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棘口科的似锥低颈吸虫和宫川棘口吸虫的成虫体被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前者头领呈半圆形,头棘埋于体被皱襞中,依稀可见,体棘自头领分布至腹吸盘处,棘呈鳞片状,瓦片状重叠排列,后者头领发达,头棘37枚清晰可见。体棘自头领后分布至虫体后1/3处,前1/3部体棘分布最密,腹吸盘后逐渐分布稀疏,棘呈扁长形和鳞片状,似锥低颈吸虫皮层明显厚于宫川棘口吸虫,两虫皮层含杆状和圆形分泌小体,但似锥代  相似文献   

2.
用透射电镜观察了棘口科、棘口属的宫川棘口吸虫,低颈属的似锥低颈吸虫的卵黄细胞发育超微结构变化。两种吸虫卵黄细胞发育过程比较相似。卵黄小叶外被覆一层基膜,未发许诺内细胞含有较少细胞质,大量游离核糖体,发育期卵黄细胞含有较多细胞质,丰富的同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和卵黄球,成熟期卵黄细胞的胞质丰富,粗面内质网减少,位于核周围和细胞边缘,胞质内还出现大量糖原和包涵体,在似锥低颈吸虫的发育期和成熟期卵黄细胞内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透射电镜对棘口科似锥低颈吸虫(Hypoderaeumconoideum)和宫川棘口吸虫(Echinoasotomamiyagawai)的排泄系统进行了初步研究和比较。结果显示,两种吸虫的排泄系统均由焰细胞、排泄管和排泄囊组成。似锥低颈吸虫焰细胞的纤毛数为115条,宫川棘口吸虫为125条。似锥低颈吸虫的排泄管和排泄囊壁内面具有丰富的微绒毛,而宫川棘口吸虫则含少许微绒毛。两种吸虫的排泄管壁合胞体和管腔内含有丰富的脂滴。两种吸虫排泄系统均具有吞噬作用。  相似文献   

4.
应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棘口科(Echinostomatidae)的似锥低颈吸虫(Hypoderaeutnconoideum)和宫川棘口吸虫(Echinostomamiyagawei)的成虫体被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前者头领呈半圆形,头棘埋于体被皱襞中,依稀可见。体棘自头领分布至腹吸盘处,棘呈鳞片状,瓦片状重叠排列。后者头领发达,头棘37枝清晰可见。体棘自头领后分布至虫体后1/3处,前1/3部体棘分布最密,腹吸盘后逐渐分布稀疏,棘呈扁长形和鳞片状。似锥低颈吸虫皮层明显厚于宫川棘口吸虫。两虫皮层含杆状和圆形分泌小体,但似锥低颈吸虫皮层中部还有较多的线粒体。  相似文献   

5.
用透射电镜观察了棘口科(Echinostomatidae)、棘口属(Echinostoma)的宫川棘口吸虫(E.miyagawai),低颈属(Hypoderaeum)的似锥低颈吸虫(H.conoideum)的卵黄细胞发育超微结构变化。两种吸虫卵黄细胞发育过程比较相似。卵黄小叶外被覆一层基膜。未发育卵黄细胞含有较少细胞质,大量游离核糖体。发育期卵黄细胞含有较多细胞质,丰富的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和卵黄球。成熟期卵黄细胞的胞质丰富,粗面内质网减少,位于核周围和细胞边缘,胞质内还出现大量糖原和包涵体。在似锥低颈吸虫的发育期和成熟期卵黄细胞内,还出现脂滴。  相似文献   

6.
为了鉴定经吡喹酮治疗有拉稀症状的丹顶鹤排出的吸虫种类,应用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该吸虫进行虫种鉴定。结果显示:该虫体形态与文献中报道的曲领棘缘吸虫的形态一致;所分离的吸虫ITS r DNA序列全长为1 083 bp,通过与NCBI上其他棘口科吸虫的ITS序列进行比对,表明该虫体与Echinostoma trivolvis的同源性可高达93%,属于棘口属吸虫,得出虫体鉴定结果为曲领棘缘吸虫,为鱼媒介寄生虫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黄勇 《广西农学报》2011,26(6):52-53
本文从鹅的发病情况、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及药物治疗等方面综合分析,最后诊断该鹅群为棘口吸虫和球虫混合感染,通过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彻底控制了疾病。  相似文献   

