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南疆棉区中棉所36两种种植密度棉田通过人工摘蕾模拟研究第一代棉铃虫为害对棉株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6月中旬每株损失1~6个早蕾后,棉株现蕾、开花加快,成铃增多,铃重上升,趋向增产,其中常规和高密度棉株每株摘4蕾处理的成铃数分别增加18.8%和10.4%,出现一种超补偿现象.  相似文献   

2.
在南疆棉区两种种植密度下中棉所36棉田通过人工摘蕾模拟研究第二代棉铃虫为害对棉株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7月中旬每株损失4个蕾加2个小铃后,常规和高密度棉株每株成铃数分别减少7.8%和5.2%,而每株损失2~4个蕾或2个蕾加1个小铃后,最终成铃数减少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新疆车排子垦区棉蚜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棉蚜已经成为棉田中的常发性害虫.从2003至2012年,新疆车排子垦区没有一年不发生棉蚜为害,而且为害面积逐年增加,危害持续的时间延长.2012年123团种植棉花1万hm2,其中棉蚜为害面积0.8万hm2,成灾面积0.33万hm2;有棉蚜面积占播种面积的80%,严重发生面积占33.3%,平均每公顷减产子棉近1500 kg,垦区直接经济损失达千万元. 1棉蚜发生重的原因分析 棉蚜严重发生必须满足3个条件:大量的越冬基数(虫源),适宜的环境条件(温度、降雨、湿度、天敌)和大量的寄主植物(棉花、瓜菜).以上3个因素如果都适宜,就会造成棉花蚜虫的大发生.从2003年到2012年这近10年间,每年都出现这种条件,特别是2004年和2007年棉蚜特大发生,给棉农造成很大损失. 1.1大量的越冬虫源是棉蚜发生的基本条件 (1)根据2003-2012年近10年123团森防站秋季在各类寄主上调查,全团平均有蚜株率都在30%以上,百株蚜虫数都在50头以上,近几年的发生虫口都偏高.(2)根据全师各团场越冬调查及农科所在室外黄金树上调查,50 cm枝条上棉蚜卵都在20粒以上.(3)另据123团每年春季在花卉上的调查,蚜虫基数也在逐年增加,2012年同2003年相比高出5倍.(4)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家庭花卉和大棚及养殖业的增加,暖冬时间的增长,促使棉蚜越冬卵的成活率提高,基数增高.  相似文献   

4.
2004-2005年,喀什棉区棉蚜大暴发,2006年苗蚜控制好,发生轻,但伏蚜却大发生,是棉蚜发生史上唯一的一次苗蚜轻伏蚜暴发年。棉花的发育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为害,棉蚜发生的地块较未发生棉蚜的地块单株结铃减少0.5~1.7个,而及时打药较未防治的棉田单株结铃增0.3~0.6个,棉花单产和总产  相似文献   

5.
肥料均衡供应和提高施肥技术对亚麻的产量和效益影响较大.试验表明亚麻叶面施用富利硼后,长势旺盛,每株蒴果数增加 0.7个,千粒重增加 0.4克.亚麻原茎产量有所增加,亚麻种子产量增幅较大,平均在 11%以上.亚麻株高、茎粗、工艺长度和长麻率等性状变化不大.经济效益明显,每公顷净增效益平均为 105.38元.  相似文献   

6.
棉花单位面积产量的高低,决定于单位面积的株数,增加每株果枝数、果节数、成铃数和每铃籽棉的重量。这是棉花增产的主要途径。连年获得全省、全国先进生产单位光荣称号的浙江省慈溪县第二农场,1954年每亩留苗6,800株,平均亩产籽棉256斤,1955年每亩留苗7,000株,平均亩产籽棉278.5斤,1987每亩留苗7,140株,平均亩产籽棉500斤。当年场内第九小队有一块棉田8亩;其中一半每亩留苗7,000株,平均每株结铃13.9个,每亩结铃数97,300个,亩产籽棉493斤;另一半每亩留苗7,800株,平均每株结铃13.4个,每亩总铃数104,520个,亩产籽棉563斤。由此可见,合理地增加每亩  相似文献   

