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论我国农业的结构演化与功能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新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0):4679-4681
为了探索我国农业发展的相关规律性,按照我国不同时期的农业发展特点,将我国农业发展大致分为传统时期、计划体制时期、家庭承包经营时期等几个阶段,拟从农业结构演化的角度研究各阶段农业功能的拓展,并就我国现代农业的结构优化与功能拓展进行分析与研究。研究表明:我国传统时期农业的结构围绕着养活人口进行粮食生产而展开,农业的功能体现的是生存水准之上的经济功能;计划体制时期,我国农业形成了种植业主导农业、粮食主导种植业的单一结构模式,农业执行着生存水准之上和生活水准之上的混合经济功能;家庭承包经营时期,我国农业的产业结构逐渐多元化与优化,但农业作为产业水准的经济功能发展仍受很大的障碍。我国现代农业的结构演化必须朝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农业的生态功能、社会功能地位逐步显现,农业生产日益呈现出多功能性。  相似文献   

2.
论我国农业的结构演化与功能拓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新 《农业科学与技术》2009,10(2):145-148,153
为了探索我国农业发展的相关规律性,按照我国不同时期的农业发展特点,将我国农业发展大致分为传统时期、计划体制时期、家庭承包经营时期等几个阶段,拟从农业结构演化的角度研究各阶段农业功能的拓展,并就我国现代农业的结构优化与功能拓展进行分析与研究。研究表明:我国传统时期农业的结构围绕着养活人口进行粮食生产而展开,农业的功能体现的是生存水准之上的经济功能;计划体制时期,我国农业形成了种植业主导农业、粮食主导种植业的单一结构模式,农业执行着生存水准之上和生活水准之上的混合经济功能;家庭承包经营时期,我国农业的产业结构逐渐多元化与优化,但农业作为产业水准的经济功能发展仍受很大的障碍。我国现代农业的结构演化必须朝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农业的生态功能、社会功能地位逐步显现.农业生产El益呈现出多功能性.  相似文献   

3.
随着国内和国际环境的变化,不确定因素增加,我国经济发展呈现新常态,对农业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产生重要影响。正是在此背景下,本文根据经济"新常态"的特征和时代要求,分析经济"新常态"对农业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的重点变化、结构变化产生的影响;探讨经济"新常态"对农业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提出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4.
近50年来山丹绿洲变化总体上处于波动性扩张趋势,研究基于山丹绿洲时空变化数据、实地访谈资料、统计年鉴和相关历史资料对绿洲变化的驱动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人文因素是山丹绿洲变化的主导驱动力,对绿洲面积变化的相对贡献率为64.3%。影响绿洲变化的主要人文驱动力有人口增长、农业政策、社会经济发展和农业科技进步等,其中2000年以前人口增长是绿洲扩张的主导驱动力,2000年以后农民为提高生活质量而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是绿洲扩张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社会经济步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农业经济正处于重要转型时期,逐渐迎来了全新阶段。为了最大程 度上满足转型期农业经济的发展需求,就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积极更新与转变管理方法,并对农业经济环境与整体 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与优化,而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文章通过对转型期农业经济发展具备 的特点以及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产生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了农业经济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 方向与改变,希望可以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些许借鉴。  相似文献   

6.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及种植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各种农产品的产量不断增加,在极大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但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农业种植各因素,如环境、土壤等,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对农业的发展产生了阻碍作用.基于此,笔者与自身工作经验相结合,就农业种植结构受到各因素的影响情况展开分析,并提出改善农业种植结构的有效对策,以促进农业种植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诸多原因造成了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加大,城乡之间出现了隔离发展,社会矛盾、经济矛盾、环境矛盾、生态矛盾、文化矛盾等各类矛盾日益出现。当前我国正处在由工业化主导向城镇化主导的转变过程中,将逐渐形成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居民化的格局,打破长久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城乡一体化的良好发展可以有效缩短城乡间的差距,直至消灭这些差别,使城乡融为一体,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实现城乡人口共享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发展成果,促进和谐社会、小康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政治环境的变迁,各国农业结构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并对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然而,农业结构的演变是否有规律可循?变化的动因是什么?政府政策及其作用怎样?对这一系列问题的研究探讨,无疑对发展我国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构造我国农业微观经营机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农业企业技术创新包括创新决策、技术研发、产品生产及市场阶段,同时面临的风险因素也不同,如政策、经济、自然、技术、营销管理等。而各个因素对技术创新失败的平均影响值也不尽相同,研究发现市场营销因素占技术创新失败率的63%,对此农业企业技术创新必须从内外环境考虑,掌握市场、社会、农业发展需要,切实提升农业科技力量。一、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营销风险概述农业企业技术创新阶段多样,影响技术创新失败的因  相似文献   

10.
农业自然资源利用模式是人类按特定利用目的构建形成的,在某一时段内能够充分体现不同区域自然、社会、经济特点,且相对稳定的各种农业自然资源利用类型的组合。农业自然资源利用模式的不断发展演化源于自然资源利用观念的嬗变、自然资源利用方式与手段的演进以及自然资源利用主导要素的更替,而主导要素的变迁则是由资源稀缺性、经济社会成本、制度观念等因素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1.
抗战前中国处在半殖地半封建社会,山西农村自然经济遭到破坏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有了发展,表现为经济作物产量增加,工场手工业发展,农产品商品率提高,小农经济分化,部分劳力流入城市。但封建经济仍占优势,地主富农经济仍占统治地位,并与官僚资本、高利贷资本结合一起剥削农民。农民忍受着地租,高利贷、捐税等残酷剥削,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经济矛盾不断地加深着。  相似文献   

