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江流域棉区棉花“三集中”的轻简高效理论与栽培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江流域棉区轻简化栽培是棉花生产的必然选择。改传统育苗移栽棉为麦(油)后机械化直播棉的种植方式,并完善集中现蕾、集中成铃和集中吐絮的“三集中”调控技术是实现棉花生产轻简高效的有效途径。基于棉花“三集中”轻简高效理论和以此形成的麦(油)后早熟棉精播高产栽培技术体系,真正实现了棉花种植从“传统劳动密集型”向“轻简快乐型”的转变,为加快提升棉田生产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信息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滨海盐碱地棉花轻简栽培:现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董合忠 《中国棉花》2011,38(12):2-4
 棉花轻简栽培是利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手段,在确保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的前提下,使棉花生产管理变得更轻便简捷的栽培技术体系。本文以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植棉区为例,对该区棉花轻简栽培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杨振武 《作物研究》1994,8(1):46-46,48
棉花套种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杨振武(湖南省安乡县农业局415600)棉地套种间作是南方棉区一种主要的耕作制度。合理的间套作能充分利用光能、地力、空间、时间,是实现高产高效栽培的有效途径。当前生产上应用的棉地间套作方式有许多,现将棉花与小麦的套种技术简...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棉花种植大多重视产量,却忽略了质量,如何平衡棉花产量与品质是今后棉花生产中长期面临的问题。基于黄河流域棉区的生态气候条件,笔者在总结多年棉花高产栽培经验的基础上,依据棉花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规范的要求,提出了黄河流域棉花高产栽培技术规程。本规程规范了黄河流域棉区春棉单作及套种的适宜的生态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种植制度及方式、品种选择、高产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适期收获等技术要求,目标皮棉产量为1350kg·hm-2以上,霜前花率90%以上。  相似文献   

5.
江苏沿海棉区棉花高产高效栽培的特点与措施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分析了江苏沿海棉区2010年棉花生产的特点、高产高效成因;剖析了2010年棉花生长发育、苗情动态、成铃变化等情况.指出了示范推广新技术与继承发展常规技术对提高棉花生产水平作用重要、棉花高产创建和"千斤"棉示范对引领大面积棉花高产栽培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和农业生产机械水平的提高,麦后直播棉成为棉花生产实现绿色轻简化的重要方向。本文总结了麦后直播棉的生育特点,介绍了麦后直播棉绿色轻简高效栽培技术技术要点,包括小麦秸秆全量还田、精量播种、合理密植、减量施肥、绿色防控等,以期为麦后直播棉绿色高产栽培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以菏泽市为代表的鲁西南两熟制植棉区是山东省重要的棉花产区,一直采用套作的方式生产棉花.为了菏泽市棉花的绿色高质高效套作栽培模式的稳定发展,介绍了蒜棉套种、大蒜与棉花和辣椒套种、棉花与花生间作、棉花与西瓜间作、小麦与棉花套种共5种基本模式的种植方法,并以蒜棉套种模式为例,从选择适宜品种,棉花无土基质育苗、适期移栽、合理密植、加强肥水调控、科学简化整枝、合理化学调控、病虫害绿色防控,双晚栽培(晚拔棉材和大蒜适期晚播)几个方面详细介绍了间套作的轻简化栽培技术,以提高复种指数,实现棉花与其它作物双优质、双高产和棉田高效.  相似文献   

8.
发展早季优质稻生产是水稻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当前粮食消费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的需要,要实现早季稻优质化,必须从高产栽培上认真研究,综合配套应用各种栽培技术措施,研究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种植优质稻不高产,不抗病的问题。通过1999年在漳平市西元乡遂林村和新桥镇西埔村建立二个示范片(1315hm2)的课题研究,从引进种植新品种,研究栽培技术方面入手,较好地解决了优质稻易感稻瘟病及产量不高的问题。主要体会是:1 早季优质稻新品种(组合)示范种植结果在不增加肥料、劳动力等外部资源情况下,引进新品种这是一…  相似文献   

9.
湘北湖区棉花超高产栽培技术要点杨春安湖南省南县大通湖农场农科所413207近几年我区在发展棉花生产过程中,不断运用湖南省“棉花栽培技术规范”研究成果,从1991年开始又进行了皮棉单产1875kg/hm2的栽培研究,初步分析出超高产栽培关键技术措施。1...  相似文献   

