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刘峰  禹兰景 《防护林科技》2014,(11):104-105
针对石质山地干旱薄土层立地类型的特点,采用4种造林模式(侧柏容器苗造林、油松容器苗造林、山杏容器苗造林、油松+山杏混交容器苗造林),重点推广了轻型基质、空气控根等容器育苗造林新技术以及高标准整地、引水上山、施用保水剂、覆盖等综合配套抗旱造林技术,营造水土保持林73.4 hm^2,造林成活率95%,平均保存率92%,成为三北石质山地抗旱造林的示范样板。  相似文献   

2.
山杏容器育苗及造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杏容器育苗是把山杏种子播在容器中,使种子在容器内发芽、生长成苗木。造林时保持根系完整无损的自然状态,不伤根、不缓苗。雨季造林可延长造林时间,缓解了春秋季农忙时的劳力紧张状况,且造林成活率高,生长快。兴安盟每年可生产容器苗2000万袋以上。  相似文献   

3.
在大兴安岭南麓地区开展了山杏育苗以及造林技术的试验初探,结果表明:山杏种子阴干保存、沙藏90d春播,出苗率最高;40株/m2的山杏留苗量,是生产中值得推荐的留苗数量;在山杏造林前一年雨季或秋季整地、春季造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油茶大规格容器苗质量及其造林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出适宜的容器规格、育苗基质及造林苗木规格,从而为油茶育苗和造林质量的提高提供技术依据,采用芽苗砧嫁接容器育苗方法,就不同规格的容器与不同类型的基质对容器苗质量的影响情况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对采用大规格容器苗的造林效果进行了调查与评价。试验结果表明:以大规格容器和轻基质培育的苗木其生长状况与根系质量均良好;运用3年生容器大苗造林的成活率平均为96.32%,其树高1.74 m、地径34.45 mm、冠幅1.07 m^2,当年挂果率达96.67%。研究结果表明:油茶大容器轻基质育苗和造林具有生产可行性,但相关技术还有待进一步优化与推广。  相似文献   

5.
对湿地松容器苗与裸根苗造林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容器苗造林成活率及当年抽高均高于裸根苗造林;经成本分析,容器苗造林成本每公顷反而比裸根苗造林低4.50元。因而应大力推广与普及松类容器苗造林。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容器育苗技术的普及推广,容器苗的需求量和育苗面积不断扩大。但是在造林过程中,也经常发生因对苗木保护、栽植方法等技术环节把握不当,而导致的造林成效不高甚至完全失败的现象。2005年以来,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林区积极进行樟子松造林试验及大面积推广工作,樟子松容器苗造林成活率平均达95%以上,保存率为90%左右,同时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一、容器苗造林的关键环节1、炼苗与墩苗苗木是造林的基本材料,容器苗造林同样要求优质壮苗,不同规格樟子松容器苗造林效果不同。  相似文献   

7.
辽宁省部分地区土壤条件恶劣,春旱严重,造林不易成活,存在着造林不成林的现象。结合“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以及有关试验项目的进行,在石质山地、沙地开展了容器苗造林试验,目前已初见成效。为了加快荒山荒地的绿化,促进容器苗造林的大面积开展,笔者根据试验和收集的容器苗造林情况,进行整理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适合辽西半干旱区油松的最佳造林方式,对容器苗造林、塑料袋保苗造林、裸根造林3种方式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容器苗造林方式下苗木保水性好,造林的成活率及保存率最高,造林的成本显著低于裸根造林;塑料袋保苗造林方式下苗木的保水性、成活率等均好于裸根造林方式,其造林成本最低。  相似文献   

9.
侧柏平衡根系无纺布容器苗与塑料袋容器苗造林对比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枣庄市山亭区4个试验点的侧柏应用平衡根系无纺布容器苗造林与塑料袋容器苗造林的对比试验表明:应用平衡根系无纺布容器苗的侧柏造林成活率为98.5%,比塑料袋容器苗造林提高55.4%;与塑料袋容器苗的树高、地径、新梢生长量相比较,分别提高47.8%、39.2%和21.4%;从造林成本来说,平衡根系无纺布容器苗造林比塑料袋苗低。因此,应用平衡根系无纺布容器苗造林是荒山造林的有效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0.
辽西石质山地容器苗造林技术及效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定点测试与大面积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辽西石质山地容器苗造林技术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适合该地区的容器苗造林技术;通过容器苗与裸根苗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幼林生长及造林成本对比分析,得知容器苗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分别比裸根苗高30.3和24.0个百分点,容器苗的缓苗现象比裸根苗轻,容器苗造林可节省费350.60元/hm2。  相似文献   

11.
陈秀炳 《福建林业科技》2005,32(1):45-47,51
新选育的灵芝菌株G9109属于早熟型品种。该菌种在6~36℃温度范围内菌丝均能生长,但菌丝生长适温为18~32℃,最适温度为26℃。在木屑培养基上,菌丝粗壮、洁白、整齐,爬壁能力强,满瓶天数为20~21d。与其它灵芝菌株相比,短原木熟料栽培的G9109具有适应性强、出菇早、朵型大、菌褶金黄色等优点,是高产优质菌株。  相似文献   

