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糯玉米与棉花间作对蚜虫种群的调控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棉田物种多样性对棉蚜的生态调控效应,于2016年系统调查了安徽安庆地区糯玉米与棉花不同面积比例间作模式下棉蚜与玉米蚜种群数量的时序动态。结果表明:在棉花苗蚜发生高峰期,棉花与糯玉米间作田棉蚜无翅蚜、有翅蚜发生高峰期的百株虫量分别极显著、显著低于单作棉田;在玉米蚜发生高峰期,与糯玉米单作田相比,棉花与糯玉米间作田玉米蚜无翅蚜和有翅蚜的百株虫量显著降低。因此,在蚜虫发生的高峰期,间作田蚜虫数量显著低于棉花、糯玉米单作,且以棉花与糯玉米面积比3∶1间作模式对2种蚜虫的控害作用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棉蚜是本区棉田主要害虫之一,其发生为害影响棉花生产发展,特别是对膜下滴灌棉田的产量及品质造成极大为害.自2002年推广膜下滴灌节水技术以来的6年里,棉蚜始终处于持续高发态势.本区病虫中心测报站自成立时,针对棉蚜开展了系统性调查以及大面积的普查工作.2002年调查项目转向膜下滴灌棉田.经几年调查,对膜下滴灌棉田棉蚜消长动态及特点有了全面了解.为减轻棉蚜对棉花的为害,使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生产部门在总结大量治理成果的同时,归纳出了适合本地的有效防治措施,并将其逐步推广转化,目前已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3.
黄永忠  苏涛 《中国棉花》2008,35(1):25-25
近年来随着45团棉花面积的逐步扩大,种植结构单一化程度日趋严重,由于膜下滴灌的大面积推广,整个农田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生态平衡十分脆弱。棉蚜频繁发生,局部还危害很严重。单靠棉田内外的天敌已不能完全控制。而5月至6月上旬气温的高低已成为前期棉蚜发生轻重的主要因素。1天敌对前期棉蚜的控制作用在减弱随着膜下滴灌面积逐年扩大,2006年发展到80%以上,棉田内外的生态环境较以往有了很大不同。主要原因是在实行滴灌后,棉田内外渠埂、林带灌水次数减少,植被生长条件变差,害虫、天敌、植物所在的生态系统简单,棉蚜天敌种群数量少。6月…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45团大力推广棉花膜下滴灌技术,由于栽培方式的改变,棉田生态小气候也发生了变化,也使棉叶螨的发生、消长规律发生了变化,表现为发生早、发生量大、对棉田危害加重的趋势。通过近几年的调查和实践,提出滴灌棉田棉叶螨的发生特点、危害加重原因与防治措施。1棉叶螨生活史  相似文献   

5.
新疆膜下滴灌棉田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滴灌在节约水资源,提高棉花产量的同时,也改变了棉田生态环境,但也使棉田病虫的发生有了新的特点.新疆滴灌棉田主要病害有枯、黄萎病,虫害有棉铃虫、棉叶螨、棉蚜等,病虫害发生的变化使棉花产量降低,品质变劣,严重影响棉花生产.  相似文献   

6.
吴作江  莫军 《中国棉花》2008,35(2):34-34
2006年新疆阿拉尔气候特殊,全年气温较往年偏高。尤其是7月中下旬到8月上旬,35℃以上的高温天气持续了18天,最高气温达到了38.5℃。在特殊气候情况下,棉铃虫越冬代羽化提前。棉蚜也一改往年的发生规律,长管蚜发生时间偏晚且量少,有的棉田基本上未发生长管蚜。而棉蚜来势凶猛,且整条田连片发生,给防治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此,本团采取了一系列的农业技术措施,有效地减轻了棉铃虫的危害,避免了蚜虫的大量发生。具体措施如下:1施足基肥,科学滴灌,是保证棉花正常生长的前提滴灌条件下,在棉花整个生育过程中,基肥始终是棉苗全期生长营养的主…  相似文献   

7.
多年来,棉花蚜虫是威胁本地棉花生产的重大害虫,为了进一步摸清棉田蚜虫的发生、发展及其消长规律,更好地指导大田防治。在多年调查的基础上,1995~1998年对本地棉田蚜虫的种类、天敌、种群分布等进行了系统调查,并提出防治策略。1 发生种类4年的定点和大田调查结果表明,在当地为害棉花的蚜虫有桃蚜、苜蓿蚜、棉长管蚜和棉蚜4种,其中以棉蚜为优势种群,是防治的主要对象。桃蚜虽在全市棉田普遍发生,但由于其为害时期短,对高温高湿条件反应敏感,故为害较轻;苜蓿蚜多发生在边远村队及渠道两旁的棉田,其虫口密度虽较桃…  相似文献   

