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石漠化防治的立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石漠化仍呈扩展趋势且防治形势十分严峻,而国内石漠化防治法律制度供给又存在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为推进石漠化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进而促进全面可持续发展,借鉴国际石漠化防治立法经验,加强中国石漠化防治法制建设势在必行.石漠化防治立法应当以科学发展观和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理念为指导思想,以制定新法和修改旧法为基本路径,以石漠化防治监督管理体制、政府行政领导石漠化防治任期目标责任考核奖惩制度、石漠化防治规划制度、石漠化监测报告制度、石漠化土地封禁保护制度、石漠化预防制度、石漠化治理制度、石漠化防治保障制度为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贵州省罗甸县喀斯特石漠化时空变化。[方法]运用地学信息图谱的理论与方法,基于Erdas9.2和Arc GIS9.3的软件平台,对2005和2014年罗甸县的喀斯特石漠化进行时空变化图谱分析。[结果]2005~2014年石漠化等级变化很大,其增长最多的是轻度石漠化,增加面积为264.38 km2,占总面积的8.80%,主要来源于中度石漠化、轻度石漠化;其次为中度石漠化,增加面积为89.04km2,占总面积的2.96%,主要来源于轻度石漠化;石漠化等级图谱单元减少最多的是无明显石漠化;潜在石漠化和轻度石漠化的类型属于最不稳定的等级类型。[结论]2005~2014年罗甸县石漠化等级由轻度石漠化逐渐向强度石漠化演变,石漠化程度加重。  相似文献   

3.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生态修复一直是脆弱的石漠化地区治理的重点和难点。如何进行石漠化治理是减轻石漠化危害的重要举措。因此,积极探索石漠化治理工作思路,研究治理石漠化的可行性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石漠化现象为切入点,在概述石漠化的定义及成因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治理石漠化的可行性措施,旨在说明石漠化治理的重要性,以期为石漠化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通过"3S"技术对慈利县喀斯特地区石漠化进行监测,调查了全县石漠化现状及其分布情况。重点介绍了石漠化综合治理措施及其取得的显著成效,对石漠化动态变化进行了数据分析,第一次监测石漠化土地面积为60 222.40 hm~2,第二次监测石漠化土地面积为55 354.30 hm~2,第三次监测石漠化土地面积为50 037.88 hm~2。实践证明,经过综合治理,石漠化土地面积逐年减少;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能够有效地改善石漠化土地,改善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石漠化综合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持之以恒地坚持,对今后石漠化综合治理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水城县是西部地区石漠化极为严重的一个县。据2004年调查,全县潜在石漠化土地61763.1hm^2,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19.1%;非石漠化土地147076.3hm^2,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45.4%;石漠化土地114876hm^2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35.5%。在石漠化土地中,轻度石漠化27043hm^2,中度石漠化68958.4hm^2,强度石漠化11706.8hm^2,极强度石漠化7167.8hm^2。石漠化的产生,制约了山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成了农民贫困落后的主要根源。治理石漠化势在必行。笔者根据石漠化的成因、特点.结合水城县治理石漠化的经验,提出采用人工造林与封山育林相结合。是石漠化植被恢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喀斯特石漠化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广西凌云县2005年喀斯特石漠化监测数据对石漠化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自然因素和不合理的人为因素均能引发土地石漠化。凌云县石漠化土地中由自然因素引发的占35.4%,人为因素引发的占64.6%。自然因素形成的石漠化程度以强度石漠化为主,占自然因素导致石漠化面积的66.5%;人为因素导致的石漠化也以强度石漠化为主,占人为因素导致石漠化面积的68.5%。人为因素导致的石漠化中,过度樵采占33.6%,过度放牧占23.5%,毁林开垦占18.3%。人为因素是凌云县石漠化形成的直接因素,应该控制不合理的人为干扰,调整地区产业结构,改变传统生活方式,开展以植被恢复为主的石漠化生态治理。  相似文献   

7.