12.
以新疆渭干河—库车河三角绿洲为例,选用2001和2010年的LandsatTM影像,利用遥感技术,并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研究角度出发,结合研究区的自然以及社会因素,监测并分析渭干河—库车河三角绿洲2001和2010年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土地覆被类型在结构和面积上都有较大变化,结合当地社会因素以及自然因素,认为近年来随着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口大规模迁入,导致大规模的开发土地资源,造成林地等自然覆被减少或者破坏,耕地面积增加。但是在开垦后由于不科学的灌溉方式,导致耕地土壤盐渍化程度加重,所以土地盐渍化成为了研究区目前农业发展的瓶颈,进而阻碍当地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3.
采用产业结构时间序列变化评价系数与产业结构稳定性评价指标对民勤县2003—2009年农业结构特征变化进行了定量研究。研究认为:2003—2009年间民勤县农业结构呈现出单一化趋势,在农业政策及农业市场环境的影响下,产业结构变动呈现突变性和不稳定性。民勤农业结构调整,需要在满足生态环境发展及经济发展需求的前提下,适当发展经济作物种植,加大林业及服务业产值比重。  相似文献   

14.
晚清时期太平府水灾频发,导致农业生产力水平下降,社会不稳定因素加剧。太平府水灾频发除了人为因素外,还与该区域地理和气候等自然因素密切关联。在水灾应对上,清廷、太平府和民间士绅分别采取了灾后赈恤、指挥救灾和捐资助赈等举措。尤其是太平府形成了以营建圩田为中心、恢复农业经济为主的应灾良策。这些举措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水灾的影响,对太平府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由城市绿地、农田、林地、湿地和水域构成的绿色空间对于保障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宜人和居住舒适,以及维护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理清其景观动态的变化及其驱动机制对于指导北京市中心城绿色空间合理规划以提升其大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北京市中心城为研究范围,选取1992、2000、2008、2016年4个时间节点进行绿色空间演变驱动机制研究,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探究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对绿色空间演变的影响作用。结果社会经济因素与各地类面积演变的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常住人口、建设用地面积4项影响因子对各地类面积演变的变量投影重要性VIP值均大于1;自然因素中影响各地类斑块类型面积指数演变的变量投影重要性VIP值均小于1。结论社会经济是北京市中心城绿色空间演变的直接驱动力,人口规模的增加、地区经济的增长、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导致绿色空间演变的重要因素,而自然因素对绿色空间演变的影响作用相对静态,且不如社会经济因素明显。本研究科学合理地阐明了影响绿色空间发展的关键因素,为制定合理科学的绿地发展、保护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针对当前南疆地区农业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库兹涅茨比率和R/S分析等定量分析方法,研究南疆地区农业经济差异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预测区域农业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南疆五地州可依据其农业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可划分为三种类型,即非农经济主导地区、农业经济稳定发展地区及农业经济落后地区;而造成南疆地区农业经济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有二,一是农业人口中的高、低收入人群及其收入比重的差异,二是农业劳动生产率。就南疆五地州的农业经济综合竞争力而言,喀什地区最强,克州最弱,两地区人口规模、基础发展水平和自然地理条件等方面的差异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目前南疆地区区域农业经济差异已超过警戒水平,并对农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且这种差异仍将长期存在,区域农业经济差异继续增大的可能性很高。  相似文献   

17.
张学霞  王茂军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3):10892-10895
资源的有限性促使人类只有改变传统资源耗竭型经济增长方式,发展生态型资源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农业生产的特点决定其最适宜发展循环经济,如何将循环经济思想与农村建设有机结合是目前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理论分析表明,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进行清洁生产,建设产业一体化经营的农业循环经济。以北京密云西田各庄镇为例,诊断农村现有产业结构,提出发展生产、加工、销售绿色经营模式,并认为发展精准农业、三色农业、农业生态科技园是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8.
湖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及障碍因素诊断*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取Delphi法构建了湖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综合指数分析法对湖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结果显示:2002-2011年湖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总体上呈现出不断提升的趋势,2011年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数值是2002年的1.87倍,年均提升速率为6.45%。其中,资源循环利用因素对农业循环经济的推动作用最强,经济与社会发展因素的推动作用也较为明显,而资源减量投入因素和资源环境安全因素的推动作用比较有限,成为制约湖北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制约因素诊断结果表明:2011年影响湖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障碍因素主要集中在资源减量投入因素,其障碍度为24.06%,其次为资源环境安全因素,障碍度为19.12%,接着为资源循环再利用因素(9.73%),经济与社会发展因素障碍度最小(5.79%)。依据分析结论,提出促进湖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从江苏与山东两省农村经济的总体发展和结构入手,比较了两省农村经济发展的历史,剖析了区位与交通、自然资源条件、农村劳动力、农业产业化、农业竞争力、外向型农业经济、经济改革措施等影响两省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探讨了江苏与山东两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轨迹、经验和方略,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两省农村经济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豫南丘陵山区农村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世书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068-1070
分析了豫南丘陵山区的生态环境条件、自然资源状况和社会经济形势,提出了选择多元化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清洁生产和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走建立在水土保持和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生态农业之路的建议,这对于在丘陵山区维持生态系统的功能、协调人地关系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