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采用合理的刈割技术,可以提高天然草地牧草的产量和质量.试验表明:留茬高度、刈割时间不同,不仅直接关系到当年草地产草量,也间接影响下年草地生产水平的维持和提高,在开花期、留茬高度4cm的刈割处理可使天然草地增加产草量.  相似文献   

2.
多年生牧草刈割次数是影响总产草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据我们观察,返青后早斯刈割,影响牧草的再生性;最后一次刈割过晚,对翌年第一次刈割产草量影响很大。因此牧草在生长季内第一次、最后一次刈割时间及全年刈割次数与产草量密切相关,且对草地来年生产力和利用年限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红三叶再生草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樊江文 《草业科学》2001,18(4):18-22,26
对红三叶再生草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发现随着刈割次数的增加,该牧草再生草达到相同生育期时的时间、株高、单株重和产草量等都有按一定规律逐渐减少或降低的趋势,作者拟把这种特性称之为“相同生育期再生草生长的序时递减规律”。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毛苕进行不同刈割时间与次数对比,发现其生产能力有很大差别。试验证明在寒牧区人工栽培毛苕子,在整修生育期内刈两次可获得最高产草量,一茬草与二茬草的最佳刈割分别为初花期和结荚初期。  相似文献   

5.
红三叶再生草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红三叶再生草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 ,发现随着刈割次数的增加 ,该牧草再生草达到相同生育期时的时间、株高、单株重和产草量等都有按一定规律逐渐减少或降低的趋势 ,作者拟把这种特性称之为“相同生育期再生草生长的序时递减规律  相似文献   

6.
对红三叶再生草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发现随着刈割次数的增加,该牧草再生草达到相同生育期时的时间、株高、单株重和产草量等都有按一定规律逐渐减少或降低的趋势,作者拟把这种特性称之为"相同生育期再生草生长的序时递减规律”.  相似文献   

7.
对三江源区“黑土型”退化草地混播人工植被进行模拟采食研究。结果表明:①草地生物量随刈割高度增加而降低,优良牧草生物量比例随刈割高度增加而上升,杂类草生物量比例随刈割高度增加而下降。②刈割时间和频率对草地牧草的再生性能影响极显著,随刈割时间的推移和次数增加,群落优势植物的再生生物量逐渐下降,而早期刈割和适宜的刈割频率下牧草的再生速度和强度较高。  相似文献   

8.
不同刈割处理对苏丹草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研究了不同留茬高度和刈割次数对苏丹草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生育期间,随着刈割次数的增加,鲜、干草产量均以刈割2次为最高,分别达到95.05和20.46 t/hm2;不同留茬高度处理的鲜、干草产量,以留茬8 cm处理最高,分别达105.11和37.64 t/hm2,高于或低于8 cm留茬高度处理的茎叶比和产草量均与其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9.
刈割对牧草影响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适宜的刈割方式是牧草管理和利用的重要手段之一,能促进牧草的再生和分蘖(枝),提高牧草的产量和改善营养价值。不同的刈割方式(包括刈割时间、刈割次数、留茬高度)对牧草的生长、再生及牧草周围的环境都会产生不同影响。本文综述了刈割对牧草的生长、再生、草地群落结构、草地生产力及草地微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旨在对红豆草在高寒牧区的物候期、产草量和营养成分进行评价研究,甘肃红豆草能够在海拔3000米左右的高寒牧区完成生育期,盛花期时株高达到最高。整个生长过程呈现出了慢-快-快-慢的生长趋势。盛花期时产量最高。影响红豆草品质的两个重要指标粗蛋白质和粗纤维,在不同刈割时期虽有小幅度变化,但是不同刈割时期的牧草均符合一级牧草标准。综合评价结果是高寒牧区红豆草盛花期是最佳利用期。  相似文献   

11.
试验表明,刈割日期、刈割频率和留茬高度对混播草地的产草量和植物学成分影响显著。早刈低刈可降低混播草地内的杂草覆盖率,增加牧草产量,但对杂草敏感度因草地混播类型而异。在河西走廊东段的武威川区,红豆草+牛尾草和红豆草+无芒雀麦是理想的多年生混播草地。  相似文献   

12.
高寒牧区栽培毛苕子多次刈割生产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赵忠  汤学峰 《草业科学》1999,16(5):27-29
对毛苕子不同刈割时间与次数的生产性能进行了对对比,发现其生产能力有很大差别,试验证明,在高寒牧区栽培毛苕子,在整个生育期内刈割2次可获得最高产草量,一茬草与二葜最佳刈割期分别为初花期和结荚初期。  相似文献   