贵州的现代烟草农业基地单元的工程建设背景受到喀斯特背景制约,为研究人为干预下工程的建设对石漠化变化的影响,针对石漠化综合防治展开工程配置。在RS和GIS技术的支持下,以2008年和2011年高分辨率影像为数据源,提取清镇市现代烟草农业基地单元石漠化变化信息,以石漠化转移矩阵为基础,分析工程实施前后工程治理不同阶段治理区石漠化变化特征。通过定量分析可知,无石漠化具有最大的总变化量,轻度石漠化主要表现为数量的增加。潜在石漠化和中度石漠化新增量大于流失量,强度石漠化、极强度石漠化的流失量大于新增量。结果表明,经过工程治理监测时段内石漠化面积呈现减少态势,两个时期年变化是从强度石漠化往轻度石漠化增加,石漠化恶化趋势已经得到初步遏制,工程治理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8.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石漠化中心地区,从石漠化的影响因素展开全省石漠化分区的定量分析研究对促进石漠化治理及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运用主导因素法和叠置法,依据地形、气候条件、地带性土壤、植被等综合因素对云南65个石漠化县域进行区划。将云南省65个石漠化县域分为7个区域10个亚区19个小区,7个区域分别为北热带低山河谷盆地石漠化区、南亚热带中低山河谷盆地石漠化区、中亚热带高原山地石漠化区、北亚热带高中山石漠化区、暖温带高中山石漠化区、青藏高原东南缘高原温带石漠化区和金沙江燥热河谷石漠化区。本研究提出的云南省石漠化区域划分新体系,是从粗放的宏观区划向精细区划迈进的创新成果,这一区划成果使石漠化地区综合治理技术设计更具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石漠化的概念,并总结出石漠化最终作用于人类活动、经济活动、自然生态等方面的危害;从石漠化程度划分、石漠化分布、石漠化地区的生态及民生三方面评述了我国石漠化的现状;从根本因素和主要因素两方面阐述了石漠化的成因;最后提出了石漠化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0.
对巩固和加强广西马山县石漠化治理的几点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石灰岩地区而言,石漠化已经成为严重的生态和社会问题,如何遏制石漠化的发展,减少石漠化的危害,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马山县是广西石漠化最严重的区域,治理石漠化刻不容缓。分析了马山县石漠化产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和取得的成效,提出了巩固和加强马山县石漠化治理的建设,以期为马山县的石漠化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石漠化是我国西南地区较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石漠化严重的地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我国在石漠化治理方面做了很多努力,采取了很多措施。文章从石漠化的成因、石漠化带来的危害、目前石漠化主要的研究方向、石漠化治理措施、石漠化治理存在的问题以及石漠化治理的建议六个方面,进行石漠化治理的综合概述,旨在为石漠化治理和相关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贞丰县的基本情况及石漠化现状,分析了其产生石漠化的原因,指出贞丰县治理石漠化的必要性,阐述了贞丰县治理石漠化的2种模式,并提出石漠化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3.
农户对石漠化治理技术的采用情况必然会影响石漠化治理的推广,并对石漠化治理的效果产生显著影响。基于贵州省399个农户的调研数据,从石漠化治理技术的选择行为、农户对现有石漠化治理技术的评价、对农户采用石漠化治理技术的激励、石漠化治理技术选择的自愿性等方面分析农户参与石漠化治理的技术采用,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选择关岭花江和清镇红枫湖典型石漠化工程治理区为研究对象,利用小流域治理不同时段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和实地样方监测手段,分析工程实施前后工程治理不同阶段治理区石漠化变化特征及年变化率差异.结果表明,经过工程治理后,两个治理区石漠化面积均减少,石漠化年变化率总体呈现出先增加后逐渐降低的趋势,一般在工程实施后第5年石漠化变化最明显.石漠化强度不同,治理成效也有一定差异,石漠化较弱的清镇治理区石漠化年变化率明显高于石漠化较强的花江治理区,说明石漠化越严重,治理成效越小,难度越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在宏观尺度利用遥感手段识别和提取石漠化斑块信息,定量分析石漠化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序演变过程,可为中国西南地区石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研究提供技术手段和数据支撑。【方法】以云南省为研究区,基于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以2000、2010和2020年为研究时段,采用决策树分类法定量提取石漠化斑块信息;通过时空演变模型分析云南省石漠化的时空演变过程和特征。【结果】(1)研究时段内,云南省石漠化状况整体得到改善,石漠化占国土面积比例从9.65%下降至6.48%,但局部地区仍在恶化。(2)云南省石漠化空间分布呈东多西少的特征,其中昭通、曲靖、文山、红河和昆明等地区的石漠化分布面积较大,占全省石漠化发生面积的65.42%~72.14%。(3)石漠化演变流向复杂,既转移至石漠化程度高的等级又向石漠化程度低的等级转移,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未被遏制。(4)极重度石漠化修复所需的周期较长,近20 a间云南省极重度石漠化大部分转移至重度石漠化。(5)石漠化内部演变过程剧烈,轻度石漠化和中度石漠化的综合变化速率较快,易于改善的同时亦存在较高的恶化风险,需加以重视。【结论...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结合江口县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在简单介绍石漠化相关概念以及江口县石漠化现状的基础上,对石漠化问题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并讨论了潜在、重度、轻度石漠化的针对性治理与综合性治理方法。  相似文献   

17.
