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了解不同造林密度条件下灰木莲人工林生长量、林下植物和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在漳州平和县开展了造林密度分别为3088株/hm~2、1600株/hm~2和1112株/hm~2的灰木莲试验研究。对造林5年后林分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随着造林密度的增大,灰木莲的树高、胸径、单株材积生长量下降,而单位面积蓄积量以1600株/hm~2的林分最高;3种造林密度的林分中,1600株/hm~2的林分其林下植物种类最多,植物多样性指数最大,林分土壤疏松透气。  相似文献   

2.
分别对造林密度为3088株/hm~2、2067株/hm~2、2001株/hm~2和1668株/hm~2的20a生闽楠人工林进行了林下植物调查和土壤理化性质测定,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闽楠人工林林下植物的种类、高生长、覆盖度和多样性指数减少,生活力减弱;土壤容重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孔隙度和通气度以及持水量降低,有机质、水解性N、速效P和速效K含量减少。土壤肥力状况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下降。该试验中,闽楠人工林最佳的造林密度是1668株/hm~2。  相似文献   

3.
以20块6种不同密度梯度的北京地区低山阴坡厚土40a左右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林分生长、树冠生长、林下植物多样性以及林下生物量对林分密度的响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胸径、树高、冠幅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当林分密度增大到1 500株/hm2时,减小的趋势趋于稳定;枝长平均生长量、连年生长量均随年龄的增大有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林分密度1 500株/hm2时,枝生长量下降趋势明显;枝材积生长量在各年龄阶段的变化也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表现出抑制响应,与枝长生长量的变化规律类似;林下灌木、草本物种均匀度指数Jsw,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减小;随林分密度的减小,草本层生物量逐渐增加,灌木层生物量先增加后略减,林分密度为1 000~1 200株/hm2时灌木生物量最大,为3 802.94kg/hm2。对于北京低山阴坡厚土40a左右的油松人工林来说,经营密度宜为1 000~1 500株/hm2。  相似文献   

4.
以承德市木兰围场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间伐强度油松人工林下植物的多样性。结果表明:中度间伐时其均匀度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最高;间伐强度40%~50%、保留密度900~1 000株 hm~(-2)的油松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最为丰富,有利于森林生态系统的维护和保持。  相似文献   

5.
人工林生态系统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陕西省延安市黄龙山林区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比了4种不同密度的油松人工林样地内乔木空间结构(角尺度、混交度、密集度和大小比数)和灌木多样性(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lon指数、Gleason指数和Margalef指数)的差异,建立了乔木空间结构与灌木多样性的耦合关系,探讨了乔木空间结构和灌木多样性的作用关系。结果显示:1)在不同密度的样地中,株数密度为2 300~2 800株/hm~2的样地空间结构最佳;2)灌木多样性受林分密度影响显著,灌木多样性在不同密度中排序为低密度>较低密度>较高密度>高密度;3)不同密度的林分中,乔木空间结构对灌木多样性的影响不同,其中株数密度为2300~2800株/hm~2的林分中,灌木多样性与乔木空间结构具有较强的相关关系,在该密度下可以通过调整乔木层的结构而改变灌木层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6.
对内蒙古大青山古路板林场半阴坡生长的30年生油松人工林,选取5种不同密度林分,采用生物量法测定、估算碳密度,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当林分密度大于2 940株/hm2,油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密度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不同密度油松林生态系统碳密度范围为70.47~81.09 t/hm2,平均碳密度为75.61t/hm2,油松林碳密度主要由3个部分组成:植被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平均碳密度分别为27.27 t/hm2、6.13t/hm2、42.21 t/hm2,其空间分布为土壤层>植被层>枯落物层.  相似文献   