10.
研究鲁西北地区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不同栽培株型对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表明三茎棉栽培在棉花生产上是可行的,是抗虫棉高产优质简化整枝栽培技术,有利于棉花高产优质栽培和提高植棉效益。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和农业机械化的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油后直播棉成为棉花生产实现绿色轻简化栽培的重要方向。本文总结了油后直播的棉田要求、油后直播棉的生育特性,介绍了油后直播棉绿色轻简高效栽培技术重点,包括油菜秸秆全量还田、精量播种、合理密植、轻简化施肥、绿色防控等措施,为赣中地区油后直播棉绿色高产栽培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棉花冠层设计超高产栽培技术规程是基于长江中下游棉区9-10月自然气候条件优越的特点,通过打顶、施肥、化控、治虫四项栽培措施的优化设计,使得棉花中上部结铃能力显著提高,从而实现棉花生产的高产高效,以及长江中下游棉区中后期温光热资源的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13.
再谈棉花高密度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04年是兵团大面积推广棉花高密度高产栽培技术的第四年,也是棉花高密度高产栽培技术推广面积最大,取得显著成效的一年,时近年末,为了广大植棉职工和干部加深对棉花高密度高产栽培技术的理解,为了进一步加快棉花高密度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力度,为了加快兵团棉花高产、优质、高效步伐,本文对棉花高密度高产栽培技术的形成、高密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增产机理、技术支撑、发展前景等问题讲些意见,以飨读者。1棉花高密度高产栽培技术的形成1.1兵团棉花“密矮早”技术的延伸和发展。在几十年棉花的生产实践中,兵团广大干部、职工、技术人员在…  相似文献   

14.
李保军 《中国棉花》2005,32(12):37-38
近几年来,随着抗虫棉、地膜覆盖和化学调控技术的广泛普及应用,冀南地区棉花栽培技术较传统方法有了很多新变化,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的栽培倾向,严重影响了棉花的高产、稳产.本文试图针对生产上出现的不良栽培倾向和误区,以防止棉花早衰为主线,结合棉花栽培的优良传统和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以期对本地区的优质高产栽培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湖北棉区杂交棉“六定”目标设计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统一杂交棉生产技术标准,为湖北棉花高产创建设计了棉花栽培的六项目标参数,提出了六项配套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6.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河南棉花生产目标已经从夺取优质高产转向了实现棉田高效,棉花生产模式逐渐发展为多熟套种高效种植。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河南省初步形成了小麦-西瓜-棉花、小麦-甘蓝-棉花、甘蓝-西瓜-棉花等多熟套种一系列成功的棉田高效栽培模式,现已成为实现提高复种指数和增加植棉效益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地膜移栽棉栽培是大田平铺地膜上移栽棉花的一项新型棉花高产栽培技术,其最突出的作用是利用地膜覆盖增加棉花生育的有效温度、促进生育进程、延长开花结铃期、较大限度的使棉花集中成铃期与高能富照期相同步等优势,通过优化群体结构、合理肥水运筹、科学覆膜、控制虫害等配套技术,使移栽棉的增产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实现棉花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江苏省棉花生产现状、问题与优势的分析,阐明了稳定江苏棉花生产的战略构架,提出了里下河稻麦棉轮作植棉区以发展棉花超高产栽培和麦后棉花机械直播为方向的高产高效栽培模式,沿海旱作植棉区以发展棉田立体间套种为方向的高效栽培模式,积极开拓沿海盐碱地全程机械化植棉。  相似文献   

19.
吕宝顺 《中国棉花》2021,48(12):36-39
分析了山东省东营市棉花生产的发展历程、面临的困境及其原因。欲破解当前棉花生产困境,须采用高质量发展的思路,通过落实三项政策(强化棉田土地流转补贴政策,强化对棉田特别是盐碱地棉田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政策,加大对棉花管理采收机械的补贴力度),实现三个转变(实现一家一户的种植模式向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实现由单一植棉技术推广方式向新型多元化农技推广方式的转变,实现由单一种植棉花模式向棉花-耐盐碱作物两熟种植制度的转变),在棉花育种、栽培技术集成、棉花产业信息化智能化三方面取得突破,实现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提高植棉的综合效益,提振棉农植棉的积极性,重新确立棉花在黄河三角洲地区的主导产业地位。  相似文献   

20.
环鄱阳湖植棉区棉花与马铃薯连作轻简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实现环鄱阳湖植棉区棉花生产的绿色轻简高效发展和棉花生产方式转变,于2014-2016年在环鄱阳湖植棉区进行了“棉花与马铃薯连作栽培模式”的试验示范。结果表明:该模式直播棉花籽棉产量为3 453~4 541.1 kg·hm-2,马铃薯产量为16.83~28.65 t·hm-2。选用适宜的品种、合适的播种期、合理的密度等技术是确保该模式示范成功的关键技术。试验示范表明棉花与马铃薯连作是一种省工节本、培育地力、调温保墒、高产高效、减少化肥农药投入的轻简栽培新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