8.
9.
10.
采用粪便学检查,对南京部分奶牛小区和农户散养的220头奶牛进行肝片吸虫和前后盘吸虫感染情况调查。结果表明:肝片吸虫阳性57头,阳性率为25.91%(57/220),其中大厂的阳性率为30.77%(16/52),龙潭的阳性率为21.43%(3/14),谷里的阳性率为23.08%(21/91),麒麟的阳性率为39.39%(13/33),汤山的阳性率为11.76%(2/17),燕子玑的阳性率为15.38%(2/13);前后盘吸虫阳性106头,阳性率为48.18%(106/220),其中大厂的阳性率为42.31%(22/52),龙潭的阳性率为42.86%(6/14),谷里的阳性率为50.55%(46/91),麒麟的阳性率为45.45%(15/33),汤山的阳性率为47.06%(8/17),燕子玑的阳性率为69.23%(9/13)。经统计学分析,各区、各乡镇间的两种吸虫的感染均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年龄两种吸虫的感染亦无显著差异(p>0.05),但随年龄的增加两种吸虫的感染率有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12.
小殖盘吸虫和长菲策吸虫体被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为小殖盘吸虫和长菲策吸虫体被的两种电镜观察。两虫前端的口吸盘和生殖吸盘或腹袋孔间有大量无纤毛圆锥型乳突。小殖盘吸虫和长菲策吸虫体表无棘,皮层较厚,分别为13.33~19.33和16.05~19.33μm。皮层含近百列分泌小体,但无线粒体。长菲策吸虫腹袋皮层薄,为2.71~3.21μm。文中对同盘吸虫皮层超微结构特点和反刍兽瘤胃内环境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广东省蝙蝠寄生吸虫(吸虫纲:中孔科和近孔科)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2010年在对广东省4个产地的4科4属6种90只蝙蝠的消化道寄生虫进行调查,发现2种中孔科和1种近孔科吸虫:杭州中孔吸虫Mesotretes hangzhouensis Sun & jiang,1988,东方中孔吸虫Mesotretes orientalis Sun & Jiang,1987和多血近孔吸虫An...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3种不同药物处理方式对台湾棘带吸虫引起的鲤鱼幼鱼急性鱼鳃传染病(开放性鳃病)的防治效果.[方法]在试验初期,将1620条鲤鱼幼鱼(70日龄)鱼鳃自然感染台湾棘带吸虫,随后分成4组,分别采用CuSO4、福尔马林和吡喹酮不同方式处理6周,与对照(自然喂食、不使用任何化学药剂)比较防治鲤鱼幼鱼急性鳃传染病的效果.[结果]感染台湾棘带吸虫的幼鱼生长缓慢,其身长和体重增长均较慢.施药后,幼鱼台湾棘带吸虫后期囊幼虫感染强度减少.在每千克饲料中分别添加50和75 mg吡喹酮喂食幼鱼5d,可以杀死鱼鳃中所有的台湾棘带吸虫后期囊幼虫,且鱼鳃恢复正常;面使用25 mg吡喹酮,仅有35%的后期囊幼虫死亡.所有不同浓度CuSO4处理(0.3、0.4和0.5mg/kg冲洗浸泡24 h及以3.0、4.0和5.0 mg/kg冲洗浸泡10m)和福尔马林处理(20、25和30 mg/kg冲洗浸泡及200、250和300 mg/kg短时间冲洗浸泡)均不能杀死台湾棘带吸虫后期囊幼虫.[结论]经普通化学药剂CuSO4或福尔马林冲洗浸泡,不能防治由台湾棘带吸虫后期囊幼虫引起的鲤鱼开放性鳃病,但50~75 mg吡喹酮/kg饲料可以在5d内治疗该病.  相似文献   

15.
宫川棘口吸虫是家禽常的寄生虫,偶尔也感染人。为了研究宫川棘口吸虫的分子进化地位,应用PCR方法扩增宫川棘口吸虫线粒体rrnS和rrnL序列,并以两个串联序列为标记基因,采取最大简约法(MP)构建系统发生树,探讨宫川棘口吸虫与其它吸虫的进化关系。结果扩增获的宫川棘口吸虫rrnS和rrnL序列序列长度分别为754 bp、992 bp;进化分析显示,除棘科吸虫外,其它虫体每科均形成一个独立分支。在棘口科吸虫的分支中,宫川棘口吸虫与除圆圃棘口吸虫外的其它棘口属吸虫聚集在一起,与传统形态学分类结果一致。表明线粒体rrnS和rrnL序列为吸虫分子进化分析的良好标记基因。  相似文献   

16.
福州地区家鸭次睾吸虫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首次检出槽盘属吸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8.
似锥低颈吸虫的成熟精子分为前段和主段。前段含两鞭毛轴丝和一圈连续纵向排列的膜下微管;主段含两条不等长鞭毛轴丝、核线粒体、糖原,背侧和腹侧的膜下微管。在精子形成过程中,精子细胞出现胞质突起,核与胞质突直民部的质膜之间出现特殊分化区域。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家禽体内现已发现14科42属174种吸虫.其中,寄生于鸡的吸虫有11科22属61种;寄生于鸭的吸虫有14科41属共154种;寄生于鹅的吸虫有11科25种共69种.  相似文献   

20.
《新疆农业科学》1993,(3):132-133
<正> 斯克里亚宾吸虫又称小肠吸虫,寄生于绵羊小肠,该虫体虽小,但感染强度很高,能引起肠道炎症,使患羊出现腹泻和消瘦等症状。目前国内外对该吸虫的防治尚无报道。1991年9—12月,我们同澳联邦科工组织动物保健部合作,在新疆畜牧科学院南山试验种羊场进行了本试验。 试验药物吡喹酮和丙硫咪唑均系新疆生物药品厂生产,批号分别为[90]×01012,[90]×01008;Fasinex口服液和丙硫咪唑缓释胶囊(ABZC)均由澳联邦科工组织动物保健部提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