7.
棉蚜种群增长随时间而变化 ,符合 Logistic增长模型 ,得回归方程 N=2 1 91 .46/(1 e8.3 76-0 .42 68t) ,当 t≈ 2 0时 ,棉蚜种群增长率达到最大 ,可作为防治棉蚜的关键时期 ,采用药物涂茎或进行隐蔽性施药可予以控制。棉花受棉蚜危害以后的反应类型属于超补偿型。在棉蚜危害水平范围内 ,棉花产量随虫口密度的增加而增加 ,超过经济危害水平时 ,棉花产量随虫口密度的增加而减少。根据单株倒 3叶蚜量、危害卷叶株率以及棉铃损失率之间的相互关系 ,棉蚜的防治指标可确定为卷叶率 1 0 %或单株倒 3叶蚜量为 2 84头  相似文献   

8.
棉根蚜别名菜豆根蚜、甜菜根蚜 ,为同翅目 ,瘿棉蚜科 ,是一种危害植物根部的蚜虫。长期以来在周口市农业生产中从未发现 ,也未报道过。近几年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耕作制度的变化和气候因素的影响 ,棉根蚜在棉花上发生危害 ,并呈逐年加重趋势。 2 0 0 4年本市太康、淮阳县中度发生。据调查 ,平均虫田率 2 0 %,虫株率 5 %~ 10 %,每株蚜量 2 0~ 5 0头 ,严重田块虫株率 2 0 %~ 30 %,每株蚜量 60~ 15 0头 ,死株率 5 %~ 10 %,严重影响了棉花产量和品质。1为害特点棉根蚜主要在棉花主根附近吸取棉根汁液 ,致使受害主根下部及须根变细或枯萎变…  相似文献   

9.
源库比对麦套棉干物质生产与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3∶1式麦套棉田不同群体结构(源库比)条件下,干物质生产分配与棉花产量构成因素。结果表明,公顷株数7.5万,果枝67.5万个左右有利于扩大源,从而提高总铃数和子棉产量。果枝数降低,虽有利于改善成铃结构,提高成铃率和伏桃比重,但缩小了源库比(叶铃比),单铃重略降,产量降低。据此可以认为:增加总果枝数,扩大源,以提高干物质的积累量,是提高子棉产量的前提,适当提高种植密度并采用相应的配套栽培措施,是提高棉花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新疆棉区棉田蚜虫为害以棉蚜、棉黑蚜为害为主,多年来新疆形成了以“以害养益、以益控害”为主要内容的防蚜植保方针、体系,由于棉田天敌种群数量发展时显滞后,蚜虫“超前”危害使棉花生育期滞后,导致棉花晚熟而减产。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棉蚜的危害,是实现植棉高产、高效、安全、优质的关健。1新疆棉田蚜虫大暴发原因新疆棉田苗期以七星瓢虫为多见,草蛉6月田间初零星可见,到7月上旬达高峰。七星瓢虫第一代雌成虫平均产卵135.1粒·头-1,成虫日食蚜量平均为54头,一生平均食蚜1609头。而棉田蚜虫具有极强的繁殖能力,夏季若蚜4~5天脱皮4次变…  相似文献   

11.
叶面喷施富利硼对亚麻产质量的影响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肥料均衡供应和提高施肥技术对亚麻的产量和效益影响较大。试验表明:亚麻叶面施用富利硼后,长势旺盛,每株蒴果数增加0.7个,千粒重增加0.4克。亚麻原茎产量有所增加,亚麻种子产量增幅较大,平均在11%以上。亚麻株高、茎粗、工艺长度和长麻率等性状变化不大。经济效益明显,每公顷净增效益平均为105.38元。  相似文献   

12.
1 在赣北湖口试种示范概况。棉花多头叶枝栽培法是利用主茎下部潜伏腋芽发育成营养枝而结桃的一种新式栽培方式。湖口县农业局于2003年在武山、文桥、付垅等乡镇进行了15公顷的简优1号试种示范,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增产效果,10月中旬,对其中的6块棉田(面积0.4公顷)进行了一厘地法测产,共测12点,平均每株桃数63.0个,密度每公顷17520株,平均铃重4.2克,每公顷总桃数110.4万个,子棉产量4635公斤。12月中旬,调查了植棉水平中上等的10家农户,多头叶枝棉种植面积2.2公顷,共收子棉9075公斤,每公顷子棉产量4125公斤。比同等地力和施肥水平而采用常规栽培法的棉田增产15%~20%。  相似文献   

