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县2001年开始在全县大规模推广白灵菇生产技术.白灵菇属于中低温型食用菌,在5~20℃范围内出菇,白灵菇出菇前期必须有一低温刺激过程,这就决定了在我县白灵菇出菇期为11月下旬-翌年3月下旬,造成夏季前后的4-11月份菇棚处于闲置阶段,白灵菇的生物转化率也偏低.  相似文献   

2.
<正>白灵菇在实际栽培中经常遇到白灵菇不能正常出菇的问题,影响白灵菇的商品价值。一、影响白灵菇商品价值的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3.
我县2001年开始在全县大规模推广白灵菇生产技术.白灵菇属于中低温型食用菌,在5—20%范围内出菇,白灵菇出菇前期必须有一低温刺激过程.这就决定了在我县白灵菇出菇期为11月下旬-翌年3月下旬.造成夏季前后的4—11月份菇棚处于闲置阶段,白灵菇的生物转化率也偏低。  相似文献   

4.
<正>白灵菇的栽培方式多种多样,此仅介绍鲁北地区广泛推广应用的地栽白灵菇技术。栽培季节:根据白灵菇高温发菌、后熟期长、中低温出菇的特点,鲁北地区栽培季节通常安排在8月中旬做袋接种,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脱袋覆土,春节前出菇结束。生产配方:白灵菇属腐生菌,棉籽壳、玉米心、木屑等都是栽培白灵菇很好的原料,麸皮、玉米面等是其重  相似文献   

5.
白灵菇是一种珍稀食用菌,秋冬季生产白灵菇,一般在5至6月份制作生产的母种和原种,7月份制作栽培种,8月份制作出菇菌棒进行发菌管理,10月份后创造出菇条件,进入冬季出菇采摘。通常栽培白灵菇一般只在冬季出一潮菇,第二潮菇量很少,并且菇形也差,多数菇农不再管理。第一潮菇生物学效率只有40—50%,为了提高白灵菇的效益,充分利用白灵菇菌袋中的营养资源,菇农一般在春季利用白灵菇菌筒废料栽培鸡腿菇,  相似文献   

6.
为选育出一种适宜于当地栽培的白灵菇高产品种,本研究以白灵菇1号菌株和2号菌株为亲本,通过单孢杂交育种技术选育出白灵菇P3号杂交新菌株。白灵菇P3号杂交新菌株经过与两亲本的拮抗试验、品比试验鉴别,具有产量高、抗性强的性状,平均生物学效率达57.44%。  相似文献   

7.
将不同的生长调节物质分别在菌丝体阶段和现蕾前期喷施,研究了6种生长调节物质对白灵菇生长发育过程中菌丝生长速度、菌丝生长势、出菇率、生物学效率、平均产量、现蕾天数和胞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芸苔素内酯对白灵菇生长发育调节作用较大,可使现蕾期提前13 d左右,同时有效改善白灵菇现蕾前需低温处理的条件;三十烷醇和3-吲哚乙酸对白灵菇生长发育的调节作用次之,同样能够促进白灵菇提前现蕾和提高出菇率。  相似文献   

8.
白灵菇因子实体洁白如雪、肉质细腻、浓香袭人、风味独特,近年备受消费者青睐,工厂化栽培面积逐年扩大。文章通过观察法、比较法、实验法、举例法等研究手段对白灵菇的冷房栽培工艺进行探索,总结出了一套相对成型的管理方法。强调了养菌和出菇两个环节的重要性;阐明了菌棒养菌的流程、杂菌处理和环境控制标准,并对培菌车间的管理方法和注意事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阐明了白灵菇菌棒后熟期的标志及后熟期所需要的时间;白灵菇催菇期的步骤和方法,包括白灵菇特色冷刺激的时间和温度、出菇前的温差刺激和刺激原则;描述了白灵菇生殖生长期的各项管理指标,比如温度控制范围,光照强度,光照过强过弱的危害,出菇期的加湿方法和对子实体生长的影响,通风换气的重要性等。最后结合工作实践,就白灵菇生长需要的时间、产量等情况进行了总结,为企业白灵菇工厂化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述的白灵菇定位定量出菇法工厂化栽培技术,主要是改变了白灵菇的出菇方式,由原来的敞口出菇改变为定点、定量出菇,防止了营养和水分的流失,从而为第二茬出菇打下了良好基础,使出菇率由原来的40%提高到80%,提高了白灵菇栽培的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天津市白灵菇发展迅速,种植户迫切需要针对性较强的栽培技术。本文在连续几年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天津市白灵菇出菇季节和市场需求,提出天津市种植白灵菇的设施建设、适宜品种,各级菌种培养料比例、菌种制作与培养.出菇菌棒制作以及菇棚管理等技术。  相似文献   