8.
2001年在南疆棉区地膜棉田通过不同喷药防治和人工接蚜调节虫量,研究棉蚜为害对棉株发育、子棉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蚜为害显著影响棉花发育、子棉产量和经济效益.经回归分析得知每株累计蚜头日数每增加1.0万个,成铃数下降率平均增加4.9个百分点.每防治1次,平均减少每株蚜头日数8804个,增加成铃数每株0.267个,每公顷挽回经济损失550.83元,而防治的收益/投资比为5.731.  相似文献   

9.
2004-2005年,喀什棉区棉蚜大暴发,2006年苗蚜控制好,发生轻,但伏蚜却大发生,是棉蚜发生史上唯一的一次苗蚜轻伏蚜暴发年。棉花的发育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为害,棉蚜发生的地块较未发生棉蚜的地块单株结铃减少0.5~1.7个,而及时打药较未防治的棉田单株结铃增0.3~0.6个,棉花单产和总产  相似文献   

10.
新疆棉区棉田蚜虫为害以棉蚜、棉黑蚜为害为主,多年来新疆形成了以“以害养益、以益控害”为主要内容的防蚜植保方针、体系,由于棉田天敌种群数量发展时显滞后,蚜虫“超前”危害使棉花生育期滞后,导致棉花晚熟而减产。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棉蚜的危害,是实现植棉高产、高效、安全、优质的关健。1新疆棉田蚜虫大暴发原因新疆棉田苗期以七星瓢虫为多见,草蛉6月田间初零星可见,到7月上旬达高峰。七星瓢虫第一代雌成虫平均产卵135.1粒·头-1,成虫日食蚜量平均为54头,一生平均食蚜1609头。而棉田蚜虫具有极强的繁殖能力,夏季若蚜4~5天脱皮4次变…  相似文献   

11.
在多年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我们对黄河流域棉区一熟棉田以棉蚜和棉铃虫为主的棉虫的综合防治提出了“种子处理结合利用瓢虫控制棉蚜,同时保护利用棉田的天敌控制二代棉铃虫,并抑制伏蚜的发生”的设想。  相似文献   

12.
芮城县是棉花种植大县 ,每年棉蚜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随着近年来 ,抗虫棉迅速推广种植 ,棉蚜发生危害呈加重趋势 ,成为夺取棉花稳产高产的一个主要障碍 ,所以搞清楚棉蚜发生规律 ,准确预测发生期和发生量 ,正确决策防治办法 ,已成为棉花生产的一个关键性技术。1棉蚜大发生特点1 .1发生早 ,为害时间长。棉蚜是随着棉苗出土陆续迁入棉田的 ,往往是有苗即有蚜 ,一般 5月 5日棉蚜在棉田普遍发生 ,因近年来覆盖棉田面积增大 ,故棉苗出土较历年早 1 0天 ,棉蚜为害也随之提早。近年来棉蚜危害高峰期为 6月 2 0日、2 5日 ,比历年平均值推迟 1 6天和…  相似文献   

13.
王忠华 《中国棉花》2006,33(3):32-33
1棉蚜在奎屯垦区发生情况据室外棉蚜寄主植物调查,棉蚜于2005年4月中旬开始孵化,20cm枝条上干母1头。林带蒲公英棉蚜也于同期活动,有虫株率为0.04%。5月9日奎屯垦区一二四团和一三一团黄板上已诱到棉蚜,5月中旬开始迁移。另据一二五团5月7日调查棉黑蚜已迁入棉田为害,有蚜株率0.4%,发生期比2004年提前14天,5月21日局部呈点片发生,有蚜株率达36%,百株虫口上升到121头。车排子5月24日棉田调查,棉黑蚜有虫株率0.2%,百株蚜量0.2头。棉黑蚜在棉田发生较轻。5月中旬棉长管蚜已在苜蓿地始见,始见期比2004年提前10天。棉田在6月上旬出现棉蚜中心株,…  相似文献   

14.
棉蚜是我国棉花四大害虫之一。前人曾对棉花苗蚜的发生消长作过不少调查研究,但对于棉花伏蚜和秋蚜的发生危害以往研究得比较少。为了提高棉花伏蚜和秋蚜测报的准确性,更经济有效地指导大面积棉田的防治工作,同时减少常规测报伏蚜和秋蚜调查  相似文献   