13.
柱花草刈割次数与生产性能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丁迪云  张庆智 《草业科学》1993,10(1):63-64,67
对格拉姆柱花草的刈割次数与生产性能关系进行了两年时间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度、不同次数刈割对生产性能影响很大,当年刈割一次比刈割两次产草量增长44%—68%,粗蛋白产量增长40%左右;第二年刈割两次比刈割一次产草量增长4.8%,粗蛋白产量增长52%,而比刈割三次产草量增长17%,粗蛋白产量增长9%。  相似文献   

14.
通过研究干热河谷坚尼草不同刈割周期及留茬高度对其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刈割周期延长,坚尼草产草量、株高和分蘖数逐渐增加,以20~30d刈割产草量相对较高,分蘖强,差异不显著,但生长高度与10~15d刈割差异显著;不同刈割高度对坚尼草产草量没有显著影响,随着刈割高度增加,产草量和分蘖数逐渐降低,而生长量增加,刈割高度为10~20cm时,其产草量、分蘖数和生长性较好。为促进其分蘖、生长和提高产草量,其刈割周期与刈割高度分别25~30d和10~20cm为宜。  相似文献   

15.
适宜的刈割方式是牧草管理和利用的重要手段之一,能促进牧草的再生和分蘖(枝),提高牧草的产量和改善营养价值。不同的刈割方式(包括刈割时间、刈割次数、留茬高度)对牧草的生长、再生及牧草周围的环境都会产生不同影响。本文综述了刈割对牧草的生长、再生、草地群落结构、草地生产力及草地微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以老芒麦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刈割高度对"川草2号"老芒麦牧草产量与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盛花期不同刈割高度对"川草2号"老芒麦牧草产量与品质具有一定的影响。其中,以4cm刈割高度时的鲜草产量和干草产量最高,分别为22 029.95kg/hm2和5 755.94kg/hm2,但牧草品质较差,其CP为11%;6cm刈割高度时鲜草产量和干草产量相对较高,分别为20 207.32kg/hm2和4 781.259kg/hm2,但牧草品质最好,其CP达到15.73%。综合各项指标,"川草2号"老芒麦在盛花期,以刈割高度为6cm时,能使牧草产量与品质达到最佳。  相似文献   

17.
青刈黑麦产草量与营养动态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青刈黑麦在黄淮海地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针对棉花冬闲田,对青刈黑麦在不同生育阶段的产草量、营养成分含量、刈割时间及刈割次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一次利用时,刈割时间不能超过抽穗后期。两次利用时,头茬刈割时间不能超过拔节期,二茬应在抽穗后期刈割。后者草的质量优于前者,但产草量较低,因此在实践中可根据需要决定刈割次数。  相似文献   

18.
2012~2015年,在海河平原区以2个苜蓿品种为材料,设置2种刈割制度,每种刈割制度下设置3种刈割次数,从苜蓿各茬次产草量、饲用品质以及农艺性状等方面研究适宜海河平原区苜蓿生产的合理刈割制度。试验结果显示:末次刈割时间确定情况下年刈割5次时产草量和粗蛋白产量最高,年刈割5次处理时产草量和年刈割4次处理差异不显著,显著高于年刈割6次处理,而粗蛋白产量显著高于年刈割4次和年刈割6次处理。两个品种粗蛋白含量、相对饲用价值(RFV值)均随着刈割次数增加而逐渐升高,饲用品质更优,表现趋势一致。综合考虑苜蓿产草量、粗蛋白产量和饲用品质,海河平原区苜蓿生产以年刈割5次为宜,建议第1茬草刈割在现蕾期,一般在5月上、中旬进行,第2茬草刈割间隔为30d,而第3茬、第4茬和第5茬草刈割间隔为40d,此种刈割方式为该地区苜蓿优质高产的合理刈割制度。  相似文献   

19.
刈割次数对热性草丛草地地面植被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喀斯特山区热性草丛草地1年内对地面植被进行不同次数刈割,对其产量、农艺性状、再生能力和翌年返青情况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年刈割2~4次与刈割1次相比,翌年返青期推迟4~10d;2)在相同的生长期内,随着刈割次数的增加,植株再生草高度逐渐降低。草层平均高度、草丛盖度、产草量三者间相互呈正相关(r=0.9749,r=0.9628和r=0.9675);3)年刈割1次,鲜、干草产量皆为最高,分别为11.87和5.33t/hm2,处理间干草产量差异显著(P0.05);4)在同一处理不同时期刈割,生长速率随气温、活动积温升高和降水量增加而增加,反之亦反。在不同处理同一时期刈割,生长速率随刈割次数的增加而降低。全年刈割1次则生长速率最高[2.1g/(m2·d)]。  相似文献   

20.
不同的刈割方式(包括刈割时间、刈割次数、留茬高度)对牧草的生长、再生及牧草周围的环境都会产生不同影响。本文就刈割频率对牧草的生产性能、土壤环境、牧草品质等几方面的影响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为牧草合理刈割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