11.
不同出菇方式对白灵菇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 8种不同出菇方式白灵菇产量和质量的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的出菇方式对白灵菇的出菇时间、菇形、色泽、大小等均有较大的影响。覆土栽培会延迟出菇时间 ,且子实体商品性状差 ;不同方式间生物学效率存在较大差异。综合分析表明 ,双排袋泥垛式出菇及双向卧式出菇是白灵菇最理想的出菇方式。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白灵菇生产实际出发,着重针对生产环境、原料要求、灭菌、接种、发菌培养、出菇管理、无害化防治等进行研究,总结出八个方面白灵菇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定西市白灵菇生产规模日趋扩大,但由于栽培技术还不够成熟,产量较低,加之其生长周期较长,菌袋中剩余营养较多,造成白灵菇废料大量堆积和浪费,严重影响白灵菇生产环境。为使白灵菇废料变废为宝,得到再利用,我们在渭源太白山白灵菇反季节生产基地探索出一套利用白灵菇废料栽培鸡腿菇技术,取得理想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现将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根据白灵菇人工栽培和研究实践 ,从栽培季节、栽培场地、栽培原料、栽培料堆制、装袋、灭菌、接种、发菌管理、成熟培养、出菇管理方面总结出了白灵菇人工栽培的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白灵菇栽培技术的试验研究,总结出一套适宜豫南地区种植这一新菇类的栽培季节、适宜温度、发菌期和出菇期的管理技术,并提出了提高白灵菇生物学转化率的高产措施。  相似文献   

16.
杏鲍菇、白灵菇对芦笋老茎中木质纤维素的分解利用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采用袋栽研究了杏鲍菇、白灵菇对芦笋老茎中木质纤维素的分解利用情况,结果表明,在菌丝生长阶段,杏鲍菇、白灵菇对木质纤维素的降解量分别为18.08,17.39 g,分别占培养料失质量的74.43%,76.01%;在子实体发育阶段,杏鲍菇对木质纤维素的降解量占培养料失质量的80.15%~94.03%,白灵菇对木质纤维素的降解量占培养料失质量的70.49%~94.56%;在整个栽培过程中,杏鲍菇、白灵菇对培养料木质纤维素的降解量分别为105.79,104.50 g,分别占培养料失质量的83.22%,80.51%。这说明杏鲍菇、白灵菇生长发育所需要的83.22%,80.51%的碳源来自于木质纤维素。杏鲍菇、白灵菇对芦笋老茎培养料中木质素的分解率分别为81.31%,80.38%,对纤维素的分解率分别为72.20%,69.03%,对半纤维素的分解率分别为56.14%,59.72%,说明杏鲍菇分解利用芦笋老茎中木质纤维素的能力强于白灵菇。在试验条件下,杏鲍菇的发菌时间、出菇时间均比白灵菇短,出菇产量和绝对生物学效率也较白灵菇高,这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杏鲍菇具有比白灵菇更强的分解利用芦笋老茎中木质纤维素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白灵菇是具有消积,杀虫、镇咳、消炎、防治妇科肿瘤等功效的绿色保健食品。因此,白灵菇的商品价值颇高,市场前景广阔。近几年,我国白灵菇人工栽培发展迅速,但其采后贮运保鲜技术尚不成熟,从而制约了白灵菇产业的发展。作者经过近几年研究和实践,总结出一套较实用的贮运保鲜技术。  相似文献   

18.
<正>白灵菇是一种珍稀食用菌,秋冬季生产白灵菇的技术操作规程:一般在5~6月制作生产的母种和原种,7月制作栽培种,8月制作出菇菌棒进行发菌管理,10月后创造出菇条件,进入冬季出菇采摘。通常栽培白灵菇一般只在冬季出一潮菇,第二潮菇量很少,并且菇形也差,多数菇农不再管理。第一潮菇生物学效率只有40%~50%。为充分利用白灵菇菌袋中的营养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白灵菇高产栽培技术,包括栽培季节选择、栽培场所确定、培养基配制、茵种选择、接种、出菇管理、采摘等内容,以期为白灵菇的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白灵菇是具有消积、杀虫、镇咳、消炎、防治妇科肿瘤等功效的绿色保健食品,商品价值颇高,市场前景广阔。近几年,我国白灵菇人工栽培发展迅速,但其采后贮运保鲜技术尚不成熟,制约了白灵菇产业的发展。作者经过近几年研究和实践,总结出一套较实用的贮运保鲜技术。 一、白灵菇的贮藏特性 白灵菇采后3~6天菇体内的水分会大量散失,菌褶开始变褐,风味劣变,商品价值下降。因此延长鲜菇的运输和上市天数,解决其采后的保鲜问题,是白灵菇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影响白灵菇采后贮藏保鲜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温度、湿度、O2及CO2的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