15.
南疆地区棉蚜天敌种群动态和控制蚜害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调查了棉田棉蚜主要天敌(瓢虫、草蛉、食虫蝽和蜘蛛类)的种群数量动态。棉蚜天敌在不化学防治的棉田内,能建立稳定的自然种群,对棉田前期发生早、数量多的棉蚜不能有效控制,对棉田内发生晚的棉蚜能有效的控制;在化学防治棉田内,由于用药频繁,几乎无天敌,所以无控制作用;在综合防治棉田内,能建立稳定种群结合其它辅助措施,能有效控制蚜害,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6.
北疆棉蚜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蚜 ( Aphisgosspii Glover)是北疆棉区的主要害虫 ,是影响棉花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 1 991年、1 994年和 2 0 0 3年棉蚜在北疆各地普遍暴发成灾 ,损失率 1 0 %~ 30 %。为了掌握棉蚜发生规律与防治方法 ,依据 2 0 0 3年北疆棉蚜发生特点 ,来商榷北疆棉蚜防治技术。1发生规律2 0 0 3年棉蚜在北疆各地发生较历年早 ,截止到6月下旬 ,棉蚜在棉田处于零星发生阶段 ,发生面积有限。6月底大量有翅蚜开始迁飞 ,造成棉田有翅蚜量回升 ,蚜源点较多 ,主要集中在市区周围的团场发生 ,而且发生较普遍。 7月上旬 ,棉蚜发生范围由市区周围团场 (乡 )扩展…  相似文献   

17.
新疆棉田施氮肥对棉蚜及其它主要害虫种群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蚜是新疆植棉区的主要害虫之一,由于不同生态区棉花害虫发生种类和时期不同,田间栽培管理模式也不同,因此有必要对新疆棉田施氮肥对棉蚜及其它主要害虫种群数量的影响进行研究,以期为棉花生产提供参考依据。1材料和方法试验于2004年在石河子农业高新技术发展中心试验地进行。试验设高、中、低施氮肥量3个处理,宽膜覆盖,一膜4行,滴灌的栽培管理模式,棉花品种为中棉所42,除氮肥施量不同外,其它肥料相同。3个处理棉花底肥分别施尿素每公顷600kg、450kg、300kg;6月中旬分别追施氮肥每公顷345kg、195kg、45kg(大田用量),棉花生长后期施肥同大田…  相似文献   

18.
七种杀虫剂对异色飘虫成虫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 Bt基因棉对棉蚜不具有抗性 ,但棉蚜的防治不容忽视 ,黄河流域棉区整个棉花生长期需防治3~ 4次。在防治棉蚜的同时 ,应重视天敌的保护利用 ,棉蚜的捕食性天敌以瓢虫类为主 ,其中苗蚜的天敌主要为七星瓢虫和异色瓢虫 ,但由于近年麦田麦蚜的发生严重 ,防治次数和用药量增加 ,滥用农药 ,加上七星瓢虫抗药性较低 ,造成七星瓢虫种群数量锐减 ,降低了向棉田迁移的基数 ,天敌数量下降明显。田间调查发现异色瓢虫 ( Leis axyridisPallas)已成为棉田棉蚜的优势捕食性天敌种类。2 0 0 3年初步研究了棉田 7种常用的有机磷类、菊酯类和新烟碱类杀虫…  相似文献   

19.
1 虫源发生了转移 虫源基数为下代发生的主要预测依据之一,过去棉田残虫是下代发生的主要虫源,预报时往往忽视粮食、蔬菜等作物田基数的重要性.近年随着抗虫棉(转Bt基因棉)的普遍种植和棉花面积的减少,棉田残虫在虫源中所占的比例明显减少,而其它作物田残虫量明显升高.临清市1992~1997年平均植棉面积2.45万公顷,二、三代残虫量分别占总虫量的44.6%、51.2%,而1998、1999年平均棉花面积8333公顷,二、三代棉铃虫残虫量分别下降到占总虫量的7.7%、10.5%和7.5%、8.3%,而且存在棉田棉铃虫因取食中毒、发育迟缓使残虫龄期明显偏小;玉米等作物田因为轻视防治和难以防治而龄期偏大的现象,因此,必须重视各种作物田残虫量的调查,采用加权法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才能提高下代发生期和发生量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吴建军 《中国棉花》2008,35(1):44-45
酒泉市地处河西走廊西端,属于祁连山雪水灌溉农业区。年降水量36.8~176mm,年蒸发量2148.8~3140.6mm,是一个极度干旱的市区。灌溉是本市农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近年来,由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用水量不断增加,本市水资源紧缺的问题日益突出,越来越明显地制约着农业的发展。为此,2002年酒泉市从新疆石河子天业集团学习引进棉花膜下滴灌技术,2006年推广应用面积已达2666.6hm2。1棉花膜下滴灌应用效果分析1.1棉花膜下滴灌技术的增产效应。经对敦煌、瓜州、金塔3个植棉县(市)17个乡镇175户56.2hm2滴灌棉田实产调查,应用膜下滴灌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