7.
以不同密度调控(4 950株·hm~(-2)、1 800株·hm~(-2)、1 160株·hm~(-2))下的云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典型抽样法和模型模拟法获取和分析了不同密度云杉人工林林分的生物量,乔木各器官生物量,乔、灌、草生物多样性等指标,研究了密度调控对川西亚高山云杉人工林生物量、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调控不但提高了川西亚高山云杉人工林的林木生物量,还提高了其以乔木生物量为主的林分生物量。1 160株·hm~(-2)的密度水平较另外2种密度更能提高云杉人工林的林分生物量。同时,密度调控提高了干生物量的分配比例。此外,密度调控还显著地提高了林下灌草的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8.
杨延玲 《防护林科技》2021,(2):20-22,28
为探索抚育方式对油松人工林生长和生态效益的影响,选取经不同程度抚育间伐后的4种林分密度下的油松人工林标准样地,并对样地及样方内的林木生长、林下生物多样性及土壤有机质等进行调查和测定,结果表明:油松人工林油松胸径、树高和冠幅均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减少,以抚育间伐后林分密度为2 280~2 660株·hm-2的油松生长最好...  相似文献   

9.
以北京山区25块油松人工林样地为研究对象,调查了40年生油松人工林在不同林分密度和立地条件下的生长状况,建立了林分密度与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平均冠幅和单木材积之间的回归方程,相关指数都在0.9以上;以样地平均优势木的解析材料确定40年生优势木树高,按单项立地因子实际分布区间分组,进行方差分析、差异显著性检验、多重比较。结果表明: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平均冠幅、单木材积逐渐减小;北京山区40年生油松人工林密度应控制在1 500株/hm2以下;明确了北京山区油松人工林生长与立地因子的关系,初步确定了油松人工林适宜的立地条件为:低山、阴坡、有效土层厚度(A+B层)45cm以上。  相似文献   

10.
2005年和2006年夏季,对北京密云水漳村和昌平小宫门低山阴坡厚土油松人工林林分的生长及其林下植物多样性变化情况进行抚育间伐后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间伐后第1、2年,油松林分平均胸径、树高、冠幅、单株材积和蓄积量显著高于对照,但各强度间伐林分之间生长差异不显著;而间伐后第6年,油松林的各项生长指标均表现为强度间伐>中度间伐>弱度间伐>对照,且中度、强度间伐显著大于对照和弱度间伐,强度间伐后林分生长效果最好;林下植物种类、数量、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林下植物总生物量在间伐后第1、2年都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升高,间伐后第6年,不同强度间伐下油松林的植物种类、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均比间伐后第1、2年有所降低,弱度、中度、强度间伐后的林下植物种类比对照分别增加了5、10和18种,多样性指数仍表现为强度间伐>中度间伐>弱度间伐>对照;各强度间伐后林下植物的密度较间伐初期有所减少,植物盖度仍随间伐强度加大而增加,强度间伐后,可明显看出林下植物的结构层次;中度、强度间伐使林下需水性强的植物比例增加,促使油松人工林林下植物向中旱生、中生植物转变;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大,油松林林下植物总生物量也增加,且各强度间伐的林下植物总生物量表现为间伐后第6年>第2年>第1年;间伐后第6年,弱度、中度和强度间伐的林下植物总生物量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29.1%、45.2%和70.9%.间伐对油松林分的生长及其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是显著的,对于北京低山阴坡厚土35~37年生密度为3 200~3 467株·hm-2的油松人工林而言,强度间伐最有利于林分的生长和林下植物多样性的提高,经营密度宜为1 240~1 500株·hm-2.  相似文献   

11.
塞罕坝林区低密度经营对华北落叶松林分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给坝上塞罕坝林区低密度经营提供依据,以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林分密度条件下(150株/hm~2、225株/hm~2、300株/hm~2和375株/hm~2)华北落叶松林分的生长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低密度经营对华北落叶松生长的影响,提出培育华北落叶松大径级用材林的技术体系。结果表明:林分密度对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总生长量、平均生长量、连年生长量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影响程度按照胸径、单株材积、树高顺序递减;林分密度过大或过小均影响华北落叶松林分的生长,林分密度控制在225~300株/hm~2时,华北落叶松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总生长量、平均生长量、连年生长量最大。  相似文献   

