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文着重谈谈发展养猪生产的对策,供决策部门参考.一、优化猪群结构,实现自繁自养优化猪群结构是实现养猪再生产的重要保证。过去,由于母猪在猪群总数中比例失调,养猪生产几度出现如下恶性循环:母猪比例过大,生产苗猪过多,苗猪供过于求,苗猪价格暴跌,母猪饲养户  相似文献   

2.
后备母猪的饲养管理对于猪场养殖的经济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如何培育优良的后备母猪逐步成为了提高母猪生产性能的主要探讨话题。后备母猪主要是指从2月龄开始到初配之前所存留并当作种用猪的母猪,他们是繁殖猪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备母猪生产性能的好坏影响着整个猪群繁殖的性能。所以我们可以说,后备母猪饲养管理工作对于整个养猪业来说都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3.
淘汰猪场中不良母猪是持续性的工作,但只有在适当时机淘汰母猪方能提高猪群繁殖力而获利。 淘汰母猪的要件:淘汰不健康、脚受伤和长期跛脚的母猪;二产次以上且产仔头数过低的母猪;长期不发情的母猪;超过十产次  相似文献   

4.
瘦肉型后备母猪饲养管理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中国规模化生猪养殖场,绝大部分都是饲养大约克、长白、杜洛克或其杂交的二元、三元等瘦肉型猪,饲养种猪的场都离不开猪群更新,猪群更新就是从后备母猪群中选择一定数量的后备母猪进入基础母猪群,从而达到猪群的生产平衡。猪场基础母猪群年更新率一般在30%以上,这一数字决定了后备母猪培育在生猪生产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规模化猪场猪群的三方面的饲养管理措施。第一部分介绍猪群的饲喂管理,重点介绍猪饲料品质和饲喂方法;第二部分介绍猪舍管理,重点介绍猪舍面积、公母猪比例的配置、猪舍地面要求等;第三部分介绍猪舍的卫生管理;良好的猪舍卫生可使猪群患病风险大大减少,尤其是可以减少母猪乳房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后备猪阶段是种猪终生繁殖的基础。培养后备母猪的目的,是为了替换效率低或产量低的母猪。使母猪群保持合理的胎龄结构,使猪群中有一群高产的母猪,保持现有猪群储备以达到高效、稳定的生产目标。在后备阶段要通过适宜的营养供给和精细的饲养管理。使后备母猪获得最佳的繁殖性能和长久的繁殖寿命。继而构建具有高效合理的胎龄结构的种猪群。  相似文献   

7.
母猪群的日常管理与健康状况不仅影响母猪的生产成绩,而且关系到整个猪场猪群的生产状况,从而影响整个猪场的经济效益。所以搞好母猪日常管理及预防保健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可以减少猪群发生疾病的威胁,还可以提高仔猪的成活率,乃至提高养猪场的综合经济效益。本期我们将邀请有关的养猪专家、学者、养猪业内同仁一起探讨如何科学合理的饲养好母猪。  相似文献   

8.
母猪是整个猪群结构的基础,母猪生产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猪群的生产水平。充分挖掘母猪的繁殖潜力,提高母猪的生产性能,也是每个养猪工作者努力的目标。影响母猪生产性能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种猪选留、种猪保健、营养水平、饲养管理、环境因素等。文章针对种猪群结构、营养水平、种猪保健、环境控制4个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后备猪阶段是种猪终生繁殖的基础。培养后备母猪的目的,是为了替换效率低或产量低的母猪,使母猪群保持合理的胎龄结构,使猪群中有一群高产的母猪,保持现有猪群储备以达到高效稳定生产的目标。在后备阶段要通过适宜的营养供给和精细饲养管理,使用后备母猪获得最佳繁殖性能和长久的繁殖寿命,继而构建具有高效合理繁殖胎次结构的种猪群。  相似文献   

10.
张保平 《猪业科学》2011,28(12):120-121
后备猪阶段是种猪终生繁殖的基础。培养后备母猪的目的,是为了替换效率低或产量低的母猪,使母猪群保持合理的胎龄结构,使猪群中有一群高产的母猪,保持现有猪群储备以达到高效稳定生产的目标。在后备阶段要通过适宜的营养供给和精细饲养管理,使用后备母猪获得最佳繁殖性能和长久的繁殖寿命,继而构建具有高效合理繁殖胎次结构的种猪群。  相似文献   

