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研究了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组风冷散热流场的计算流体动力学仿真计算方法 ,并以某气电混合动力电动客车为对象,建立了其电池系统的几何模型、电池热效应模型、传热数学模型,进而对该系统进行了CFD仿真计算,得到了散热系统的空气流场、温度场以及电池的温度分布。探讨了系统的散热特性,并分析了影响散热系统内电池散热的主要因素,为车用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的结构设计及改进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针对锂电池组在散热过程中易造成温差过大的问题,对提升电池组温度均衡性展开研究.通过实验获得电池内阻与SOC的动态变化关系,计算得出电池生热速率,分析不同冷板高度和冷却液流速对电池组温度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优化冷板结构.结果表明,增大冷板高度和冷却液流速对提升电池组温度均衡性有积极影响,且高度呈梯度变化的冷板结构,温度均...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动力电池液冷板的散热效果,借助数值模拟的方法,针对实际工况,设置了电池放电倍率、冷却液入口温度和流速为变量,分析了液冷式电池组的散热效果。并在原有的液冷板基础上,通过改变其结构进行优化。结果显示,优化后的液冷板电池组内的温度差下降,电池组保持在一个理想状态下进行散热。  相似文献   

4.
为了推广电动微耕机在丘陵山区的应用,对一款耕深大于10cm的电动微耕机电池组进行了散热管理研究。利用ANSYS对电池组温度场进行仿真,结果显示:在25℃的环境下,电动微耕机持续工作时,电池组最高温度为48.065℃,最大温差6.201℃,均超出电池组最佳工作温度范围。为此,提出了一种电池组强制风冷的散热方案,并针对入口风速、电池间距、排列方式和出入风口垂直距离进行单因素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对散热效果影响显著的因素为入口风速与电池间距。根据仿真数据,进一步研究电池间距及入口风速与温差之间的关系,得到了两者在满足散热要求时的取值区间。  相似文献   

5.
以单体锂电池组成的电池组作为能量源的电动微耕机,其续航、寿命及安全性与电池组工作时的最高温度、最大温差紧密相关。为此,对一款新研发的耕深可达10cm的电动微耕机的电池组建立了仿真模型,并以电池组的最高温度及最大温差作为电池组热特性的评估参数,仿真分析了放电倍率、电池间隙及环境温度对电池组热特性的影响;通过田间试验测得耕作时的放电电流,并以此电流值仿真分析了电池组的热特性。结果表明:放电倍率及环境温度对电动微耕机电池组的热特性影响较大,电池间隙对电动微耕机电池组的热特性影响相对较小;环境温度为35℃时,以实际耕作电流值放电1 700s,电池组最高温度为54.615℃,最大温差为9.741℃,远超锂电池适宜工作的温度上限40℃及温差上限5℃。因此,必须对电池组做出调整。该研究可为电动微耕机电池组热特性的分析及散热系统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利用多物理场仿真软件COMSOL建立动力电池组散热模型,研究了自行设计的电池组热管理系统的冷却性能。通过自行设计的实验系统,验证了仿真模型的可靠性。分析了管道直径、环境温度以及不同布管方式等对电池组热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电池热管理系统可以有效地降低电池组的最高温度和最大温差,从而改善电池组温度场的均匀性。研究结论可用于动力电池组冷却系统结构参数的优化。  相似文献   

7.
针对汽车动力电池发热严重的问题,设计了不同液冷式电池组导热胶散热结构。基于某电动汽车用电池单体,采用5块串联的电池组模型,分别在恒定常温和高温工况下,测定放电内阻数据,通过Fluent分析导热胶结构对温度场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体之间填充导热胶结构对降低电池组最高温度和提高温度场均衡性有较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8.
针对大容量锂离子电池工作时的温升问题,根据锂离子电池的生热原理和传热机制,设计了由单体电池组成电池模组时的2种不同水道结构的液冷散热方案,并通过有限元软件ANSYS Fluent模拟分析了2种方案电池模组在不同放电倍率下的温度场。结果表明,随着电池放电倍率的增加,电池模组的温度逐渐提高,温差也越大,从0.5C放电倍率下温差为1℃增加到2C放电倍率下的8℃,相比之下,方案A的冷却效果更好,且方案A的水道压降小,有利于冷却液在循环系统中循环散热。随后,对方案A中不同进口速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进口速度的增大,电池模组最高温度与最大温差都减小,冷却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9.
电池热管理是发展高性能动力电池的关键技术,也是工程热物理研究的前沿和热点。借助CFD模拟的方法,研究在有通风孔的情况下,锂离子电池组在放电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在不改变电池组整体布局的前提下,通过改变进风孔、出风孔的位置,对电池模组进行模拟分析,得出最佳的进出风孔方式。并对温度场发现的问题进行合理分析,得到更好的电池散热方法。  相似文献   