12.
高山植物繁育系统研究进展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综述了高山生命带植物繁育系统研究的最新进展。高山生命带是自然树线以上的高海拔植被区。物候影响繁育系统并导致早花和晚花的植物群体繁殖对策发生分化。由于传粉昆虫的缺乏,非生物传粉模式如自交得以进化;对于虫媒植物而言,熊蜂的高效传粉使其成为高山生命带主要的传粉昆虫;花寿命的延长弥补了昆虫访花频率低的不足。还讨论了高山生命带环境因子,如低温和雨水对植物特征的影响和植物本身的适应性。最后探讨高山植物繁育系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经济林童期相对较长,前期经济收益较低,因此提高综合收益,降低前期管护成本是目前生产中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为了降低经济林前期投入成本,提高经济收益,文中对枳和花椒两种植物篱笆与设施工程中常用的金属护栏网这3种防护措施的造价、维护费用、防护效果和经济收益进行了调查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植物篱笆中,花椒篱笆的经济收入最高,达到7.88元/m,而枳篱笆的防护效果较好,其经济收益较高,可达到7.00元/m;但是,植物篱笆的前期防护效果较差。而金属护栏网的造价和维护费用均最高,可达6.67元/m,但建置后即可起到防护作用,前期防护效果较好。文中综合分析认为,植物篱笆适合童期较长的经济林树种,而金属护栏网则适用于城镇近郊农业观光园、果树采摘园和经济价值不高的育苗基地,若将植物篱笆和金属护栏网结合起来使用,则可兼顾长短期效益,值得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初选优良单株进行立地调查、性状测量、物候记载、区域试验和品质检验,决选出汉江樱桃3个优良株系,其中汉江4号樱桃树形形成快、结果早、果实粒大、早熟、皮薄、味好、产量高、抗逆性强,建议在适宜区域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森林早春植物初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对林区森林早春植物 15a调查研究 ,查清了早春植物种类 ,初步掌握了早春植物的生活习性及始花期规律  相似文献   

16.
西双版纳油棕引种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试种油棕品种T1、T2、T3、M1初期生长发育、年单株逐月抽叶数、生殖器官发育和初期产量的观察,初步认为品种T1、T2表现良好,产量高,适宜西双版纳热区种植。  相似文献   

17.
干旱地区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旱地区造林成活率低一直是困扰国内外林业界的一个难题,其中影响成活率低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植物对土壤水分的利用效率。对国内外植物水分利用效率(WUE)的一些早期研究工作,及其水分利用效率的概念与内涵的发展给予了追踪,进而重点就提高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的途径及技术方法、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研究方法的发展和改进以及今后水分利用效率的研究趋势进行了阐述与展望。  相似文献   

18.
海南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生理生态功能群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海南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野外测定获得3个与植物-大气相互作用直接相关的生理生态特性指标(最大净光合速率、最大气孔导度和比叶面积),应用等级聚类分析和NMS排序方法对热带山地雨林的主要植物进行功能群划分,分析热带山地雨林4个演替阶段(初期、早期、中期和后期)生理生态功能群组成及其动态规律。结果表明:海南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的87个主要植物种类可划分为8个功能群,检验结果显示功能群间存在显著差异,而功能群内同质性较高;功能群的丰富度及相对多度在不同演替阶段差异显著;功能群的丰富度在演替初期最低,演替早、中期最高,演替后期略有降低;演替初期的优势功能群光合能力强,水分利用效率低,演替早、中期的优势功能群光合能力、水分利用效率均为中等;演替后期的优势功能群光合能力偏低,水分利用效率高。  相似文献   

19.
为筛选利用抗旱性较高的乡土植物用于边坡生态修复,通过盆栽试验研究滇中地区常见的密蒙花和千里光在干旱胁迫条件下的抗旱性,对干旱胁迫下植株的生长状况及各种酶活性、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等有关生理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断水干旱胁迫下,千里光幼苗忍耐干旱环境的能力强;密蒙花幼苗在断水干旱胁迫前期调节能力较好,在后期抗旱能力减弱,植株生长受到严重抑制。  相似文献   

20.
Dose-effect correlation of chloride de-icing salt on Euonymus japonicu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 order to prevent severe pollution by de-icing salt on greenery along urban roads, a half lethal dose (LD_50)for a plant population was confirmed through stress simulation of chloride de-icing salt on Euonymus japonicus, with an ianalysis of physiological changes, statistics on mortality rate on plant populations and mathematic modeling during a 30- day subacute toxicity test.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in the early stages and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in the later stages were observed between the amount of chlorophyll a and b in plants and a cumulative dose of de-icing salt. The amounts of free proline in plants and the dose of de-icing salt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Over the entire period.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in the initial stage, but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in later stages was observed between the soluble protein and the dose of de-icing salt. LDs0 of this chloride agent on E. japonicus is 5 kg.(L·m2)-1 over 30 day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