11.
养猪场为了掌握猪群血缘关系,不断地提高整个猪群生产性能,必须经常进行选种选配。为此,应建立相应的生产记录,这些记录至少应包括公、母猪卡片、交配薄、母猪产仔记录等。为了填写这些记录,必须给每头种用猪做上标记,以便有效地掌握整个猪群动态。  相似文献   

12.
猪场经济效益与母猪群的繁殖性能密切相关。建立高产母猪群,关键在于后备猪的选择、培育和管理。如果猪场能重视并选择高质量后备母猪,补充基本母猪群,就能长期保持持续高产的种猪群,那么猪场就能兴旺发达、财源广进。所以选择和培育好后备母猪,是办好猪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1.加强后备猪管理,及时配种后备猪对更新母猪群,提高母猪繁殖效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公猪性成熟晚,选择的公猪应比母猪大2个月,以便配套使用。  相似文献   

14.
刘琳 《中国猪业》2006,(3):23-28
7 饲养管理 7.1 公猪、空怀母猪、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 7.1.1 日常工作 7.1.1.1 清理粪便和检察猪群 将可铲走的粪便铲走,其余扫入粪沟。  相似文献   

15.
《中国动物保健》2014,(4):85-86
对于当前生猪养殖行业面临的困境,专家提出了如下五大对策: 对策一:做好种猪规划。猪价低迷是改良种猪群的最好时机,不好的种猪应趁此机会赶快淘汰,如果您的财力允许,您可以趁此机会去旧换新,买下又便宜又好的种公猪、种母猪,优化猪群结构。对于生产性能不佳的母猪和公猪抓紧淘汰,保证能繁母猪群质量,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抛开国家有关部门的相关政策,单从猪场管理者角度出发,就如何实现养猪效益的最大化,简单予以阐述。1调整基础猪群。优化种群结构基础猪群主要包括种母猪和种公猪等。合理的猪群结构包括种母猪和种公猪的比例和种母猪之间的胎次结构等。猪群结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猪场的生产连续性和稳定性以及猪生产性能的发挥,最终影响到猪场效益的好坏。市场低迷期往往也是调整猪群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17.
目前的生猪生产中,一个最重要的制约因素就是母猪产仔数少,造成猪场的繁殖水平下降,猪群补充困难,制约生猪生产。母猪产仔数量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规模猪场的生产特点是充分利用设备先进的优势,有计划、有步骤的安排均衡生产与均衡上市,改变季节产仔为常年产仔,猪群按各生产阶段及时周转,要求每周都有母猪产仔,每周有仔猪断奶,每周都有一定数量的母猪进行配种,从而保证生产上的连续性和循环性。因此,养猪生产必须做好母猪群的配种安排和不同类别猪群的周转。1 配种计划的安排要根据猪场规模和母猪的繁殖周期来确定。母猪的繁殖周期取决哺乳期的长短。传统老法养猪多为45~60天,新法规模养猪为35天。其繁殖周期应为:配种1周(7天)、怀孕16-5周(114天)、哺…  相似文献   

19.
一、组建高产的核心群所有养猪生产者都明白,一个猪场母猪群的健康与否,直接决定着整个猪群的健康,而猪群的健康则是一个动态平衡状态,随着环境的变化,外部因素的干扰便会打破其原有的平衡状态,而发生不可预见的病变。为了让母猪群保持强劲的生产力,生产者不得不按计划更新母猪群。一个商品猪场母猪的年更新率约为30%左右,而一个种猪场的年更新率为40%左右,  相似文献   

20.
每头母猪每年所提供断奶仔猪平均数是母猪繁殖力的重要指标,要确定猪群的繁殖力就要记录出生和断奶猪的数量、配种日期和受孕率。有了足够的记录才能评估猪群的繁殖力并发现猪群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主要介绍影响母猪或小母猪繁殖周期的各种因素,并提出提高小母猪和经产母猪繁殖力的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