影响;气孔限制是造成光合作用下降的主要因素,同时柠条锦鸡儿通过提高蒸腾速率降低叶片温度和增强过剩光能的热耗散以适应高温环境。  相似文献   

15.
柠条粗饲料加工工艺与饲喂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结合柠条粗饲料的营养特点,确定了柠条最佳营养平茬期及平茬方式,介绍了柠条粗饲料加工与调制工艺,进行了柠条粗饲料成本核算与柠条草粉饲料适口性研究,得出柠条粗饲料加工简便易行、成本低、无污染,且适口性好,饲喂效果明显,可作为宁夏中部干旱带及同类地区的新饲料来源。  相似文献   

16.
在草莓基质穴盘避雨育苗模式下,研究了不同覆盖方式及滴灌带间距等因子对基质水分含量及草莓子苗的影响,结果表明:无纺布覆盖处理的穴盘与无覆盖物直接滴灌(CK)相比,水分扩散渗透距离远且均匀,离滴孔0.09 m以上基质含水量明显提高了24%~116%;滴灌带间距为0.100~0.175 m时,基质平均含水量在19.34%~20.24%之间,能有效地满足草莓子苗的正常生长需求,因此实际生产中的滴水管间距宜在0.125~0.175 m之间;滴水管间距为0.175 m处理除繁苗系数略低于传统地面裸根育苗外,其成苗株率、发病株率和炭疽病病情指数均优于对照和基质穴盘无纺布覆盖露地育苗。  相似文献   

17.
手扶牧草收割机往复式切割器主要参数试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系统的理论分析和田间试验,对手扶牧草收割机往复式切割器的主要参数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往复式切割器可较好实现切割性能,切割速度可达2 m/s,作业速度1.1 m/s,割刀高50 mm,切割速度比1.88 m/s,刀齿间距76 mm。该手扶牧草收割机往复式切割器可实现割茬整齐,无撕裂、漏割、重割和堵刀现象;适于收割牧草、小麦等细秆作物。  相似文献   

18.
不同畜禽食用的牧草品种牛羊喜食禾本科牧草和高秆类植物,其次为豆科牧草。适宜饲喂牛羊的牧草品种有杂交狼尾草、苏丹草、紫花苜蓿、串叶松香草、冬牧-70黑麦、菊苣和芜菁甘蓝等。兔鹅喜食豆科牧草,其次为禾本科牧草。适宜饲喂  相似文献   

19.
柠条,豆科锦鸡属,别名柠条锦鸡儿。柠条锦鸡儿又称为大柠条、白柠条等,为豆科锦鸡儿属,多分枝落叶灌木。柠条高1-2m,多数丛生,深根系,根系发达,3—4年生主根长达4m,根辐直径3m以上。柠条寿命长,一般可生长几十年,有的可达百年以上。柠条繁殖和再生能力很强,不怕沙埋,极耐干旱,耐瘠薄。种子繁殖、育树造林技术易掌握,管理简单,是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最理想的灌木树种之一 。  相似文献   

20.
胡玉荣 《吉林农业》2011,(4):294-295
对宁夏南部山区天然草地实行了封育、火烧和施肥改良效果的研究。结果发现,封育和施肥使草地植物种类增多,草群密度、高度和盖度上升。火烧后优良牧草种类增加,毒害苹盖度降低。三种改良措施均可增加可食牧草产量和优良牧草的重要值。土壤有机质、全氮和速效氮的含量表现为施肥〉封育〉火烧〉禾封育,火烧措施下速效钾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