10.
将风冷散热与热管技术结合,设计一组三并四串的21700型锂离子电池散热模块,通过实验研究该电池散热模块的散热性能,并与模拟散热模块研究性能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当热管长度为50mm时,在不同环境温度(15,25,30℃)和不同放电倍率(1C,2C,3C)下,均能满足电池散热性能要求。实验与模拟结果对比两者温度变化趋势基本相似,确保了电池组散热模型的准确性,为未来的模拟优化测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现代温室夏季降温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温室夏季主要的降温方法,即采用通风、湿垫-风机、高压喷雾、集中雾化及除湿等降温系统;同时,加以简要的比较,提出各种系统的优缺点,并分析了在重庆的降温效果;最后,预测了将来温室降温系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决大米抛光前风冷降温工艺过程中产生裂纹米的问题,设计了一套用于大米抛光前水冷却降温设备,并对换热管、分粮板等部件结构进行了设计,研制了样机,进行了性能试验。性能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实现抛光前高温大米水冷却降温,大米在适宜碾米的含水率(15%~16%)条件下,经水冷却降温后抛光的整精米率可较风冷却降温提高7%~16%,各项指标均达到了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3.
回顾了降温技术在农用温室领域的应用,讨论了每项技术代表性的方法;根据现有温室的系统特征、使用方法以及表现形式等相关信息,着重阐述了几种主要温室降温方法,即通风降温(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遮阳降温、蒸发降温(湿帘-风机降温、喷雾降温和喷淋降温)及创新型降温技术(机械制冷技术、空气-土壤热交换技术和地下水降温技术);综合所收集的信息,并分析每种降温方法存在的不足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产生高温过热的机理,并叙述这种现象对挖掘机的危害。针对小型挖掘机的实际案例,进行检测、计算.查找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提出具体的整改方案,通过实践进行验证,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为了得出一种较为通用的活塞内冷油腔仿真分析方法,采用数值仿真研究方法,从湍流模型、多相流模型、压力速度耦合算法以及油腔几何模型进行油腔CFD仿真分析方法的研究。通过对比分析仿真所得的平均机油填充率、机油分布、壁面平均换热系数和换热系数分布,得出在进行活塞油腔CFD模拟时,标准k-ε湍流模型可以更为经济地进行流动传热计算。可保证计算模拟精度的多相流模型CLSVOF计算结果周期间变化更小,计算结果稳定。活塞油腔瞬态仿真计算时,压力速度耦合算法PISO计算得出的流动换热结果精度更高,收敛速度和达到计算稳定的速度更快,模拟所得流动传热情况更接近实际。全油腔模型模拟效果相对于简化模型效果更好。通过对油腔各壁面区域换热系数随曲轴转角变化的分析得出:振荡过程极大增强了顶面和底面的换热,油腔内壁面中顶部壁面周期平均换热系数最大;底部壁面换热系数变化趋势与顶部壁面变化趋势基本相反,这是由机油分布以及振荡规律决定的;由于侧部壁面未收到机油强烈的冲击,换热系数随曲轴转角变化相对较平缓。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产生高温过热的机理,并叙述这种现象对挖掘机的危害.针对小型挖掘机的实际案例,进行检测、计算,查找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提出具体的整改方案,通过实践进行验证,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7.
针对CB20.10/30.60型中低压车用消防泵在低压工况运转时,中压室发热现象,提出在中压室增加循环冷却水的解决方案:在角阀体上开一小孔,使得在角阀关闭状态下低压室的水能进入中压室进行冷却,增加回水管路,中压室的水能够回到水泵吸入口.该方案中,冷却孔孔径的确定成为关键,提出了冷却孔的理论计算方法,结合试验验证,最终确定出中压室冷却孔径的合理尺寸,解决了中压室发热问题.  相似文献   

18.
对热风式相变蓄热陶瓷远红外散热系统进行研究,将几种高效的蓄热相变材料有机结合在一起,对各成分占比进行优化、对装置材料及封装外形研究,解决温室热能的储存和释放,采用石蜡、石墨烯、水质量占比为6∶1∶1的复合相变材料进行试验,其蓄放热时间可延长为原来的3倍左右,对热能的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19.
乔国春  王佳 《湖南农机》2012,39(3):111+113
文章以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为对象,在分析冷却系统组成结构与循环路线的基础上,研究冷却系统温度过高常见故障的检修。  相似文献   

20.
真空预冷处理对青花菜贮藏期间生理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真空预冷技术应用于冷藏保鲜青花菜的预处理中,研究了真空预冷处理对青花菜在5℃贮藏期间生理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进行预冷处理样品相比,真空预冷抑制了青花菜的呼吸速率、乙烯释放量,其中失重率减少了2.18%;改善了青花菜的感官品质,减少了叶绿素和维生素C的损失,并通过调节抗氧化酶的活性起到了延缓青花菜衰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