12.
利用林分密度与胸径、冠幅与胸径的相关关系,研究柳杉人工林林分密度。研究结果表明:上述两种方法确定林分密度在理论上均可行,但以后者为佳。最后根据冠幅与胸径的相关方程,确定不同胸径的林分适宜密度,并认为培育柳杉中径材、大径材的最终保留密度分别为1500~1650株/hm~2和750~900株/hm~2(100~110株/亩和50~60株/亩),初植密度为2505株/hm~2(167株/亩)。  相似文献   

13.
不同密度油松人工林水源涵养功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油松人工林不同林分密度水源涵养功能,以辽西地区35年生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4种不同林分密度(1449株·hm-2、1949株·hm-2、2429株·hm-2、3418株·hm-2)油松人工林的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土壤总贮水量、非毛管持水量、枯落物蓄积量、最大持水量等指标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不同密度油松人工林土壤容重在0~10 cm层随密度增大而增大,以1449株·hm-2林分最小,10~20 cm层变化规律不明显;0~10 cm层土壤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土壤总贮水量、毛管持水量,随林分密度增加而减小,以1449株·hm-2林分最高,10~20 cm层变化规律不明显;枯落物总蓄积量、枯落物层最大持水率和最大持水量均以密度2429株·hm-2的林分最大,密度3418株·hm-2的林分最小,密度1449株·hm-2林分处于中等水平。综合试验结果,辽西地区油松人工林密度在1449株·hm-2其水源涵养功能多项指标优于其他林分。  相似文献   

14.
选择12和14地位指数的2种立地的林分,分别设置6种和5种保留密度,对间伐4年后的23年生马尾松天然次生林林下植物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天然次生林林下植物种数随着林分保留密度的增大,12和14地位指数的林分均表现为由逐渐增加至一个峰值后逐渐减少;适宜的保留密度有利于提高林下植物的多样性,12和14地位指数林分的植物多样性分别以保留密度130株/667 m2和100株/667 m2的样地为最优;随着林分密度与冠层郁闭度的增大,林下植物类型有由阳性植物为主向中性与荫性变化的趋势,而形成阳性、中性及荫性共存的多态性植物群落;适宜的保留密度有利于提高林下植物的生物量和植被总盖度,12和14地位指数林分的林下植物生物量和植被总盖度分别以保留密度130株/667 m2和90株/667 m2的样地为最佳;2种地位指数不同保留密度林分的林下枯落物自然风干重、枯落物层厚及腐殖质层厚差异均不显著,而林下地被物鲜重和植被总盖度则均表现为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15.
2009年采用正交区组设计不同密度、不同修枝强度和不同修枝时间3个试验因素对贵州省修文县2年生猴樟(Cinnamomum bodinieri)人工林冠层特性的影响,2011年调查结果表明:猴樟人工林密度为2 505株/hm~2时,各处理叶面积指数较高,为0.64~1.28,叶平均倾角为13.87~14.51°,透光率较大为0.21~0.49;密度为3 330株/hm2时,叶面积指数为0.76~1.52为最高;密度为1 665株/hm2时,叶面积指数为0.54~0.94,叶平均倾角为10.19~10.84°,透光率最大为0.21~0.58。修枝处理的猴樟林分冠层结构优于不修枝的林分。修枝季节对于猴樟林分冠层的影响不大。猴樟人工林在密度为2 505株/hm~2、修枝强度为1/3、修枝季节为春季的组合为猴樟人工林冠层结构的最佳组合。  相似文献   