13.
 以南抗9号为材料,探讨了不同移栽密度对棉花无土苗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8万~3.6万株·hm-2范围无土苗群体总蕾数、现蕾强度、成铃数及成铃强度均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在2.4万株· hm-2时,子棉产量最高,达到4284 kg· hm-2。  相似文献   

14.
瓢虫防治蚜虫效果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 ,由于农户只重视使用药物防治棉蚜 ,忽视了生物治虫的作用。虽获得了一定的防治效果 ,但因破坏了生态平衡 ,防治效果逐年降低 ,更重要的是化防污染环境 ,影响人畜安全。笔者认为 ,应提倡以瓢治蚜。利用以下几个方法 ,用瓢虫控制棉田前中期蚜害。(1 )在棉苗现真叶后分类调查棉田百株瓢虫、棉蚜数量 ,以便确定利用方式和放瓢数量 ,同时选择好瓢虫数量大的麦田 ,为重点移瓢田块。(2 )棉田放瓢虫以放幼虫为主 ,并兼顾成虫、幼虫混合群体为好。放虫数量一般每公顷 1 .5万~3.0万头 ,每头瓢虫控制 2 0 0~ 30 0头棉蚜 ,如棉田自然迁入瓢虫…  相似文献   

15.
棉蚜。棉苗出土后至三叶期,平均单株有蚜30~50头时防治,如灭敌与蚜虫比例在1∶15时也可不治。棉苗4~7片真叶时的防治指为单株蚜80头,卷叶株率30%。伏蚜的防治指标为单株三叶200头左右,棉株下  相似文献   

16.
李仲兰 《大豆科学》1992,11(2):184-187
作者在草地螟偏重发生的1983、1984、1989年,通过人工接虫试验,对草地螟为害大豆产量埙失率及防治指标进行了试验研究,为制定防治指标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单株大豆每增加1头草地螟幼虫减产损失率为5%。提出大豆每株有草地螟0.38头,每平方米有10头为经济合理的开始防治指标。 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是一种暴发性害虫,其特点是发生突然,危害严重。对农业生产威胁很大。因此,研究草螟的产量损失率,对明确预报和经济合理制定防治指标,是十分重要的。我所于1983、1984、1989先后三年,对草地螟为害大豆的产量损失进行了试验,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7.
棉蚜是本区棉田主要害虫之一,其发生为害影响棉花生产发展,特别是对膜下滴灌棉田的产量及品质造成极大为害.自2002年推广膜下滴灌节水技术以来的6年里,棉蚜始终处于持续高发态势.本区病虫中心测报站自成立时,针对棉蚜开展了系统性调查以及大面积的普查工作.2002年调查项目转向膜下滴灌棉田.经几年调查,对膜下滴灌棉田棉蚜消长动态及特点有了全面了解.为减轻棉蚜对棉花的为害,使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生产部门在总结大量治理成果的同时,归纳出了适合本地的有效防治措施,并将其逐步推广转化,目前已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8.
新陆早36号在石河子垦区种植表现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孟林 《中国棉花》2008,35(12):25-25
新陆早36号抗枯萎病,病情指数为9.8,耐黄萎病,病情指数为18.3.2006-2007年在石河子垦区142团种植585hm2,平均公顷子棉突破6052 kg,最高条田产量达到6652 kg.在2007年遭受低温、冷害和早霜影响,棉蚜大发生情况下,公顷子棉平均达到5958 kg,最高条田产量超过6218 kg,比本团多年种植的新陆早13号增产11.2%.其主要栽培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19.
桃蚜(MyzuspersicaeSulzer)是甘肃棉区棉花苗期的优势种群。自5月中旬迁入杯田,6月中旬为发生高峰期,此后数量锐减。桃蚜为害棉花后主要导致荷铃脱落率增加,总铃数下降而减产,对棉花品质无显著影响。苗期单株蚜量x与产量损失率y的关系式为:y=7.4488+0.04749x(r=0.981 ̄)。提出甘肃河西地区苗期桃蚜的防治指标为百株蚜量4000头。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鲁西北植棉区棉花每公顷子棉产量一直在3000~3750 kg之间.2007年棉花前期长势普遍好于往年,预计每公顷子棉在4500 kg以上,而实际产量平均3000~4500 kg.通过大量调查,找出了棉花产量低而不稳的原因,并提出了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