以贵州花江石漠化生态治理示范区为监测点,运用野外调查取样方法和实验室分析,对石漠化治理优势物种花椒进行监测,旨在查明不同等级石漠化样地花椒生长状况,为石漠化治理恢复重建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随着治理年限的增加,强度、中度、轻度石漠化样地花椒树的总高度、总地径、总冠幅均呈上升趋势,只是上升的幅度有所差异,潜在石漠化样地这些数值则呈下降趋势,这与部分样地被人为毁林开荒有关。强度、轻度石漠化样地草本生物量均呈上升趋势,中度和潜在石漠化样地则呈下降趋势,草本生物量数量依次表现为潜在石漠化样地强度石漠化样地中度石漠化样地轻度石漠化样地。花椒生物量除潜在石漠化样地呈下降趋势外,强度、中度、轻度石漠化样地均呈上升趋势。在综合治理过程中,强度、中度、轻度石漠化样地受人为干扰较少,潜在石漠化样地受人为干扰较大。因此,要加强对石漠化治理示范区样地的保护。  相似文献   

18.
黔西南不同程度石漠化土壤的养分、酶活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石漠化土壤质量状况,以贵州典型喀斯特地区不同程度石漠化土壤为研究对象,运用野外定点采样和实验室测定的方法,分析不同程度石漠化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特征,探讨不同程度石漠化土壤质量变化规律,为石漠化生态环境修复过程中土壤质量的改善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石漠化使土壤pH值显著增加,增加了4.49%~5.80%;石漠化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反而高于无石漠化土壤,分别高1.02~2.99倍、3.65%~24.82%,但全磷全钾含量在中度和重度石漠化土壤中显著降低。随着石漠化程度加重,土壤蔗糖酶、脲酶、脱氢酶、纤维素酶活性降低。从轻度到重度石漠化土壤,蔗糖酶活性降低了22.33%~71.46%,脲酶活性降低了31.25%~80.14%。中度、重度石漠化土壤脱氢酶活性分别降低了70.83%、83.33%,纤维素酶活性分别下降了55.0%、80.0%。碱性磷酸酶活性在重度石漠化土壤中仅为无石漠化土壤的24.78%。因此,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可作为反映不同程度石漠化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随着石漠化治理要求的不断提高,研究其基本思路及措施意义重大。本研究通过分析石漠化的形成原因、石漠化治理的基本思路,并结合相关实践经验,提出治理石漠化的可行性措施,以期提高我国石漠化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20.
为探明不同坡度下石漠化与水土流失的空间耦合性,为南方典型喀斯特区水土流失以及石漠化的生态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以关岭县2010年的水土流失及石漠化数据为基础,运用ARCGIS中的耦合性分析模型,获取各坡度等级下水土流失与石漠化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坡度35°时,石漠化主要发生在水土流失微度侵蚀与轻度侵蚀区,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无石漠化与轻度石漠化区;坡度35°时,石漠化主要发生在水土流失微度侵蚀与中度侵蚀区,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潜在石漠化与轻度石漠化区。在不同坡度下,喀斯特区石漠化等级(水土流失等级)的变化并不一定呈现相应的水土流失等级(石漠化等级)的变化,石漠化发生存在明显的滞后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