16.
大强度抚育对油松人工林天然更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大强度抚育条件下,通过林分层次结构、各层次林木胸径结构、树高结构及其林木分布格局等指标研究林下天然更新状况,结果表明:油松人工林在22a、32a时分别进行株数强度50%和40%的下层抚育,后经20a天然更新(林分年龄52a),林分形成明显层次结构,分为主林层、演替层及更新层,整个林分林木胸径、树高结构均呈多峰分布,其中主林层、演替层林木胸径和树高结构均呈单峰山状分布,更新层林木胸径和树高结构呈多峰分布,各林层平均胸径分别为23.2cm、12.6cm和3.1cm,平均树高分别为18.4m、14.5m和2.8m,而对照标准地胸径、树高结构均呈单峰分布,平均胸径、树高分别为18.6cm及17.9m;主林层、演替层各层林木空间分布呈均匀分布,密度分别为840株/hm~2和1 125株/hm~2,更新层林木空间分布呈聚集分布,密度为675株/hm~2,对照样地林木空间分布偏向均匀分布,密度为1 605株/hm~2。  相似文献   

17.
大青山油松人工林树干液流动态及其蒸腾耗水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TDP(Thermal Dissipation Probe)技术对大青山古路板林场的30a生油松人工林树干液流以及不同林分密度下的树木蒸腾耗水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在生长季内,树干径向断面形成层以下不同部位输水能力差异较大,最大流速位于形成层下3cm。2)油松树干液流的日进程呈现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在11:00左右达到峰值,其值可达0.286 6~0.306 0cm3/s。3)树干液流量(Y)与树木的胸径(X)之间的关系可用Y=0.0053EXP(0.4823X)的指数函数模型表达。4)在相同立地条件下,随着阴坡林分密度从2 147株/hm2增加到4 463株/hm2,单株蒸腾耗水量从0.543 4cm3/s降低到0.319 7cm3/s,而林分蒸腾耗水量变化幅度较小,平均蒸腾耗水量为0.3710±0.0489(5)mm/h。结果指出,大青山30a生油松人工林经营密度应控制在3 307株/hm2左右。  相似文献   

18.
在闽南沿海山地进行不同密度的厚荚相思造林试验,造林密度分别为1 665株/hm~2、2 505株/hm~2和3 330株/hm~2。试验结果表明,随密度增大,林分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和平均单株材积降低,密度为1 665株/hm~2的林分其单株生长量最大,而总蓄积量以密度为2 505株/hm~2的林分最大,达到99.22 m~3/hm~2。不同密度林分土壤的肥力状况表现出随密度增大而变差的趋势。研究认为厚荚相思造林适宜的密度为1 665株/hm~2~2 505株/hm~2。  相似文献   

19.
以河北省承德市木兰围场北沟阳坡中龄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间伐强度下油松林的生长。结果表明:随间伐强度增加,胸径和冠幅均呈现逐渐变大的趋势,但超强度间伐的胸径和冠幅均小于强度间伐。树高生长在强度间伐时最小。间伐有助于人工油松林的林分生长,且随着间伐强度的加大林分生长较好,但超强度的间伐并不一定是最合适的。调查地原密度1 815株·hm-2的油松人工林,在保留密度900~1 000株·hm-2时林分生长情况最好,这说明原密度1 815株·hm-2的油松人工林最适宜中度到强度间伐,间伐最适强度为40%~50%。  相似文献   

20.
采用相邻格子法对福建光泽47年生红豆树人工纯林的生长量和林下植物多样性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红豆树林分密度为292.31株·hm~(-2),平均胸径36.01 cm,平均树高21.95 m,平均单株材积1.0144 m~3,林分蓄积量为296.51 m~3·hm~(-2),年均蓄积生长量6.31 m~3·hm~(-2)·a~(-1)。红豆树在光泽县具有较高的生产力,能培育大径材,经济价值大,适宜在类似地区推广种植。红豆树林下植物有21种,其中木本植物17种,蕨类草本4种;与天然林相比红豆树人工林的林下植物多样性较低,不同层次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大小顺序均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